时间:2022-10-29 17:05:11来源:法律常识
文/王雅迪
来源:蓝鲸财经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相比于年轻群体,老年群体陷入婚恋骗局的几率更大;而且随着单身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一现象有上升趋势,值得注意和警惕。
今年3月,央视网报道了一起特殊的消费案例:广州一位91岁的空巢老人在婚恋网站上认识了52岁的李某,后者半个月后便以结婚为由索要6万元彩礼和1万元戒指钱,还叫老人一起炒股。
这种“杀猪盘”套路如此熟悉,只不过此次被击中的却是91岁老人。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相比于年轻群体,老年群体陷入婚恋骗局的几率更大;而且随着单身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一现象有上升趋势,值得注意和警惕。
数年来,在线婚恋市场的各种乱象频频见诸报端,诸如虚构人设实施诈骗、洗脑营销诱导支付会员费、婚配对象为已婚人士等现象已见怪不怪,但局中人依旧会被各种手段诱惑,掉进泥潭才看清脚下的路。
丧偶老人近5000万,银发单身族交友被骗几率高
据央视网报道,广州的这位91岁老人自2017年老伴去世后就一直想找个人陪伴,于是老人在婚恋网站注册了会员,很快便认识了52岁的李某,两人互加了微信并出来见面。
半个月左右,李某主动提出结婚,并要求6万元彩礼钱和1万元戒指钱。1月23日和1月24日,老人在李某陪同下先后从多家银行取出共7.8万元现金。同时,李某邀请老人一起炒股,当老人去银行取6000元现金想交给李某时,刚好遇到老人的女婿。
随后,李某落荒而逃再无法联系上,老人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在警方帮助下,老人钱款被追回。据警方透露,李某是已婚身份,想通过在婚恋网站上找“金主”诈骗钱财。
事件曝光后,多家媒体转发报道。部分网友以看客心态嘲讽当事人,但却忽视了,在这背后,是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孤寂感。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超过2.64亿,人户分离规模逼近5亿人,丧偶老人将近5000万。也就是说,有近5000万老人可能面临同样孤寂无奈的境况,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情感需求很少得到正视和讨论,而他们的窘境每个人未来都可能经历。
与此同时,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随着老年人触网率的不断提升,针对他们的网络骗局正潜伏在一个个图标背后。
2019年10月9日,腾讯110平台曾发布《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基于2019年上半年用户举报大数据分析,结合公安机关破获的案件案例,总结出针对中老年人诈骗的手法与特点。
白皮书显示,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三大手法让中老年人“屡屡中招”,三者合计占比超60%。其中,交友诈骗占比11.2%,位列第三。
北京市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欧阳一鹏向记者指出,随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精神、心灵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越发突出,但是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研发的产品数量较少,关注度也不够,因此婚恋网站开设的老年人婚恋板块,针对特定人员的吸引力和用户粘度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
头部企业投诉量上千,婚恋网站暗藏五大套路
据易观《2021年中国在线婚恋交友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婚恋交友用户中百合佳缘品牌认知度最高,达87.2%;珍爱网和伊对分别位列第二、第三。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现,除了伊对投诉量仅354条以外,其他三款相关APP的投诉量均在1500条以上;其中,世纪佳缘投诉量高达4475条,完成率为75.7%。
此外,记者在应用市场搜索与老年人交友相关的软件发现,对伴中老年交友、再婚相亲网、伊对等安装量较高,但由于用户数量及中老年触网范围有限,其在投诉平台的投诉量并不高。
不过,记者查看相关案例及投诉情况发现,这些婚恋软件存在的风险往往暗藏同类套路。记者结合具体案例粗略将其划分为五类,以帮助消费者警惕相关骗局。
第一类:怂恿贷款支付,消费者陷退款难题
部分婚恋网站为了让消费者支付会员费,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销售人员通过五花八门的包装话术,让消费者稀里糊涂掏出第一笔钱,甚至提出贷款方式。在意识到自己被“忽悠”后,消费者要求退款往往得到婚恋网站冷嘲热讽的推脱。
据广东新闻广播报道,2021年底,深圳的杨女士在某婚恋网站线下门店被“红娘”怂恿花48800元找相亲对象,杨女士实际支付了12200元,另外36600为贷款费用。当她意识到掉进陷阱想退款时,却遭到门店多次推脱,还被威胁不还贷款便会上征信黑名单。在警方帮助下,杨女士的费用全额退款,并终止了贷款合同及可能产生的利息。
第二类:洗脑营销签署合同,婚恋网站不履行退款承诺
婚恋网站的销售人员会通过“10年工作经验、匹配率超过80%”等背景信息,将自己打造成“金牌红娘”,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一定信任。至于其匹配率的具体计算方式,却很难说清楚。在消费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销售人员会针对质疑作出保证承诺,让消费者放心。然而,合同一旦签署,他们的态度又是另一番景象。
2022年1月22日,高女士在微博发布多条有关婚恋网站的投诉,称其和婚恋网站签署了2份合同。按合同要求,她在顺利结婚后可得到第一份合同的全款及第二份合同的70%,共计116960元。自2021年5月结婚后,婚恋网站并没有按照承诺返款给高女士。今年3月3日,高女士通过投诉平台表示,该网站从原先答应的6个月返款,变更为10-12个月,门店人员一直不肯正面回答打款时间。
第三类:层层诱导升级会员,服务内容与承诺差距大
正如记者在部分婚恋软件注册发现,客服会通过只有高级会员才能接触到优质会员的话语,吸引消费者购买更多服务。然而,消费者购买之后会发现,客服的许诺很多都是空话。
3月4日,张璐(化名)发起一笔投诉称,2月19日接到红娘电话,说开通钻石会员接触不到优质会员,平台让其购买2380元金钻牵线。张璐支付后发现很多会员基本长期不在线,发信息的都是些没有实名认证的会员。他几次要求退款,客服却表示没有权限退款。
第四类:打造虚假人设,让消费者落入金钱骗局
记者尝试注册部分婚恋软件发现,这些软件的审核门槛并不高,没有强制要求实名认证。在填写的基本资料类目里,学历、有无子女等信息均可自行修改;且在注册不到10分钟内,便有不少其他会员发来的私人信息。若想解锁全部信息,需要再度付费,但从显示信息看,多数会员都有各自优势。信息审核资质的不严格存在虚假人设的风险,在取得消费者信任后,诈骗方可能通过炒股理财、生病欠债等理由借钱。
2月25日,东莞公司诉讼律师吕静峰公布一起虚构军人身份实施诈骗的案例。2018年3月19日至2019年4月13日间,李某虚构自己有军人身份或背景,并虚构工作单位及职业、收入水平,取得多名被害人信任并与之交往。后在交往过程中虚构各项事由和金钱花销,骗取各被害人向其转账人民币共计524521元。值得注意的是,李某与多名被害人均是在网络交友软件上结识。
第五类:隐藏已婚已育信息,消费者被迫成为“第三者”
平台对信息审核不严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婚姻状况的无视,甚至多次向会员推荐已婚人士。根据现有媒体曝光案例看,这种情况下,部分用户往往交往比较长的时间后才发现无形中成为“第三者”,而平台方对此类事件的处理往往敷衍了事。
据芒果帮女郎报道,2020年8月,29岁的龙女士被婚恋网站广告吸引,缴纳了10800元成为了会员。在平台介绍下,其与一名男子确立了恋爱关系。2021年底,龙女士却通过刷短视频发现,这名男子是已婚人士,并有两个孩子。在有关记者的追问下,平台方承认审核方面存在漏洞,并退费给龙女士。
以上五大套路不仅年轻人容易中招,老年人也存在被骗风险,上述91岁的空巢老人便是例子。尽管很多套路都是老生常谈,但自婚恋网站诞生的一刻起,这些乱象如杂草般不断生长,被监管层约谈多次后,这些问题依旧难以消除。
婚恋网站乱象缘何“头铁”?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婚恋交友平台累计活跃用户数达3655.7万人,较2020年同期增加了607.80万人,同比增长19.9%。
2021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用户单身情况方面,单身超过3年的用户整体占比超8成,其中男性单身超3年的用户明显多于女性。其中,相亲是用户最主要的服务需求,用户占比达73.6%。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巨大的婚恋交友市场为平台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乱象的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互联网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向记者指出,婚恋网站自身认定为“中介平台”,却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同时不少消费者本身由于在婚恋网站上受骗,且原因在于婚恋之上,往往碍于隐私、羞于启齿,也助长了婚恋平台对用户体验上的各种漠视和维权过程中的无视。
实际上,不仅国内存在婚恋骗局,国外的“杀猪盘”现象同样存在维权困境。最近Netflix热播的纪录片《Tinder诈骗王》真实讲述了Simon利用Tinder交友软件,将自己包装成富二代人设,往返在各个国家之间,与多方女性建立感情后引导其投资或借钱,最终跑路。
讽刺的是,Simon如今人气高涨并开设收费昂贵的“知识付费”课程,而被他诈骗的上百个女孩,则仍在背负巨额债务。
欧阳一鹏认为,婚恋网站整个行业属于新产物,针对该行业的监管目前大多数真空地带,没有有效的应对和研究对策,存在婚恋网站信息审核制度存在缺陷等突出问题,却又没有明确的法规或行业规则,要求平台承担责任或赔偿,因此婚恋网站运营者很难投入时间和金钱改善现状。
对此他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婚恋网站时,要注意审核他人信息,由于上述网络还没有达到完全屏蔽到不良信息的程度,因此应当从自身的意识层面提高信息审核甄别能力。
其次,对涉及金钱交易的内容一律说“不”,对互联网涉及金钱交易的内容,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此外,应当持续强化和提示老年人网民预防可能发生的网络诈骗,更新老年网民对反诈骗风险的预防能力,更好地防范权益受损的发生。
白皮书显示,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三大手法让中老年人“屡屡中招”,三者合计占比超60%。其中,交友诈骗占比11.2%,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