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18:13:09来源:法律常识
【导读】
离婚时约定的子女抚养费能否增加?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要求增加子女抚养费?
【案例一:(2021)沪0113民初1382号】
甲系乙、丙婚生女,乙、丙于2015年离婚,离婚时达成调解协议:甲随丙生活,乙每月支付抚养费800元。
甲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增加抚养费金额。
法院认为:
关于调整抚养费用,虽已有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了甲的抚养费金额,但不妨碍其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抚养费的标准,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考虑到当下的物价生活水平,随着甲的成长其所需教育、生活等各项费用已上涨,以及治疗疾病可能需支付的长期费用,适当增加抚养费具有合理性。故法院综合考量上述各项因素及父母负担能力,酌定将抚养费标准调整为每月1,200元。
法院判决:
乙于2021年1月起,每月向甲支付抚养费1,200元,直至原告甲年满18周岁止;
【案例二:(2022)沪0112民初583号】
甲系乙、丙非婚生子,经法院判决,甲由丙抚养,乙每月支付1000元抚养费。
现,甲起诉至法院,要求乙每月支付抚养费3,000元。
法院认为:
根据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抚养费的数额,需根据子女的实际生活所需(包括子女各阶段生长发育及学业晋升等),结合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包括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抚养子女的人数等)、以及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本案中,原告已进入小学教育阶段,身体、智力发育都进入重要阶段,学习、生活支出确有上升必要,综合考量原告生活所需、原告法定代理人及被告的经济条件后,法院酌定原告抚养费的标准为1,500元/月。
判决如下:
乙自2022年1月起按月支付甲抚养费1,500元,至甲年满18周岁时止。
【案例三:(2020)京03民终9582号】
甲系乙、丙婚生女,乙、丙离婚时约定,甲由丙抚养,乙每月支付2000元抚养费。
甲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抚养费上调至每月3000元。
法院认为:
丙与乙签订的《离婚协议书》中对于甲抚养费之约定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现甲要求变更抚养费至三千元,距《离婚协议书》签订之日仅一年余。期间,甲的生活、居住、身体情况,丙、乙的工作收入情况以及当地物价水平较《离婚协议》时均无明显变化。而且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活水平,着眼于甲的实际生活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法院认为原抚养费标准2000元亦不存在不足以满足甲生活之情形,故对甲之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法院判决:
驳回甲的诉讼请求。
【案例四:(2021)粤0113民初12463号】
甲系乙、丙婚生女,乙、丙离婚时约定,甲由丙抚养,乙每月支付抚养费1250元。
甲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1.判令被告从起诉之日起至十八岁每月按2500元的标准支付原告抚养费;2.判令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
乙主张,自己已经失业,提供社保部门出具的失业补助金支付决定书予以证明。
法院认为: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十八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子女要求有负担能力的父或者母增加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二)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三)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规定,子女增加抚育费的前提条件是不直接抚养的父或母一方具有相应的负担能力,根据就业创业证显示,乙确存在失业并领取失业补助金的情况,经济收入存在一定困难,且参考当地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情况,乙每月支付甲抚养费1250元基本可以维持甲每月的合理生活学习支出,故对甲要求增加抚养费的诉求,法院不予支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乙固然存在一时的经济困窘,但并不因此而降低其作为父亲抚育子女的责任。
法院判决:
驳回甲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条链接】
《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五十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子女要求有负担能力的父或者母增加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一)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二)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三)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
【总结】
子女因当地生活费用上涨,或者因患病、上学等原因支出超过原定数额的,可以要求父或母增加抚养费。但是,如果提出增加抚养费的时间距离上次确定费用标准时间较近,当地物价水平、子女消费没有明显变化,法院有可能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