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婚姻家庭不顺怎么办,宋代官僚士大夫家族婚姻圈考论

时间:2022-10-29 19:55:12来源:法律常识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历代统治者基本都倡导育龄男女适时婚配,推行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礼记》所谓“男有分,女有归”,即认为正常社会秩序中,男人各有职分从事工作,女子皆能嫁给丈夫组建家庭,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是古代文人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丁壮劳力是一个国家运行发展的坚实基础,国家的税收赋役、从军打仗等,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成年男丁全力承担。所以,婚姻家庭不只是个人和宗族的事情,也直接与国家富强息息相关。

史载,中国古代一些国君或皇帝曾直接颁布法律,惩戒超龄而不出嫁的女子和婚配的男丁。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在被吴国击败后,卧薪尝胆、积蓄力量时,即曾通令全国“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如达到政府规定的婚龄线而男不娶女不嫁者,不仅自己犯罪,也要连累父母蹲大牢。西汉孝惠帝时,若谁家有女儿十五岁以上到三十岁还没嫁人,要罚款600钱。据《晋书·武帝纪》载:晋代“女子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也就是说,女子到了17岁还不嫁人,朝廷命令官府要为此女子挑选另一半。北宋仁宗时期,国家制定法令,明确规定婚姻年龄界限,要求男子十五岁娶,女子十三岁嫁等等。

从古至今,一个家庭能够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也是大多普通民众最朴素和基本的想法。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亦多方鼓励女子适龄而嫁,及时组建家庭。北宋司马光的《书仪》曾指出正常男女婚龄:“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尔,过此则为失时矣。”

但是,据一些史料记载,两宋时期的社会中上层家庭,则出现过一种另类现象,即当时一些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官僚家中,常有一些婚姻“失时”女性,长期待字阁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龄剩女”。范仲淹在写给宋仁宗《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即曾描述此类社会怪象,说:“男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

据范仲淹所说,当时的士人男女婚嫁失时现象并非少见,问题还比较严重。究竟什么原因呢?所谓“在天下物贵之后,而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一个字,穷。据宋史名家张邦炜先生考证,宋代以后,婚嫁之费猛增,人们的婚姻嫁娶风俗讲论钱财,嫁女花费通常要比娶妇更大。当时人们就慨叹:“伤生以送死,破产以嫁子。”连当时的皇弟扬王赵颢,“有女数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也不得不向哥哥宋神宗开口,伸手预借薪俸,以作花销费用。北宋名臣蔡襄在《端明集·福州五戒文》中,即对此种婚姻论财的风气予以激烈抨击:“婚娶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随其贫富,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司马光则在《书仪》中更直白地说:“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姑娘出嫁需大量陪嫁,士子取妇得看嫁妆多少,几家欢乐几家愁。社会风气使然,让一些原本家庭并不宽裕的士大夫,无法为女儿按时筹备丰厚陪嫁,又往往顾及脸面,所以只能让姑娘长久地养在娘家了。

北宋中期名臣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南宋晚期即有人评价当朝这种政治现象:“国朝待遇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无。”两宋时代盛行科举制选拔官吏,士人一旦通过科举之路,无异鲤鱼跃龙门,很可能会有一个高光靓丽的前程。北宋中后期的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宋廷提拔的大多数高级官吏,基本都需要有科举进士出身。所以时人以诗感慨:“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在史学界,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即两宋王朝是一个士大夫主政的时代。宋人也把本朝称为“官人世界”,说白了,也就是“尚官”的时代。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直接表达了读书科举与人生富贵的紧密关系:“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在这种典型的文臣官僚政治社会下,“崇尚官爵”是民众的集体心理。宋代有一首《寄鞋袜》诗,为署名“士人妻”的某位无名女性所作,诗云:“细袜宫鞋巧样新,殷勤寄语读书人。好将稳步青云上,莫向平康漫惹尘。”由此可见,士人家属对士子们科举成功,前途平步青云、官运亨通的强烈期望。

可以说,在宋代中上层社会,女方最理想的婚姻,就是以时出嫁,成为“士人妻”。但是,适时婚嫁与为士人妻很难两全其美。如果女子坚持非进士不嫁,或者定有更为苛刻的择婿条件,如非才华出众不可。那么,势必造成一批女子错失婚嫁时间,成为长期待在娘家的“老姑娘”。宋哲宗时,宰相章惇就把选取女婿的条件定得过高,以致“为息女择配,久而未谐”。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当时任官执政,相当于副宰相,他曾好言相劝上级章惇:“相公择婿如此其艰,岂不男女失时乎?”但章惇却听不进去,颇不耐烦地讽刺说:“待寻一个似蔡郎者。”他直白地说,正等着为闺女找一个类似你蔡卞这等层次的人。章惇的女儿不能适时而嫁,依史料所见,当与他的父亲气量狭小、“眼界”太高关系颇大。

从两宋科举规模来说,士人们苦心读书,但能考中进士者必定数量很少。而且,中举士子并非都年轻有为,单身待娶,相反,许多士人都经过多年苦斗,龙腰蛇背,须发染霜,之后才科考成功。所以,对于一些少得可怜又在年龄与婚姻条件上正好合适婚配的中举者,往往成为宋廷士大夫官僚给自家姑娘强力争抢的目标。每逢放榜之日,许多士大夫官僚人家便瞄准新科进士,相互之间比拼撕掰。据北宋中期人彭乘《墨客挥犀》载,“今人于榜下择婿,号脔婿”,“脔”是将肉切割小块,可谓比喻形象。放榜之时,中举士人犹如众多朝臣大官的猎物,被一些权势人家如野兽般“撕扯”回家,介绍给自己的姑娘。王安石曾在《临津》一诗中,兴奋地描述这种令他印象深刻的画面:“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那些靓女们纷纷攘攘,争相观看,都想钓上新科进士这样的“金龟婿”。正如南宋朱彧《萍州可谈》所说:“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士子们一旦中举,转瞬之间,无论婚配或前途方面,皆会发生极大逆转。宋代有关此类记载的文献非常多见,无需赘言。在当时社会,女子们想要寻找到一位心仪合适的士人,与其结为伴侣终身依归,并非人人都能如愿。这也是造成一些大家女子不能适时婚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还需说明另一种情况,即随着宋代知识文化的不断普及,特别是士大夫家庭的知识女性越来越多。文化素养的提升,使一些知识女性见识越来越远广,认识更趋深刻,所以择婿也越来越看重对方的人品和才华。很多人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教育是男性的权利,实际上我们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直到明清以后才形成的社会观念。在宋朝时期,即便是妇女观较为保守的司马光,也主张女性应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文化,他在《家范》中就曾写道:“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宋代文风大盛,有条件的家庭女孩子都可以读书学习。

清代史学家赵翼谈到宋代婚姻风俗时,曾经指出:“当时风尚,妇人女子皆知爱才也。”一些士人家的女子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一直坚守等待,寻找心仪理想的人生伴侣。北宋儒家大师程颐的女儿终身未嫁,责任即全在她自己。据说,程颐的女儿“幼而庄静,不妄言笑,风格潇洒,趣向高洁”,实在是当时那个社会标准理想的好姑娘。她很想寻找一位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子出嫁,所谓“择配欲得称者”,程家为此于茫茫人海中“访求七八年,未有可者”。不知不觉,程姑娘年龄就被耽搁大了,便成为大家的舆论焦点,亲戚朋友看着也发愁,“既长矣,亲族皆以为忧,旧交咸以为非,谓自古未闻以贤而不嫁者。”顶不住社会压力,“不得已而下求,尝有所议,不忍使之闻之,盖度其不屑也。”但父母太过疼爱,看着这个“老姑娘”,干着急没办法,实在不忍心她受委屈,就这样一直“未遇贤者”而养在娘家,直到最终未嫁而死。

作为一代大儒的程颐,并非像后人所误解的那样重男轻女,最起码对于自己爱女来说,能充分尊重姑娘心愿,尊重她的选择,乃不失一位好父亲。据清代沈雄的《古今词话》记载,惠州少女温超超“年及笄(十六岁),不肯字人”,她下定决心,非当朝风流人物苏东坡不嫁。宋哲宗时,苏轼出任惠州知州,当时他已是个老头子了,年过半百,儿孙满堂。超超姑娘听说苏轼到来,马上兴奋地说:“此吾婿也。”并且“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外”,直至为其痴心而亡。后来,苏轼得知此事,“因作《卜算子》词”,以为纪念。“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词格调高雅,故事非常凄美。若此事为事实,也是一个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人间悲剧。

洪迈《夷坚志补·刘女白鹅》篇记载,汀州宁化县攀龙乡有富豪家刘安上的女儿,是位“性慧,喜文墨”“姿美而艳,其光可鉴”的好姑娘,但却“以不嫁自誓”。《金坛县志》记载:宋太常丞刘宰的续弦妻子梁氏,“世居处之丽水,父为吏部侍郎。笄而择配,贵胄争委禽焉。母吴问所愿,不对。屡问之,曰:‘吾视诸贵豪子,怙势以凌物,殖货以自丰,岂能有远志?无宁归寒士耳。’”原来,做姑娘时的她内心不俗,眼界甚高,很看不起那些富贵公子平日狗仗家势、贪财爱钱的行径。《绍兴府志》载:“莫氏,胡宗伋妻,馀姚人。读书通经学,年踰三十,择配未嫁。闻宗伋贤,许之。”胡宗伋的妻子莫氏,等到三十来岁,才终于找到自己中意的另一半。面对姑娘们的此类状况,长辈们也不禁慨叹:“岂有处子终不嫁人者乎!”总之,女子婚姻不时在宋代中上层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对此解释说:“(女子)所以愆期者,由己而不由彼。贤女,人所原取,所以愆期者,乃其志有所待,待得佳配而后行也。”

宋代中上层家庭出现的女性婚姻不时现象,是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对于一部分特殊人群内的常见现象,宋代一些文士应该是做了忠实的记录,并将之视为社会异象。我们现代人追求的婚姻大多注重幸福感,更多关心个体本心的真实体验,即是说今人更加尊重人性解放了。因此而言,相比于过去,我们现代社会发展更文明了。但客观地看,我们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依然并不鼓励“大龄剩女”现象,否则,怎么会制造出这样一个特殊词汇呢?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