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感情破裂法律规定是什么,离婚诉讼感情破裂从几方面认定

时间:2022-11-21 19:00:11来源:法律常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离婚感情破裂法律规定是什么,离婚诉讼感情破裂从几方面认定】,以下3个关于【离婚感情破裂法律规定是什么,离婚诉讼感情破裂从几方面认定】的信用卡逾期知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信用卡逾期知识。

  • 离婚诉讼中,该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 在离婚诉讼中,该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 诉讼离婚,《民法典》规定的法院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准
  • 离婚诉讼中,该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在离婚诉讼中,该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一些当事人认为“只要一方出轨,另一方提起诉讼离婚,法院就会判决离婚”,还有一些当事人认为“双方分居满一年,就自动解除婚姻关系”,还有一些当事人认为“只要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就会判决离婚”。。。。。。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法院判决离婚的条件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法官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呢?

    图文无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现已失效)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它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

    3.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4.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

    5.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

    6.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3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1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

    8.一方与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

    9.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

    10.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

    11.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

    12.一方下落不明满2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

    13.受对方的虐待、遗弃,或者受对方亲属虐待,或虐待对方亲属,经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谅解的。

    14.因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

    虽然该意见已经失效,但在司法实务中,法官仍会参考相关的情形进行裁判,所以当事人在提起离婚诉讼之前,尽可能的对照情形进行梳理,看看自己的案子能否符合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条件。

    在离婚诉讼中,该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离婚诉讼中,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

    在离婚诉讼中,法院判定夫妻双方离婚的一条重要依据就是“夫妻双方的感情确已破裂”,不过由于涉及到夫妻双方的个人感受,很难从另一个角度来判定双方之间还有多少感情,所以认定两人之间感情的确已经破裂成为了一个极为不好把握的事情,毕竟感情并没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不过根据多年的审判经验以及婚姻法的规定,还是总结出了一些用于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事实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判断夫妻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没有办法再继续维持下去了。下面就来说一说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

    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的疾病,或一方有生理缺陷及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夫妻双方性生活的和谐是判断婚姻是否幸福的基础,如果有一方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夫妻不和谐的话,时间长了夫妻感情必然会发生破裂,如果婚姻双方中一方通过欺骗手段骗取对方领取结婚证的,这种法律上也不支持,同时如果双方时包办、买卖婚姻,婚后夫妻中有一方提出离婚的这种也会被认定为夫妻感情破裂。

    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分居达到三年以上,同时如果夫妻一方触犯了法律,被判处长期徒刑、一方下落不明达到两年以上的,这些都会被认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可见法律上有多种途径来判断夫妻双方的感情是否能够继续维持,所以应该珍惜自己的婚姻。

    你知道在离婚诉讼中,该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欢迎留言讨论。

    诉讼离婚,《民法典》规定的法院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准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准予或不准离婚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作为区分的界限。


    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


    一、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离婚案件中,如何才算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呢?


    《民法典》第1079条规定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根据《民法典》上述规定,法院对待离婚诉讼的裁判依据来说,唯一的标准是“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


    其中,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这四种情形可以理解为国家对“夫妻感情破裂”情形的认定标准。


    另外,针对其它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则一般参照最高人民法院于1989年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中列举了14种可以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情形,作为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标准。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

    法(民)发〔1989〕38号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准予或不准离婚应以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作为区分的界限。判断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应当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和有无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和审判实践经验,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结婚的疾病,或一方有生理缺陷及其他原因不能发生性行为,且难以治愈的。

    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结婚,婚后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难以共同生活的。

    3.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4.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结婚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

    5.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未同居生活,无和好可能的。

    6.包办、买卖婚姻,婚后一方随即提出离婚,或者虽共同生活多年,但确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满三年,确无和好可能的,或者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互不履行夫妻义务的。

    8.一方与他人通奸、非法同居,经教育仍无悔改表现,无过错一方起诉离婚,或者过错方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离婚,经批评教育、处分,或在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过错方又起诉离婚,确无和好可能的。

    9.一方重婚,对方提出离婚的。

    10.一方好逸恶劳、有赌博等恶习,不履行家庭义务,屡教不改,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

    11.一方被依法判处长期徒刑,或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伤害夫妻感情的。

    12.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

    13.受对方的虐待、遗弃,或者受对方亲属虐待,或虐待对方亲属,经教育不改,另一方不谅解的。

    14.因其他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


    此外,《民法典》新规定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


    婚姻无效:(一)重婚;(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三)未到法定婚龄。


    可撤销婚姻:(一)因胁迫结婚的;(二)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



    来源:烟雨法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儿了,关于本篇【离婚感情破裂法律规定是什么,离婚诉讼感情破裂从几方面认定】,是否是您想找的信用卡逾期呢?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敬请关注本网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