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5:09:05来源:法律常识
去年12月,50多岁的梁阿姨不幸遭受车祸导致重度颅脑外伤,并陷入持续植物状态。今年初,梁阿姨转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经过三个月的三叉神经电刺激治疗后,梁阿姨恢复了清醒意识。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主任马超教授介绍,目前有关三叉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促醒作用和机制尚未有媒体报道,该病例对于植物状态促醒治疗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
梁阿姨车祸后,受伤严重。转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时,梁阿姨已经深度昏迷、气管切开、双下肢截肢,且有合并肺部感染,被诊断为重度闭合型颅脑损伤。自梁阿姨脑外伤后,其丈夫吴先生一直细心照顾,从急性期抢救、ICU治疗,再到转入康复科,始终陪伴左右。
据马超教授介绍,梁阿姨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详细介绍见文末)为7分,经过1个月积极治疗后,梁阿姨病情逐渐稳定,开始出现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偶尔当眼前有较大物体移动时可有眼球跟踪活动。但是,梁阿姨车祸后始终处于“植物人”状态,这让吴先生十分担心。
为进一步加强促醒治疗,马超教授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于今年3月初开始为梁阿姨进行床边三叉神经电刺激治疗,每天治疗6小时,每周5天。同时,还对梁阿姨头颅进行MRI fMRI DTI(磁共振 功能性磁共振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查,观察和探讨三叉神经电刺激对脑功能网络的影响及影响靶点部位。
4月初,梁阿姨对痛刺激有重复性抗拒、定位反应,GCS为9分,转为最小意识状态;4月下旬,梁阿姨出现自发言语及进食半流质,GCS为10分;5月23日,梁阿姨对于呼唤有反应,有时自言自语,所言字意可辨,GCS为12分;6月中旬,吞咽造影检查显示梁阿姨可正常吞咽,进食无呛咳,GCS为15分。此时,梁阿姨已恢复清醒意识,临床疗效评分为14分,与4月份的临床疗效评分5分相比,已大有好转。
梁阿姨的苏醒让吴先生欣喜不已,原先忧心忡忡的吴先生开始渐渐有了笑容,还常常推着轮椅带梁阿姨漫步江边。目前,梁阿姨仍然有较严重的认知障碍,只会说几个单词和偶尔执行指令,还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有一天,梁阿姨突然用家乡话说“返屋企”(回家),吴先生听到后激动地留下了热泪。
目前,针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综合感觉刺激和康复训练等。临床上,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常给予综合感觉刺激来促醒,包括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多种刺激,例如鼓励家人用熟悉和亲切的声音、肢体被动活动等的亲情呼唤来唤醒。
此外,痛觉刺激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三叉神经与脑干三叉神经核相连,而该核团与脑干孤束核、网状结构相互投射,在疼痛感觉、意识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马超教授介绍,三叉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三叉神经电刺激激活了脑干网状上皮激动系统。该系统的传入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投射,使大脑皮层保持意识和清醒,对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据了解,马超教授是在解剖学、生理学和深部脑刺激促醒中得到启发,提出三叉神经电刺激促醒这一新观点,与深部脑刺激促醒相比,该方法无创、简便,易于临床推广应用。该疗法适用于病情稳定的脑外伤、脑卒中并持续昏迷状态患者,即无明显脑水肿、脑疝、急性脑出血患者。
“梁阿姨的案例对于植物状态促醒治疗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也许将为此类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新方法。”马超教授还表示,日后将会在临床工作中继续探索该疗法的临床作用和磁共振数据,并进一步探讨三叉神经电刺激促进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神经机制。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 Glasgow Coma Scale)是医学上评估病人昏迷程度的方法,是由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两位神经外科教授Graham Teasdale与Bryan J. Jennett在1974年发明的测评昏迷的方法。昏迷程度以三者分数相加来评估,得分值越高,提示意识状态越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来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比较客观。
本文医学指导: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主任 马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