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普及一下交通肇事罪立法目的,危险驾驶罪,当事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

时间:2023-06-05 10:25:11来源:法律常识

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也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现行理论,罪过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故意与过失。危险驾驶行为自入罪以来,其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的争论不绝于耳,形成了各种学说,主要即是故意说与过失说。

1、过失说

主张过失说的学者认为驾驶员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及公共安全的结果,因驾驶员主观上认为其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但实质上造成了对公共安全的危险,其主观上存在过失。基于过失犯罪说,将危险驾驶罪界定为过失犯罪更符合刑法的谦抑精神,避免刑罚滥用,更有利于刑法分则体系的协调。在《刑法修正案(八)》尚未设置危险驾驶罪时,相关条文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处罚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针对危险驾驶行为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二是醉驾驾驶引发严重交通事故,按交通肇事罪科处刑罚。这一设定并不全面,为危险驾驶罪的设定预留了空间。过失说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两点:首先,其与刑法第133条之一的立法目的相契合,立法者设置危险驾驶罪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因危险驾驶行为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过失论者主张应以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为判断标准,而不是以危险驾驶行为本身的主观心态为准。其次,我国《刑法》第133至139条规定的都是过失犯罪,那么从刑法体例的一般安排上,本罪也应该是过失犯罪,否则有违刑法分则的系统性。

2、故意说

关于本罪的主观方面,根据不同学者观点,故意说又分为直接故意说和间接故意说,直接故意说的学者主张行为人需明知自己的危险驾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一行为的发生。例如,醉酒驾驶中的行为人明知自己处于醉酒状态,其明知,只需要其对自己醉酒的状态明知即可,不需要其对危害结果明知。同样,对于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而言,行为人只需要认识到其追逐竞驶行为可能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就可以,即可认定为故意。支持故意说的学者主要有两点理由:首先,过失说难以处理本罪的教唆与帮助情形。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并不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当行为人以教唆或者帮助驾驶者实施危险驾驶行为时,将难以对其科处刑罚。若依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其进行处罚则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其次,刑法分则体系并不会因主观罪过关系而发生混乱。有学者认为,若将危险驾驶行为的主观方面定性为故意,会导致罪行关系失衡。这一观点主张,故意状态下的社会危害性大于过失状态下的社会危害性,若将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定性为故意,则其在量刑上势必高于过失状态下的交通肇事罪,实质上并未如此。这是一种行为无价值的解释,其实从结果无价值出发,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根据我国现行立法,故意犯的法定刑未必就必须高于结果犯的法定刑,因而,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即使认定为故意,也不会影响罪行关系的均衡。

3、笔者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首先,有利于解决本罪的教唆犯与帮助犯情形,如果将本罪主观认定为过失,则难以对这两种行为做出刑法评价。其次,将本罪主观界定为故意,符合民众对危险驾驶的一般认知,与交通肇事罪不同,本罪的成立不要求危害后果的实际发生,更多的是为了预防。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对自己的危险驾驶行为,无论是醉驾或双超驾驶,行为人一般都能从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放纵自己的行为,至少存在间接故意。最后,将本罪的主观形态定性为故意,也不会导致刑法分则体系混乱。可依照结果无价值的理论角度出发,危险驾驶行为小于交通肇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危险驾驶行为理应判处相应较轻刑罚。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律师 交通事故 案件 劳动者 逃逸 被告人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肇事罪 用人单位 驾驶 赔偿 劳动合同 债务人 事故 当事人 协议 交通肇事 房屋 土地 自诉 肇事 被害人 补偿费 法院 责任 刑事案件 事务所 辩护 公司 交通 债务 法律 车辆 民警 打官司 嫌疑人 鉴定 死亡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