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汤原土地律师,长治在这个全国研讨班上亮相的是谁

时间:2022-12-01 10:15:55来源:法律常识

编者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教化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市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协同发力,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让市域社会治理建立在更高的道德水准上。
  

近日,以“德治教化”为主题的第六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行,江西省新余市协办。49个认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试点项目的地市分四个专题作重点发言,大家立足政法工作职能,围绕社会治理任务,共同探讨德治在涵养共同价值,维系社会认同,促进社会教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德根基。
  

研讨班上,集中展示了各地市因地制宜发挥德治教化作用的经验做法,既有理论研讨,又有实践创新,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为了切实把研讨成果转化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成效,让研讨成果发挥更大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法治日报》记者于会后深入其中15个试点地市,就试点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经验做法采写了深度报道,敬请关注。


山西长治:

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市域社会治理“内动力”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超 王志堂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脉上党盆地之中,辖区有八路军总部办事处故县旧址等800余处红色文化遗址,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作为革命老区,我们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太行精神,筑牢红色文化根基,凝聚平台建设合力,激发市域社会治理‘内动力’,全市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长治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丁利军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筑根



黎城县黄崖洞镇下赤峪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国旗迎风飘扬。不远处,一座手握冲锋号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抗战时期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兵工厂就在这里。”下赤峪村党支部书记郭彭鹏介绍说,近年来,下赤峪村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投资建设军民文化广场、军工小院特色民宿项目,开展“黄崖洞人讲黄崖洞故事”“红色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活动。
  

郭彭鹏告诉记者,主题活动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抗战雕塑、军工大食堂、戏台、铸铜人物雕像等构成的军工小院将抗战情景与艺术元素相结合,增加革命氛围,引导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用红色基因滋养人、塑造人,目的就是筑牢德治长治思想根基。
  

近年来,长治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基地”50余处,常态化开展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活动,切实解决红色基因“听得见、看不到”的问题,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
  

“全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政法铁军’活动,增强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为打造政法铁军注入强大红色精神力量。”长治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路晓波介绍说,2021年,长治被评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市”,禁毒工作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长治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活动工作成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凝聚



对于家住长治市上党区韩店街道的李付平来说,只要找到网格员,心里就踏实了。
  

道路一旁大树的树枝剐蹭到房顶瓦片了,他立即反映给网格员,网格员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按流程报送。
  

随后,区住建局就派专人过来修剪树枝。“一天的时间,反映的问题就解决了,以前遇上这事我都不知道去找谁,有网格员真好!”李付平高兴地说道。
  

全科网格的社会治理模式,让一个个看似小小的诉求渠道更畅通,问题解决效率也更高。对于群众来说,这就是安心、就是幸福。
  

“太行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核,就是克服一切困难、无私奉献的爱民精神。放在当下,就是要不断强化为民服务。”据长治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忠强介绍,近年来,长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强平台建设,促使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在推动网格化建设上,长治市将全市划分为8902个网格,配备网格员9278名,所有网格全部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积极投入平安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
  

同时,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各类活动阵地,统一场所办公,发挥“一室多用”综合功能,为群众提供集中便民服务,切实提高各类基层服务中心使用效率。
  

长治市还推动信访服务中心、多元解纷中心、综治中心一体化、规范化建设,打造“访、调、裁、审、处”全链条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截至目前,2606个村(社区)成立民事议事厅,成立调委会3775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16个,选派人民调解员1.1万余名,村(社区)法学会工作室“零距离”提供免费咨询,把大量矛盾隐患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传承



提起平顺县西沟村,许多人都会想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李顺达。
  

如今,斯人已去,留给后人的只有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劳模用过的物品及背后的一个个故事。
  

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劳模故事,西沟村开设了“劳模故事大讲堂”,聘请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村民等“四老”人员当好传承劳模精神园丁。
  

“我们还开展了‘四比四看,争当纪兰式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家庭、好婆婆、好儿媳,优秀青年,卫生模范户等评选表彰,目的就是在社会治理中树立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介绍说。
  

不只在西沟村,近年来,长治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市积极开展以道德模范进社区、讲友善等为主要内容的“七进七讲”活动,持续开展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系列活动。在农村、社区广泛推行“德治银行”治理模式,90%的村(社区)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德治积分兑换制度。
  

在良好社会风气的推动下,一大批先进人物、模范典型涌现出来。
  

作为平安志愿者,“长治好人”宋忠平,20多年来曾在街头与抢劫者激烈搏斗、曾蹲守10多天抓获窃贼、曾协助外地公安机关抓获贩毒嫌疑人、曾揭穿街头骗局帮群众挽回近千元损失……
  

为号召更多人加入,宋忠平等人带头组建了长治市社会治安志愿者协会,会员从最初的36人已发展到现在的5300余人,累计为公安机关提供各类案件线索910余条,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案件790余件,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687名,举报贩毒窝点99个,排查治安隐患4176起。


安徽黄山:

以法隆德坚实社会治理根基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光明


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村中有一处“大夫第”老宅,其侧门墙界后退了半米多,正屋墙角也被削去三分,门额上有“作退一步想”5个篆字,可以说是处处蕴藏了徽文化的精髓。
  

以“作退一步想”为启发,黄山市师古而化、借古开今,创新推出“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将徽文化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重谦让、尚和合”经世智慧和德治基因,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黄山市充分发挥法治对德治的保障促进作用,以法载德、以法促德、以法养德,让徽文化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乾坤袋”“传家宝”,三捧“长安杯”,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安徽前列。


以法载德强化德治“硬约束”



  针对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不守规行为,制定出台《黄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法律责任,引导群众遵守公共秩序、规范公共礼仪、爱护公共财物。
  

针对“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现实命题,出台地方性法规,推动徽文化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黄山市注重以法载德,用刚性法律规范凸显柔性徽文化德治追求,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我们十分珍惜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宝贵资源,在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上,着力倡导‘绿水青山、子孙共享’的传统道德理念,强化德行风尚引领力,强化德润传承共生力,强化德育治理向心力,努力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融会贯通。”黄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生说。
  

据介绍,在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徽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活力。徽州古城、古书、古建等1325个非遗项目得到全方位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保护区。


以法促德彰显德治“正能量”



在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有一部《文堂乡约家法》,500多年来,这部乡约家法成为村里和谐发展的基石。
  

2021年,这部乡约家法再次被动用。原来,村里有位70多岁老妇人,其子女和老伴相继去世,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两位老人只能跟着两个孙子生活。没想到,两个孙子因赡养费问题起了争执,都不管老人了。一方面,村里启用乡约家法,以祖训约束;另一方面,告知两个孙子不赡养老人的违法后果。在法律和乡约家法面前,两个孙子达成协议,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重金钱、轻亲情”“顾自家、争祖产”“爱享乐、易攀比”等“重利轻信”“自私淡漠”行为,黄山各地采取以法促德的办法,充分发挥执法司法作用,彰显公平正义、舍利取义的道德取向,营造见义勇为、德者受尊的时代风尚。
  

“我们通过释放‘以法护德’信号,创新‘以德止争’招数,厚植‘崇德向善’土壤,用法治实践达到以法促德的良好效果。”任生说。
  

为此,黄山政法机关发起“猎赖”统一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执行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30余次,直指规避、抗拒执行等失信失德行为。在创新“以德止争”招数上,除了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信访事项化解中活用“作退一步想”工作法,黄山各地还积极引导先进模范、老党员、老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群众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信访事项、社会矛盾纠纷显著减少,民事案件万人成讼率大幅下降。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收民事、行政案件数同比下降22.11%,位居全省第一。
  

黄山市还出台《黄山市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办法(试行)》《黄山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办法》《黄山市星级志愿者礼遇12条》,全市共入选中国好人90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创造一城3人榜上有名。


以法养德浇灌德治“向阳花”



“青少年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扣好这个群体道德成长的第一粒扣子。”任生说。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等“痛点”问题,黄山市坚持德法并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熊孩子”“问题少年”出现。开展“书记+五长”(政法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局长、司法局局长、国家安全局局长)进校园活动,上好“新生普法第一课”,为青少年把准守法尚德的“航向舵”,在法治宣传教育中夯实尚德根基。加强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及教育挽救,对涉罪未成年人采取矫治和帮教措施,在法治警示中涵养道德自觉。
  

此外,黄山各级政法机关还选派优秀法官、检察官、警员、司法助理员担任法治副校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健全校规校纪,防治校园欺凌;公安、教育、文旅等多家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不断净化校园及社会文化环境,在法治守护中强化向善力量。


重庆城口:

聚“法德”力量 以“孝礼”润心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锋 战海峰


在重庆市城口县,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好媳妇”李清秀。多年来,她悉心照顾残疾的婆婆、瘫痪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成为乡亲们争相学习的楷模。
  

像这样的模范典型,在城口县还有很多。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德治与法治内在融合、相得益彰,城口县坚持德治塑魂、法德并举,以孝善文化“穿针引线”,大力挖掘德孝礼义,依法惩治不履行赡养义务等失德行为,教育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巩固道德本色、保持崇德定力、弘扬行德风尚。


向“法”字借力,夯实孝善之基



赡养老人是子女的道德底线和应尽义务,尽管像李清秀这样的人有很多,但仍有极少数人非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甚至打骂、虐待老人。
  

针对这种歪风邪气,城口县委政法委用好用活执法司法力量,强化普法宣传,坚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首先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近年来,城口县全面落实“一村一警、一街镇一法官、一乡一检察官、村(居)法律顾问、法治副校长”制度,深入村社、家庭、学校开展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普法宣传200余场次。针对涉老年人权益纠纷相对突出的地区,召开敦促赡养义务人履行赡养义务宣教大会12场次。
  

为更好地向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城口县政法系统开展“法援惠民生·关爱老年人”法律援助活动,建立健全老年人“四优先”服务机制,对主张赡养、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免于经济困难审查,直接提供法律援助,免收诉讼费。而对赡养纠纷民事案件,则要求一律进村办案、入户办案,让老年人少跑路、不跑路。
  

为了强化依法惩治,近年来,城口县发布《关于敦促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的通告》,开展督促履行赡养义务专项治理行动,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组织专班对其进行法治教育;对法治教育后仍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及时跟进媒体曝光;对教育劝解和媒体曝光后依然无效的,积极支持起诉并依法打击惩处。


聚“德”字合力,筑牢孝善之本



  近年来,随着农村易地搬迁,人口流动增大,导致邻里关系淡化,孝善观念弱化。为了实现崇孝向善、成风化人的目标,城口县扎实开展“三亮三比”活动,构建互帮互助、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亮家训、比家风。城口县组织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午谈夜访”“社员坝坝会”等方式,协助群众总结自己的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形成各类最美家训、治家格言130余条,统一制作族氏家规牌。同时,开展的“家风润万家”活动,充分展现自力更生、尊老爱幼、孝悌忠信等优良传统美德。
  

亮规约、比正气。城口县以开展“讲文明、破陈规、正德行、守法纪”精神文化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树立崇尚勤俭节约、提倡厚养薄葬、破除陈规旧习的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同时,大力开展年度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评选活动,形成了“诚信十条”“村规民约红十一条”“明通三句半”等规约。
  

亮积分、比德行。城口县开展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开展“孝善积分”试点行动,制定完善“勤劳致富有目标、孝老爱亲有模范、诚信友善有品行、热爱集体有贡献、爱护环境有公德”等5条积分标准体系。
  

目前,全县共建设204个积分超市,制作“积分存折”9万余张,参与群众达2.7万户,累计积分150余万分,开展集中兑换活动1200余场,营造了崇德向善、邻里守望的浓厚氛围。


用“礼”字接力,传承孝善之魂



治平乡江家大院,其家族祖母乐善好施、惠泽乡里,清末被县丞赐“宴晋瑶池”匾额及楹联,后世薪火相传,孝善之风传承至今。
  

为营造孝礼环境,近年来,城口县大力挖掘爱老、敬老、孝老身边事和当地礼孝文化典故,打造孝善大院、孝德广场、孝礼讲堂、孝心墙等文化阵地,让群众感受孝文化魅力,聆听孝文化声音,感知孝文化底蕴。
  

同时,以“孝礼润心”为主题,开展端午“孝”文化节、重阳节饺子宴、百姓孝善故事会、“德孝润心”实践等活动。加大孝老爱亲榜样发现、宣传、推广力度,开展“城口好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感动城口十大人物”等评选活动,通过设立孝礼善行“四德榜”、悬挂“模范灯杆旗”等方式广泛宣扬。
  

截至目前,城口县已评选包括李清秀在内的孝老模范54人,通过模范评选,把榜样树立起来、把事迹传递出去、把精神留在人心。


贵州六盘水:

让文明乡风“吹”响市域社会治理“善治”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王鹤霖
通讯员 张齐云


近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获悉,辖区河沟村村民杨某某家中有长辈去世,便立即和村干部、网格员等到杨某某家中开展法治宣传。经耐心劝导,杨某某及亲属一致承诺,不借丧葬活动摆阔气、讲排场,3天内让老人入土为安。
  

据了解,六盘水市针对生前不赡养老人、死后大操大办等道德失衡现象,以及修建豪华墓、活人墓等风水迷信问题,充分发挥法治对文明乡风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着力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乡风“吹”响市域社会治理“善治”。


念好“三字经”



  2021年4月,六盘水市民政局会同有关单位在西福园陵园举办第六届免费节地生态安葬仪式,以集体草坪生态安葬的方式为7位逝者举行安葬仪式。据了解,此次活动还通过“直播黔线”平台以网络方式全程在线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80万人次。
  

为破除“厚葬薄养”治理难题,六盘水市注重念好“扬”“抑”“改”的“三字经”,多措并举推进专项治理,让“厚养薄葬”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同年8月,六盘水市制定出台《六盘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家庭美德作为全市公民行为规范,全面倡导“厚养薄葬”理念,依法依规治理随意焚香烧纸、违规燃放鞭炮、大操大办丧事和搞封建迷信活动等不文明现象。
  

同时,六盘水市排查农村看风水、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职业者421人,并建立“一对一”联系走访教育机制。
  

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六盘水市规划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和乡级集中治丧点334个,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组织开展非法碑石制作、棺木销售等丧葬用品市场专项整治,依法整治新建豪华墓76座、活人墓687座,取缔非法生产加工销售棺木店210家、封建迷信用品店352家、碑石点552个。文明、环保、节俭丧葬礼俗初步形成。


抓实“三个面”



前不久,盘州市刘官街道松官村有群众举报,一村民房屋“打板”竣工将大办酒席。随后,街道包村领导、村干部、网格员等立即赶赴该村民家中耐心解释,劝说其停止大办酒席的行为,并向前来帮忙的村民宣传相关政策,及时制止了一起滥办酒席事件。
  

近年来,六盘水市重拳出击开展整治“滥办、乱办酒席”行动,聚焦党政带动、自治引导、监督劝阻3个方面开展专项治理。近两年来,共劝阻各类不符合规范酒席1280次。
  

六盘水市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为切入点,制定出台《“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实施方案》《整治乱办滥办酒席的指导意见》;印发《六盘水市反对乱办滥办酒席倡议书》,将整治乱办滥办酒席纳入对基层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内容;纪委监委出台规定严禁公职人员操办和参加非婚丧酒席,对操办婚丧酒席的规模作出严格限制。
  

此外,六盘水市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共治作用,在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将禁止乱办滥办酒席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明确“可以办”与“不可办”事项,建立“道德红黑榜”“文明积分”等平台,将村民遵守情况作为道德评议、村民评议活动的重要内容。
  

不仅如此,六盘水市在全市92个乡镇(街道)设立举报平台和电话,紧盯重要节点开展监督检查。乱办滥办各类酒席、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得到有效遏制。


扣好“三个节”



2020年9月,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一未达适婚年龄女孩张某某经人介绍,欲与钟山区德坞街道龙贵地村村民杨某某谈婚论嫁。“我们发现后,通过向当事双方宣传法律法规和妇幼保健相关知识,有效避免了一起‘早婚早育’事件的发生。”德坞街道原综治干部马凯说。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盯监测报告、分类处置、源头治理3个环节,通过建立村两委实时监测报告、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情况监测报告、卫健部门早育情况监测报告、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监测报告“四位一体”监测报告机制,多渠道监测、全覆盖排查、台账化管理。2021年至今,及时劝阻早婚早育事件109起。
  

为进一步做好源头治理防范工作,六盘水市深入实施婚姻家庭法律法规“法治宣教工程”、家庭困难“帮扶工程”、学龄儿童“控辍工程”、移风易俗“新风工程”、妇女儿童“关爱工程”5项基础工程;营造健康婚育新风法治环境,强化《六盘水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任务和责任,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两万余场次,制作刊播“以案释法”报纸栏目280期、“律师说法”微电影节目130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000余场,打造文化宣传阵地共90余个,建成法治宣传栏2800余个;不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将严禁“早婚早育”婚育新风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我们将切实强化法治这一‘最大公约数’的基础性作用,把德治方式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全过程,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体现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营造重道德、讲法治的良好社会环境,用良法促进市域‘善治’。”六盘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晓明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云南丽江:

以法隆德重塑旅游市场生态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飞


暑期以来,云南省丽江市旅游业强劲复苏,大水车、四方街、万古楼、木府……古城核心片区游客摩肩接踵。
  

“自开展旅游市场治理以来,丽江市紧盯治理难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以法隆德在旅游市场治理中的促进作用,有力推动丽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了大美丽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丽江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和云龙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跨省游“熔断”机制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支持下,丽江旅游业呈现强劲复苏态势,6月全市接待游客310万人次,环比增长近52%;旅游总收入50亿元,环比增长近52%,7月全市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亿元。
  

记者走进丽江古城景区游客中心注意到,在大厅的第一个窗口,一个醒目的“退”字提醒游客,这里是云南省游客退货中心丽江古城服务点。
  

“我这里最大的一笔退货是在2020年8月13日,那名游客花1.08万元买了一个玉石挂件,过了几天感觉买贵了,经过核对后,我们帮助他进行了退货。”丽江古城景区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付晓东把这次退货准确记录在档案里。
  

“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实现丽江旅游购物退赔一站式服务,在游客、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之间搭建行之有效的沟通平台,2017年3月,丽江市成立旅游购物退换货监理中心,开通退换货受理专线,24小时接听办理游客退换货诉求,并受理游客通过投诉电话、市长热线等其他渠道反映的退换货诉求。”和云龙说,同时,建立“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保障游客的退换货诉求得到高效、快捷办理。目前,丽江市成功构建了由一个市级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5个县(区)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11个景区及机场和车站等退货服务受理点组成的游客购物退货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旅游行业明码标价率及价格公示质量。
 

“‘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建立以来,已成功为游客办理退货13696起,涉及退货金额8910.62万元,实现了游客‘舒心游’‘称心购’。”付晓东说。


记者了解到,丽江市坚持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旅游市场治理全过程。先后颁布实施了《丽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丽江市旅游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丽江市民公约,把行之有效的德治方式措施规范化。坚持严格执法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实施“凡是组织经营不合理低价游的旅行社,一律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等“五个一律”工作措施,通过创新群防群治,公布旅游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热线,健全有奖举报制度,增强群防群治力量,组织300名旅行社工作人员义务担任“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实行全天候巡查监管。建立多渠道暗访长效机制,常态化委托第三方进行全面暗访督查,全面净化了丽江旅游市场。
  

据统计,近3年来,丽江未发生因涉旅执法司法、投诉处理、退换货等引起的旅游纠纷,旅游市场呈现出社会治安事件发生率持续下降、旅游投诉持续下降,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两降、三升”良好局面。
  

此外,依托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体系,搭建“一部手机游云南”诚信评价工作平台,制定出台《丽江市涉旅经营户诚信指数评价办法》《丽江市涉旅经营户规范指数评价工作规则》等相关办法规则,并于2019年12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旅行社、餐饮企业等七类涉旅企业的诚信评价工作,实施激励惩戒,促进涉旅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管理和服务提升,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满意度。
  

“在实施过程中,切实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公布诚信指数,将诚信指数分值转换为相应的星级标识,向社会实时公布涉旅企业诚信指数和星级。鼓励诚信企业,对诚信指数9.5分以上,达到五星标准的涉旅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推荐,评选优质诚信企业予以表彰奖励。惩戒失信企业,对诚信指数低于6分的涉旅企业列入重点监管,推动持续整改。实施动态管理,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旅游市场监管工作中,将诚信评价与失信企业协同监管、联合惩戒,推进守法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和云龙说,截至目前,已完成评价13749户,通过诚信评价制度的实施,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税收征管、诚信公布等信息实现共享,进一步扩大了消费透明度。目前,丽江的试点经验已在全省16个州市推广运用,有力促进了全省旅游市场秩序好转及文化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北京平谷:

“下交群评”凝聚以德辅治新动能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从“吹哨报到”,到接诉即办、主动治理,近年来北京市依靠“12345热线”做到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然而,在众多诉求中,也混杂着一些不尽合理、突出个人私利的要求,让各级政府处理起来很是棘手。
  

如何破解?作为北京“吹哨报到”改革的发源地,平谷区创新提出了“下交群评”工作法,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将违反公序良俗、失信失德等不合理诉求“下交”到户代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处进行群评群议,实行全过程民主评议,放在阳光下、拿到桌面上、摆在乡亲前,由群众以道德水准和村民公约来评判诉求是否合理,不该解决的坚决不受理,同时对合理事项共商解决之道,以此维护地区公平正义,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序衔接,广泛凝聚以德辅治的强大动能。
  

今年上半年,村民范大姐反映,邻居胡大姐家建的房子在紧挨自家的一侧开了两个大窗户,“我们家干点什么他们都能看到”。自今年5月至今,镇里就收到邻里双方的12345投诉9件。
  

事实上,在最初接到范大姐反映情况后,镇土地科就到现场核实了相关情况。今年2月双方签订了旧房翻建相邻协议,胡大姐承诺不留窗户,但在后期建房过程中违反了约定,故范大姐拨打“12345热线”反映此问题。经镇村多次与胡大姐沟通无果后,今年5月,镇政府出具责令停止建设通知书,要求胡大姐封堵窗户,但没想到胡大姐却以“被责令停工导致延误施工进度”为由拨打12345进行投诉。
  

你投诉我,我也要找出理由投诉你。就这样,一个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可能引发出多个投诉,且无效投诉、无理投诉的占比随着时间的拉长往往会越来越大。
  

为此,依照“下交群评”处理程序,相关投诉工单“下交”纠纷所在村的民调小组,包村领导、镇土地科、镇司法所、村两委干部及双方当事人面对面共同评议。通过“释法评理”,胡大姐认识到自己建房留窗的行为侵犯了邻居的隐私,表示自愿将窗户封死。会后,经镇村两级监督,胡大姐已将窗户封堵,并恢复了施工。
  

就这样,一起纠纷引出的多条投诉,被一揽子解决。
  

北京市平谷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韩小波说:“‘下交群评’工作的提出,一方面旨在针对平谷实际及接诉即办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寻找破题路径,另一方面旨在通过工作的全面推动,实现倒逼政府政务能力的提升、倒逼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升、倒逼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同时,对于谋求私利、虚假诉求、恶意举报的诉求人,依法打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德治教化”成为防范市域矛盾风险的系统免疫。
  

据了解,为激发社会多元主体作用,发挥诉求承办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平谷区搭建了“下交群评”事项承接平台,构建起从会议室到田间地头的移动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多元调解机制,建强村、镇、区三级调解组织,搭建“有事能说、有苦能诉、有理能评、有法能讲”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对于经调解仍未解决的突出矛盾,平谷区探索政法职能下沉,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用法治手段解决相关矛盾,达到“自治止纠纷于未发、共治解纠纷于萌芽、非诉化纠纷于诉外、裁判消纠纷于诉内”的目标。
  

“下交群评”工作,不仅让当事各方解开了心中的疙瘩,促进大家在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也激发了基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热情。
  

平谷区南宅庄户村党支部书记王福英说:“村民参与‘下交群评’工作的热情特别高,此前长期解决不了的诉求通过‘下交群评’,很多都有了让大家心服口服的结果,增进了群众对遵守道德法律、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平谷区“下交群评”工作法自2021年全面推广应用以来,万人诉求比大幅降量,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去年8月至今,共“下交”不合理诉求7345件,涉及诉求人2661人,通过“下交群评”的调解办理和结果公示,赢得了群众的信服和认可,诉求人不再拨打电话的比例占到了七成左右,让风清气正的平谷治理生态不断巩固,同时也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道德力量在传递。


辽宁朝阳:

“道德银行”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国强 韩宇


2018年7月5日下午,一场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公营子镇,被大风连根拔起的3棵杨树“横卧”在铁轨上。东垤卜村村民李玉华发现后,一口气跑到大桥头,将一列火车截住,避免了一场铁路交通事故。
  

不久后,公营子镇为李玉华举办了“道德银行”积分兑换仪式,她的英勇举动深深影响了广大村民。而这,也是朝阳市探索实施“道德银行”建设的初衷。
  

近年来,朝阳市积极推进“道德银行”建设,有效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抵制不良风气,实现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与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同步提升,切实发挥了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了德治教化引领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


解决精神贫困应运而生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村民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乡村道德问题时有出现,个别地方孝文化缺失,村民整合能力减弱。”朝阳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健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解决农村的精神贫困问题,迫切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的成长。”
  

在此背景下,“道德银行”应运而生。
  

“道德银行”落地生根需要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为此,朝阳市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组织架构,并将其纳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考评、乡村振兴考评、精神文明创建考评等,确保“道德银行”建设高质实效。
  

2018年,朝阳市在喀左县公营子镇启动“道德银行”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6月,“道德银行”建设工作在全市乡村开展。目前,全市共57个乡镇开展了“道德银行”建设。
  

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派驻公营子镇南山村第一书记卢于恩说:“‘道德银行’建设符合当下农村工作实际,可以解决很多司法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非常难得。”


“银行”存取自有章法



既然是“银行”,到底咋建账户、咋存“钱”、咋取“钱”?
  

“在‘道德银行’建设中,朝阳市将村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行为进行量化,变成积分存入账户,定期予以表扬和奖励,持续引导道德自觉。”朝阳市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科科长耿云岐介绍。
  

“道德银行”以家庭为单位建立道德银行账户,每个家庭每年道德基础分为60分,在此基础上实行加分和扣分。对律己守法、见义勇为、移风易俗、敬老爱亲、邻里和睦、热心公益等行为予以加分;对陈规陋习等作出减分;对违纪违法行为实施一票否决。目前,朝阳市参与“道德银行”建设农户26万余户,群众参与率达94%。
  

同时,朝阳市按照“随时申报、一月一评、季度公示、公平审定、兑换物品”五步流程实现好人有好报。“道德银行”积分可到指定合作单位兑换相应生活用品、就医买药、洗浴理发,也可以到银行办理免担保贷款。目前,全市累计道德积分2645万分,扣除基础积分1760万分,实际兑换积分885万分。
  

令人欣慰的是,广大村民参与“道德银行”建设,不是单纯为了兑换物品,更是为了那份荣誉感。
  

农村退休教师胡希广五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但他乐观坚强、团结邻里、热心公益,毅然将兑换物品全部捐给他人。胡希广说:“要把‘道德银行’正能量放大传递下去。”


乡村树新风村民一条心



“通过乡村‘道德银行’创建和推广,有效引导村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村民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家明白了什么必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自觉养成了按规矩办事的习惯。”朝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部振荣说。
  

如今在朝阳市,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攀比之风得到有效治理,孝老爱亲、勤劳节俭、劳动光荣等传统美德得到传承。村民踊跃参加“幸福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幸福家庭”“文明家庭”1137户、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77人、“最美人物”589人。
  

此外,“道德银行”还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喀左县公营子镇五家村村民李明远说:“我们变化挺大,现在村民想事一条心,村里一召开会议都是积极主动参加。大家一见面唠的都是谁家孩子孝顺、谁家卫生搞得好、谁家致富搞得好。”
  

同时,朝阳全市各乡村纷纷依托“道德银行”组建志愿服务队,围绕扶贫帮困、孝老爱亲等方面组织志愿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上海奉贤:

全力打造市域治理“美育工程”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见习记者 张海燕


上海奉贤,因“先贤言子传道讲学”的历史佳话得名,也是上海“贤文化”的精神之源、思想之根。近年来,当地通过传承“贤文化”,全面打造市域治理的“美育工程”,推动形成“法治”“德治”与“善治”相辅相成的市域治理新局面。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高,2021年该项指标测评位列全市第一。
  

奉贤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学哲表示,“贤文化”彰显了奉贤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气质,通过打造“美育工程”,可以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道德意识,形成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治理新生态,培养人民群众崇法向善、循法而行、持法达变的城市新风尚,以法治软实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广建阵地



漫步奉贤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贤文化”的气息和氛围。诸如齐贤修身示范阵地、党群服务中心、三校一堂、生活驿站等“美育工程”阵地多达1400多处,形成一个“15分钟美育修身圈”。
  

据了解,奉贤积极践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工作理念,在全区范围按分级实施、布点推进的原则建设“美育工程”阵地。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园区、商圈、公园等公共空间,通过开展空间资源征集,吸纳社会化运营场所参与美育修身实践,将原有的一些城市空间摇身变成市民美育修身阵地,备受群众欢迎。此外,奉贤区还以市民齐贤修身阵地为基础,按照星级创评标准,培育和打造一批活动内容丰富、社会影响良好,并具有一定示范性、公益性、引领性的美育示范阵地,强化区、镇、村居(企事业)三级修身网络规范化建设。
  

如今,当地共建成299个星级齐贤修身阵地,“贤园”“贤苑”“清溪十二坊”、杨王家风家训馆、火车头广场城市书屋等已成为美育修身“打卡地”。
  

“人们徜徉其中,感受生活之美的同时,接受家风家训、城市风尚的熏陶,不仅怡情养性,更能学习法律法规,提升道德意识水平,减少社会戾气,重塑合美和谐的治理生态。”奉贤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顾军说。


多组团队



与劳模爷爷一起下地种柿树是什么感觉?

听劳模爷爷讲劳模故事有哪些收获?
  

带劳模爷爷参观学校“小超市”,展示自己带货本领又是怎样的体验?
  

……
  

在奉贤区中小学,来自上海市劳模协会的6位老人走进校园,与孩子们面对面,践行“劳模进校园”活动。针对原来美育修身团队人员较少、力量分散等难题,奉贤区深挖资源,邀请社会贤达组成专业团队,聚焦重点人群因材施教,形成全民尚美的良好道德风尚。
  

面向党员干部,当地利用党校资源,组织各类专题班、选学班开设美育主题课程,邀请知名学者、文化大师为党员干部授课,坚定文化自信。
  

面向未成年人,建立14个德育美育名师工作室,通过教师柔性流动、城乡携手计划、集团化办学等措施,破解部分学校美育教师结构性紧缺问题。
  

面向企业职工,组织“劳模工匠讲师团”,以“菜单+订单”模式打造一批弘扬正气的品牌活动,累计送课进企业450余场次,惠及职工15000余人次。
  

面向社区和农村,组织志愿者深入基层开设美育实践互动课堂,培育以非遗传承人、在职讲师、退休教师为主体的百名骨干师资队伍,组建153个美育专业教育团队。


新树风尚 



“67岁奉贤退伍老兵杨连昌在山东勇救落水儿童”“来沪人员曾令平徒手攀爬四楼勇救被困火场女孩”等故事在奉贤广泛流传,一批群众身边的平凡英雄涌现出来,成为时代佳话。
  

为了更好地“唱英雄树正气”,奉贤区积极开展“扬正气”评选活动。2020年以来,奉贤区先后评选表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类“道德模范”67人,让群众发现认识身边的百姓英雄、平安英模,不断激发德治潜能,让城市处处充满新风正气。此外,“美育工程”还聚焦“社会公德‘正行为’”“职业道德‘促发展’”“家庭美德‘育家风’”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高质量推进德治教化。
  

近年来,“最具影响力修身基地”“最具活力美育修身团队”“最受市民欢迎修身项目”等一批美育修身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广泛开展,有力提升群众公德观念,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奉贤区每年还举办《美在职场》《做崇贤向美的职场人》《发扬工匠精神,提升岗位贡献力》等主题实务培训,弘扬“工匠精神”“贤商精神”,加强企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展现行业优质形象。开展一系列“好家风”主题活动,用好家风撑起社会好风气。


江西新余:

弘扬见义勇为精神 凝聚市域社会治理正能量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2014年10月的一天晚上,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中心物流园区管理局职工何洪成带着未婚妻在饭店吃饭,店外突然传来呼救声,他立刻跑了出去,发现一名歹徒正持刀抢劫。
  

何洪成毫不犹豫扑向歹徒,对方掏出匕首朝他腹部狠狠捅了一刀。鲜血直流的何洪成忍着剧痛与之继续搏斗。当晚,歹徒被擒获,何洪成经抢救后脱离危险,但原定3天后办理的结婚登记被迫延期。
  

此后,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何洪成与未婚妻在病房举行了结婚仪式,病床上的他被誉为“最美新郎”。2016年,何洪成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
  

何洪成是新余市见义勇为群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涌现出市级以上见义勇为先进集体16个、先进个人149人,其中革命烈士3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2人、中国好人17人、江西好人41人,获表彰人数按人口占比全省最高。
  

新余市委书记蒋斌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余市做全做实见义勇为工作,通过全方位组织协调、全过程审核把关、全覆盖表彰宣传,大兴见义勇为之风,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打造崇德向善社会氛围,为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凝聚强大正能量。2021年,新余市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奏响见义勇为保障“大合唱”



“决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蒋斌介绍说,新余市做实组织、政策、帮扶等保障工作,维护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为见义勇为人员办实事办好事。
  

组织保障有力。市委、市政府将见义勇为工作纳入平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将见义勇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协调、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政策支持发力。制定完善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办法,从制度上明确见义勇为人员保护、优待和抚恤等政策,做到对见义勇为行为不迟奖、不漏奖、不惜奖。
  

精准帮扶给力。市委政法委建立帮扶机制,对见义勇为人员优抚慰问、精准帮扶,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举措珍爱英雄、善待英雄,让善行义举在全社会得到最大回响。


打好见义勇为评定“组合拳”



3月27日,新余市孔目江湿地公园风和景明,游人如织。突然,景观桥处传来“有人落水了”的呼救声,正在管护树木的六旬老汉林生根闻讯后立刻跳入江中,将落水女子救起后默默离开。
  

新余市平安办获悉后,及时安排专人跟进、收集证明材料,联合相关部门召开评议会,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审核确认,并在评议会现场对林生根进行表彰。
  

“对见义勇为行为,我们做实收集、审核、选树等程序,确保应奖尽奖、应奖快奖。”新余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逸翔介绍说,新余市县两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政法、宣传(精神文明)、民政、公安、卫健等部门保持信息第一时间流转,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件见义勇为事迹;完善细化申报、评议、公示和监督等审核程序,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条款准确的见义勇为行为快速审核;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建立科学规范的行为确认标准。
  

“同时扩大评定范围,将辅警、协警、保安等纳入确认行列,全市已有7名辅(协)警、3名保安荣获‘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李逸翔说,今年该市又将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人员纳入评定范围,确保符合见义勇为道德标准和法律认定的人员应评尽评。


树起见义勇为工作“风向标”



在新余市北湖公园的长廊、亭子及林荫道两旁,随处可见见义勇为事迹宣传牌。它们就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民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共同缔造者。
  

“像这样的主题公园,全市有15个。”李逸翔说,新余市做实见义勇为表彰、奖励、宣传工作,积极发挥榜样力量,以榜样人物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
  

重表彰,让英雄出镜出彩。每年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表彰年度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通过大力表彰,让全社会充满正气正义。
  

给荣誉,让模范有为有位。对待见义勇为人员,不仅在精神层面给予点赞、褒扬,而且联合宣传、人社、工会等部门,将符合条件的优先评选为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让其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
  

强宣传,让氛围越来越浓。坚持线上线下宣传同步发力,让见义勇为“种子”以最快速度播撒。今年已组织开展“模范讲堂”10期,举办见义勇为英雄事迹报告会4场,组织数千名党政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社会各界人士聆听;线上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绘制城市群英谱,讲好群英故事会,让义勇之事人人知、英雄模范人人学、善行义举人人做。


江苏常州: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软实力”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劳为本,节俭家荣。”9月19日下午,《法治日报》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西墅村一户村民家的门牌上看到了这条家风家训。
  

在西墅村,每家都有这样的门牌,村里随处可见讲述传统美德典故、红色故事的展示墙。据该村村委会主任季文斌介绍,村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引导他们崇德向善,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教化作用。
  

近年来,常州市以建好“堂”、结好“网”、选好“人”为切入口,用身边人、身边事接力标识全域文明高度,以柔性互动推进刚性约束,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软实力”。2021年12月,常州市被授牌命名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是江苏省唯一连续3次捧得“长安杯”的城市。


让崇德向善成为全民风尚



9月16日,一场道德讲堂活动在新北区三井街道国宾社区举行,网格员赵义仁走上讲台用亲身经历讲述了发生在网格内的感人故事。
  

让网格员走上讲台,在常州是司空见惯的事情。2009年,常州首创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着手,通过多年发展成纵向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体系,横向设立机关、企业、学校等十类讲堂,用道德故事诠释道德规范,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正能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道德讲堂1.5万余个,每年举办讲堂8万余场,受众两千万余人次。同时,常州还着眼于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构建从先进典型培育,到道德故事传播,再到道德感悟践行的道德建设“生态圈”,不断完善“三级中心、四级网络”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型特色志愿服务运作模式。
  

常州依托于市志愿者总会和市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协调全市120万名志愿者和2600多个志愿服务中心、站(点)、基地,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站612个;开发“掌上道德讲堂”,不断推动讲堂影响力裂变式传播。


以法隆德打造城市“硬招牌”



见义勇为怎么“为”、公共场所车辆怎么停、装修扰邻怎么办……针对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问题,常州用实拓深道德讲堂在社会治理中的桥梁连接作用,并将相关成果以地方立法的方式进行固化。
  

“瞄准道德规范缺乏强制约束力的难题,常州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方式立规矩、树导向,用法治体现道德要求、筑牢道德底线,让文明行为成习惯。”常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永忠告诉记者。
  

近年来,常州制定出台《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实践中广泛认同的爱护公物、排队礼让、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制定《常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常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等,有效保障交通安全及停车环境。
  

此外,常州还将履诺践约作为城市最美底色,让诚实守信成为群众普遍的道德信仰。针对诚信体系不够完善、失信行为依然突出的问题,在制定法律规范过程中强化相关诚信条款,并制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建立重点运输企业“红黑排行榜”制度,公告“红黑榜”企业30批1373家,约谈“高违法”企业246家。


以“规”立德优化自治新生态



无形的道德规范难感、难悟、难执行,为此,常州在保障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合法性、规范性上下足功夫,促进基层乡村社区良法善治。
  

2019年,常州出台《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优秀传统道德资源赋予新的治理理念,建立综合类民约与专门类公约相结合的规则体系;针对社区晾衣场所、广场舞跳舞时间等纠纷,钟楼区锦阳花苑社区制定《阳光晾衣公约》《快乐广场舞公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钟楼区松涛苑小区组织居民、商户签订“居民公约”,以此赚取积分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有效破解了居民公约遵守难、坚持难的问题。
  

记者获悉,常州还积极推进“三官一律”进村社、进网格,对民约公约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并开展道德讲堂、家风建设等教育引导群众在你评我议中明是非、增共识,建立百姓自己的“好规矩”,截至目前共修订村规民约615个。


黑龙江佳木斯:

赓续“抗联精神”推动市域社会治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东凯 张冲
通讯员 姜南


作为东北抗联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坚持以赓续“抗联精神”为本地德治教化的发力点和着力点,在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中润泽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市域社会治理“善治”宏伟蓝图。
  

“我们将不朽的精神财富最大限度转化为治理能量,凝聚起全社会共守平安、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黑龙江省2021年度平安建设、信访工作、社会诚信体系等考核中,佳木斯市均排名第一。”佳木斯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立民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培育爱国尊法社会认同



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纪念馆位于汤原县大亮子河林场东北抗联六军军部遗址,是佳木斯市第一家以抗联密营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大型抗联题材影视剧《松花江上》曾在该地取景拍摄。
  

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一件件斑驳陈旧的文物、一张张承载记忆的老照片,让记者再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了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斗争的历史。采访中,当地村民指着山间一处散落的石头说,这处密营是由石头堆砌成的,其中有一块至关重要的机关,只要移动这块石头,整个密营就会瞬间坍塌。这样可以将重要物资储备和情报及时销毁,避免落到敌人手中。
  

近年来,佳木斯市深入挖掘和大力培育“抗联精神”元素,打造了以抗联密营遗址、抗联雕塑馆、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为主干,村屯(社区)历史纪念馆、党史馆等“家门口”红色资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德治”工作体系,寓普法教育于爱国宣传,创新矛盾调处前置“红色教育+普法学习”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抗联精神”感召、引领、激励和净化作用,启人心智、涤人心泉,让群众在前置学习中静下来,在感受“抗联精神”中明理法,推动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取得了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的良好成效。


传承平安文明家风民风



多年来,佳木斯市注重发挥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用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新时代抗联精神滋养家风民风,汇聚社会治理正能量。
  

“我们因地制宜,以新时代‘抗联精神’激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澎湃动力。”刘立民介绍说,佳木斯市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活动,以“爱国、诚信、孝道、守法”等为主题征集红色家风家训,邀请抗日将领夏云阶外孙女李慧文、抗联名将王效明之子王民等抗联后代撰写红色家风家训,用“抗联精神”指引后人,传承革命先烈优秀家庭文化,评选出200篇优秀稿件,编印《“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宣传教育读本》,以“小”家风促进社会“大”和谐。
  

同时,佳木斯市深入开展“平安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成员)”等系列创建活动,连续举办十八届“守望相助邻里节”,全面打造邻里互助“3分钟互救圈”,组织邻里纠纷家庭签订《平安家庭创建承诺书》,大力开展比和睦看文明家风、比和气看邻里团结、比和谐看家庭平安“三比三看”评选,凝聚起家和邻睦社区兴的社会共识。
  

3年来,佳木斯市共选树“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社区(村)41个,“平安家庭”创建标兵210户,全国“五好(最美)家庭”4户。先后涌现出勇闯火场救出瘫痪邻居的救火英雄王世伟、照顾残疾邻居30年的助人为乐模范李茂文等一大批邻里互助互爱典型。


弘扬正气激励善行义举



疫情防控期间,佳木斯市彩民在不能到彩票站现场购买时可以通过电话委托代买彩票。某期彩票开奖当晚,同江市一彩票站老板于洪鹏发现其帮人代买的两张机选彩票中了1亿元大奖,惊喜万分的于洪鹏急忙打电话告知中奖彩民这一好消息。
  

“1亿元能让我们从此生活得逍遥自在,但隐瞒信息自己去领奖却会让我们余生不安。”于洪鹏告诉记者,经营彩站做的是公益事业,讲究的是诚信,“钱固然是好东西,但是挣钱要对得起良心。”于洪鹏夫妇用“立诚于心、守信于行”的实际行动擦亮了“诚信佳木斯”这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佳木斯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和弘扬“一级英雄模范”王江、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最美教师”张丽莉等先进事迹,引领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群防群治、志愿服务等社会治理工作,组建了“网格+警格”“妇女微家”等党员干部组团式服务团队,打造了“大学生平安义工”“红袖标劝导队”等群防群治载体,在疫情防控、社会治安、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2年初,汤原县发生疫情,大量专职网格员被隔离观察。为此,佳木斯市综治中心迅速从专兼职社会治理队伍中调集人员力量补充到网格一线,他们以新时代抗联精神参与隔离管控、社区封控、卡点值守、人员转运等工作,实现了疫情无外溢、社会稳定有序,为社会面10天清零提供了有力保障。


湖北孝感:

以孝促治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志月
通讯员 余卓


9月初,装修一新的国家电网孝感供电公司开发区供电中心中心服务站正式对外运行。营业大厅里有一块特别的文化墙,展示着湖北电力(孝感·孝心)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39年来的点点滴滴。
  

1983年,12名抄表员秉持“让每个孤寡老人家里夜晚都亮堂堂”的朴素承诺,绘制“孝心联络图”,将供电工作与孝行善举紧密结合。“孝心联络图”沿用至今,服务队也壮大到1400余名队员。
  

国网湖北电力(孝感·孝心)共产党员服务队是湖北省孝感市社会团体弘扬孝德文化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作为“孝文化之乡”和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孝感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孝文化名城建设与德治教化深度融合。
  

“百善孝为先,孝乃百行源。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作为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的重要内容,以孝促治,凝聚起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推动实现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孝感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隋春龙说。


凝聚社会力量提升治理效能



“大爷,您这拄着拐去哪啊?现在不能出去,都要居家才能尽快阻断疫情蔓延。”9月9日,在孝感市长征路221号小区里下沉的国网湖北电力(孝感·孝心)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吴思看到一名80多岁老人走向小区门口,连忙劝阻。

“我老伴的药吃完了,我俩又不会上网买。”老人很无助。得知情况,吴思帮老人网上下单、送药上门,并留下手机号让老人有需要随时联系。
  

据国家电网孝感供电公司开发区供电中心孝心志愿服务队队长胡萌介绍,为适应新形势,全市孝心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包括党员下沉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爱心基金”,已帮扶孤寡老人342人、贫困留守儿童630人,为孤寡老人捐赠电费20余万元。
  

小孝为民,大孝为国。
  

近年来,孝感不断壮大孝德实践服务群体,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服务群众、解决问题。
  

依托各类志愿服务队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孝感建立“爱心社”“爱心银行”,孵化志愿服务队3300余个、志愿服务者78万余名,扩大了“孝德志愿服务圈”。
  

据了解,孝感先后有100余人被评为全国、省级先进典型,形成了“孝感道德群星”,凝聚起众多社会治理力量,提升了治理效能。


以孝润德培育党风社风民风



在胶粘带行业,接外贸订单,部分客户要求“打虚码”,即标注长度高于实际长度。对外合作中,舒氏集团也收到过不少类似订单,一律拒之门外。
  

不打“虚码”,成为这家孝感本土胶粘带生产企业经营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秉持不打“虚码”的诚信精神,舒氏集团收获了众多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打开了欧美等国外市场。2021年,该集团外贸总额超4000万元。
  

舒氏集团行政部经理张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集团将孝诚融入企业文化,打造面向员工、客户和社会的诚信体系,助力企业发展进入新高度。
  

舒氏集团所在的孝感市孝南区全力推进孝诚文化进企业。该区组织企业抓住质量诚信、价格诚信、履约诚信、服务诚信等关键环节,把孝诚文化融入生产经营管理,融入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工作流程之中,助力营商环境优化,被授予“2022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试点县市”。
  

孝感坚持以孝润德,全面加强孝亲社区、孝德校园、孝廉机关、孝诚企业、孝勇军营等“五孝”建设,培育良好党风社风民风,让讲孝、弘孝、行孝注入市民灵魂、化为塑城行动。


治理歪风陋习推动移风易俗



曾经,80多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7年多,王仕伟和妻子尽心尽力,服侍老人直至其安详离世。
  

如今,王仕伟的儿子儿媳让行动不便的老两口住有电梯的新房,自住条件较差的老房子。
  

王仕伟一家的孝亲故事,成为其所在孝南区广场街道晒书台社区熊咀小区的一段佳话。王仕伟老人也获评2019年“最美孝南人”。
  

晒书台社区把孝文化融入居民日常,通过开展“孝老爱亲”“弘扬孝文化,传承最美家风”“银龄安康”等主题活动,打造“新时代孝行践行社区”,让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在社区蔚然成风。
  

晒书台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朱翠萍介绍,社区还建立“孝心社”、“童心社”和“爱心社”,常年开展孝老助老扶幼志愿服务。
  

孝感推动把“孝老敬亲”写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广泛开展以“陪父母做一次体检、带父母看一场电影、给父母添置一套新衣、为父母做一次饭、每月给父母一次零花钱、关爱一个留守儿童、结一个空巢老人帮扶对子”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孝亲实践活动,共同治理歪风陋习,推动移风易俗。
  

“通过传承弘扬孝德文化,我们将治理触角延伸至、落脚到改变人的行为,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会,最终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孝感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罗剑锋说。


西藏日喀则:

打造边疆高原特色德治品牌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扶弱助残的退伍老兵朱祥务、用生命践行承诺的老共产党员阿旺曲尼、常年为亚东“云中哨所”送菜的老阿妈次仁曲珍……这些普通群众的事迹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耳熟能详。
  

德治,既是一种价值原则,也是一种治理方式。
  

近年来,日喀则市深入挖掘本地独特而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总结提升新时代市域善治精神,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德治品牌,不断凝聚起崇德向善、生生不息的强大德治能量。
  

深入开展德治教化,既是传承发扬西藏人民自古以来善良、质朴、纯净、信仰、热情、好客等优良传统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着力解决群众内生动力还不足、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等问题的迫切要求。
  

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葛庆敏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喀则市坚持把‘管肚子’更要‘管脑子’贯穿德治教化全过程,坚决夯实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日喀则的人心基础、思想基础、长远基础。”


弘扬发展“老西藏精神”



日喀则市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全市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二。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气压低工作标准不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来,日喀则市政法队伍积极践行“老西藏精神”,切实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通过开展大走访,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只要敲开一家门、办好一件事,就能敲开万家门、倾听万民声,这是日喀则市萨迦县公安局广大民(辅)警的共识。
  

萨迦县公安局创新实施警务播种新战法(每个季度1次大走访;全体公安民辅警每季度分3个批次脱岗包村开展工作;全年开展4次民辅警包村工作;加快村级治安力量队伍建设),使基层社会治理有深度有温度。
  

萨迦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张伟表示,仅在警务播种新战法实施的第一季度,全县包村民(辅)警走访困难家庭102户,开展送温暖活动470次,上门办证560人次、解决户籍问题1680个;发现消除安全隐患192起,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2起。


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



近年来,日喀则市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先后建设6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扎实推进红色遗迹修复保护,常态化组织社会各界参观学习,让爱党爱国、强边固边意识植根群众心灵深处。
  

为打造文明“新高地”,日喀则市广泛开展“五比”竞赛(比感颂党恩爱领袖、比团结互助爱祖国、比勤劳致富作贡献、比崇尚文明树新风、比遵纪守法促和谐),各族群众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日喀则市岗巴县老阿妈拉吉是拥军模范,她在世时,常常教育身边人“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我们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解放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表达对“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的恩情,连续40年为部队战士送关爱,让从五湖四海来到岗巴边关的战士们深深感受到雪域高原的亲情。在老人去世后,她的女儿和孙子继承老人的遗志,每年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和“八一”建军节时,都会为解放军献上哈达,带上酥油茶和糌粑去看望“亲人”。
  

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在祖国边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拉吉一家三代接力拥军等一系列爱国守边先进典型,激发各民族、军地军民共同爱国守边,构筑起祖国西南边疆铜墙铁壁。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共同体



“民族团结主题公园”是日喀则市最大的公园,每天花团锦簇,游人如织。
  

日喀则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王向虎介绍,全市以民族团结命名的广场15个、街道18条,学以增智、学以养德的“文化园”成为全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日喀则市针对不同群体分众施策,用群众听得懂、接地气的语言,推动党的民族政策、新时代治藏方略落地生根。
  

在全市1689个村(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大团结·幸福日喀则”系列文艺活动,组织农牧民运动会、“珠峰谐韵”大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因地制宜创建“珠峰道德讲堂”“惠民星期三”等一批特色德治品牌,发挥以德辅治功能。同时,成立乡贤理事会,从各族群众中选拔乡贤,引领文明新风、化解邻里纠纷、凝聚发展力量,让群众成为德治主体。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活动,培育挖掘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
  

日喀则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牛安保表示,日喀则市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典型选树工作,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各村不断规范完善《村规民约》,积极推行“道德银行”“积分超市”等有效做法,将《村规民约》量化评比,并成立村贤理事会进行监督,实行奖惩,对败坏道德、不良习惯等通过劳动惩罚、资金处罚等形式开展惩戒警示,增强村民靠行动获积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

军垦文化铸魂 德治教化润心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陈鹏


“物权分编最明了,房屋属于不动产;集体土地不能卖,只有承包经营权;遗嘱遗书要规范,确保合法继承权;学法守法用好法,团场遍地开红花……”
  

2022年7月28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二五团昌盛里社区广场举办的法治文艺演出活动中,该团法治文艺小分队正在表演法治快板书《生活处处不离法》。
  

法治三字经《法治培训润民心》、法治小品《法治之光照团场》……由团场文艺爱好者和普法骨干力量共同结合团场军垦文化特点和身边的典型事例,共同创作的鲜活普法宣传“本土教材”,受到了职工群众的“追捧”。
  

正在观看演出的该团职工杨俊深有感触:“在自家门口,既欣赏了文艺节目,又学到了身边常用的法律知识,真是‘一举两得’,这样的法治文艺活动有意义、受欢迎,希望多多举办,让更多的职工群众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仅今年以来,类似的法治文艺演出,在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已举办了近70场次。
  

近年来,第七师胡杨河市深入挖掘兵团军垦文化资源,激活德治教化内生动力,把弘扬军垦文化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深化道德实践养成教育,弘扬道德模范精神,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职工群众幸福感不断“加码”。


榜样力量推动德治教化



第七师胡杨河市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军垦文化丰富内涵,被评为“中国军垦文化之乡”。该师市着力打造一二三团“军垦紫砂”、一二四团“高泉红果”、一二五团“柳沟文化”、一二六团“戈壁母亲”、一二七团“豫剧之乡”、一二八团“剪纸艺术”等一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师市文化品牌,职工群众文化素质整体提升,军垦文化吸引力和推动力不断加深,还创作出了享誉全国的《戈壁母亲》《热血兵团》《奔腾的奎屯河》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让职工群众从故事中听,在人物中见,军垦文化直抵人心。
  

带领职工致富,谱写连队发展新篇章的“敬业奉献”好人刘鹏;时刻把居民冷暖装心里的“暖心书记”姚新超;手上的每一道疤都有故事的“百事通”戴胡林……七师胡杨河市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人物,以榜样力量推动德治教化。


道德评议助推市域和谐



近日,一场“群众议事会”在第七师一三零团育才路社区活动室举行。
  

社区书记、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干警、城镇管理中心负责人、专职人民调解员、居民代表、夜市负责人围坐在一起,就群众反映的部分店面夜间营业时噪声扰民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相关的店铺在夜间营业时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降低音响音量,缩短营业时间,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后期如有问题随时解决……”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志奇对当天的“群众议事会”结果进行了总结。
  

“‘群众议事会’不是简单开个会,要经过说、审、议、办、评五项流程,群策群力把老百姓关心的烦心事、操心事、闹心事解决好,做到小事不出连,大事不出团,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一三零团党委书记、政委卢新德说。
  

据《法治日报》记者了解,该师市目前已搭建了203个“群众议事会”平台,组织法律明白人、致富带头人、乡贤等职工群众代表和连队“两委”成员,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议事会,由职工群众代表围绕各连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社会民生等涉及职工群众利益事项开展质询、讨论、决策。
  

今年以来,七师胡杨河市通过召开“群众议事会”已解决各类问题320余件。该师市通过“群众议事会”“职工大讲堂”等群众道德评议组织,推行善行榜、义举榜、红黑榜,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职工群众,以此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构建“党建+网格”治理模式



七师一二九团百花街社区常住居民近5000人,居民多为连队职工,农忙时节在连队务农,冬季才回到小区居住。农忙时节,老人没人照顾、孩子没人照看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该社区研究制定出“1+5+X”一核多元社区治理结构,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支撑,明确网格员职责,发挥调解委员会作用,调动居民代表、联户长、楼栋长、网格长等社会群防群治力量,参与连队和社区的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服务,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零距离”。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砥砺军垦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军垦文化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党建+网格”的治理模式,建立网格党小组497个,发展网格党员4000余人,真正实现了党组织建设网格化全覆盖。
  

第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程跃告诉记者,该师市将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依托军垦文化独特资源,发挥德治教化优势品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质效,在师市形成崇德向善向上的浓厚氛围,努力实现市域“善治”,为师市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切实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山东威海:

以信用“海贝分”深化精致治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东良

见习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元瑞泉


“村庄河道垃圾需要及时清理,志愿者每4小时可计一个信用分。”近日,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西李家夼村党支部书记杨玉华在村民微信群刚发出通知,过去对集体事务“不大热心”的村民张大叔就拿起工具去干活了。
  

积极改变的背后是张大叔的“小心思”:“村里‘信用积分试验田’每年的收入都用来奖励信用积分靠前的村民,还专门开大会表彰,看人家那么有面子,咱也要努力。”
  

以信用积分“小切口”激发市域社会治理“大能量”。“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健全完善信用有感、有价、有用的体系、机制和场景,以抓实诚信建设促进德治教化‘落地有声’,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精致化水平。”威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于宁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年来,威海把信用建设作为促德治聚“五治”的重要抓手,通过信用积分引导群众向善向上,推进正向激励、反向约束共融互促,助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走深走实。目前,威海市在全国地级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已连续15个月保持排名第一。


信用成为社会治理“助推器”



在威海,信用变成了可量化、可视化的“海贝分”。
  

为什么叫“海贝分”?“威海是海洋大市,贝类是海洋的‘宝贝’,信用是人类的‘宝贝’,因此以‘海贝分’命名信用值。”据威海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曹志武介绍,目前威海已经建成纵横联通、实时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设立个人、企业、非企业法人三大信用数据库,全市18周岁以上常住人口全部具有专属个人的“海贝分”信用积分。
  

为了将信用从抽象变为具体,威海市着力构建全域覆盖的诚信工作体系,让诚信有形有价有用。威海市委、市政府将诚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范围,市县两级均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实体化的“信用管理中心”。出台《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23个制度文件,编制《信用应用清单》等3张清单,将信治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结合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情况,从道德公益、守法履约、表彰奖励、公共服务、社会责任5个方面入手,制定556个正面加分指标和1492个负面扣分指标,将诚信从无形转化为处处看得到的评价标准。


让守信者得利失信人受罚



两个瞬间让守信得利、失信受罚成为鲜明对比——
  

今年2月,环翠区刘女士申请公积金贷款,原则上只能贷款22万元,但公积金中心因为她“海贝分”高,根据信用惠民政策将贷款额度增加到27.5万元。
  

今年8月,荣成市王先生因投资做生意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被告知因为拖欠其他公司货款且在法院判决后拒不支付被录入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能贷款。随后,王先生还发现自己坐不了飞机、火车,寸步难行。意识到严重性后,王先生主动联系法院执行人员,将欠款付清。
  

既要扬善德,又要惩败德。一方面,威海市、县两级出台564项信用惠民政策,建设信用超市、便民服务点、信用购物等信用应用场景2760处,对达到一定信用等级的市民提供优惠、进行奖励。推出激励措施66类4503项,涵盖评先选优、政府补助、招标投标等多个领域,设置城乡信用基金6500万元,使信用成为“真金白银”。另一方面,健全联合惩戒应用系统,将恶意违约、“老赖”等行为纳入信用积分管理范畴,并将失信者信息在民航、铁路、银行等部门备案,对严重失信主体通过限制高消费、列入诚信“黑名单”等措施实施联合惩戒,营造“一案失信、处处受限”的氛围。同时,建立失信企业和个人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失信者通过公益服务等途径恢复信用水平。


“海贝分”激发志愿服务热情



在荣成市甲夼马家村,每天会有三四名“巧厨娘”到暖心食堂给80岁以上老人做免费午餐。村里爱心菜园每天有志愿者管理,护林防火、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都有志愿者积极参与。
  

为什么能形成大家的事“人人干、抢着干”的氛围?以“海贝分”为载体的“信用+”模式让村民通过志愿服务获得信用积分,享受免费游景区、乘公交等180多项“礼遇”,激发村民志愿服务热情。
  

威海市将信用管理应用到乡村治理、社会公益、疫情防控等社会生活中,打造信用超市、暖心食堂、积分存折等应用场景,实现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全市41.4万户市场主体贴上信用“标签”,按照风险等级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防范失信风险。推行“诚信+调解”模式,提早发现、化解民间借贷、拆迁改造等矛盾纠纷,2019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3万余件。


长治在这个全国研讨班上亮相~


来源:法治日报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刑事案件 拆迁人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 客户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