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03:36:15来源:法律常识
关键词:坐标北京,某红圈所六年,现某外资所团队工作,做合规业务第七年。
聊律师的生活状态 不得不先聊工作状态
壹 现在的工作节奏
现在,恢复了早起的习惯。
每天早上7点起床, 8点30-9点到达办公室,然后开启一天的工作。
白天很忙,坐在办公室那一刻,就马不停蹄开始完成各种paper work工作。
不过因为到达办公室挺早,所以每天下午三四点基本能处理完一天最重要的工作。
然后,接着做不那么紧急的工作。
离开办公室的时间大致集中在7点左右,少数情况下在8点以后。
离开办公室之后,还需要在家办公一段时间。
但整体上,会争取在12点之前休息。
然后开启新的一天的工作。
如此往复。
谈到工作节奏,难免涉及到加班、熬夜这些话题。
我个人六七年的感受是,是否加班、是否熬夜,跟很多因素有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从事的业务领域、工作紧急程度、工作量、老板的工作风格、团队氛围和合作模式、个人工作效率、个人工作经验等等。
首先,就业务领域而言,争议解决、合规律师的工作节奏,相比资本市场、IPO、投资并购交易律师等会好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业务领域,项目的性质和时间点不同。
比如,争议解决案件的一些重要时间点,往往依赖于法院、仲裁庭决定的开庭时间,开庭前的一段时间,因为要做开庭准备,所以会比较忙,加班比较多。
而资本市场、交易律师的项目时间点,都把握在客户手里。举例,客户想在2个月交割,交易律师就得配合客户的时间,在2个月内做完法律尽调、交易文件起草、谈判等等一系列工作,所以一个项目往往需要扑很多不同年级的律师在上面。
而工作紧急程度,往往是由客户需求决定的。碰到非常狼性的客户或因客观情况,deadline会定得特别紧。如果严格按照客户的deadline完成作业,难免要加班甚至要熬夜。
再者,就是老板工作风格。如果老板是很aggressive、野心很大或者业绩压力非常大,那么下面的律师多半比较惨,加班甚至熬夜可能是常态。
此外,如果团队内部分工、协作不顺畅,那律师就更得加班了。 比如,你是某个项目中负责统稿的,某个文件第二天上午10点之前要发出来,而项目上的小伙伴在前一天晚上10点甚至12点才陆续将尽调报告的各部分发给你,那你可不得熬夜统稿、审阅和校对。
如果碰到责任心差、工作质量不堪入目的小伙伴,那统稿的小伙伴就更惨了。
所以分析下来,关于加班熬夜这个话题,唯一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就是个人工作效率和工作经验。很多工作任务拿到之后知道怎么干、知道如何做好,个人效率高,自然会干得快一些。
很多律师会创造一切条件,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尽可能少加班。所以,工作中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积累、工作之余的思考和总结对于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至关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提醒一部分想做律师的法科生们,在进入律师这个行业之前,你需要做很多的信息收集、准备、分析工作(其实就是尽调)。
比如,你了解律师这个行业的生存状态吗?你了解不同业务领域的律师生存状态吗?你想当什么样的律师?你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你的能力和优势在哪里?你能进到什么样的律所平台?你获得的机会当中,合伙人工作风格和风评、以及团队氛围如何?这个团队的工作节奏,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工作节奏,未来是否会有所好转?你对自己未来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期待和规划是什么?在这个平台,你能实现这些期待和规划吗?
就像投资人在做投资决策前都会做财务和法律尽调一样,做职业选择和规划之前,做充分的尽调是很有必要的。
贰 现在的生活状态
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很满意的。
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个人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之前很多网友问我,律师有没有个人时间?
对于在一线城市做律师而言,很多情况下工作和生活是难以分开的。个人觉得,有没有个人时间跟上面提到的工作节奏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对于律师这个职业,如果想要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放弃,就要学会如何见缝插针,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并且要适应并学会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自如切换。
比如,我每天会在上下班的路上听财经、理财课程,跑步、做家务时会听英语有声书或经济学人。工作日午饭后,会看一眼大盘的涨势,看今天基金定投是否要加仓等等。
对我而言,从事律师工作第七年,对工作的热情依然还算饱满。
很多红圈所、外资所,工作五六年的时候,就跳槽去企业做法务了。
中间,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但我最后还是选择pass。
主要原因是,好的企业法务/合规的坑,不好找,无论是外企还是民企、独角兽等等。尤其是在你服务了很多客户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光鲜、给钱还不错的企业,内部乱得很,那个钱挣得也不容易。反而不如律师工作来的纯粹、简单,解决客户需求,认真做好手里的工作就好了。
另外就是,in-house的工作时间看似比律师少了,但实际上,在很多企业,下班之后法务的烦恼不一定比律师少。因为,你不知道,在in-house会遇到什么样的同事,同部门的、业务部门的等等。在In-house,很多情况下,如何和部门内部及其他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处理好关系,甚至比业务能力更重要。
或者说,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in-house法务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不是每个律师都喜欢或者能够适应这样的氛围。
所以,对于In-house的机会我一直很慎重,除非是和知根知底的人一起工作。
叁 关于跳槽
之前很多知友也问我,为什么会选择从红圈所跳到外资所。
在这里,我也简单分享一下。
很多在别人看来很好的机会,对个人而言,不一定是好的机会,或者适合的机会。
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跳槽、职业赛道转换,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最重要。
注意,是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说你应该要什么或你应该怎么样。
很多人对现在的工作状态并不满意。往往提出想离职、换工作这种问题的时候,周围的同事、朋友也会给一些建议和反馈,或者想让律师继续留在律所工作。
我个人的建议是,还是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想要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工作开不开心、是不是能学到东西、是不是能得到锻炼只有自己知道,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想要的东西也不一样。
生命短暂,我们在重复的搬砖劳动中,时间一天天消逝,我们一天天老去。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尝试想要的机会,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做出改变,让自己对当下的状态满意,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适当的中长期规划很重要,但是,活在当下更重要。
回到我自己,我最开始是打算在一个地方一直干,直到最后升合伙人。
但是工作几年,我发现,很多事情,很多结果,不是你努力就会有的,或者能达到的。
有些问题、鸿沟,可能你的老板都无法解决。
比如,在红圈所,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客户都是中国企业,虽然也会有一些外企客户,但是,这部分外企客户的项目是不是能分给你,是不是能让你有机会锻炼你的英文drafting,你能不能得到指导,也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甚至也不是老板能决定的。
站在老板的角度,当一个项目来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谁在这方面有经验,谁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个项目,就分给谁。
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当团队大了之后,你做的项目、你负责的客户,永远都是类似的、趋同的,时间长了,很难去改变。
做决定的这个过程中,我想了很多。
后来,我逐渐想明白。
如果真的一辈子做律师,接下来的时间还很长,真的要一直待在一个地方吗?
当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这个问题时,答案自然就清晰了。
条条道路通罗马,一直待在一个地方,未免有些太可惜了。
真正出来之后发现,律师这个圈子,看起来挺小,但其实挺大的。
你能接触的项目,你能接触的合伙人,还是会不太一样。每个合伙人身上都有你能够膜拜和学习的地方。
你能感受到各种差异,你会自己内心有一些价值判断,然后问自己:
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律师?我是不是还想成为合伙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合伙人?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们能有一些帮助。
公众号:红圈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