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04:15:29来源:法律常识
最近看到一个哭穷的段子,说一个女孩在想着搬家,老是在吃饭的时候说自己很穷。旁边新来的实习生以为他们公司在压榨员工,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原来哭穷的那个人年薪都有50万了!
所以往往哭穷的就是比较有钱的,只是现在的人月薪一万早餐只敢吃楼下4块钱的包子,月薪3万才敢考虑结婚,月薪5万两房一车才敢有孩子。哭穷的人哭的不是没钱,而是对应没钱。
“最近好穷啊,想从城中村搬出来,可是看看这外面的房价,还是算了。还是你幸福,有男朋友养着。”
当她对刚进来的实习生说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大概是进水了,且不说实习生工资没她高,实习生的男朋友都一样还没毕业,两人只是共同生活,哪来“养”一说。这种职场圈里的哭穷着实让本就不是很熟的同事瞬间无话可说。
哭穷听到发腻,炫富也很恶心。老王今天看到社交圈里火起的盈科律师,那种玛丽苏式炫富让网友咋舌:
除了说到自己各种买奢侈品以外,还炫耀自己时薪3600元/小时,官司律师费几百万,配以言情小说一般的台词,活脱脱就是玛丽苏电视剧的既视感。
有网友曝出盈科内部群的通知,警惕其将不合适的言论尽快删除,作为盈科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品牌,需要考虑到其他同事的感受。
无论是哭穷式炫富、还是玛丽苏式炫富,这样唯心主义的表态,背后往往都是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
“我好穷啊!”转过身去买香奈儿包包,同事会受伤:为什么同一家公司收入差距这么大,还要哭穷?
“啊我买的xx名牌好划算,才几千。”同事还是会受伤:在外面说得咱们公司很赚钱那样,朋友看完还以为我是隐形富豪,纷纷找我借钱呢!
你有炫富的自由,我也有穷得起的理由,你这样大肆宣传,实际上受伤害的永远是身边的职场同事。
从心理学来讲,上述两种炫富方式,从根本上都是对自身存在感的不满足,他们认定身上应该聚焦大量目光,而金钱的话题恰恰是最能引起旁人侧目关注的,于是依靠炫富来博取一定的关注量。
哭穷的往往不是真的穷,炫富的大多也不是真的富。
总体上讲,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因为金钱的积累多多少少产生焦虑,因为有阻力,不仅来自自身的懒惰,也来源于社会的激烈竞争。一部分的人,会希望在短期内获得超出期待值的财富。
于是产生更大的焦虑,开始学习炒股、进钱宝网、炫富进上层社会,为的就是更快地成为富人。
老王最近在看一部港剧,里面一个妹子就是,察觉到没钱会被人看不起,找到个好平台嫁到一个好老公才能快速实现财富自由,于是就横刀夺爱富二代,被发现耍心计后失恋,又迅速买各种贵衣服炫耀资本,要通过当高质量的公关认识更多有钱人,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有钱有颜有学问。
而大多数年轻人其实不是真穷,只是变得学会哭穷。他们的欲望膨胀速度远超挣钱速度,没有父辈的风险意识和对金钱的敏感,没有预算,没有计划,进而是对支出的失控。
说得好听点,他们要往上爬,职场永远不是他们觉得能真正赚到钱的地方,而在职场里辛辛苦苦拼搏的人,反而被他们看不起。
不是职场不适合聊关于钱的话题,只是说出来就知道三观不同,再聊下去也只会剩下不好意思揭穿你装逼的尬笑和像看到祥林嫂一样看到你就想逃的原始冲动而已。
朋友圈口口声声吃土的人,就住在6万/平米的保利国际,看着市中心繁华的夜景,喝着上千元的红酒。经常晒名牌手表奢侈品的人,说不定只是在二手市场里把东西淘回来,拍完照又重新挂出去卖掉。太认真,你就输了。
关注我的个人头条号,更多干货与你分享,我是王锐旭,一个专注研究互联网招聘和社会问题思考的青年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