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23:07:31来源:法律常识
我叫吴方静,是乾成律师事务所一名刚刚取得执业证的新律师,目前入行两年整,主要从事知识产权诉讼业务领域。
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中传法律系属于小班教学,虽不区分专业方向,但整体课程及课外实践偏向知识产权,尤其面向传媒法、娱乐法、互联网法及版权法研究。在校期间,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曾立志成为一名版权律师,参加的校内活动,也主要集中于与娱乐相关的模拟法庭、娱乐法研究生论坛和娱乐圈事件案例分析。同学实习的去向,除了公检法,就是主要从事娱乐法业务的专业型律所,另外还有知名企业法务部,甚至报社、电视台。跟很多同学一样,我也曾想要从事版权争议解决、影视作品相关的制作、发行合规等文化创意法律服务领域。
但是,误打误撞,作为一名纯文科生,我的律师职业生涯开始于工业产权争议解决领域。
暑假实习生
2019年,研二的暑假,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我和同学抓住机会,一同选择去北知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暑假实习。正式报名之前,老师让我们填报意向,果不其然,同学们都想去主要承办“著作权”案件的审判监督庭。老师向我们阐明,知产法院的案件其实主要集中在专利和商标领域,著作权案件相对较少,随机分配后可能只有少数同学能够如愿。考虑到名额有限,同时怀揣对“新”领域的好奇,我主动填报了“商标”领域,心想去“商标庭”浸润个两个月,说不定也能有意外收获。于是我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审理专利、商标行政诉讼为主的审判一庭,开始了每个工作日在东五环和西四环之间往返的实习生活。
在进入知产法院前,我对“行政诉讼”的理解囿于环境生态、征地拆迁等领域的“民告官”案件。进入知产法院之后,我才第一次知道,基于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还存在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统一被告,专门针对专利商标无效,商标撤三、驳回复审等进行审理的知识产权行政诉讼案件,并且这样的案件,数量非常之多,知产法院全年负荷满满。
正式报到后,作为实习生的主要工作,除了整卷归档,还有旁听庭审、阅卷学习和草拟法律文书。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法官助理安排给我的第一件“具有实质内容”的工作是阅卷后草拟文书,简称“套头”,具体就是:根据法院要求的格式,通过阅卷摘录相关内容,把法院“本院认为”部分空出来,草拟好其他部分,并反复检查是否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误。
作为精力旺盛的实习生,怎能满足于整卷和打字,专业经验的长进也是我的必然追求。于是,在每天抓紧做完安排好的工作后,通过反复阅卷、生效裁判文书学习和阅读专业书籍,我开始对裁判文书的实质内容部分偷偷码起了字。
面对我的认真工作和旺盛学习需求,作为奖励,法官、法官助理时常向我讲授商标行政诉讼的实务,书记员小姐姐也毫无保留地为我解答办案过程中的流程安排。我时常将写好的案情分析发给法官助理审阅,他也总是欣然接受,抽出时间为我逐字逐句地修改、分析和讲解。通过日复一日的阅卷、旁听和输出,我越来越能明白法官中立裁判的视角,围绕客观证据为核心的事实审慎认定,还有具象化的法律为准绳、事实为依据。
实习期间,我阅读了六十余份商标行政诉讼的案卷,旁听过一些“有趣”案件的审理,例如葡萄牙知名球星姓名被抢注、德国知名汽车商标被窜改后申请、日本知名品牌名称被中国同名企业将繁体字变为简体字后注册、多件驰名商标被某些自然人在不近似商品类别进行批量注册……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件,是“陈麻花”商标无效案,和今年年初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青花椒”案类似,涉及商品通用名称注册为商标后的显著识别性争议。“陈麻花”是重庆磁器口地区的一种特产,我是重庆人自然从小就知道。能够在北京的知识产权法院观摩家乡的知名商标案件审理,让我觉得自己的实习经历非常之有趣。
本案合议庭详细查阅了在案材料,审慎认定相关证据,最终写出符合内心确信的法律文书。随着“陈麻花”案件的不断发展,在商标行政案件发展演进方面,我有了较为全面的实务体验。北知的一审判决作出后,曾被二审法院推翻,但在2021年的年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再审判决,撤销二审判决,维持了北京知产法院的一审判决。最高院判决作出时,作为案件旁观者的我,已经处于实习律师的中后期,作为案件局部流程的“亲历者”,对商标行政诉讼是“玄学”还是“科学”,也在不断产生新的感悟和体验。
除商标行政诉讼以外,在审一庭实习期间,我也有幸接触到部分专利行政诉讼的案卷。不同于商标比对的直观和商品类别的易于识别,作为母语为汉语的研究生,通过阅读专利案卷,我诧异于自己读中文居然也能读不懂,甚至通读好几遍也有颇多不能领会之处,犹如在看天书。于是,一边学习商标行政案件,我一边产生疑问——专利诉讼领域是不是只接纳理科生和工科生?
初涉专利律师行业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实习结束后,我开始忙于毕业论文,论文主题仍然围绕版权争议领域。写论文的同时,我也投出了一些实习简历。基于北知实习期间专利案件“阴影”的挥之不去,我开始在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的律所招聘信息中留意岗位,并海投简历。2019年11月21日,中传法律系筹划半年的系庆活动之后,基于上一份法院实习工作中的表现,我收到了S律师的邮件,说是团队正缺一名实习生,如时间允许可安排面试,实习期间是三个月。通过浏览律所网站,我得知招聘者可能是一位主要从事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争议解决的律师,心想:在开春正式找工作之前,先去专利团队浸润三个月,再回去搞版权也不迟。于是,在收到邮件后的第二天我去参加了面试。
2019年11月28日,刚结束论文期中答辩后一天,我加入了某律所知识产权团队,成为一名实习生,负责团队最基础的工作。2020年1月春节放假前,S律师问我毕业以后是否愿意留在团队工作,这个口头的offer,使我头一回产生未来从事专利业务领域的考虑。
春节假期,新冠疫情爆发,我的研究生最后一整个学期是在重庆家中度过的。疫情肆虐的毕业季,就业市场突然变得格外内卷。不幸中的幸运是,我在内卷的毕业季没有再去找工作,误打误撞,进入了专利诉讼领域,准备未来成为一名知识产权争议解决律师。
2022年的夏天,我取得律师执业证,从实习律师转换成为执业律师。两年工作期间,我参与了较为丰富的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及相应无效程序的实践,在专利确权侵权诉讼及专利无效宣告,商标行政诉讼及无效、撤三、异议、驳回复审,反不正当竞争诉讼,植物新品种侵权诉讼及无效,专利侵权行政查处,应对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行政听证程序等业务领域,都得到了一定锻炼。通过协办专利侵权民事案件和“配套”无效宣告案件,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商标异议、无效、撤三直到行政诉讼的全流程服务,我对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领域,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理论体系和实务认知。
实习律师期间,不同的案件总能带来不同但相互补缺的办案体验。例如与共享充电宝技术相关的民事侵权程序及对应无效程序,某公司以专利侵权的名义起诉客户Z,要求客户Z基于实施专利技术方案的行为而赔偿其损失共计1亿元。我们团队在详细研究了技术和案情后,在答辩期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针对案涉专利提起无效宣告请求,中间经历了无效程序被迫中止然而侵权程序不中止、破除无效中止、原告两次修改权利要求、法院不待无效决定坚持开庭、原告在法院开庭审理后无效决定作出前撤诉、专利被宣告无效逐个阶段。作为协办律师,我从主办律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到了专利侵权民事案件的被告应诉策略和突发情况应对方案设计,也心领神会到了专利无效程序对民事侵权程序的釜底抽薪作用。
再如管辖异议争议。在专利侵权诉讼一审阶段,作为被诉侵权方,但凡聘请了专业律师,几乎都会提起管辖权异议,异议的理由五花八门。例如,某芬兰通信企业以其作为注册地在外国的主体,在中国不存在生产经营活动,更没有在中国制造、销售被诉标准必要专利产品为由,请求法院驳回原告起诉。但通过裁判文书网检索,该所谓外国主体,在大量的商标行政案件中,为保住其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和有效性,多份生效裁判文书中记载,其曾向法院提交过大量商标使用证据,其对中国注册商标存在真实使用目的,其在中国存在各式各样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法院判决和国知局决定中,其拥有的商标多次被认定为在中国驰名……
通过大量案件的办理,我发现知识产权诉讼领域的业务联系并非各自为政、泾渭分明,在专利民事侵权案件中,行政诉讼案件、国知局行政程序、商标法基本原理也能从多种角度参与解决争议。而这种不同权利之间、不同程序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很多。
文科生能否从事专利业务领域?
无论是刚参加工作还是现在,都会有同事不停发问:文科生能否从事专利业务领域?能否办好专利案件?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能。
对于这个问题,我曾请教过S律师,S律师的回答是:能不能做好专利的案子,关键在于办案的人是否用心,是否舍得投入足够的精力,读两三遍和读十遍是有差异的,一气呵成和十易其稿是有区别的。技术问题只是表象,再复杂的技术问题,多投入时间都能够攻克。专利案件争议的归宿,都会上升成为法律问题,当事人找律师,也是为了解决法律争议。
在实际的办案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无论是专利侵权诉讼,还是专利行政诉讼,亦或是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看懂技术问题往往都只是第一步,技术要点的归纳,最后都会被转化为是否满足全面覆盖、技术方案有无新创性、技术启示是否显而易见、合法来源/现有技术/设计抗辩/权利用尽是否成立等等,而这些,都是法律问题。
在无线通信、生物医药、光学等领域,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人从事专利法律服务的确存在先天优势。但律师的具体专业背景往往并不能直接公式导出对应领域的客户;存在争议解决需求的客户类型,也不会由律师的技术背景所决定。虽然S律师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是无线通信,但他在学校时也没学过4G和5G,办理标准必要专利案件时仍需要恶补很多新知识,办理光学、医药、植物新品种案件时,也是从头开始学习。实践中,大量的专利侵权案件集中在机械、计算机软件和外观设计等领域,技术门槛相对不高,接案后比拼的,是代理律师是否足够认真研究证据,是否足够用心准备庭审和庭后代理意见。
当一个硬件产品技术方案的专利案件来临时,拥有理工科背景的律师和没有理工科背景的律师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而最终的办案成果取决于该律师是否投入了足够的研究时间,是否足够用心。当一个新类型案件的客户在寻找律师时,除了既往业绩和是否具有相应背景之外,客户往往更加看重律师的责任心、持续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初涉律师行业的我逐渐意识到:责任心、持续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也是法律市场的资源型选手、关系户、低价竞争之外,律师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科生崎岖不平的专利诉讼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