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5:57:44来源:法律常识
“残疾人之家”是综合性基层残疾人服务平台,承担了部分残疾人照料责任,改善了残疾人生活质量,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托起了残疾人朋友的“上班梦”,是广受好评的民心工程。记者从南京市残联获悉,“残疾人之家”成为闪亮的公益性服务品牌,让“博大、博爱、宽容、包容”的城市精神得以鲜明呈现,为残疾人筑起一片“爱的港湾”。今年以来,南京市残联系统坚持以提升“残疾人之家”建设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助残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家门口”的助残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托养一人,解放一家,温暖一方”。
探索建设路径
构建多元化残疾人托养服务平台
南京的“残疾人之家”建设各具特色,不断创新迭代。据南京市残联介绍,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残疾人之家”,优化助残项目,着力为残疾人提供规范化、精准化、专业化的托养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江北新区鑫聪灵残疾人之家开展培训
明确公共服务建设目标。按照《南京市“十四五”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规划》提升“残疾人之家”质量水平的要求,积极完善市、区、街道、村(社区)四级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打造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服务多元一体的残疾人托养模式。全市“残疾人之家”已经实现街镇全覆盖,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截至目前,托养服务残疾人近5000人。
构建多样化发展格局。注重依托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引进社会组织或机构兴办“残疾人之家”,政府给予补贴支持;或由政府出资建设残疾人服务机构,引入社会力量,形成“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多样化“残疾人之家”建设运营模式,充分释放社会动能,提升助残服务能级。
栖霞区山水园社区“残疾人之家”互联网营销师教培基地
探索特色化建设路径。鼓励各区根据地域特色、资源禀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建设不同规模、形式和满足不同需求的“残疾人之家”。秦淮区依托自身非遗资源,建立了“残疾人之家”非遗技能培训基地;鼓楼区鼓馨阳光家园秉承全面关怀、个别精准照护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社区家庭式”托养新模式;高淳区依托自有农村资源,建立了三陇村“残疾人之家”农疗基地。
部门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依托养老、医疗等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合力开展托养服务。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博爱勤善残疾人之家”与养老机构资源共建、共享;栖霞区龙潭街道在靖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残疾人之家”,共享社区卫生资源,实现康养融合;溧水区利用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在校内建立“双力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开展农疗、职业技能培训、康复等服务。
打造良好生态
优化“残疾人之家”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南京市残联统筹指导下,各区调动地域资源,精准施策,狠抓“残疾人之家”服务能力建设,重点解决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等实际困难,不断满足残疾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鼓楼区佑康残疾人之家生产豆芽
多元化主体带动服务常态化。以社区为主阵地,社会化运营的助残服务机构为抓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促进“残疾人之家”管理运营和服务常态化。栖霞区五福家园“残疾人之家”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组织服务,发挥了基层残协作用;雨花台区微笑之光“残疾人之家”引入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之一的南京绿丝带公益社负责运营管理,提升了服务专业化、精准化水平。
多样化资源催生服务特色化。各区结合自身资源和实际情况,打造文化助残、康复助残、辅助性就业助残等特色服务品牌,构建邻里互帮、轻残助重残等互助式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托养服务的特色化水平。建邺区、鼓楼区通过“原生艺术”开启精神残疾人艺术康复、托养新模式,填补了国内社区康复艺术疗法空白;高淳区建立“向日葵学习班”开展文教助残,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六合区成立“残疾人之家”动植物生态养殖基地,开展山核桃种植和蛋鸽养殖;栖霞区打造全国首个残疾人互联网营销师教培基地,探索残疾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新路径。
江宁区聚心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
项目化运作促进服务专业化。精准定位残疾群众需求,支持“残疾人之家”启动项目化运作方式,开展多元化助残服务。依托“残疾人就业创业专项基金”,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储备库,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扶持资金。各区街道将“袋鼠妈妈绘本角”项目引入“残疾人之家”,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化阅读疗育服务;鼓楼区“佑康残疾人之家”大力发展芽菜项目带动残疾人集中就业;江北新区鑫聪灵“残疾人之家”开发“手语助残”项目,每年为江北人民医院提供近百次手语翻译服务。
标准化评价提升服务规范化。修订出台“残疾人之家”绩效考评办法,引进高校、社会组织等行业专家及财务、审计人员等组成评估组,根据服务成效、服务创新和服务满意度实施绩效考评,针对机构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残疾人之家”服务规范化水平。
依托四项赋能
实现残疾人托养服务可持续发展
作为“家门口”的民生服务平台,南京市残联系统围绕“覆盖广泛、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目标,致力于将“残疾人之家”打造成残疾人赋能增效、释放发展活力、实现社会融合的基层服务“主阵地”。
雨花台区柿子树残疾人之家鲜花制作
党建赋能,引领党员带头示范。打造“党建+”助残服务新模式,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当地“残疾人之家”等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聚焦残疾人的需求和期盼,动员党员干部实施常态化对接服务。与南京市律师协会联手打造“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法律援助党建品牌项目,为全市近40个“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和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服务。
数字赋能,促进服务管理升级。以江苏省残联“智慧残联”残疾人服务网试点工作为契机,设立网上“残疾人之家”,探索建立多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机制。疫情期间,部分区尝试借助江苏省网上“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状况,提供线上实时服务。
就业赋能,提升机构“造血”功能。依托各“残疾人之家”现有资源,开发电商直播、电信客服、烘焙、快递驿站等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江北新区太阳花“残疾人之家”运营的“喜憨儿洗车中心”为16名心智障碍者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浦口区江浦街道“残疾人之家”开发烘焙培训项目,为残疾人提供生活能力提升训练和辅助性就业岗位;江宁区麒麟街道袁家边社区“残疾人之家”通过多元化辅助性就业(烘焙、缝纫、手工),带动残疾人就业;成立市、区两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资源调配中心,“手工布艺包”项目链接了全市20余个“残疾人之家”,累计培训并带动1000余名残疾人从事辅助性就业。
公益赋能,营造服务浓厚氛围。依托“残疾人之家”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行动,建邺区方舟启智中心“残疾人之家”与12所高校联合培养大学生助残志愿者,每年有300—500人次参加各类助残社会服务。雨花台区睿泽“残疾人之家”联动25支高校志愿服务团队联动开展“陪伴青芽”志愿助残服务,大幅提升了“残疾人之家”发展效能。
通讯员 施参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图片由南京市残联提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