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5:29:02来源:法律常识
文/夏明星
在我军战史上,有这么一位人物:不到14岁,他就成为共青团县委书记;刚刚16岁,就当了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不到18岁,就担任了“少共国际师”政委;不到26岁,就担任了八路军主力115师政治部主任;39岁时,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48岁时,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他是我军从连队政工干部逐级成长为总政治部主任的优秀领导人”,这是他戎马一生的最精辟概括!
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开国上将萧华!
一、毛泽东十分欣赏萧华,将他调到红四军
萧华,原名萧以僔,1916年1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城郊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僔者,做人之尊严也。1927年春,在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他就参加了党的外围青年组织“赣南青年干社”,进行秘密革命活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学习,他认识到党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为党员争取做人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要为中华民族争尊严、求解放,遂改名萧华以明志。
1928年12月,在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读初中的萧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儿童团员的年龄跨入了青年团员的行列。1929年2月,萧华进入毛泽东在兴国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冬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
1930年3月,毛泽东来到兴国,听他汇报县青年团的工作,对他的组织才能十分欣赏,当月就把他调到红四军军部工作,任专职的青年委员。从地方到军队工作,萧华当然有点怯场。这时,红四军代理政委罗荣桓伸出了援手,他首先引导萧华认识红军青年工作的特点:“这次毛委员调你到红四军做青年工作,这可与地方团的工作有区别呀。地方上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儿童团、少先队,搞扩大红军和参战;而部队团的工作作为党的助手,却着重于对青年士兵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鼓舞战斗意志。要一切服从战争需要。”
◆萧华
随即,罗荣桓指点萧华立即着手建立红四军各纵队和支队的团组织,配齐青年干部,建立连队的团支部和小组,再逐步健全团的生活。于是,在罗荣桓的具体指导下,萧华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积极开展工作。在各级政治机关共同努力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军、师、团各级普遍建立了共青团的组织。红四军的青年工作很快出现了新的局面。1930年6月,以红四军为基础创建红一军团,萧华开展青年工作的平台更大、更宽广了。为了让萧华深入了解部队,罗荣桓还让他到基层工作,历任过特务营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团政委。由于始终担任政委,同志们都戏称他为“政委同志”。
1932年春天,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以后,共青团中央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已经重返青年工作岗位的萧华,作为红一军团代表出席大会。在回忆文章中,当年作为红三军团代表的刘志坚对萧华佩服有加:
那时,萧华同志只有十六岁,显得很精明能干。他带领一个十余人的少先队,表演了许多精彩的文娱节目,给会议增添了难得的欢乐。我们认识以后互相介绍了情况,交换了工作中的经验。他给我留下最初的印象是有坚定的信念,工作上有魄力,有见识,善于学习,很活跃,充满了乐观精神。大会以后,萧华同志回到一军团当了青年部长,不久又当了总政治部青年部长,我也在三军团当青年部长,因为都做青年工作,交往比较多了,还常有书信来往。
1933年的春天,为了抓好部队的青年工作,交流各部队青年工作的经验,总政在江西乐安县凤岗墟召开了一次师以上青年干部会议,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主任等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并对怎样抓好部队青年工作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就在大会的第一天,敌人派飞机来轰炸,萧华同志是大会的主持人之一,虽然他年龄小,但在危急的情况面前显得很沉着机智,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组织指挥大家就地卧倒,脱离了危险,保证了与会同志的安全。他所表现出来的组织指挥才能使我很敬佩。
二、引人注目的红军年轻指挥员
1933年9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在即,共青团中央在江西宁都成立“少共国际师”,萧华被任命为政委。“少共国际师”是由兴国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组成,要把这群乳臭未干的大小孩子锤炼成冲锋陷阵的战士,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在萧华的努力下,这支部队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
1934年4月团村战斗中,萧华身先士卒,率领“少共国际师”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与兄弟部队一起,挫败敌军三个主力师的进攻。
1934年秋,争夺江西广昌南部要地驿前镇的战斗打响,“少共国际师”也开始配属红三军团指挥,和刘志坚并肩战斗,并给刘志坚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战斗激烈,生活非常艰苦,整整打了一个多月的仗。部队一边作战,一边还得修碉堡、挖工事,风里来,雨里去。萧华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那时盐巴和食油很缺,几个月闻不到肉味,部队因过度疲劳及营养太差,体力大大下降,萧华同志就带头并发动战士白天在阵地上挖笋子、野菜,晚上点着火把到水田里抓泥鳅、拾螺蛳,给战士们找一些菜吃,千方百计地想法改善干部战士的生活。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三个月后,萧华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负责军团组织宣传工作。
◆1936年,萧华(左)与杨得志在甘肃留影。
1935年5月中旬,为迅速抢渡大渡河,中革军委组织了红军先遣队,刘伯承兼任司令员,聂荣臻兼代政委,率领红一师第1团、一个工作队、一个工兵排,配备了电台,北上开路,直指安顺场渡口。其中,工作队负责人是萧华,负责北上途中的宣传鼓动与群众工作。5月22日,先遣队开进大凉山。在谷麻子附近,彝民拦住了去路。正乱着,忽见谷口扬起烟尘,几匹马飞驰而来,为首的是当地彝民首领小叶丹的四叔。工作队向这个头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表明了红军借路北上的意思。从工作队口中,小叶丹得知红军是人民的军队,遂与刘伯承谈判并歃血为盟。最后达成协议,小叶丹负责护送红军通过彝族区,这便是被后人所传颂的彝海结盟的故事。在过大凉山时,萧华协助刘伯承同彝民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
5月25日7点多钟,先遣队在安顺场发起强渡大渡河战斗,由带领工作队的萧华作战斗动员。他不愧是宣传鼓动工作的行家里手,慷慨激昂地讲了不到5分钟,然后提高了嗓子问:“同志们,谁愿意坐第一船过去?”话音未落,会场沸腾起来,所有的人都高喊着坐第一船,嗓门一个比一个高,一片喊声,把大渡河水的响声都给压住了。最终,由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成功!
1935年9月,在经历张国焘草地分裂之后,红一方面军余部在甘南岷县哈达铺整编,定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担任支队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支队政委,下设三个纵队,萧华改任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第一大队政委,与大队长杨得志搭档。从支队、纵队领导成员可以看出,那时能担任大队领导已经是红军中有数的人物了!对于和萧华搭档,杨得志也非常高兴,他曾深情地回忆过:
从此,开始了我和萧华同志共同的战斗生活。在严酷的岁月里,在频繁的战斗中,萧华同志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政委。那时他少年英俊,朝气蓬勃,智勇兼备,作战勇敢,雷厉风行,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执行上级指示坚决,处处为士兵作表率,深受部队爱戴。在作战和工作中,我深切地感觉到他对军事指挥员强而有力的支持。
1935年9月,长征到达宁夏固原地区,在行军中发现青石嘴村驻有敌人骑兵一个团。我同萧华同志爬上小山,进行观察,见敌人戒备不严,我想打掉它,征询萧华同志的意见,他完全支持我,我们一道研究了打法,作了紧急部署,随后带领部队猛打猛冲,迅速歼灭了敌人。这是我和萧华同志共同指挥的,第一次打骑兵。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我们都很高兴。
1935年11月,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甘泉,与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会合,党中央遂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下辖红一、红十五军团。这时,第一大队恢复使用红一团番号,杨得志担任团长,萧华担任政委,两人携手共创辉煌战绩:“1935年10月,我们团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当时正是隆冬季节,萧华同志身穿单衣,顶着刺骨寒风,带领部队冲进了直罗镇,我们和兄弟部队一道消灭了镇内的敌人,毙敌一○九师师长牛元峰。”(杨得志语)
萧华不仅作战勇敢,指挥果断,而且善于掌握部队思想脉搏,及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保持高昂的战斗情绪。西征途中,部队紧急出发,连续进行夜行军和强行军,宿营地和具体任务都不向下传达,战士产生了许多猜测和疑问。萧华带领各级政治工作干部,不顾疲劳,边行军,边检查战斗准备,边进行宣传鼓动,迅速稳定了部队情绪,激励了斗志。
萧华还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曲子镇战斗后,部队西进至七营川、清水河一带,和东北军何柱国的骑兵军对峙,萧华组织部队以多种形式向该军展开了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终于化敌为友,取得了显著成果。萧华还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出色地做了团结回民的工作,帮助组织了地方回民自治政府,使当地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难得的是,萧华还善于将上级意图变为群众的行动。西安事变时,红二师正在陕北井家沟一带休整。当蒋介石被抓的消息传到部队后,群情激奋,都认为应该把蒋介石杀掉。萧华和杨得志耐心向部队做宣传解释工作,使干部战士的思想迅速统一到了党中央的决策上来。
三、威震冀鲁边的“娃娃司令”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萧华出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两个月后,他改任115师第343旅政委,与旅长陈光指挥部队取得广阳大捷,歼敌近千人,缴获骡马700余匹、步枪300余支及大批军需物资。
山东,背靠中原,面临渤海、黄海,南接江淮,北迫平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12月,拥有十万大军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却在日军进攻面前望风而逃,致使山东15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轻易沦于敌手。于是,经略山东提上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1938年6月底,115师的曾国华支队和129师的孙继先支队出兵天津以南、旧黄河以北的冀鲁边一带,他们是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山东的前锋。6、7月间,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调第343旅政委萧华率一批干部去冀鲁边区,统一领导那里的武装斗争。党中央、八路军总部把如此重任交给萧华,可见对他的赏识与信任。
◆1938年,萧华(右二)与罗荣桓等人在晋西合影。
萧华率部入鲁后,各路抗日武装相配合,先后在新海、南皮、宁津、吴桥一带,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冀鲁边的抗战局面得以迅速展开。9月16日,徐向前等给党中央写信,郑重建议:津浦路东以萧华等五同志组织军政委员会,萧华为书记,统一军政党领导。同时,徐向前还建议八路军总部:整编冀鲁边八路军部队,组成八路军挺进纵队,由萧华任司令员。经研究,八路军总部欣然同意。9月27日,萧华一行抵达冀鲁边区的乐陵县,旋即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司令员兼政委。
当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和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均对冀鲁边虎视眈眈。为站住脚跟,萧华决定采取“和沈打鹿”的策略。于是,他亲自赴惠民县城,与沈鸿烈谈判。
沈鸿烈是个老牌政客,曾任奉军舰队司令和青岛市长,他听说萧华不过是个22岁出头的“娃娃司令”,就十分轻视。因此,萧华离城还有30里远,他就派兵列阵示威,企图吓跑萧华。萧华进城后,他又避而不见,打算气走萧华。可是,萧华胸有成竹,不见“长官”见群众,进城后立即散发《给惠民各界慰问信》,又进医院慰问伤兵,到学校讲演,“娃娃司令”的风采令惠民各界倾倒。这时,沈鸿烈慌忙安排会见,一番唇枪舌战后,达成了抗日协议。经此较量,沈鸿烈也不得不对萧华连称钦佩。那边厢,鹿钟麟见势不妙,收买民团孙仲文部进攻萧华。萧华把握战机,沉着应战,盐山一仗底定乾坤,将孙部彻底痛歼。一时间,冀鲁边的其他民团和草莽,无不望风归附。在萧华的运筹帷幄下,到1939年上半年,冀鲁边区的武装力量已扩大到2万余人,并发展到津南、鲁北广大地区。
◆萧华(右一)和徐向前(左一)、符竹庭(左二)、宋任穷(左三)在冀南抗日根据地南宫合影。
1939年9月下旬,由于冀鲁边当年灾荒严重,大部队难以存留,萧华奉命率部转移到鲁西。1940年春夏,他历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鲁西行政公署主任,两次率部参加讨石(友三)战役,粉碎了顽固派石友三部的企图,巩固了鲁西抗日根据地。1941年12月起,他历任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这时的山东分局,由罗荣桓、黎玉、萧华组成。到1944年下半年,又增加舒同为委员,担任分局的秘书长。他们四人组成的山东分局,形成了统一领导山东斗争的核心。在当时的山东抗日战场,萧华是屈指可数的中共高级将领!从这时起到抗战胜利,萧华在山东工作期间,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争取了四股伪军先后反正,并使之改造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在领导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开展“铁的模范党军活动”等项工作中,他坚持从实际出发,保证了各项运动的顺利进行,胜利完成了中央军委提出的各项任务,使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发展。
四、山东部队“源源北运”,萧华功不可没;指挥本溪保卫战,毛主席“甚为欣慰”
1945年9月11日,在日本宣布投降、山东八路军开展大反攻之时,罗荣桓收到党中央来电:“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十二个团共2.5万到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罗荣桓立即发电给正在济南前线指挥作战的萧华,要他火速受命北上。10月25日,为加强东北我军地位,毛泽东致电罗荣桓、李作鹏(山东军区参谋处长)等:“请罗李精密组织渡海,务使每日不断,源源北运。山东应出之兵,请分别陆行、海运,下月必须出完,并全部到达辽宁省,那边需用至急,愈快愈好。”这时,萧华感觉他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到10月底,从山东开赴东北的部队陆续出发。在萧华“统一指挥”下,在罗荣桓的居中运筹下,山东开赴东北的部队做到了毛泽东要求的“源源北运”。
◆1945年10月,萧华(前排左三)与林彪、萧劲光、刘亚楼、张闻天在一起。
当时,毛泽东曾经计划增兵东北19万,并感慨地说过:这“是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派十九万军队去东北,这是有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在这计划的19万中,萧华带去的就有6万左右;后来,实际增兵为13万,萧华“统一指挥”的6万人就更加珍贵!
还在10月31日,党中央发出关于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命令,任命林彪为总司令,彭真、罗荣桓为第一、第二政委,萧劲光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山东北上部队陆续编入自治军,萧华则担任了东满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
1946年1月4日,根据党中央指示,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并建立了北满、南满、东满、西满四个军区。南满军区方面,程世才担任司令员,萧华担任政委。这时,国民党军大举进军东北,国共两军大打出手。4月6日,为控制四平、本溪以利停战谈判,毛泽东致电林彪:“从四平所发电悉,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上述两仗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程世才、萧华不负厚望,指挥南满军区部队开始本溪保卫战,曾两次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的进攻,歼敌4000余人。
◆1946年春,辽东南满军区领导在通化留影,右五为萧华。
4月14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彭真等,高度评价说:本溪的胜利,“必能引起于我有利之变化。望通令全军鼓励士气,粉碎顽军之进攻。”4月15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彭,指示:“本溪方面我军望令其速加整理,以便再战。”4月26日,毛泽东直接致电程世才、萧华等:“如敌向你们进攻,未能在野战中粉碎其进攻时,你们应以有力一部(例如两个团)死守本溪,以主力在外面行动,挫敌锐气,争取时间,以待停战到来,停战时机已不在远。”5月1日,萧华致电党中央,表示誓守本溪。5月3日,毛泽东直接复电萧华,表示嘉许:“你们决心保卫本溪,中央甚为欣慰。望鼓励士气,争取胜利。”由于敌强我弱,本溪最后弃守,但南满军区部队、萧华却让毛泽东非常满意。6月,萧华成为南满军区(后改称辽东军区)最主要领导人,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毛泽东两次致电都谈及萧华参与创造的“经验”
1946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新伎俩,萧华指挥辽东军区第四纵队,节节抗击敌之进攻,诱敌深入到本溪东南的新开岭地区,痛歼号称“千里驹”的中路之敌第二十五师,俘敌师长、副师长以下5800余人,创造了东北民主联军首次歼灭国民党一个整师的先例。消息传来,毛泽东大为欣慰。11月9日,他专门致电萧华等并要求通报东满、西满:“你们此次作战经验很好。(一)第一次集中五个团打二十五师未能奏效,第二次……集中八个团打该师,就胜利了。以后作战凡打大一点的仗总要集中十团八团兵力,最好能集中十二个团打,以期必胜。这是战役上必须集中兵力。(二)战术上亦须集中兵力。……尔后作战每次均须采用此种方法。”
但是,在国民党军的重兵挤压下,南满部队的活动区域只剩下长白山麓的临江、蒙江、长白、抚松四个县。粮食不足,装备、兵员补充困难,伤员无处安置,局面极其险恶。1946年11月初,为了加强南满对敌斗争的领导,中共东北局决定成立辽东分局并加强辽东军区的领导力量,陈云担任辽东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萧劲光担任军区司令员,萧华改任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萧华能上能下,配合陈云、萧劲光召开了对坚持南满斗争具有历史意义的“七道江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南满向何处去的问题,为挽救南满危局,打破敌人的战略部署,最后决胜东北,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萧华积极拥护陈云同志代表东北局作出的正确决定,表现了坚强的党性。”
◆1947年,萧克与辽东军区领导在一起。前排左起沙克、萧华、陈云、罗舜初,后排左起谢莆生、曾国华、萧劲光、韩先楚、吴克华。
“七道江会议”还决定,为保卫南满地区腹地临江,采取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指导方针,主动发动外线进攻,拉开了著名的“四保临江”的序幕。在作战会议上,萧华力主:“我建议,由南满主力之一四纵整个跳出去。跳出去要神不知鬼不觉,充其量让敌以为我是小股穿插。然后出其不意突然采取爆发方式展开,最好能同时打掉敌人的数个乃至数十个据点,然后,佯奔敌人纵深,迫使进攻之敌回调,这样内线作战的其他部队就主动了。”萧劲光一锤定音:萧华同志讲得对头!于是,猛将韩先楚率领第四纵队闪电出击,向敌守备重点宽甸、桓仁、凤城、赛马集地区及安(东)沈(阳)铁路两侧实行远程奔袭,一鼓作气作战50多次,拔掉敌据点40多个,歼敌6000余人。捷报频传,毛泽东非常高兴。1947年1月11日,他在致电林彪等时,特地提到:“南满四纵二十天敌后作战经验亦指明,只有采取勇敢进攻方针,才是胜敌之道。”
在陈云、萧劲光、萧华领导南满军民连续进行 “四保临江”战役的同时,北满军民则进行了“三下江南”的战役,南北互相策应,先后共歼敌4万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
◆1948年10月,萧华和萧劲光在长春会见率部起义的国民党驻长春第60军军长曾泽生。
1948年4月18日,中共东北局决定先打长春,为解放沈阳、锦州解除后顾之忧。5月中旬,为了组织围攻长春,组成了第一前线指挥所(8月,番号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萧劲光担任司令员,萧华担任政委。由于强攻不利,林彪等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的方针。在围困长春战役中,萧华同萧劲光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积极开展政治攻势,终于争取了国民党第六十军、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平解放了长春。
1948年11月,萧华调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是我军特种兵最早的领导人之一。当月底,他率部“取捷径夜行晓宿”,由喜峰口、冷口出冀东,隐蔽地迅速向关内进军,在平津战役中大展特种兵威风。
六、论武略,政治工作建设影响深远;谈文韬,《长征组歌》创作感染国人
1950年3月,新中国已经雄立于东方,萧华调任人民空军政委,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携手为空军建设奠基。同年6月,在罗荣桓建议下,他出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协助罗荣桓抓好我党执政条件下的总政治部建设。当年底,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有力地指导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工作。
1956年12月,中央军委同意罗荣桓提议,解除其总干部部部长职务,由萧华接任。当时,萧华主持的总干部部,与总参谋部(粟裕)、训练总监部(刘伯承,叶剑英代)、总政治部(罗荣桓)、武装力量监察部(叶剑英)、总后勤部(黄克诚)、总财务部(杨立三)、总军械部(王树声)一起,构成中央军委下设的八总部领导体制。刚刚40出头,就能成为八总部领导人之一,可见他在人民军队中的影响力。
195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决定在中央军委常委之下,设立一个办公会议,由罗瑞卿、谭政、杨成武、萧华等6人组成,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1964年9月,罗荣桓病逝后,萧华接任总政治部主任。这时,中央军委恢复三总部体制(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萧华成为人民军队屈指可数的人物。
在总政治部工作期间,萧华坚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革命英雄主义运动》《关于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的几个问题》等重要文章,并参与领导制定了1954年4月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连队管理教育工作条例》等重要规章、制度,对于保持和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和政治工作制度作出了贡献。1960年起,军队政治工作受到林彪推行的“左”的一套做法的严重干扰,但萧华差不多每年都亲自派工作组,到下边去做调查研究,或找基层干部到总政治部来亲自听取汇报,发现典型,总结基层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实际经验,推广典型经验,带动全军,使那几年的基层政治工作,在“左”的干扰下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崇尚扎扎实实,反对浮夸虚饰的优良传统。
◆1965年,萧华与《长征组歌》曲作者在杭州。
萧华身居高位,却谦冲自牧,始终认为自己是革命的幸存者,真正的英雄是已经倒下的战友。1964年4月,他因患肝炎到杭州疗养。可是,作为一位戎马战将,怎能忍心歇息?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忆起那些革命先烈,经常夜不能寐,决心写一部真实地记述长征的作品,以纪念牺牲的烈士,歌颂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几经琢磨,他决定写一部组诗。从1964年9月开始,他不顾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后来,他追述过当时的情形:“我写长征组诗,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为创作好长征组诗,在杭州西湖水畔的一座小楼里,他反复学习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著作中关于长征的论述,研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转氨酶升高了4次,体重减轻了好几斤,真正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两个月后,组诗基本定稿,萧华再三斟酌,用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组诗的总题目。1965年3月,萧华将这部组诗交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4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谱曲。在谱曲过程中,他抱病连续用10个上午的时间给4位作曲家详细讲述长征的历程,使作曲家们都听得入了迷,回忆那一幕,生茂动情地说:正患病的萧华将军讲长征,“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将军讲到‘四渡赤水’时,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壮观场面。将军对长征的细致描绘,为我们完成谱曲任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萧华与《长征组歌》领唱演员在一起。
1965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把萧华的组诗搬上了舞台,这就是被誉为红色经典作品之一的《长征组歌》。《长征组歌》以磅礴的气势、动人的情愫、悦耳的曲调迅速流行于全军,继而风靡全国,几十年来已演出1000余场仍常演不衰。
1966年6月至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战友文工团带《长征组歌》随他出访了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演出了几十场,增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七、盖棺论定:“他是我军从连队政工干部逐级成长为总政治部主任的优秀领导人”
1967年1月10日,“中央文革”在林彪的支持下,突然抛出“揪军内一小撮”的乱军口号。接着冲击军事机关,揪斗大军区领导人的事件不断发生。1月中旬,陈伯达、江青蓄意整萧华,陈伯达在接见群众组织时说:“萧华不像个战士,倒像个绅士。”在陈伯达的煽动下,总政治部机关大楼里贴满了打倒萧华的大字报。1月19日下午,中央军委碰头会上,主题是讨论军队要不要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问题,陈伯达、江青等人节外生枝,又对萧华进行突然袭击,江青说:“萧华是总政主任,发文件,把总政和军委并列,是什么意思?”叶群也从口袋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大放厥词:萧华反对林副主席,破坏“文化大革命”,必须公开向军队院校师生作检查,等等。
3月3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总政治部全体干部、战士及职工大会上,周恩来亲自出席并在这个约6000人的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慷慨而激动地指出:“萧华同志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几十年,他怎会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呢?他写的《长征组歌》,你们能写出来吗?对毛主席没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是写不出来的!”由于周恩来的保护,萧华暂保无虞。
◆1978年,萧华在西北留影。
但是,不多久萧华终于身陷囹圄,长达7年半。
1971年9月,林彪折戟沉沙后,有人暗示萧华说:“去给江青倒个歉,就免于坐牢了。”萧华大义凛然:“我没有错,我宁愿把牢底坐穿!”
萧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失踪”了七年,终于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74年9月,在庆祝建国25周年前夕,有关部门将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送老人家审定。他仔细看了一遍名单,什么话也没说,退了回去。过了几天,经修改的名单又送到他面前,他仔细看后又退了回去,依然什么话也没说。9月29日,第三次将名单送来后,他看了半天,拿起笔,亲手添上了萧华、刘志坚两个人的名字。“四人帮”慌了,指示专案组立即释放萧华,并为萧华赶制军装。9月30日,萧华出席了国庆招待会。周恩来感慨万分地握着萧华的手,久久不放,却没有说出一句话。京西宾馆,来看望萧华的人络绎不绝。
1977年4月,粉碎“四人帮”不久,党中央任命萧华为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并兼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这时,萧华虽然老骥伏枥,仍然壮心不已。
1983年6月,萧华离开军队,当选为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分管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期间,他带头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他在北京的一些科研和企事业单位调查时发现,我国现有科技力量的布局和使用方法很不合理。有些单位技术力量密集,有些单位则缺乏,而且由于人事制度上的缺陷,形成了技术力量积压、技术与生产脱节的不合理状况。他认为,要开发技术资源,必须开辟技术市场,使技术带有商品特征,变成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封五千多字的信交给中央,受到党中央一些领导同志的称赞。
1985年8月12日,上午8时15分,一代名将萧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萧华同志生平》中,党中央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萧华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出色的领导才能。他是我军从连队政工干部逐级成长为总政治部主任的优秀领导人,总结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对我军政治工作有重大建树。他既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又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能文能武,军政兼优。他多次肩负党的重托,承担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