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找律师立遗嘱,自己给自己立遗嘱

时间:2022-12-14 07:01:47来源:法律常识


易开得:20岁,我已经立好遗嘱了

立遗嘱,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应该属于老年人会做的事情。但在现实中,00后们已经开始立起了遗嘱。

3月21日,《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其中首次提到00后的遗嘱数据。2020年,00后立下的遗嘱有104份,2021年则有119份。

易开得:20岁,我已经立好遗嘱了

这223份遗嘱的主人,有的从事危险工作,见惯了生死,但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有的曾经确诊重度抑郁,自杀未遂,现在“时常消极却又觉得生活很美好”;有的则是认为人生无常,为了预防意外而早先立下遗嘱。

立遗嘱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随着年轻一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如今人们不再忌讳谈论死亡这一话题。

但一个有点尴尬的现实是,无房、无存款、无股票,是多数00后的资产画像。当以财产继承为主题的遗嘱,遇上“三无”的00后,质疑声随之而来:这是闹着玩吗?

00后都开始立遗嘱了

在生死大事上,00后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看到互联网公司程序员猝死的新闻后,00后的鹏鹏萌生了立遗嘱的念头。今年即将从计算机系毕业的他,收到了几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实习期间,鹏鹏已经见识到了程序员的风险有多高,从996无缝过渡007,遇上新项目,整个部门直接住在公司里一起“肝”,4个月后,鹏鹏重了5公斤。

在朋友的介绍下,鹏鹏找到了律师咨询立遗嘱的事项。花了一周盘点自己的“财产”,鹏鹏发现自己拥有的,只是三张加起来数额不到5万元的银行卡,和一些“不跌就不错”的基金。最后,他选择将银行卡留给父母,微博和微信,他留给了女朋友,“我也不想注销它们,爸妈想我了,还能和我聊聊天”。

00年出生的小蒋,在苏州经历了一次坠梯事故后,选择口述立下遗嘱。所幸没出大事。

小蒋已经不记得自己冲出电梯后和妈妈嚎啕了些什么,只记得大家一起哭,就连平时话很少的爸爸,也一连给她打了三通电话。原本,她相信时间会抚平一切,直到连续三天都梦见自己坠下电梯,然后在失重感中惊醒。

一天凌晨,她给男友打了一通电话,在对方的见证下,用电脑立下一段遗嘱。

多元化的遗嘱内容

能否将房子留给好闺蜜?能不能把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宠物猫?对00后而言,遗嘱可能没那么沉重

虚拟财产、更多元的继承人,这是互联网的发展赋予遗嘱的多元化内容,但这并不会影响遗嘱的有效性。只要立遗嘱人具备完全民事能力,即成年并精神正常,同时符合一定的格式规范,遗嘱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易开得:20岁,我已经立好遗嘱了

△图片来自《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


但是实际情况中,还是会出现因为材料不足导致虚拟财产继承失败的情况。

近几年以来,狗狗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出现在遗嘱上,但许多服务商在我国并不具有金融牌照,不像支付宝、微信,每个账号都跟身份证绑定,因此数字货币的所属权在实际的判定中难以举证......

同样的问题,还会出现在社交账号的继承上,“掌握密码的一方是有优势的”。但当订立人没有留下密码,解释权就在服务商手上,遗嘱实施的不确定性就增加了。

立遗嘱的价格并无定论,也并非影响法律效力关键因素。

选择自行订立遗嘱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若是涉及到遗嘱公证,需要根据涉及的财产金额向公证处支付一定比例的公证费。而中华遗嘱库作为一家社会机构,对遗嘱的收费体系更为复杂。

“60岁以上老人的遗嘱是免费的,剩下的则要看涉及的财产”。

00后为什么立遗嘱

“不是因为安排好人生了才来立遗嘱,而是意识到人生无法掌控才来立遗嘱”。

被迫卷入996的时代,一些悲观的00后,开始担心人生的终点会不会提前到来。

一方面,年轻人的生死观更开放了,另一方面是负面信息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进而改变了年轻人对社会的看法,立遗嘱,也是一种生死观和社会观的表达。

很多00后表示,立完遗嘱后,有了种掌控死亡的舒坦感。甚至更有动力去扩充自己的财产。他们都希望这份遗嘱慢点生效,这样留给家人的东西才能更多。

很多立完遗嘱的00后开始重新思考现有财产的价值,有些曾经对自己隐私很敏感的人,社交平台上从不放自己的照片,APP的个性化推荐全都关闭,但是做完遗嘱咨询,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似乎没那么重要。

《人生dele事务所》中有个情节:一名毒杀案的嫌疑人,在生前对数字痕迹的删除进行了委托,而两名主人公在是否删除上产生了分歧:若是不删除,则有违委托人生前的意愿;若是删除,毒杀案的真相将无法水落石出。支持删除数字痕迹的坂上圭司表示:“我直接删除数据,从来不看,因为我没法负责。”

反对删除的真柴佑太郎质问道:“但是,删除不也一样可怕吗?”

学会面对死亡

很多中国人面对生死观时,都会觉得,死,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话题。即便中国文化分支众多、观念各异,但生死,都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哭死了”“笑死了”“累死了”......“死”作为一个副词,消解了生命终止的沉重,时常被年轻人们挂在嘴上,但父母一辈却非常忌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生死的关注,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

学着如何面对生死,是人生的必修课,生死观念常常决定着其他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立遗嘱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或许它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死亡没有了焦虑和恐惧,而是在立遗嘱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

希望大家依旧可以热爱生活,也能坦然接受死亡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拆迁人 期限 打官司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