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7:39:45来源:法律常识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署名除外)
黄岛路,一条曲折而有充满故事的道路。这里,书写了巨贾创业的兴衰,见证了一对文坛名家的黄金时代,也因藏匿着社会暗面而让人望而却步。当岁月静静抹去历史的痕迹时,充满温情的烟火气随即注入楼间里院。半岛全媒体记者探访黄岛路已多次,这条将老街区划成多个三角的独特道路,褪去时光的斑驳,留下诸多人间暖意。当然,难免有悲酸的况味。于是,重访黄岛路,档案中寻觅消失的老字号,采访老住户,再现一条老街的别样经历。
名人留踪
路分三段,最美“一步半”
因为镇海楼牌匾的出现,让黄岛路在改造中火了一把。
再访黄岛路,发现这条路的改造工程似乎更为繁杂,进度较其他道路稍慢。前两个月去的时候建筑刚刚围起来,道路尚且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则因工期推进,有些地段已经封闭施工。
在开放的区域,来到曾经多次走进的里院,那棵碧绿的白花梧桐还在,过道处“环境因您……”的板报,已经逐渐模糊不清。
熟悉的老居民王玉贞不知道搬到了哪里。以前,每每来到黄岛路,总会遇到坐在门前的她,她是社区的监督员,也是邻里之间的润滑剂。在这里,她总能找到事做。邻里的亲密无间让王玉贞宁愿独居,也不愿离开。只是,坐在板凳上凝望这里由繁华到衰落,由平静到波澜,王玉贞心中一度五味杂陈。彼时,她总担心要搬走,跟半岛全媒体记者谈到老伴去世都没有眼圈湿润,但一想到离开便热泪盈眶,“舍不得孩子们”!作为感动青岛十大人物之一,老人免费收留跟着父母摆摊无处写作业的学生,这种天伦之乐让她忘却独居的寂寞。搬走了,黄岛路留下了她的无尽怀念。
黄岛路在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是一条形状特殊的道路。它其实应该是三条路,从四方路至芝罘路一段,是缓坡马路,从芝罘路到安徽路是石阶路,不能行车,从安徽路至平原路一段是陡坡道路。
上黄岛路,犹如走一段山路,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和大鲍岛区的其他道路一样,这里也规划过商业版图。
翻看档案记载,从餐馆到点心杂货,再到鞋店、医院,种类也不少,而最多的当属肉类经营。如黄岛路16号谭维新经营的福春号,26号高密人王义生经营的瑞祥成、掖县人史吉州经营的天增祥、即墨人潘献琎经营的德聚永,29号平度人王希先经营的德和祥等。
这条路上的建筑特色鲜明,逊清遗老们购地修建的住宅,混杂在鳞次栉比的商业用房之中。一眼望去,黄岛路32号的建筑异常醒目,立面颇具中西合璧风格。俯瞰黄岛路,以里院建筑居多。漫步路上,从北到南,一路上坡,且脚下行路节奏时有变化,中段的石阶路,在岛城独具特色。“海滨山城的青岛,有许许多多石阶路,黄岛路独有不同,它没采用花岗石,而主要用大石板,其他各条台阶路均是一步上一个台阶,黄岛路则不同,它每一级很矮,在4厘米左右,而又很宽,多数人的步伐,一步迈不上一个台阶,两步又用不上,青岛人叫它‘一步半’,在这里心急也走不快。雨后的青石板石阶泛出水光,秀丽异常,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这里拍摄”,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撰文说。
这段颇具浪漫色彩的道路,还见证了萧红和萧军在青岛的甜蜜时光。1934年6月15日,萧红和萧军应好友舒群的邀请,逃难到青岛,居住在观象一路1号,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平静生活,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里说,“比较起来,萧红只有在青岛的短短五六个月中享受到了一点人生乐趣”,听起来让人心酸,却也是实情。两人徜徉在青岛的海水浴场,牵手走在四方公园,几乎每天都会来往于黄岛路上,蹦蹦跳跳的萧红,将快乐洒在了阳光下的石阶上,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兴衰过往
商业奇才的奋斗与落幕
走访黄岛路时,正值午休时分,几名工人用过餐,躺坐在路边的门板上休息。除了偶尔有工人讨论的声音外,黄岛路上很安静。有市民经过,会停下来仔细看看老房子,“以前在这周边住,现在搬到老四方去了,时不时还是会想回来,看看改造的进度怎样了”,今年已经71岁的市民王女士说。
“和平里”中的商业奇才
熟悉的面孔已经星散,熟悉的建筑还在。路边,脚手架上挂着建筑的档案图纸,见到了“老朋友”:黄岛路82号和平里。介绍资料显示:“和平里位于黄岛路偏西段,黄岛路76~82号。始建于1914年前,外侧L形建筑,地上三层,内院建筑地上二层,局部地下一层。1948年增造三层楼,建筑师为栾延玠”。和平里的名字来自广东,它曾经的主人高秩臣,在这栋建筑里谱写了辉煌的创业经历。
高秩臣1876年出生于广东潮阳县和平乡下寨村,曾经悬挂在门头上的“和平里”三个字,是他请人专门从老家桥头碑石上拓下来雕刻上去的。这所宅院,见证了高秩臣事业的巅峰,也目睹了他一步步走向败落。
1894年,在烟台经商的三叔来信让高秩臣去帮忙,在当铺里当伙计。高秩臣踏实能干,将生意打点得井井有条,三叔对他很放心,干脆将当铺交给侄儿全权管理,一甩手带着家人离开了烟台,回到广东老家。
就这样,高秩臣有了自己的事业。高秩臣具体是哪一年第一次抵达青岛的,高秩臣之子、青岛著名剧作家高思国先生说还不能确定。不过,一到青岛,高秩臣就被震憾了,他没想到,这座比烟台开埠要晚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得如此迅速。他决定同时在青岛开辟新事业。在华商聚居的大鲍岛区里,高秩臣购买了黄岛路74号(今记载为76号)到82号的房产,落脚青岛。
高秩臣创办了在山东和广东之间进行水果贸易的“宝源行”,非常成功。因为,在当年的交通条件下,能吃到南方的水果已经算作是“山珍海味”级别了,如此以来,高秩臣很快成为广东商人中较有实力的一位。生意做得顺风顺水,高秩臣在青岛的房产也日渐增多。除了黄岛路,他还购得即墨路、胶州路之间“聚福楼”饭庄那一大片房产,“同时还合伙投资开办了天津路‘震华金店’,北京路‘胶东药房’,‘东莱银行’也有少许股份。没几年又在济南投资开办了‘卫生池’澡堂,是当时济南市最大的一个澡堂。可以说1910年至1921年期间,是家父在青岛的商贸事业发展最红火的时期”,高思国先生说。正因为事业如此辉煌,高秩臣还作为成功的潮商,参加了1914年广东会馆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的宴会。
一字之差赢得官司
然而,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为了掠夺中国资源和倾销日货,在青岛设立取引所,松井伊助等日商暗中操纵股票市场,将中国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包括青岛首富刘子山在内的大批中国商人损失惨重,高秩臣也遭受了重创。他不得不将从东莱银行抵押贷款购买的即墨路12号房产、烟台“兴宾楼”房产、济南“卫生池”房产,“连同家里的汽车、黄包车,甚至家人的金银细软一并还了银行的债务”,高思国先生说,即便这样,还是不够,东莱银行还起诉到了法院。
东莱银行提起诉讼,是因为刘子山知道高秩臣还有一处房产可以偿还债务,就是“和平里”。为了留住最后的财产,“律师给父亲出招,让他把黄岛路的房产转移到了大妈的名下,清算债务只能执行父亲的财产,不能执行大妈的,所以‘和平里’勉强保留下来”。撰写了《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的贺伟先生在文章中还提到,高秩臣在东莱银行的合约中错写了一个字,把“黄岛路”写成了“黄道路”,律师抓住了这个错字,经过巧妙的辩护,虽然官司最后打到了南京最高法院,东莱银行还是败诉了。
历经岁月风霜冲洗涤荡的老街里,积淀的历久弥新的人文气质,确实令人回味,别具一格的老建筑,流转期间的旧闻轶事,来往走过的风云人物,“正如考究典雅的家具,褪去几分釉色,愈显材质与做工的尊贵,倒比新款更有味道——那是一种历史的味道涤荡其间”。
沧桑老院
平康五里的前世今生
“结伴寻芳趁日斜,仙源有路认无差。
东风一夜来天地,开遍夭桃树树花。”
这是青岛教育家、诗人刘少文书写的平康里诗篇,也是当年妓院的描写。
黄岛路17号平康五里,是青岛较大的里院,平康里是唐代长安街的坊名。近日,因为施工人员在入口处上方发现了“镇海楼”的牌匾,还原了里院最初的名字。而它最有名的还属平康五里。
改造前,半岛全媒体记者多次探访,院里的居民已由老居民换成了租户,大都是外来打工者。因为建筑颇具特色,加上浓厚的生活气息,大院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所以对于来访者,居民早已见怪不怪。栏杆上搭着各色衣服被褥,市民站在门口可以望见几乎所有的邻居,他们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着,殊不知,几十年前,这里是灯红酒绿的生活场所,是旧藏污纳垢之地,成为城市肌体上长出的毒瘤。
在旧社会,娼妓业是公娼制,办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妓院,分为几等,沿袭齐国旧俗,叫“乐户”。黄岛路上一等妓院有天香楼;二等妓院有平康五里,内有乐户14家,妓女100多人。三等妓院有乐康里和宝兴里,共有乐户34家,妓女近百人。妓院的税收,是国民党政府的一大税源。
在1948年6月18日《青岛新民报》上记载的一则新闻《亲哥哥为亲妹妹赎身 于小脚竟索款千元》,是当年班主恶劣行径的真实写照:“金红宝,年十九岁,胶县人,自幼随其姨母过度,于十六岁时,其姨母将其押在平康五里丽华书寓掌班人于文卿(于小脚)手中,得洋三百五十元,言明四年为限,钱到赎身。近日,红宝兄由乡间来青,因其母染病甚重,持身价洋350元来赎妹返家,不料,于文卿以红宝正在豆蔻年华,坚不允许,并谓如欲赎身,须增加利息650元,一千元为代价始可。红宝兄妹不甘此损失,文卿竟对红宝限制自由,实行监视,不料红宝竟于前日下午5时许,乘人不备,私自潜出,即赴警局求救。红宝称文卿不但不允其赎身,且有虐待行为,该局陈局长以于文卿虐待,且限制赎身实属剥夺人权,将于文卿传局讯问……”青岛解放后,政府关闭了所有妓院,作恶多端、逼良为娼、逼死人命的于小脚被判死刑,并在第一体育场举行了公判大会。
而后,平康五里成为了居民院落,形形色色的人们住在这里。7年前,半岛全媒体记者在大院走访时,被院内平房里的歌声所吸引,歌者为时年70多岁的赵立亭,他听邻居讲述了大院的故事后,编了一首歌曲,配上悠扬悲伤的曲调,让人颇为动容。他的唱词为:
百年的老楼房景色异常/很多人来到这里,都留神地张望/美丽建筑,精美的建设/是当年一座豪华高雅的楼房/日本鬼子,用武力霸占了青岛/为了剥夺经济收入/在此地建起了妓女楼房/中国许多的少女/在此地把年轻的美奉献在这座/悲情的楼房/令人感叹,令人悲伤/令人感叹,令人悲伤/多亏了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天下/青岛得解放/从此后人们当家做主/从此后受压迫悲痛的女儿/重新见了太阳见了阳光/这楼房就是我们胜利的战果/我们应该对它赞美歌唱美歌唱,赞美歌唱——
如今,居民都已迁出,不知道赵立亭老先生身在何处,是否还健在。他作为里院的居民,是过客,却也是这条路上来往居民的缩影。
商号特写
酱园名号三聚成
作为大鲍岛区烟火气息最浓的一条路,黄岛路很热闹。
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黄岛路就成为了长期的马路市场,摊位占据马路宽度的一半,商品也分层摆放,“平原路至安徽路一段,主要卖日用铁器、陶瓷器、木器,安徽路至芝罘路一段,主要卖禽蛋、肉类、海鲜,芝罘路至四方路一段主要卖蔬菜、水果”,后来摊位进室,门口还是会有棚子搭建的商品展示出来。几年前,还会经常到黄岛路上购物,买几个包子,或者购几斤小海鲜,有时会遇到志愿者单国先带着几名游客介绍。他是老街区的住户,也是街里活字典,每一个老字号都印在脑子里,一有空就会跟半岛全媒体记者讲述老字号的故事。他很忙,名片上密密麻麻地纪录着他的志愿项目,义务讲解,随叫随到。
黄岛路上就有一家老字号:三聚成酱园。
档案中,三聚成的资料显示酱园本部位于黄岛路84号,创办于1930年,主业土产酱园,副业为米面杂货,仓库位于单县路28号,也叫三聚成西栈,经理郑唱一,奉天锦县人,股东黄吉甫投资三万元创办,和郑唱一是同乡,长期居住在北京。酱园有28个工人,分别加入了酱园公会、杂货公会、磨坊公会、面粉组合、砂糖组合等公会组织。三聚成在菏泽四路9号还有分号,经理是王省三。有趣的是,在档案记载中,还有一家三聚成位于博兴路42号,是家瓶子庄,经理为杨寿高,主要经营碎铜破铁。
三聚成酱园以生产酱、酱菜、酱油和醋为主,还经营各种食用油、粉丝、木耳、香菇、干海带、纸张、土产杂品等,是一个前店后厂的老作坊。创办之初,因为酱园位于三条道路中间,就是现在的黄岛路、易州路和四方路的围合的这块三角形地块上,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和青岛许多的里院一样,基本格局也是里院的形式。
而旁边的易州路和四方路上恰好都有一家名字中有三字的商户,于是便起名“三聚成”,寓意三家聚在一起买卖大成,老板还特意请来了客居青岛的大书法家,前清翰林院学士王垿书写牌匾。三聚成从开业生意就一直很兴旺,用自制的甜面酱、黄酱进行酱制,以低盐、低糖、鲜、甜、嫩、脆和酱味浓厚为特色,颇受欢迎。传统风味产品主要有酱黄瓜、酱茄包、玻璃什锦菜等。产品除供应青岛市区、郊区外,还销往上海。三聚成的五香疙瘩头曾一直是拳头产品,是青岛人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的佐餐品。如今,昔日的酱菜园已经变身为一个从超市到豆制品、快餐等多种经营的连锁企业。
十多年来,穿行于黄岛路上,总能遇到不同的人。如今,他们都已经离开。不过,相信,他们一如游走的风筝,与老街之间总有着无形的牵挂,无论多远,仍会梦见,闲暇之时,依然会再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