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03:23:49来源:法律常识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春华 周松华 李茸 周楷华
宁波北仑物流工业社区的“红蚂蚁”党员志愿者为司机讲解政策。 受访者供图
走进正在建设的宁波北仑灵峰现代产业园工地,记者看到特别的一幕:园内核心区矗立的是一家“社区服务中心”,高99米,以后会成为这片区域的地标建筑。一旁的规划图上显示,它集产学研服于一体,是园区内的功能核心区。
宁波北仑,因工业而兴。这里,也是浙江最早探索工业集聚区社区化管理的地区。眼下灵峰社区正在建设的,是工业社区最新的4.0版。
日前举行的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是浙江历史上首次针对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召开的会议。会上提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如何加强特殊类型社区的治理。工业社区即是其中之一,流动人口多,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工作人员欠缺,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短缺……哪一项不是治理难题?
工业社区指的是运用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理念,在工业集聚区内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联结政府部门的平台作用,实现党建引领,企业、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园区建设与管理,服务企业生产生活的一种特殊类型社区。
自2008年发端,从1.0到4.0版,浙江的工业社区走到了第15个年头,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展,一路迭代,在推进人、产业、城市的融合与发展中,考验基层社会治理的眼界和智慧。
近日,记者走进宁波北仑、绍兴越城、嘉兴等地,看工业社区如何探索现代化之路。
重构社区工作底层框架
将居民社区治理理念嵌入工业园区
6月的北仑,大港工业园区,一片忙碌。企业快马加鞭生产,大小货车川流不息。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这里曾被疫情袭扰,但也打过“4小时完成全员排查”的漂亮仗。当时针对抗疫组建的265个微网格,现在仍在运转。“尽管工友来自天南海北,但都像守护家一样守护社区。”来自山东的货车司机朱师傅说。
曾经,工业园区多给人以“强产业、弱配套”的形象,虽产值占地区比重高但公共服务投入不高,虽人口聚集但人气难以集聚,虽归属城市但居民缺少归属感。
“这一难题不破解,人就留不下、引不进、管不好。长此以往,经济高地也会沦为城市洼地。”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蔡宁说。早年间,工业园区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轻管理和服务,这在“赚了钱就寄回家”的第一代农民工那里“不是什么问题”,但在追求生活品质的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那里“都是问题”。
去年,我省发布首个工业社区省级标准《工业集聚区社区化管理和服务规范》,总结了北仑自2008年以来探索的经验。参与标准起草的北仑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江智灵解释,工业社区主要是针对企业、职工多重需求,将居民社区治理理念嵌入工业园区,“从‘根’上重构了社区工作的底层框架。”
作为基层治理的新实践,“工业社区”模式探索了一条服务企业、群众的新路径:以党建为抓手,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居民的理念运用到工业集聚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推动职能部门、企业、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园区建设治理,服务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
“党建统领是‘定盘星’。”现任北仑区春晓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的柯儿波,是宁波第一批工业社区党组织书记。她介绍,当地工业社区都成立了党组织,书记主要推选优秀社工担任,其余委员基本推选各自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有些工业社区设有企业家联谊会等,“相当于业委会”,进一步拓宽了参与面。
细化到企业甚至车间的微网格,织就“社区—网络—微网格”的三层服务网络,是工业社区掌握基层信息的触角,也是治理和服务的抓手。记者注意到,各地的微网格长基本选择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工会主席、人力资源负责人来担任。
“这一架构集中了企业中的管理者,他们执行力很强。”柯儿波说,这是工业社区有别于城市社区的显著特点之一。
“10名社工服务10万员工”的秘密,由此得解——
它就源自大港,北仑首个工业社区。这里有各类企业561家、员工近10万名。社区设有1个党委、51个两新党支部、1个企业联合党总支,划定了10个大网格、265个微网格,组建志愿者队伍47支、志愿者1200名,凝聚各方力量。
尤其在疫情防控中,工业社区反应迅速而精准。今年4月,海盐智汇湾工业社区临时接到核酸检测通知,应急体系瞬间启动,社区、网格、微网格间的信息链条开启,每家企业摸排上报人数,志愿者布置检测场地……第二天早上6时开始,短短4小时内,1.8万人全部完成采样。
“有些企业每天都有人员流动,但社区都能及时获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颖韧感慨,“最小作战单元”发挥了最大效能。
处置能力明显提升。越城区斗门街道马海工业社区去年成立,6名工作人员直面200余家企业、1.5万名职工有关疫苗注射、核酸检测、政策对接等突发、高发的新问题。负责人吴城奇说,各项工作不再顾此失彼,而是井然有序,已帮职工解决疫情相关问题2000余个。
从园区配角变主角
服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接地气
近日,海盐智汇湾工业社区正在向园区企业家们征集对一款“智企连”小程序的意见建议。上线后,它可以向企业提供园区内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的供需信息。
海盐智汇湾工业社区内文化活动丰富。 受访者供图
小程序开发的出发点,来自于不久前的一次突发应急。园区一家企业进口了一批重要生产物资,但缺少对环境样本核酸检测的设备,眼看着生产要中断。刘颖韧协调另一家企业帮助检测,当天就解决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这并不是孤例,多地多家工业园区都在尝试搭建园区内的企业生产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园区内成百上千家企业建立“内循环最小单元”。
“这是真正将服务送进园区、落到企业。”省经信厅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劳俊华评价,工业社区模式把服务居民的理念移植到服务企业,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接地气的精准服务,将营造企业快速发展的新生态。
目前,浙江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园区)134家、小微园区1277个,社区化服务的需求量之大可见一斑。
从各地实践来看,工业社区已经从简单为职工衣食住行提供服务的“配角”,变成盘活园区资源、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之一。
在大港工业社区,不少企业负责人经常会去社区的“供应链超市”上逛逛。这个因交换企业防疫物资信息而建的平台,如今承担起了物流信息共享、降成本方案共通等职能。“‘超市’有个交流群,大家可以一起‘头脑风暴’。”多名企业家说。
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最近就在忙两件事,一是发现超市“上架”的厂房、仓库多起来了,了解到原因是企业租金压力比较大,于是协调社区的党建共建单位——北仑区农商银行,准备建立一个5亿元规模的贷款资金池,用于帮园区内企业纾困;二是联系了园区的售电公司,并把百余家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共商如何降低用电成本。
“社区尽管自身力量并不强,但通过‘借力打力’,可以‘四两拨千斤’。”朱红明说,这也是社区化管理的优势所在。
“我们的工作跟着经济形势走。”北仑霞浦物流工业社区党委书记丁慈英说。她和很多同事原来都在城市社区工作,刚到工业社区时,因不熟悉经济差点进不了企业大门。如今,她和企业负责人对话时,已经可以侃侃而谈,熟练地提到“订单”“资金链”“内循环”等词语,还能跟属地企业聊聊“上海港的情况”“东南亚的制造业”。
企业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原来一听到‘社区’,总觉得跟企业无关;现在发现‘小社区有大本领’。”芯越微电子材料(嘉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所在的平湖经开智创工业社区,组建了由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组成的“三师”服务联络站和金融服务联络站,定期为企业“问诊把脉”。“芯越微”曾遇到如何加快上市的难题。没想到社区专门组织了一场科技企业银企对接会,帮助它与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使其入选当地上市企业后备库。
画好生产生活“同心圆”
打造“浙江味”的共富基本单元
宁波北仑灵峰工业社区俯瞰图。 北仑区委组织部供图
晚上7时许,行走在北仑灵峰工业社区,不见有些工业园区一入夜就“空城”的寂静。篮球场、健身房、图书馆、咖啡吧里,职工们正在享受丰富的夜间生活。社区党委书记史孟艳介绍,这些场馆有的是社区建设,更多的是企业共享共建。“在这里,不管是职工子女入学入园,还是年轻人交友婚恋、技能培训,都有了充足的条件。”润轴汽配公司人事专员万秋雾感慨,社区化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了企业招聘、留人的一大亮点。
在灵峰现代产业园规划中,新的工业社区将拥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人才服务区、企业孵化区等多个功能空间。谁能想象,十多年前社区刚建立时,办公场地还是向居民租借的。
经过15年的发展,在浙江2.4万余个城乡社区中,工业社区仍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还是一种基层自发的探索,尚未如城市社区那样纳入常规管理体系。也有人说,唯有如此,工业社区才有了更强的可塑性,展现新的气象。
工业社区的理念已融入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江智灵介绍,到2025年,北仑将基本建成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绿色智慧、治理高效、较为成熟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我们畅想的未来工业社区,是融合产业园区、邻里中心、创意中心为一体的城市新形态。”
无独有偶,平湖经开智创工业社区,也在朝着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方向探索。这里有投资10亿元的钟溪樱花里,是网红打卡地和招商引资“金名片”;有设施齐备的幼儿园,配套游泳池、陶艺馆、木工房等10多个功能活动区;也有委托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设计建造的高标准厂房……
作为提升省域现代化水平从宏观谋划到微观落地的变革抓手、集成载体,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正在工业社区中寻找范例。从空间重塑、品质生活,到模式创新、共建共享,这些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内涵,在工业社区已经有了多年探索。如何加快形成公共服务系统化解决方案,找到更有效率的综合运营模式,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新路径,工业社区称得上是一项特别有“未来味”和“浙江味”的创新。
在比灵峰工业社区距离北仑中心城区更远的春晓湖工业社区,购物中心、商务大厦、博物馆、公园绿地一应俱全,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工业区。社区党总支书记严赛男回忆,春晓湖当年先是按传统思路规划,建设中被叫停,又按产城融合的理念重新施工,“要不然,这里距离城区有差不多20公里,园区内企业那么多80后、90后职工,可能都很难招进来。”
“工业社区一边打造服务企业的‘生产同心圆’,一边打造服务员工的‘生活同心圆’,大大加强了企业、职工的归属感和治理共同体意识,将构建起一种‘工业社区共同体’。”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陈小德介绍,他们正在深入调研,希望进一步提升特殊类型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绍兴越城马海工业社区工作人员走访企业。 越城区斗门街道供图
马海工业社区的工人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吴城奇说,社区眼下的任务,一是助推企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做大蛋糕”;二是围绕职工成长、业余生活、子女成长等领域,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把蛋糕做得更美味”。
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采访中,很多专家、工业社区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到,“扩中提低”重点关注的九类群体,很多就在工业园区。在北仑,每年会在工业社区举办“工匠学堂”“社区技校”等技能培训2至3场,每年受惠群体约有1万人次。统计显示,近3年,当地15个工业社区的职工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区4.2个百分点。
宁波润轴汽配有限公司车间主任何燕龙,参加技能培训取得模具工程师证书之后,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逐渐成长为企业中层,收入也大幅提升。工作生活在这里,他最大的感受是:未来可期。
这,也是工业社区持续充满生机的动力。
人在哪人的现代化就到哪
金春华
走访工业社区过程中,记者有一个明显感受:即使产业工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工业园区,距中心城区较远,但因为有了社区化服务和管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他们在下班后学习充电、观影购物,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而这,正是现代城乡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每一个人,不论是农民、工人、教师、商人或者学生,都有血有肉,有精神文化等多元需求,而不是一种物化的、僵化的“工具人”。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在推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就应该要避免城乡之间、工业区与非工业区之间的不平衡,基本做到人在哪,人的现代化就到哪,不能因为是工业园区就只关注生产方面,而忽视了生活方面的管理和服务。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念和现实条件等各方面不足,一些工业园区缺乏生活配套,不少产业工人只是简单从事体力劳动,学习成长平台不足,人的现代化更无从谈起。而这些,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到城市综合发展。
采访中,多名企业负责人或人事主管直言,90后、00后工人对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远远大于其父辈。而现实中,工业社区的建立,主要就承担了这方面的职能。社区通过整合资源、创造现代化成长空间,促进工人素质、观念、行为的现代化转型。这样,才有更多更合适的人去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创造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我们期待,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快速形成,并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