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15:08:42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家事调解。
南京7月中旬发布消息,计划明年底在1200多个村居实现家事调解工作室全覆盖。家务事如何“断”清?新时代“枫桥经验”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记者跟踪采访3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民调解员。
讲理
去年,南京累计调解家事纠纷案件1.2万余件。
这一年,59岁的南京市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全国人民调解专家周晓红连轴转,办了60多件案子,不算少。每天,哪里有纠纷找她调解,她就骑着小电驴上门服务。
7月15日,记者在莲花北苑小区见到周晓红。“说好的下午2点调解,打了几次电话,张晓(化名)都不接。”周晓红说,张晓的案子是当天早上社区转给她的。干这一行,经常被“放鸽子”。她挥挥手,表示不介意。
等张晓回电话间隙,周晓红递给记者一瓶矿泉水,就打开了话匣子。“家务事免不了家长里短,少不了鸡毛蒜皮,调解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她说,外人、甚至法院都很难评定对错的事,调解员则可以巧用情理法,让激化的关系软下来。
正说着,张晓电话回过来,周晓红让他来工作室谈。
“我要告他!”一见周晓红,张晓就说起自己的糟心事。张晓今年5月在莲花北苑租下一个隔间,入住时他“押一付三”,交了4个月房租。房东还让他交一整年的物业费,960元。住了两个月,张晓向房东提出不租了。但房东说,张晓要赔800元违约金,还让他马上搬走。
周晓红听了半天,时不时插话。“合同上有没有约定”“房子隔成了几个小间”“对方是不是二房东”……了解情况后,她说:“你有两点做得不对,但有两点对你有利。”
“哪里不对?”
“违约金要交,押金不退,白纸黑字写在合同上。你是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人,合同上你签名了,依法你要埋单。”
“哪两点对我有利呢?”
“第一,你有权住到3个月期满。第二,莲花北苑的房型我熟悉,89个平方米的户型隔成5个小间,每个房间不到10个平方米。按照每平米每年6元的物业费来算,你的物管费一年也就60元。对方收960元,没道理。”
“房东骗我交了960元,我能告他吗?”张晓激动地说。
周晓红判断,人家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打官司赢面不大。
“房东还威胁我,这事必须‘法院见’。”张晓忍不下这口气。
“要在法律框架下维权,不能以违法对违法。”见张晓情绪不稳,她建议,把房东叫来,大家坐下来谈。单独跟房东交涉时要录音录像,做好报警准备。
张晓点点头,说:“回家再想想。”
“事情不大,你不能过激啊!”张晓起身离开前,周晓红抬高嗓门。
此后连着3天,周晓红天天带着张晓找房东“谈判”。
起初,房东态度很强硬,表示既不退钱,还要赶张晓走。但周晓红也有办法。她先从法律上说理“房东在物业费上搞‘霸王条款’,要承担法律后果”。看房东心虚,周晓红趁势劝他换位思考,你家人如果在外面摊上这事,也不好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家各让一步。”调解中,这句话周晓红说了不下几十遍。
最后,房东同意退张晓半个月房租,两人协商物业费也退还一半。
7月底,听说张晓拿着钱搬离出租屋,周晓红的心才放下。“人民调解员就是‘布衣法官’,要懂法理、知世故,还得通心理学,这行不好干啊。”周晓红说着,骄傲和自豪写在这位老调解员的脸上。
谈情
“融冰”,是南炼新村社区调解员吴晓辉给工作室起的名字。叫这个名字,是希望大家来到这里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居民有大事小事,都来这里找我们。”7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社区居委会的融冰工作室时,吴晓辉开门见山说起来。她说话柔声细语,一举一动温文尔雅。认识吴晓辉的人却都说,她调解专业、娴熟、灵活,让人如沐春风。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调解面向多是日常邻里纠纷、家庭矛盾、老人赡养这些“小事”,会不会剪不断理还乱?吴晓辉说,和稀泥是没用的,要掌握窍门,简单点说就是安抚、倾听、去现场、劝导。比如,居民刚来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调解员要先安抚两方情绪,再听他们说事。倾听也不是偏听偏信,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事情来龙去脉。
这几年,吴晓辉啃下不少“硬骨头”,最津津乐道还是修剪大树那次。南京炼油厂生活区是南京的一个老小区,有4790户居民。建房时,这里种植了2000多棵香樟、水杉,几十年没人修剪,有的长到了二三十米,为居民生活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
低楼层居民反映,大树严重影响采光,梅雨季家里格外潮湿。大风天气,树枝坠落,有的车被砸得变形。“幸亏没砸到人!”吴晓辉现在还唏嘘不已。
反对修剪的声浪也不小。“门前屋后的树木是时代见证”“强行锯树破坏绿化”“乘凉的好地方都没了”……部分居民还打了12345,纷纷喊停。高层住户的态度十分坚决,有人对调解员说“树在流泪,心在流血”,这使得调解工作难上加难。
两方闹得不可开交,修树被迫中途搁置。吴晓辉说,考虑到居民安全需求、采光需求等,该修剪还得修剪。为此,社区在掌上社区群发布“寻找树木发言人”招募令,请居民们集中协商议事。然而第一轮协商没有取得理想结果,“大家争执不停,吵成一锅粥”。
第二轮协商前,融冰工作室成员们针对高层居民再次上门,希望大家换位思考。“你要是住一楼,树叶遮盖,常年见不到阳光,屋子很潮又有霉味,怎么受得了?再说了,还有危险……”一遍遍地劝说下,不少居民想法松动了。
“调解量很大,我们工作室37个人,面向的是小区4790多户家庭,调解员每天挨家挨户做工作,跑了一个多月。”吴晓辉说。
经过前两轮的磨合,居民们意见已经相对统一。第三轮协商会上,年过八旬的老工程师、看着树木长大的退休老人、中青年职工代表不分年龄、职业,各抒己见,大家关注点更多落在树木修剪标准、修剪下来的树枝到哪里去、日后维护这些问题上。
耗时近两个月,这场争议终于圆满解决。如今,物业每月定期巡查,如果发现空心树和枯树,或者树枝影响居民生活,都会及时处理,社区环境越来越好。
这些年,吴晓辉的调解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安置房因疫情耽误没能按期交付,居民被迫延长过渡期,子女拒绝赡养,老人无人养老送终……家务事总是千丝万缕,又让人牵肠挂肚。说起这些,吴晓辉既苦恼,又惋惜。
去年,融冰工作室调解了360余起矛盾,成功率达98%。对于高成功率,她总说:“人民调解员就是要朝着‘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当地’目标不断前进。”
说法
“进门一杯茶,坐下慢慢说”,是人们来孝陵卫司法所调解的固定程序。调解员潘建新常年备着一包一次性纸杯,“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往往带情绪,火药味很重。喝杯茶,消消气。”他说。
第一次调解赵故生(化名)的赡养纠纷,潘建新就领教了什么叫剑拔弩张、针锋相对。赵故生今年85岁,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有一儿一女。2014年6月,赵故生受伤出院后,儿女相互推,不肯接收老人。接下这桩调解案后,潘建新多次走访和劝说,好不容易促成两方达成一致:儿女轮流照顾,两个月换一次。去年夏天,潘建新接到老人女儿来电,对方说实在没办法继续赡养老人,但表示可以出钱。
“双方不体谅、不理解,我一个外人要插进来调解,难度可想而知。”潘建新说,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赢得当事人的信任。每次去老人家,他都会带点水果。无论老人儿子还是女儿,都能感受到他的耐心和诚意。
有一次,潘建新找到老人儿子,一谈就是3、4个小时。“我们都会变老,没人照顾是什么处境。”谈情说理之外,潘建新还邀请司法所法律顾问、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杰和焦梦笛向当事人释法:法律规定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遗弃老人可能构成犯罪。
如今,赵故生老人有了稳定住所,生活恢复正常。这场持续7年的养老纠纷圆满解决。
调解不是一味以情动人,一切都得放在法律框架内。孝陵卫街道某住宅小区建成22年,地下车库一直对外出租。2017年,车库违建被拆除。业主们认为产权应该属于全体业主所有,要求恢复使用车库的权利,但与开发商交涉没有结果。潘建新第一时间进行详细调查,并找到专业律师共同研判。然而,调解多次没有结果,依据《人民调解法》,调解员建议业委会向法院起诉。
案件审理中,两方始终存在分歧。司法所与法庭、社区、业委会等多次找开发商调解。最后,开发商同意将地下车库全权交还业委会管理,车库恢复停车功能。
算清陈年“旧账”,熄灭彼此“战火”,这样的情景常常在孝陵卫司法所上演。但潘建新说,调解纠纷“零激化”,高质量法律服务少不了。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手一本民法典相关书籍,都要学法懂法。平时,律师来说法,大家都踊跃旁听。
“调解员只有自己懂法,才能更好地服务居民。”潘建新感慨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徐睿翔
实习生 李启航
编辑: 卢晓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