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代理能查的找押在哪个监狱吗,企业能不能随意查询员工或应聘者的犯罪记录信息

时间:2023-01-02 07:00:29来源:法律常识

企业能不能随意查询员工或应聘者的犯罪记录?

近日,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办理犯罪记录查询工作规定》(下称“查询规定”),自2021年12月31日起施行。据此,部分标题党自媒体(甚至部分专业人士)宣称,“用人单位终于可以查询员工或求职者的犯罪记录了!”颇有一番喜极而泣奔走相告的景象,似乎应该锣鼓喧天弹冠相庆三日不绝,HR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怼法务”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但凡小学语文及格过的,都不会得出这样的轻浮结论。真是应了造谣一张嘴,法务辟谣跑断腿磨破嘴,坑死HR都找不到说理的。君只见《查询规定》说“可以查”,不见后半句更重要的“但应当”啊。

本文中,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监狱法》、《劳动合同法》及《查询规定》等内容,汇业律师事务所黄春林律师团队简要分析企业查询员工(含求职者,下同)犯罪记录的条件,以及企业能不能收集员工犯罪记录,并反思《查询规定》的立法技术及犯罪记录制度的价值导向。

一、基础:何为“犯罪记录”

根据《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犯罪记录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情况的客观记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内容: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检察机关(自诉人)和审判机关的名称、判决书编号、判决确定日期、罪名、所判处刑罚以及刑罚执行情况等。

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分别负责受理、审核和处理有关犯罪记录的查询申请。本次《查询规定》仅仅是公安机关的犯罪记录查询规定,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规定》(已停止执行)。

根据《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规定,犯罪记录制度的价值主要有两个:“防控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保障有犯罪记录的人的合法权利,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这两个价值之间如何平衡,实际上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

二、正解:具有法规依据才能查询

先看《查询规定》第四条的原文,“单位可以查询本单位在职人员或者拟招录人员的犯罪记录,但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不需要复杂的逻辑解释、目的解释等花式操作,就单单文义解释,“可以查询”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

前提条件的“但书”什么意思?其中又暗含了两个子条件:

(1)法规明确规定有犯罪记录的人禁止从事某个岗位;(2)且这个法规的级别还不能低,必须是“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性通知、行业协会自律规则等通通不行,这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部分地方大张旗鼓的搞所谓的“准入/入职查询制度”。实际上,能同时满足前述两个条件的岗位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因此可以查询员工犯罪记录的企业也就相当有限。所以,《查询规定》实际上是限缩了企业查询员工犯罪记录的范围,而不是给了企业一把尚方宝剑。

至于,哪些岗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有犯罪记录的人禁止从事该岗位,勤快的自己根据所处的行业做个法律检索,预算充足的直接丢个PO过来就行了:)。

当然,单就行贿犯罪记录查询,根据《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规定》,为招聘、录用、选任人员等人事管理需要或招标、采购需要查询个人的行贿犯罪档案的,似乎并没有设置前提条件,但目前该规定已停止执行,改由裁判文书公开查询。

三、横向:前科报告制度及最小必要原则

很多人说,《刑法》早就给企业尚方宝剑了。因为《刑法》第100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且不说这一条本身争议很大,单这里规定其实也非常明确,不是说企业可以随便“查询犯罪记录”,而是说“受过刑事处罚的人”自行报告“曾受过刑事处罚”,两者在启动方式、信息范围、适用主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

再看《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因此,法定从业禁止以外的岗位,我们认为不具有收集员工犯罪记录的必要性,违反了最小必要及目的限定原则。顺着这个逻辑,《查询规定》该条实际上还漏掉了第三个限定条件,即仅可以查询从业禁止的特定岗位的员工,而不应当扩大至全公司的所有员工;以及漏掉了第四个限定条件,即限定查询的时间段仅为从业禁止的法定年限内。这两点都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最小必要在不同细粒度的体现。

有人会说,按照你这个逻辑,只有法律明确依据才满足必要性,是不是混淆了必要标准和合法利益标准?如果是其他个人信息,确实不能采取这种标准。但是,无论是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收集敏感个人信息(注:《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仅将“未公开的违法犯罪记录”纳入“敏感个人信息”的范畴;公开的记录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应当具有“充分的必要性”,还是从《就业促进法》反就业歧视、《监狱法》刑满释放人员平等就业权利的角度,“犯罪记录”有其敏感性、特殊性,因此宜高标准判断其“必要性”。再加上《查询规定》但书部分的明确正向规定,高标准也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加持。而且,《查询规定》所附的《查询申请书(单位)》也明确要求填写“申请依据”(示例为法律规定罗列)。

四、反思:立法技术与价值导向

话说回来,《查询规定》这一条确实存在立法技术瑕疵问题,被人误读也不是没有原因。这里涉及到立法技术上如何使用“但书条款”的问题。“但书条款”,是立法技术上的一种特定句式,是对前文所作规定的例外、补充或附加,从前后文的主次关系而言,这种后置但书条款模式应当是“前主后但”,即前文是法条规范的主要行为范式,后面但书规范的是特例情形,这也符合逻辑艺术。

但是,《查询规定》本条将“可以”前置,而将“应当符合”的条件后置,很容易让人误解本条规范的主要行为范式和价值导向是“可以”而不是“条件”,即立法价值导向是鼓励企业“查询犯罪记录”,这显然与本条背后逻辑和促就业、反歧视、倡平等的立法导向不符。实际上,《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设立犯罪记录之初即明确规定,“向社会提供犯罪信息查询服务时,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关于升学、入伍、就业等资格、条件的规定进行。”

因此,若要清晰化《查询规定》本条的文义理解和价值导向,立法技术上本条建议改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岗位从业禁止的,单位可以查询本单位该岗位的在职人员或者拟招录人员的犯罪记录。”

五、延伸:查询员工犯罪记录需要员工同意吗?

根据前述分析,再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之规定,查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从业禁止的岗位员工的犯罪记录,不需要获得员工的同意。那又有人问,不需要同意,也不需要单独同意吗?就俩字:爬开。

查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从业禁止以外的岗位员工的犯罪记录,但是获得了员工的同意甚至单独同意,合规吗?汇业黄春林律师团队认为,必要和同意是《个人信息保护法》项下两个平行的合规要求,虽然在特定情形下有此消彼长的“量”相对性,但不是“质”上的替代性,这是员工个人信息保护合规上的一个“易错题”,很多HR以为取得员工同意后就可以“为所欲为”。

六、追问:企业若不能查询,但可以要求员工自主申报吗?

根据前述《刑法》条文规定,“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有如实报告“曾受过刑事处罚”的义务。因此,单凭这一条,企业只能要求员工报告是否曾受过刑事处罚,而不能要求其查询并提交完整的犯罪记录或犯罪查询报告。

若员工未如实报告或者拒不报告呢?对不起,《刑法》该条没有罚则,因此也被认为是没有牙齿的法律。但是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这里,其实又回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必要性上来了——“直接相关”。如果法律法规明确有职业禁入规定的,或者有其他合理的必要性解释的,企业可以要求员工必须报告。

不报告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那你得问劳动法律师了。

七、结论:看情况

说了这么多,解读法律,又谈价值导向又扯立法技术,还在刑法、劳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之间来回穿插,太玄学了,有没有简单粗暴点的结论?有:

(1)法律、行政法规有职业禁入规定的,企业可以自行查询,也可以要求员工申报;

(2)其他规范性文件等有职业禁入规定的,企业不可以自行查询,但可以要求员工申报;

(3)没有法规依据,且不具有充分必要性的,企业不可以查询,建议不要求员工申报。

以上结论,仅供参考。具体建议(例如记录形式、保存多久、谁可以查看等)根据所在行业、所在地区、公司性质、合规偏好、不同时期等动态分析。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土地 房屋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公司 打官司 合同 刑事案件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找律师可靠吗 交通 车祸 补助费 工资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拆迁人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期限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兵法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标准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