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0:13:04来源:法律常识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华夏时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两会即将开启,农地改革将再次引发热议。
近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文件批复,在18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省级试点示范,意义深刻。
“这些县的试点,已列入安徽省委一号文件重点工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一工作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批复称,农村闲置宅基地试点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确保盘活利用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农业农村。各试点示范县(市、区)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注重解难帮困,确保按期保质全面完成各项试点示范任务。
本报记者注意到,安徽试点的18个县(市、区)已成立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试点示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村闲置宅基地试点工作,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新业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变“死资产”为“活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对此,长期研研究土地改革专家、京鼎律师事务所律师杜兆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次试点可以促进社会资本涌入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可以促进工农合作,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民足不出户增加财产性收入;可以促进农村振兴、繁荣,给农村注入活力。
18县宅基地入市试点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这18个县分别是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淮北市杜集区、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泗县、蚌埠市禹会区、阜阳市界首市、淮南市八公山区、滁州市南谯区、六安市叶集区、马鞍山市当涂县、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绩溪县、铜陵市铜官区、池州市东至县、安庆市桐城市、黄山市歙县、休宁县。
本报记者从安徽多个试点县了解到,试点示范县将重点探索盘活利用模式,支持培育盘活利用主体,探索建立健全流转机制,进一步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促进村集体宅基地所有权收益稳步增长。
“鼓励试点县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电商物流、乡居康养及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等产业项目,一地一策,因地制宜。”安徽肥西县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据这位官员介绍,此次试点力度很大,但试点必须严守宅基地集体所有制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批复为此要求:试点必须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变相买卖农村宅基地,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不得违法收回农户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本报记者了解,安徽此次18县宅基地入市试点,是我国“三块地”改革的试点内容之一。早在2014年国家开始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时至今日,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了,只是试点的内容略有差异。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成都周边的战旗村。据悉,战旗村1704口人,1930亩土地。2007年村里开始了“资源换资本”的方式开始发展,现在战旗村经济总产值近3亿元,集体资产达到57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50万元。
这其中,土地入股、土地入市、自主经营,是战旗村土地改革的三部曲。据悉,2015年,战旗村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原有的村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用地入市拍卖,以705.9675万元的总价成交。2018年,战旗村迈出跨越式发展的第三步,也就是利用本土工匠技术资源,还原旧时作坊生产方式,把乡村变景区,采取自主经营,增添了更多老百姓收入。迄今,战旗村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很大调整,扎根于乡土资源,以农副产品加工、郫县豆瓣及调味品生产、食用菌生产和旅游业为主。
事实上,每次土地改革都是一次经济的改革。1949-1978年,这30年是农业的“计划经济”阶段,农业效率低下,农民积极性不高,城乡互动少。1979-2019年,这40年是农业的“市场经济”阶段,农业效率提升,城乡互动提高,农民工进城打工。2020之后将是农业真正发展的“乡村振兴”阶段,农业效率通过土地流转继续提升,农民继续市民化,工业反哺农业,资本流向农村,城乡融合大发展。
变“死资产”为“活资产”
新的《土地管理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将惠及8亿农民,深度影响农业、乡村旅游、康养、房地产等投资领域。
“新土地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强化土地征收费用。”本报记者梳理发现,此前政府征地时只给农民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三项,修改后土地法在新增加了“村民住宅补偿和社会保障费”,而安徽此次试点的18县,就是将农村住宅补偿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
“基本原则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司长魏莉华解读称,这个规定改变了过去以土地征收的原用途来确定土地补偿,以年产值倍数法来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做法,也就是说,村民可以享受到更多‘卖地’的收益。
值得一提,“新土地法的修改还把所有‘基本农田’的字眼改为‘永久基本农田’,多了‘永久’两字,突出了对耕地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已确定的耕地红线决不能突破,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决不能随便占用。
在采访中,杜兆勇则强调,支持农民盘活宅基地资产,支持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家乐等,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农村部门要注意与市场管理、文化旅游、工业信息等部门通力合作,各部门完全可集中办公,积极开展便民服务,‘马上就办’、‘只跑一次’应该成为新常态。要特别注意综合利用农村资源,各种措施要配套成龙,可持续发展,让投资农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降低入市门槛,节省投资成本,关键在于富农、兴农、益农,这样才能将农村市场做大做强,解决三农问题。”杜兆勇告诉本报记者,要允许各地大胆试、闯,及时推广成功经验,强化服务。
据悉,新土地法的修改,包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完善现有的建设用地土地供应的格局。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基本农田冠以‘永久’,表明了中国呵护饭碗田、捍卫生命线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杜兆勇说,原来只有国有的建设用地才能进入市场,以进行各项建设,现在是允许可以把集体的建设用地,直接由集体出让、出租用于建设,这是土地供应格局的改变,其目的就是变农村的“死资产”为“活资产”,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来源:新华号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