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21:41:09来源:法律常识
国内的红圈所概念,通常指金君方海中,现在也包含了竞天公诚、环球、通商,这些所在一线大城市分工越来越精细的背景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大红圈所在一线城市驻足后,有往二线城市扩张的趋势。
许多文章大多讲的是一线城市红圈所的情况,对二线城市着墨不多。作为曾经在二线城市红圈所工作过的律师,我觉得红圈所在二线城市的发展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
-1-
二线城市红圈所准入体制
一线城市的红圈所进入门槛往往非常高,但到了二线城市,其实要进没那么难。有985、211法学背景,毕业前实习过一段时间,毕业后顺理成章就可以留下来了。如果你的英语很好,或有其他加分项,进入就更加容易了。红圈所律师的推荐也非常有助于加入。
我曾执业的红圈所,将律师分为七个等级,从一年级到七年级,再往上就是授薪合伙人、高级合伙人。每升一个年级,工资会有相应的提升。
红圈所每个团队会划分一个专业方向,有资本市场、境外投资、争议解决、房地产等等。各团队独立工作,偶尔有合作。新律师进来后,会根据团队方向做具体的事情。
第一阶段,一年级到三年级,入门阶段,律师基本上做的是paper work,起草尽调报告、改合同、翻译等等,这是一个积累专业素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年轻律师大多刚毕业不久,专业能力上会有一个飞速的提升。
第二阶段,四年级到五年级,这个阶段的律师已经有了四五年的工作经验,老板会放手让律师独立面对客户,还要开始带新人律师了。个人觉得这个阶段的律师成长速度已然放缓,因为经过前几年的磨练,在paper work上已经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状态,但在拓展案源能力上的积累基本为0。虽然会独立面对客户,但这些客户实质上都是合伙人的。在客户眼中,律师扮演的只不过是合伙人的助手。
第三阶段,六年级到七年级,最难熬的阶段。作为老律师,合伙人会要求你自己去拓展案源。不然的话就没法再往上升为授薪合伙人了。我看到的是很多律师到了七年级后,由于达不到律所要求的业绩标准,就一直停留在七年级了。
授薪合伙人,需要在创收上达到一定的业绩标准。这个阶段,实质上跟六七年级是差不多的。授薪合伙人表面上叫起来好听,实际上也是拿月固定收入,只是会比六七年级律师高一点而已。
第四阶段,高级合伙人,律所真正享受价值的群体。他们是律所案源的提供者,拿到的也是大部分收入。
-2-
二线城市红圈所的薪酬
在一线城市,红圈所的entry level比较高,大概在15k-20k左右。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待遇了。但到了二线城市,这个薪酬会根据二线城市的发展情况大打折扣的,相对于一线城市的薪酬,到二线城市拦腰砍断都是正常的。但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仍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待遇。
众所周知,刚毕业的学生选择做律师,往往要度过一年的实习期(加上申请办理实习证、培训、走流程等等,这个阶段往往会拖到一年半到两年),过了实习期后才能成为执业律师。在一般的律所,实习期工资都是非常低的,1k-2k都非常常见,甚至有些律所连工资都不发,老板心情好了发个几百块作为补贴。所以实习律师是一个非常苦逼的阶段。
但到了红圈所,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红圈所没有什么所谓的实习期,这个实习期的概念是律协定义的。在红圈所,毕业后的学生都是从一年级律师开始计算,即使到了二线城市,一年级律师都有4k-7k的水平。相比于其他所的苦逼实习律师,起码能管到温饱了。
到了二三年级,待遇仍然非常不错,二年级的时候,基本就能破10k了。对于职场新人,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待遇。
四五年级后,收入涨幅开始放缓,每年会有小幅提升,但基本不会超过20k。相较于其他律所野蛮生长出来的优秀律师,这个收入谈不上有竞争力。传统合伙制律所是十分残酷的,但如果优秀的律师成长起来了,在执业四五年的时候年收入大几十万甚至破百万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这个时候,红圈所的四五年级律师工作也许多年了,年收入还在20多万徘徊,完全谈不上高薪。所以往往在这个阶段,很多红圈所律师开始跳槽。
六七年级,收入上涨仍然非常迟缓。这个阶段的律师年纪也不小了,通常都30多岁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收入,思考着是跳槽还是继续在红圈所,十分煎熬。这个阶段的律师很大的程度上会觉得自己是个loser,挂着红圈所律师这块好听的牌子,做着高大上的业务,拿的是买白菜的收入,会觉得特别讽刺。一般这个阶段,年收入大概在30万左右,在整个律师界算是不上不下的状态。授薪合伙人的收入会高于六七年级律师,但实质不变,拿固定工资。
到了高级合伙人阶段,真正享受价值的阶段,这个相信大家也清楚,不用多说。
-3-
在二线城市红圈所工作的优势
这个优势,其实跟在一线城市差不多,但效果大打折扣。主要体现在前期优势。
1、业务高大上。刚毕业的律师都能接触到比较高端的业务,收入也会比刚毕业的其他同学略高,所以会有一些优越感。
2、专业化。红圈所讲究分工,所以律师会在某一个领域做到比较专业。
3、说出去好听。这个对于年轻律师来说也是比较明显的感受。每次说自己是红圈所的,外人都会不自觉得认为你比较优秀。
4、前期成长快。在红圈所,一般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年轻律师在经过锻炼后,作出来的文书比较规范、质量高。
-4-
在二线城市红圈所工作的劣势
相较于优势,我觉得红圈所的劣势在二线城市更为明显,这根源于红圈所在二线城市的水土不服。
1、业务太高大上。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劣势么?但对于律师个人来说,这确实是劣势。律师的核心价值是拓展案源的能力,只有在有了这个能力后,才谈得上是一个独立、成熟的律师。进入红圈所后,律师做的是高大上的业务,但这个业务的来源是高级合伙人,是红圈所这块牌子的名声,而不来源于律师。
即使到了六七年级,律师可以独立的面对客户,完成客户的需求,但在客户眼中,他认可的还是高级合伙人,而不是真正做了大部分工作的律师,律师只不过是assistant。高大上的业务背后都是大老板,例如大国企、大企业等等。想要从高级合伙人手中将这块肥肉转化为自己的案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律师在忙于日常事务的时候,却没有真正的培养拓展案源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才是律师的核心能力。律师拓展案源的能力往往都是从小案子开始积累的,哪个律师会一开始就接到非常大的单呢,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在红圈所,律师做的业务是高大上,但从另一个侧面说,也往往失了地气。
2、业务过于专业化。
这个在一线城市来说是优势,但在二线城市,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劣势。现在律师行业特别流行专业化这个词,不可否认,专业化是每个律师发展的趋势。但我个人觉得,专业化是建立在能够处理多种业务基础上的专业化。
在一线城市,巨大的业务量是可以支撑律师专业化的。律师在选准了一个方向后,即使跳槽到别的律所、甚至别的公司做法务,在一线城市业务量巨大的背景下,只做一个专业方向都能够让律师在这个市场上立足。但到了二线城市,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二线城市的法律业务需求量远小于一线城市,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这就决定了单做一个方向的业务可能无法满足律师的生存需求,律师往往要选择多做一些业务领域生存。
打个比方,我之前在红圈所做的方向是涉外,这块业务量在二线城市远小于一线城市,毕竟一般有出境投资需求的企业都会在北上广驻足。再加上这两年国家管得紧了,国企领导终身责任制出台后,很多领导为了明哲保身,对于出境投资都采取保守态度。虽然现在一带一路叫得响亮,但涉外业务却有呈现萎缩的趋势(至少在二线城市是如此)。我在红圈所的老板专做涉外业务,基本上垄断了这个城市的涉外业务,但这几年,他都不得不向市场低头,开始兼做别的方向的业务,不然光做这块业务撑不起整个团队的运转。
即使到了合伙人阶段,专业化都可能无法满足团队运转,对于小律师来说,就更没办法满足生存需求了。我们团队有一个资深律师,从毕业开始就专做涉外方向,这么多年了,他现在想跳槽,都不晓得去哪个所。这就是专业化在二线城市的瓶颈。
同时,对于刚入职场的律师来说,过早的专业化不见得是好事。我刚提到的那个资深律师跟我说过,他毕业到现在就只做涉外业务,一单国内诉讼都没做过,这么多年来连法院大门都没进过。这样是专业了,但是一件好事么?作为一个律师,连官司都不打,是一个好律师么?就像我们打游戏,练一个法师,在加天赋时我们会侧重多加法攻,但同时也会加体力、敏捷、防御等等。如果不加别的天赋,一昧狂加法攻,攻击力是强了,但碰到一个敏捷稍微高一点的小怪,可能碰你一下就挂了。
做律师也是如此,基本的诉讼功底和非诉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在有了一个基本全面的解决问题能力后,再思考专业化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专业化方向,才是一个较为正确的路径。
3、无法积累核心能力。
上文提到了,我觉得律师的核心能力是拓展案源的能力,只有在有了较为稳定的案源,律师才能算得上的独立。但在红圈所,拓展案源能力的积累可以说基本为0。每个律师做得都是合伙人带来的案源,深陷日常事务无法自拔。到了六七年级,律所会说,你要有揽案源的能力哦,要达到业绩标准哦,不然达不到考核标准,就无法升为合伙人哦。但在前六七年,律师都是忙于合伙人的业务,在拓展案源上没有任何积累,一下子去哪里找案源?
所以,很多人到七年级后,就止步于七年级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律师可能已经离不开律所了,跳槽去别的律所,没有任何案源,那跟新人有太大区别么?
其实在红圈所,90%的合伙人都是从别的律所跳槽过来的,带着案源过来的。而鲜少有律师是在红圈所的一年级做到七年级,然后顺利升成合伙人的。我记得在参加新人培训时,北京总部的老大在会上给新人打鸡血:“在我们所,每个人都很优秀,每个人都很努力,最后10%的人会晋升称合伙人。所以你们要更努力,创造出更多有效的working hour,向着合伙人的目标进发”。我在听完这段话后,没觉得激励人心,反而认为律所不应该反思自己的发展有问题么?一个所自己培养的律师只有10%能晋升为本所的合伙人,而其余的合伙人都是从别的所带着资源跳槽过来的,难道不应该反思自己的体制存在弊病么?
-5-
二线城市红圈所发展的瓶颈
1、没有本土优势。红圈所都是从北上发源,发展到二线城市。相对于本土所来说,并不存在本土优势。二线城市不比一线城市那么开放,在做法律业务时,不免要与公务机关人员搞好关系。而在这方面来说,在本土积累了几十年的所会更有优势。这也是由于二线城市开放程度不如一线城市导致的。
2、专业化发展艰难。虽然每个团队划分了方向,但是本土业务量无法支撑团队只做一个方向。导致每个团队都会做别的方向业务,各团队之间在业务上是存在竞争的。这样的发展状态跟传统制律所是一样的,并没有脱离传统律所的发展瓶颈。红圈所专业分工的优势在二线城市大打折扣了。
归根结底,由于二线城市法律业务量远不如一线城市,红圈所带着一线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到了二线城市,会面临水土不服的状况,导致沦为与传统制律所一样的模式,红圈所的独特优势无法发挥。
-6-
二线城市律师的发展问题
现在许多人讨论的律师话题,大多谈的是一线城市律师的发展,但二三线城市的律师数量是更庞大的。对于这些律师的发展问题应当做更多探讨。
我在红圈所干过一段时间就离职了,甚至我在还没熬到第二阶段就选择出来了,就是觉得在红圈所有一些瓶颈。我身边的高年级律师都很优秀,毕业于名校,业务素质过硬,但他们的发展还是给我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我并不比他们优秀,也并不比他们拼命,凭什么会在到他们的年纪时混得比他们好呢?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基于这些原因,我跳槽了,换了一个传统本土所。刚毕业那会,我一直有一种迷思,就是要进红圈所,越出名的越好,这说明自己越优秀。现在这种观念变化了,对于律师来说(特别是年轻律师),在哪个所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锻炼律师的核心素质。只有在做到合伙人阶段后,选择平台才是重要的事,这时候才能享受到红圈所带来的红利。而对于年轻律师来说,红圈所并不为其带来多少红利,反而带来对时间的剥削。
我现在所处的本土所是传统的合伙制律所。很残酷,律师没有底薪,根据自己做的案子提成,也会做团队协作的非诉项目。很多律师在做了三四年后无法糊口都另寻出路了。但换个角度,律师行业本来就是残酷的,该行业的二八定律体现的比别的行业更为明显。选择了这行,就要面临这行最残酷的一面。
传统制律所和红圈所就好像大海和池塘,海里面的放养的鱼和池塘里有保护的鱼哪个生存能力强不言而喻。海里面的鱼一旦生存下来,其能力、素质是一定过硬的。红圈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温室,业务没做好有老板顶着。做得好和坏对于薪酬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反正都是固定薪水。有时候也可以偷个懒交差了事。
在谈这个话题时,我说了一些前东家的不好。但我并无意指责前东家,我的本意只是对这个话题提供我的一些想法。我很感谢前东家和前老板对我的栽培。在离职时,我的老板对我是很失望的,他说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当时听了这个话我很难过。我选择了一个非常不恰当的时候离职,给老板带来了麻烦,对他我是深感愧疚的。
现在换了律所之后,也没混得多好,仍在贫困线上挣扎。其实选择怎么样的律所执业,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的问题。红圈所的优势在文中我也提到了,确实适合许多律师的发展。但到现在为止,我对于选择出来的决定仍没有后悔,我还没有体会到前老板说我的决定错在哪里,可能需要经过时间才能最终验证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道理都听得多,但路只有自己走一遍才知道是否正确。
我是一个执业不久的律师,对这个行业的认识颇为片面,上述仅为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欢迎各路同行拍砖指导。
本文首发于知乎,作者孔天悦,湖南云天律师事务所;配图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法律求职长期接受投稿,欢迎投稿至:legalfinder@163.com
如果你对求职、岗位咨询有困惑,请关注法律求职,会有专业的求职顾问为你进行免费1对1简历评估和求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