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位律师看望看守所亲人要多少钱,服刑人员家属怎样走出阴影

时间:2023-01-17 16:24:45来源:法律常识

服刑人员家属的隐秘角落

(农健/图)

她们有很多个可以被公开谈论的身份,姐姐、妈妈或者妻子。有时,也会有人注意到,她们是一个名为“来日可依”的公众号的关注者。但这些女性,她们并不愿让人知道这一点,因为这背后的标签是,服刑人员家属。

在总数超过2000万的公众号世界里,“来日可依”并不抢眼。它的头像略显土气,褐色、玫红色、粉色的爱心,拥挤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爱心。创办者叫老哥,他的真实身份是广东的一位狱警。工作到第12年时,他开始在“来日可依”写下监狱服刑人员的生活、自己的工作经历,解释减刑假释的规则。

老哥还会刊登妻子们的投稿。主题大多是回忆和思念,还有坚持,以及关于独自坚持的迟疑。

家属入狱,这些女性曾试图为他们倾尽所有,上诉、申诉、会见、写信,不断地上诉、申诉、会见、写信。她们中不乏被骗的经历。在耗尽了金钱、精力、泪水和希望后,时间在这些女性人生里,挖出一个空空荡荡的缺口。一位妻子告诉南方周末:“家中的男性在监狱,妇女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的打击太大了。”

“来日可依”或许提供了一些慰藉。四年来,老哥发布了三百多篇文章,收获的一万五千多位关注者中,近70%为女性。他的初衷是“希望社会各界能关注服刑人员家属这个群体”,他觉得,这个群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至于“老哥”这个称呼,来自不知道哪天,哪位家属就喊了起来。从此,“老哥”成了他的名字。

阿野的9位律师

阿野见识过不同类型的律师。丈夫出事后的两年多里,阿野和9位律师打过交道。现在,她得出的结论是,钱要省着花,“如果不断选择上诉,一审、二审、重审,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2020年,阿野从同事的电话中得知,因涉嫌非法经营罪,丈夫被警方带走了。当时她在老家,得知情况后给丈夫打电话,第一次被挂断,第二次还是被挂断。

第二天晚上,阿野匆忙赶回家里,委托了朋友推荐的律师去看守所会见,价格为一次5000元。阿野丈夫的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业务中涉及一些非法内容,因此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

“找律师我觉得好艰难,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律师到底怎么样,也不可能大街上随便找,网上搜索也不太放心,只能靠朋友推荐。”每遇到一个律师,阿野都会把他们当成救星,“特别信任他,对他们很好”,逢年过节自己搬着一箱箱特产送去,但之后会发现,有的人并没有在案子上花太多心思。

第二个律师是一家律所的主任,协议签得最长,费用很高,但阿野认为他常常在敷衍。开庭前,每次与律师沟通案情,对方的回答是请谁吃了饭,或者明天给某某人打一个电话。开庭前一天,阿野接到电话让她下午过去,她看到律师和两个年轻助理在梳理卷宗,这才在写辩护意见。上诉状,也拖到最后一天才寄出去。

希望,是一次次地升起再破灭,换律师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每找到一个律师,对方会带来新的希望,再一点点消失。并且,有的协议签得长,如果提前解除就会有损失,即便如此,阿野也坚持换了律师。

流逝的还有阿野的人生。丈夫出事后,她继续上了几个月班,“实在没有心思,就辞掉了”。2022年上半年,阿野找了一份暂时的工作,最近,因为丈夫开庭,又请了长假。

阿野给家人的说法是,丈夫公司的生意不好,一直在亏损。在父母的眼中,女儿现在回家不怎么为他们买衣服、拿现金了。阿野现在住着包含水电费不超过1000块钱的房间,夏天不开空调。她一天的餐费控制在20元以内,一个月的开销不超过两千。两年来,没买过新衣服,平时出行靠公共交通,公交卡里的200元,她可以用很久。

两年多过去,阿野的心态改变了,她已经不求丈夫能被尽快释放,而想要一个所谓的“公道”。

阿野和丈夫相识于2018年,2019年结婚,2020年丈夫被带走。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一审开庭时。由于是远程开庭,在一个很小的屏幕上,丈夫戴着口罩,阿野看不清他的表情。她只是做了一些手势,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时,阿野觉得,自己还是单身。

监狱里的衣食住

阿野的丈夫在看守所过了两年多“没有黑夜”的生活,这是她最介意的。

信中,丈夫抱怨三十多个人挤在一个“仓”,24小时开灯,晚上翻身都难。还有水煮白菜的味道。

监狱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工作之余,老哥常逛监狱主题的贴吧,里面有许多关于监狱内生活的信息,家属们会在这里发问、交流。不过,他看到了许多误解和猜测,为了让家属获得更真实的信息,2018年,老哥决定打开一扇窗。公众号起初的名字简单粗暴:监狱之家。

家属对监狱内生活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能否保证温饱?每天都吃什么?会不会受人欺负?休息的时间是否足够?劳动的时间长不长?等等。”

刚参加工作那一年,老哥为监狱内的整洁感到惊讶。六点起床,七点吃饭,中间有一个小时时间整理内务,“被子都是豆腐块”。“比看守所好”,中国的监狱一般8-12人一个房间,就像大学宿舍,老哥写道,“几乎都带独立卫生间”。

服刑人员家属的隐秘角落

2019年2月19日,浙江宁波,服刑人员的监舍。 (视觉中国/图)

傍晚6点,囚犯们可以到院子里抽烟、聊天,7点看新闻联播,之后再没有集体活动。10点钟关灯,黑夜降临。

老哥还写到监狱的食物。他所在的监狱靠海,每周能吃到鱼肉,平常午、晚饭是一荤一素一汤,荤菜最多是辣椒炒肉、青椒炒肉,肉不是很多。干警食堂的荤菜也没有太多肉,素菜就是绿叶菜,汤多是鸡蛋汤或海带汤。“至于味道,绝对算不上好吃。”

此外,囚犯吃饭时没有筷子和长柄勺子,这些都非常容易磨制成有攻击性的武器。

春节,早餐可能会加一盒牛奶,午餐会加鸡腿,晚上可能多一块烧鹅。2021年春节,老哥所在的监区给服刑人员准备的年货有六七种,包括椰汁、花生、饼干、糖果、牛奶等。

但很少有监狱会提供太多福利。某监区,夏天给服刑人员采购了很多西瓜,结果十几人腹泻,多人胃肠感冒住院留观,监区长受到批评。某监狱,中秋节给每人发了两块月饼,结果有人因糖分问题进了急诊,之后该监狱要求,中秋节不允许给服刑人员整块的月饼,要切好后分发。

家属关心的问题虽然很多,老哥觉得都可以归结为是否安全,而这正是监狱最关注的。老哥举了个例子,20年前,没人觉得热水有什么危害,但接连发生开水烫伤事件后,很多监狱饮水机的温度就被设定为不能超过60℃。

泡茶对于那些潮汕籍的犯人,就成了一种奢望。

“时间是最大的敌人”

写信、电话、会见,在中国的监狱,这是家属与囚犯联系通常的三种方式。

根据2016年司法部《罪犯会见通信规定》,会见一般每月一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会见人数不超过3人。通话一般每月不超过一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如果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在非规定时间会见,或者增加通话次数等,需经监狱长批准。

很多家属并不清楚会见的过程。在公众号中,如何会见、怎样会见,老哥都做了极其细致的说明。“不同省份,甚至省内不同监狱,都不完全相同。有的地方要求会见必须是直系亲属,有的地方近亲属就可以,有的地方朋友也能会见。”老哥说。

老哥见过很多会见场面。一种是温情的,囚犯会说:“你是不是在外面等了一上午?”“监狱周边没有吃饭的地方吧?”“你还戴着这个项链。”“你是为了会见才特意化妆的吗?”一句寻常的关心,另一边就会落泪。

另一种则让人愤怒。疫情发生后,老哥第一次带会见,来的人是囚犯的母亲和妻儿。拿起电话,那位母亲开始自责,说没有把他教育好,“不要失去信心,全家人都在等你回来”。

得到的回应是:“我肯定会和她离婚,以后你们不要来了!”“我不会跟她说话的。”

老哥听不下去,打断了对话,提醒他关心一下家人。老哥觉得,“会见全程他都在纠结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没有一句是问家里人情况怎么样”。

在“来日可依”,老哥鼓励家属多写信,这是防止犯人与社会脱节的一种方式,也利于监狱的管理。他告诉家属,家中的任何小事都可以写,管教很少扣押信件,信件没收到可能就是丢失了。有几位自己带过的犯人,老哥也曾要求他们每周写信,“有人说不知道地址,也有人不想写,因为怕家人难受”。

缺乏交流,囚犯与家庭的距离会渐渐拉远。“来日可依”上发表过一篇讲稿,作者是江苏某监狱监区教导员,时间是在监狱开放日。这名教导员对家属说,他们写给家里的信,特别是写给小孩的信,内容越来越空洞,越来越爱讲道理,越来越不贴合实际,这是因为他们脱离家庭太久,回忆大部分定格在了几年前,教导员希望家属能与监狱一起,帮助他们回归。

新冠疫情之下,有效的交流会变得更加困难。周雨和丈夫在上周打了第一个5分钟的电话,两年八个月来的第一个。“主要因为经历了两年的审讯阶段,家属不能会见、通话、通信,还有大半年是下监轮转申请,开通电话的服务被疫情耽搁了”。

“没有任何信息来源时,是很绝望的。”她说,一个月写一封信,她可以写六千到一万字,之前写了半年多,没有回信,也不知道是否收到了,没有反馈,有时动力就会不足,难以坚持下去。

老哥知道,时间是最大的敌人。“很多人最后就不写信了,只是打电话。打电话也没什么好说的。人的感情,慢慢就淡了。”

服刑人员家属的隐秘角落

2019年2月19日,浙江宁波,一位服刑人员和亲人拥抱。图文无关。 (视觉中国/图)

无话可说的电话

为了不错过监狱的电话,有家属手机24小时不敢离身,不敢静音,就怕什么时候,电话忽然来了。

刘潞是山东一所高校的老师,她每个月会接到两次来自监狱的电话。有一次刘潞正在上课,不小心接到,但又不能说话,就挂断了。浪费一次机会,这让她懊恼了一个月。

有时候在路上开着车,或者不在公婆、孩子身边,要想让他们讲话,时间就变得紧张。她问过丈夫,为什么不能在固定时间打电话,回答是需要看干警怎么定时间,所以任何时间都有可能。

变紧张的还有气氛。10分钟的通话时间,如果自己一个人接了,刘潞会不知道说什么好。完整地说一件事,10分钟不够,家里的事无非就是父母都挺好,孩子也都挺好。“有好几次都是打到七八分钟,我们俩都没话讲了,然后就挂了。”她说,“大家都是报喜不报忧,其实都知道不好,但都得说好,我觉得最难过的应该是这个吧。”所以,她会让公公、婆婆多说一些,或者让孩子们唱首歌。

丈夫的刑期是八年,刘潞已经熬过了四年半。“我每天都提醒自己,一定要嘴角上扬,见到别人要微笑,就是再难、再苦、再累,也要保持微笑,见到任何人,我都时刻提醒自己。”刘潞说,“一定要这样,因为我觉得,老是苦着脸会招来更坏的运气。天天笑会不会招来好运气,我每天都这么想。”

刘潞对儿子更感亏欠。家中三个孩子,一个男孩两个女孩儿,儿子受到的影响最大。刘潞离家读博的那几年,丈夫一个人带孩子,两人感情很深。学校老师经常对她说,你家孩子和同龄孩子相比,总觉得不那么放松,很少畅快地玩或笑。刘潞知道,儿子心里想爸爸。

出事以来,儿子从没有开口问过这件事,刘潞记得,第一次会见,儿子不开口说话,因为丈夫是夏天去的,那时已经经过三个月训练,人晒得黝黑也变瘦了,儿子觉得那不是他爸爸,就不说话。第二次去,提前给他做了心理建设,往后就会说自己的学习,告她的状,但每次去见,都满眼是泪。

四年级是儿子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儿子成绩非常好,五年级就开始下滑,后来有一次,刘潞和儿子吵架,他说,“我上网查了,像我爸爸这样的情况,将来学习再好也没有用,不能当公务员,也不能当兵,什么都不能干。”刘潞震惊,那么小的孩子会考虑自己的未来,再加上渐渐进入青春期,她觉得教育很困难。

另一件让刘潞印象深刻的事,是在儿子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参观法院。一早,刘潞把他送到学校,中午11点多,她接到班主任电话,得知孩子没有去。原来是趁大家站队的时候,他溜进了厕所,躲着。

刘潞于是向儿子坦白了事情,讲述了整个过程。

“你爸不是坏人。”刘潞这么自我坚持着。

找到了“组织”

刘潞是在寻找减刑假释的相关政策时找到“来日可依”的。

和阿野不同,现状无法改变,她就考虑这条路。刘潞把公众号上所有文章都看了一遍,末了,觉得“像监狱这么冰冷的东西,在老哥这儿有一些温暖”。

“监狱之家”的名字并不温暖,成立三个月后,很多家属留言说不喜欢,老哥把它改成了“来日可依”:隐晦,温暖,有盼头。

“来日可依”让刘潞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像她一样。有的家属做直播,讲述自己的经历,久病成医,也会回答大家关于减刑假释、申诉等问题的疑问。也有人在这里找到了同城家属,交流彼此的情况,线下聚餐。

男性家属罕见,但并非完全没有。公众号开了没多久,“来日可依”还叫“监狱之家”时,老哥就认识了第一个来自女监的家属阿鸟哥。

彼时,这位来自福建的家属结婚已十几年,一如人们对中年男性印象中的沉默寡言,从未诉说过一句“等待的苦”。有一天喝多了,突然发来好几段文字:

“我虽身为男人,自从你进去后我所面对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不管精神上,还是经济上的,压得我……真怕自己有一天会崩溃。这似乎也没逃过你的眼睛。”

但更多的男性家属,公众号30%关注者中的部分人,选择沉默地关注。

周雨的专业是社会心理学。丈夫出事后,她曾查阅很多资料,结果没有找到一篇正式公开的社科文献,能为服刑人员家属提供全面有效的意见和指引,“家属要自己找到可靠的组织,才能获得可信的信息”。

周雨发现,家属的心理会迎来两次转变,第一阶段想要做一些事情,不能接受现状,要去争取改变,这一阶段是最痛苦的。第二阶段就是接受现实,会计划怎么把这段时间的生活安排好,因为无法改变现状。

对比国外一些做法,周雨发现,国内的情况还存在较大差距。她举例说,国外有很多民间组织,有自己的网站,碰到了问题,可以在上面查询应该怎么解决,细节如怎么带孩子去探视等。而国内只有些条文,具体的只能凭自己摸索。例如,英国有为囚犯家庭提供帮助的热线网站,对逮捕保释、法庭审理、入狱生活等阶段做了细分,每个条目下会有具体问题的解答和法律条文的说明,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咨询。

老哥原本还想做得再多些。创办公众号初期,老哥组织创建了不同省市家属的QQ群,后来他发现,有一些骗子混了进去,骗取家属钱财,这些骗子大多是刑满释放人员。“管理一个社群非常难,我也没有精力和时间维系,可能就慢慢消亡了。”老哥还做过小程序、论坛,陆续地也都停了,这些都不是一个人凭一腔热血就能做成的。

2021年最后一天,老哥在“来日可依”上发布了一篇公告,告知要将账号移交给家属运营。如今,“来日可依”的编辑部,有了11人,都在无偿做工。遇到一些事情,公众号也会断更一些时间,一些栏目停更也让人可惜,比如曾经一周一次的新闻汇总,家属会附在信中,为狱中的家人带去更丰富的外界信息。

这些义务编辑们,家人还未出监,大多数人有自己的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和老人,不可能一直做下去。老哥在想,未来怎么能维系。也许到未来,会有更好的方式呢?

(应受访者要求,阿野、周雨、刘潞为化名)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何尚生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土地 房屋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打官司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公司 找律师可靠吗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刑事案件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车祸 补助费 工资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债权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鉴定 伤残 程序 条件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拆迁人 期限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