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19:06:08来源:法律常识
中国日报7月24日延安电(记者曹音)兰冯成童年的颜色是“土黄色”。那时他的家— 昝家山村,还位于黄河峡谷地带沿河的半山腰上,常年风沙肆虐、土路难行。赶上下雨,黄河水量增大、泥沙泛滥,想要出门几乎不可能。
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的小村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用兰冯成的话说就是“种地靠老天,外出找水喝”。
回忆起当年“寸步难行、苦不堪言”的日子,70岁的兰冯成说:“别看我就住在黄河边,离黄河也就三五公里路,但那时去一趟要翻好几道沟,没两三个小时根本到不了。”
今年7月,兰冯成又回到了“半山腰”。望着满山郁郁葱葱的侧柏、油松,兰冯成笑得合不拢嘴。而这一切改变源于20年前在陕北延安开启的一场“绿色革命”—— 退耕还林。
由“黄”变“绿”
延安市植被覆盖度退耕还林前后对比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落差大、水流急,加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长期的陡坡开垦、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破坏,一下大雨,大量黄土就会随着雨水流入,将黄河染成黄色。
陕西处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黄河在陕西境内全长719公里。曾经严重的水土流失,既危及黄河中下游安全,也严重制约陕西发展,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因此,陕西的水土保持在全国一直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河治理的重点在中游,中游的重点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陕西延安宜川县副县长曹红星说。
“延安的宜川县地处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黄河在宜川境内全长66公里,是黄河中重要的生态屏障。”他补充说道。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全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约为950万吨,使宜川陷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被国家确定为贫困县。可以说,生态脆弱成为制约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距离宜川县约三小时车程的吴起县情况类似。“当年漫天黄沙,我根本不敢穿白衬衣,不管洗得多干净,出门没多久就都是土。”吴起县村民闫志雄回忆时说。
90年代末,延安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口号,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
专业造林队植树造林现场。宜川县林业局供图
闫志雄和兰冯成都表示,让村民去种树最初并非易事,很多百姓观念转变不过来。57岁的闫志雄说:“我们这里环境恶劣,种地靠天,收成不好,很多人甚至不能自给自足。有人认为如果不种地了,而去种树,岂不是更没的吃了,所以多少有些顾虑。”
闫志雄年轻时常开车在外面跑,见过世面,对于退耕还林的理念接受起来容易一些。他知道,想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必须要转变保守的观念。于是,他不厌其烦地给其他村民讲种树的好处,告诉大伙政府会给补贴和粮食,还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兰冯成也是如此。作为当时昝家山村的村支书,他先说服了几个相熟的村民,几个人带头种树,再到各家各户去做工作。
就这样,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一年后,退耕还林大规模在延安展开。20年间,延安退出一片片青山,还出一洼洼绿地。
据曹红星介绍,经过这些年的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延安已从过去的“黄马甲”变成了“绿马甲”,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达88%。“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
悬崖种树
悬崖上种树的王小红。宜川县林业局供图
黄河沿岸山势陡峭、土层浅薄,通过多年经验,宜川县总结出一套石坑客土造林方法和大苗深栽深埋造林技术:山势陡峭留不住土,就用砌垒石坑的办法;石质山地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就回填客土;天旱没水,就引水浇灌;风力大,就深栽深埋;兔害严重,就栽大苗。
陕西省宜川县丽红专业造林队队长王小红自2004年就带着造林人员在壶口瀑布上下游的黄河右岸种树。据他介绍,砌垒的石坑基本可以做到“结实踩不塌、浇水水不漏、栽树深度够”。凭借这一套“悬崖种树”的方法,他零事故、高质量地在悬崖上造林5000多亩。
但偶尔也会遇到险情。“今年4月,我在壶口瀑布上游右岸一个10米多高的悬崖上种树。当时背着4、5公斤重的树苗,用绳子吊着从峭壁上往下顺时,差点就掉下了悬崖。”王小红说。回想那个瞬间,他还心有余悸。
王小红负责的丽红专业造林队,主要由本地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热爱林业的农民组成,一些队员参加植树造林10余年,经验丰富。近年来,专业造林队伍在不断扩大,全县共成立了8支队伍,王小红所在的队伍已发展到30多人。
据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介绍,经过这些年“悬崖种树”,宜川县现在基本实现了壶口瀑布景区右岸山体、核心段公路和旅游沿线直观坡面的全绿化,壶口瀑布周围林木覆盖率达到80%,促进了黄河沿岸水土流失治理,提升了壶口瀑布景区环境质量。
乡村振兴
专业造林队植树造林现场。宜川县林业局供图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让延安地区的山更绿,水更清,还推动了当地绿色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2019年,延安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80万亩,年产量300万吨以上,年产值130亿元,花椒、核桃、红枣等干杂果产值13亿元,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2亿元。
生态改善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村民生活带来了变化。
接过兰冯成的“接力棒”,兰天刚继续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树,但他也盘算着挪出“穷窝”。“百姓拿到退耕还林的补贴后,大部分到外地打工,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看到家乡天蓝了、水清了,也都想回来,但如果还住在半山腰恐怕发展受限,所以我就谋划找个更有前景的地方。”兰天刚说。
经过多次讨论和调研后,时任村支书兰天刚将昝家山新村选在了距离壶口瀑布景区不到6公里的位置,2014年,村民通过移民搬迁工程来到了新家,住进了楼房,走上了“林景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之路。
“生态好了,路好走了,来我们这儿看黄河的人更多了,”60岁的兰天刚说,“村民们经营民宿、餐饮,还种植果树,收入比以前也翻了好几倍。”
听着兰天刚讲着村子的巨变,回想退耕还林一路走来的艰辛,站在旁边的兰冯成连说了三遍“值得”。
延安市退耕还林前后对比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