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律师价值多少,奶爸的离婚生活

时间:2022-10-21 07:05:09来源:法律常识

近日,一则“奶爸离婚获家务补偿1万元”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2016年,刘先生与王女士结婚并育有一子后,便分居生活。孩子一直跟随刘先生一起生活,王女士只是偶尔探望。刘先生提起离婚诉讼,要求王女士补偿6万元。最终经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判决,王女士支付家务补偿款1万余元。

近年来,有关离婚家务补偿案的报道并不鲜见。2021年1月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明确规定,“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韦震玲也提交提案,建议立法将全职从事家庭服务视为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合法职业,以解决好我国生育率低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她还提出,要保障回归家庭为家庭提供全职服务的一方权益,应由政府发放劳务补贴,或有经济来源的家庭成员,支付其生活费用和服务费用,或享受计算工龄及社会保障等待遇,或减免从业配偶个人所得税等。

这一提案一经报道引发各界关注,三胎政策全面放开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谨慎选择生育。而选择放弃个人职业发展,回归家庭全心“相夫(妻)教子”,意味着将经济独立与自主的权利交出,看上去更像是与未来的一场豪赌。在今天,家庭“主妇”、“煮夫”还值得做吗?如何保障在婚姻家庭中承担更多义务的一方?

对此,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专访家庭主妇、社科院研究员和离婚律师、性别议题专家,他们各自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做了3年全职主妇,最近准备找工作”

小鱼,湖北人,29岁,全职主妇

2014年,毕业于湖南理工学院的小鱼(化名)前往北京发展。2017年跟随丈夫回到长沙前,她在北京一直从事新媒体工作,月薪7000元左右。

奶爸离婚获1万家务补偿,“家庭全职服务”再引热议,专家分析

△小鱼讨论全职主妇利弊的推送 图源受访者b站截图

回到长沙后,小鱼发现长沙的就业市场并不像北京活跃,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她有些不太适应长沙的工作环境。

2019年初,小鱼决定离职,尝试转型做自媒体。小鱼的娘家经商,对她的教育从小都是“放养型”,丈夫也支持她的选择。做自媒体不多久,2019年8月,小鱼意外怀孕了,自媒体的工作就时断时续,2019年一分钱都没挣到。

2020年生下女儿后,小鱼的自媒体账号开始有了一些收入,平均每月3000~5000元,她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在家带孩子后,小鱼自觉休息的时间比上班时更少了。但作为B站生活区UP主,小鱼的育儿生活也是其自媒体账号主打内容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吸引了很多已婚女性的共鸣。

她也拍摄过一些探讨家庭主妇话题的视频,与粉丝们讨论做家庭主妇的利弊,多数网友不太承认支持做家庭主妇,甚至不认为这是一个职业。

但小鱼认为,家庭主妇这个职业很重要,因为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这个工作总得有人承担。“多数人并不能边带孩子,边做别的工作,而是就这么停滞下来。”

小鱼和丈夫的财务没有分开,全家年收入大约20~30万,在长沙属于普通小康家庭。她没有计较自己付出的代价,也未计算过家庭主妇承担的家务的经济价值。

粗略一算,她现在等于打两份工,“高级育儿嫂每月至少一万多。我做自媒体的收入,也是给孩子买东西。”

小鱼也关注过一些离婚案件,发现家庭主妇最后得到的补偿并不多,“法律层面来看,家庭主妇付出的劳动没有太大价值,将会导致女性越来越不愿意回归家庭,不愿意生孩子。”

尽管坚持家庭主妇的劳动的价值,但她仍会察觉到这个身份带给她的微妙感受。没收入时,她会有不安全感。

“分娩后,身材变了,事业也停滞了,还要接受外人异样的眼光,会觉得在家带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除了对孩子好。”小鱼庆幸自己的自媒体事业做得还可以,身边的朋友同学也不会随意对他人生活置评,“真的在家没有任何收入,或者毕业会直接做全职主妇,还是有点可惜。”

耳闻的一些家庭主妇遭遇丈夫变心的案例,让小鱼难以逃脱生存压力和焦虑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小鱼想过最坏的情况,“要给自己一些生存的底气。”

自媒体有了收入后,小鱼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少了一些,她也发现,家庭主妇的话语权更小一些,“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小鱼身边有很多女性,因怀孕被迫停止工作。理想状态是边带孩子边做副业,但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多数女性难以做到,“一些女性朋友一考虑要为生育放弃工作,都有点害怕。”

有时,小鱼也会和家人讨论生育给已婚女性带来的困境,但很少得到理解和认同。因为在上一辈人的认知里,女人生完在家带孩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小鱼的妈妈就是边和丈夫经商边把小鱼带大,小鱼的爷爷奶奶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小鱼生育完的第一年感觉特别累。尽管丈夫是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也会搭把手,但孩子天生比较黏妈妈,小鱼还是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可能从这一代开始,爸爸妈妈都要承担家务活儿,下一代女性的处境才有所改善。”

小鱼也听说家庭主妇职业化这类提议。身为家庭主妇,她考虑得更为实际——如果丈夫每天在为支付家庭主妇的薪水工作,可能无形中会增加家庭矛盾,“等于还是把责任压力回归到小家庭了,这类推广没多大意义。”

虽然认为可能性很小,但她赞同国家和政府支付部分补贴的提议,这意味着家庭主妇这个职业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有利于提高家庭主妇的社会地位,“如果主妇带孩子也有收入,身边人会更认可一些。”

至于补贴的金额,小鱼认为最好根据地区或者国家的财政状况评估,“太高不可能,太低没什么意义。”

“应该减不了几百块,但退税时增加这么一条还是可行的。”她也赞同为外出工作的配偶减税,更希望国家能给家庭主妇交社保和医保,给家庭主妇最低的保障。

考虑到这几年经济下行,自媒体这行竞争激烈。孩子明年要上幼儿园,小鱼也计划要上班了,今年新房要下来,自家还没有买车,如果加上车贷,“自媒体也不能做一辈子,光靠一个人挣钱肯定是不够的。”

奶爸离婚获1万家务补偿,“家庭全职服务”再引热议,专家分析

△小鱼身为全职主妇的日常 图源受访者b站截图

“要承认家庭照护是一种社会劳动”

唐钧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家庭主妇职业化的提法不太准确,应该表述为家庭照护职业化。因为照护的对象不仅是孩子老人,也可能包括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需要照顾的群体,它不是医疗上的护理,主要是生活上的照顾,连带一些护理、康复。

照护分为直接照护和间接照护,直接照护就是针对人的照顾,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等劳动则被称为间接照护。

要承认这类照护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现在女性退休较早,并不是闲下来了,而是可能在家帮忙带孩子。因为国内0~3岁的孩子是没有任何公共服务的。

针对0~3岁的孩子建立机构化的照护,又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0~3岁的孩子没有任何表达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所以,从前被认为是家庭事务的家庭照护,其实是一种社会劳动,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

如今,国际劳工组织一直在主张,照护应该成为一项工作。所以,很多国家给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人发社会工资,还有组织为家庭主妇争取权益,在北欧尤其明显。

2018年,国家劳工组织出具文件《照护劳动和照护工作》。国际劳工组织一直在提倡体面就业,这个议题也包括在体面就业的大议题当中。

其实,家庭主妇在家里付出了很多的劳动,比如培养孩子。现在讲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养儿其实是为社会在养,所以养儿其实是一种社会劳动。这一点已经很明显。

既然是社会劳动就应体面,在社会上应该有支持它的非营利组织。第一,对照护者有培训,灌输先进科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

第二,要关心照护者。每天面对老人、孩子,其实照护者也会有很多烦恼。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不完全是道德问题。

成天面对卧床不起的老人,整天只能做一件事情,也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症。所以,国外强调要关心照护者。如果照护者有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虐待孩子、老人的行为。

第三,要给照护者一定的经济报酬。因为做任何事都有成本,照护者在家就不能外出上班了,把对家庭的照护看成上班,也可以给其一定的工资。

家庭照护在理论上已经很清晰了,在国际上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思想观念太陈旧落后了。目前,我国向家庭照护者发放工资的可能性比较小。不过,可以在国内局部地区做试点,比如上海、北京和浙江等经济能力较强的地区。毕竟这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过去说男主外女主内,这一套理念很陈旧了。谁回家照顾老人孩子,其实夫妻俩也可以协商,在欧洲的奶爸很多。家庭照护工作不能称之为回归家庭,其实就是工作地点在家里而已,现在在家工作的人也多了,网店店主都在家工作。

应该建立一套新的理念思想,先认识,再解决问题,要不然孩子还是生不出来的。国内女性不少担心职场竞争力受影响,不敢生孩子,本质上是一种年龄或者性别歧视。

至于为家庭主妇计算工龄或者交纳社保的方案,现在国内对工龄的概念越来越淡薄,如果家庭主妇自己有收入,可以按灵活就业的形式交社保。

虽然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很高,尤其是女性参与率很高,但中国人工资普遍不高。

我小时候父母出去工作,父亲的工资一个人养三个人都不成问题,但现在中国大多是双职工家庭,一个人的收入根本养不了家,有些家庭妇女还掌握家庭财政大权,丈夫拿不多的工资回来交给妻子,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这个提案的建议听起来很好,但对国内大多数家庭来说,丈夫给家庭主妇发工资的实用性不强。

还要考虑女性独立的因素,自己有一份工资,即便是政府发放的补贴,毕竟是自己挣来的钱。

这个提案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理念很陈旧,应该用先进的理念取代。提的措施,对大多数家庭,相对实用的措施还是政府发放补贴,这也是目前全球最热门的方式。

奶爸离婚获1万家务补偿,“家庭全职服务”再引热议,专家分析

△小鱼讨论全职主妇的推送内容截图 图源受访者b站截图

“给全职一方发工资可能会导致躺平?”

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婚姻家事律师张荆

我先说一下这个提案的大背景:目前,《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了,二孩、三孩的政策也在推进,人口的低生育率,也确实是一个客观现实问题。

生养教育孩子,一个家庭的期待和要求是客观存在的。男女双方中有一个人,得在一段时间内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去为家庭付出。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和背景下的需要。

在今天,为什么会提出来,家务劳动应该是有偿的、货币形式或者家庭补偿金?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走入家庭了,不愿意生育了。

因为政策不友好,所有人都默认,付出的应该是女性。没人认为全职主妇是有价值的,是为社会在做贡献。

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认知误区,丈夫认为自己的工作所成就,都是靠自己辛苦努力所得。往往忽视了在家的妻子要带孩子、照顾家。没意识到身后的家庭要正常运转,需要一个人来付出。

而这个人同样也可以出去创造价值。

所以,首先要转变观念,认为家务劳动是有偿的,是要呼吁的第一步。

去年实行民法典的家务劳动补偿金制度后,从第一例家务劳动补偿金的案子,一直到年底,我们盘点全年的家务劳动补偿金的案例,发现它只是一个符号化、象征性的一笔安慰金,远大于过于它的实际意义。

家务劳动补偿金提出来的根源是什么?第一点,它要解决一个问题:真正为家庭付出这一方的劳动价值是应该被看到。

第二,付出家务劳动只是家庭的角色分工不同,它同样是具有货币价值的。

但对中国人来说,家务劳动货币化是很难接受的。很多人认为老公给老婆的家务活发工资,什么都算钱,那家庭就没有人情味了。人情不是拿别人的牺牲来维持美好的,是彼此相互尊重,看到对方的付出,认可对方的价值。关系才能良性运行。

对于全职妈妈的家务劳动的付出,日本、韩国以及西方国家,都以不同形式在肯定。因为它们更早意识到生育率下降的问题。

而女性作为承担生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如果女性权利被漠视,就会直接影响到人口生育率的下降。

所以,在西方国家,离婚后,男方在女方再婚前要一直供养女方。这是大多数国家执行的一个政策。因为女性在为家庭付出时,丧失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而外出工作的丈夫的能力在提升,中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韩国和日本,就把丈夫的部分工资直接打到妻子的账户当中去,日本的比例是50%,韩国是30%。

我们国家的女性一直被塑造成忍辱负重、无私付出的形象。今天的女性已经充分接受教育,在走入社会后,就不易被这种观念诱导了。因为她获得的回报太不成比例了,而且常被看不起,男方高兴时说“我养你”,离婚时变成了“我养的你”。

我们国家的国情下,我不太赞同发放工资的形式,因为整个社会环境还没达到那个程度,应该缓慢地让大家逐步改变观念去推进。太激进推行不了,就是不切实际的。

已推行的家务劳动补偿金制度是很好的制度,落到实处,它补偿的不仅是婚姻中付出的这部分。家庭主妇的劳动是应当以货币化体系被看见、被肯定、被呈现的。更重要的是家庭主妇离开职场,导致回归职场时丧失竞争能力的未来收益。

比如男方本科起考研考博,女方养家糊口,伺候孩子,还要挣钱支持男方。硕博读完,男方开始忙了,女方的工资也不高,回归家庭了。两年后男方说双方差距太大了,没有共同语言。此时,男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出现。

如果不通过制度来保障,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女方的付出也付诸东流。今后谁会在婚姻当中无私支持对方?风险太大了。

女性在另一方提升时要齐头并进,双方不要差距太大。所以女性不要轻易选择做家庭主妇。女性生育完,应以最快的速度重返职场。如果不保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未来被被家庭辞职下岗,分到的就是家庭共同财产的一半。

很多离婚案例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家务劳动补偿金就给5万块。一个本科毕业生一年都不止挣5万块。

所以,要让家务劳动补偿金真正落到实处,应该考虑家庭主妇为家庭付出,而丧失的未来职业收益的前景的落差,结合婚姻的长度和付出的具体情况来计算。

因为全职一方付出获益的另一方,在未来一定年限内,其获益应当和全职一方共享。这样每辜负一段婚姻是有成本的,他得为上一任付出的人买单,不能轻装上阵立刻投入另一段婚姻。

最好不用家庭主妇这个词,家务劳动补偿金,针对的是为家庭付出的一方。过去认为家庭主妇全是女方,男人会被别人嘲笑说吃软饭,这样的观念,就是瞧不起做全职的一方。

通过政策和利益的引导激励,从意识形态和政策法律等方面肯定,法律给全职一方充分、安全性极高的保障,让其认为“我实在为国家做贡献”,双方都不会有心理落差。

给予全职一方更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其实鼓励的是,男女两性都应该参与到为家庭付出中。

至于提案,中国是非常讲人情的国家。老公给老婆发工资,那就是雇佣关系,成了老婆给老公打工了,那政府要是给全职一方发工资,会不会导致直接躺平了?

这种提法也容易引起男女两性对立。男人也会说,那我有个子宫也回家躺平了。那大家都不会想出去上班了。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个人的选择要尊重,我们肯定全职主妇的付出。同时,保护家庭妇女,夫妻财产互查等配套措施也要跟上,很多案例,丈夫挣了钱藏起来,不告诉妻子挣了多少钱,想查清楚男方的收入比登天都难,家庭主妇主张自己权利时,可能知识也落后,连个参照值都没有,更不知道如何争取权益。

我有个客户,做了10年全职主妇,不知道身为航空公司高管的丈夫挣多少钱,男方告诉妻子自己负债五六百万。最后我们计算男方十年收入大约是3000多万。

根源还是要消除男女的性别歧视,90%的人会默认全职角色应该是女性。女性被赶回家,没有权利查询在外挣钱的那一方真实财产状况,这就是保护强权一方。女性被家庭剥削成了一个免费的家庭服务员。

但女性如果不好好做家庭主妇,出来“搞事情”,会被诟病没有尽到家庭责任。因为妻子和母亲的家庭角色的缺失,导致孩子有问题,丈夫有外遇。全部归因就是这种刻板印象。

“低收入的妇女被动成为家庭主妇”

资深媒体人,社会学博士李思磐

我认为,提出全职主妇职业化的人大代表,应该是从其检察官的工作角度做出的建议。

她应该也不仅仅是说家庭主妇职业化制度,而是全职的家庭管理,或者是家务照料这类劳动,不管男女都应该(承担)。

她的提议主要是在家庭财产的分配上,更多集中在家庭内部的分配上。就是在家的家庭成员,可以分享外出工作的家庭成员所获薪酬,也可以在离婚时,得到家务劳动的补偿。

但问题在于,此前有离婚案中,家庭主妇5年婚姻获得家务劳动的补偿是5万元。

该案有标志性的意义。虽然公众不清楚事件全貌,但如果一年做这么多家务,只补偿1万元,肯定不行。后来法官好像解释过这个案件,说其他家庭财产的分配上面,也许可能当事人是满意的。

但这有一个问题,如果仅仅将家务劳动视为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准市场的交换关系,我认为是不行的。

家庭主妇分为很多情况,一种是中上阶级、收入较高的家庭,让女性在家里做全职主妇,这是我们想象中的全职主妇的概念。

但实际上,有很多低收入的女性成为全职主妇,而按照中产阶级的标准,她们配偶在外面挣的钱,是不足以养活一个家庭的。

为什么她们只能做全职主妇?因为有大量中下阶层的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是非常不稳定的,她们并没有需要以高等教育作为基础,专业性强和有发展机会的工作。通常,她们可能在一般的中小企业里,从事一份容易被替代的工作。

一旦还要照管两三个孩子,基本上就不太可能有发展机会的稳定全职工作了。背后还有一堆问题,比如现在说的生育保障机制,这群妇女都享受不了。

另外,家庭收入本来就不高,她们不得不被动成为家庭主妇。她们成为家庭主妇的原因,不是丈夫有钱可以养活一大家子,或者可以很好地养活一大家子。如果离婚的话,一般普通人的家庭也没有太多可分配的财产,补偿她们为家务付出的劳动。

这个代表提出来的建议很好,但要执行是非常难的。

在当今社会,专职从事家务劳动,意味着放弃发展自己职业的机会,这个机会成本非常大。通常,这种考量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而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多少资本可以补偿。

其次,全职一方付出的,不是靠钱可以补偿得了的。比如家庭主妇可以购买城镇居民的保险,但与正常职业的保险仍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放弃在外工作的机会,她的社会保险就脆弱很多。

所以,家庭主妇职业化,不是一个家庭内部分配的问题,而是社会、国家如何认定这个职业的问题。

首先,全职在家照顾老人或者孩子的一方,如果在家一辈子,他们的社保能不能跟在外工作的职业社保一样?很多国家针对全职在家的人员都有长期照顾的津贴,比如说家里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或者病人、残疾人,政府都会向其工资账户发放津贴。

所以,要把家庭主妇当成一个被尊重的职业,不是一个家庭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的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国家如何调拨资源来做这件事的问题。

潇湘晨报记者 陈思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