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2:09:10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朱诚亮
随着国内疫情的总体控制,在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把疫情期间开展的线上教学、远程管理经验总结提升,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更好地上好新时代思政课,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伟大抗疫精神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钟南山院士到张定宇院长,从张伯礼院士到陈薇院士,人民英雄们的事迹通过开学第一课在校园中传播热议。思政课的常态化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伟大抗疫精神和抗疫事迹,做好教学设计,编好教学案例,运用科学方法,把这次抗疫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思政课堂进入学生脑海、融入学生心灵。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三进”的教学目标。
线下线上融合,打造思政课教学立体空间。疫情期间很多课程通过网上学习平台、实时会议软件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程度前所未有地突出,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线下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变成网络虚拟空间中线上教学的积极引导者,师生双方由过去教师的单主体表演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互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具体安排布置做好应对预案,分别制定各门课程教学计划,学院采取返校学生线下课堂教学,居家同学线上通过云课堂等教学辅助平台全程参与,线上线下共同完成授课、讨论、测验各个环节教学任务。
在考试方式上,针对不同课程特点灵活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采用线上考试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取线下分批考试方式。本学期开学后,又回归到传统线下教学为主的环境,教师要善于吸收上学期线上教学的好做法,把过去单调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满足于做看客的模式改变,统筹兼顾线下线上教学的优点,作为双主体的师生共同设计学习计划,兼顾群体和个性的需求与差异,允许有学习计划约束下的一定自由。显然,只有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既增进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在教学效果上达到教学相长,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大中小幼衔接一体,本硕博贯通一致。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少学生到了大学出现了学习倦怠,缺乏学习兴趣,进入硕博阶段后师资配备和教材建设相对不足,各个阶段相互间缺乏沟通联系,没有形成梯形进阶。作为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员,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多种尝试,疫情期间线上云端开讲示范课,大中小学教师以“国家标志”为主题同讲一堂课,邀请专家名师点评;线下开展全市大中小学师生参加的备课会,结合时政热点“说教材”,互通有无、相互借鉴,老师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实践证明,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做到幼儿园时期核心价值观启蒙养正,小学阶段德育法制教育熏陶、意正心诚,中学阶段政治、历史、语文课程融合发力、生根发芽,大学本科阶段四门核心主干思政课各司其责、培根铸魂,研究生阶段继续深化、入脑入心。
课内课外合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携手,打造全课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要讲好思政课,仅仅靠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需要学校层面整体推动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师要胸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思政课建设中要汲取抗疫斗争成功经验,做到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并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配合,课堂直接学习与校园文化间接涵养共存,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思政课专职教师,中国传统文化课和国史概要课是对主渠道的补充和支撑,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课内课外在目标上统一要求,空间上无缝衔接。促进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课堂、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各自的育人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探索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思政教育模式。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