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00:55:05来源:法律常识
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刻有三座主雕像,分别是三个国家文化的奠基人:雅典的梭伦、以色列的摩西和中国的孔子。
这三位大师的雕像栩栩如生,风格皆十分突出,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孔子,眼神深邃忧虑地望着前方,面部留着长须,令人见之难忘。
许多人对此都感到十分好奇,为何孔子会成为唯一一位被刻在美国最高法院的中国人,要知道宪法可是美国的立身之根本,法院又是美国立法、行政、执法三部门鼎力的其中之一。
可以说总统都没有资格被雕刻在门楣上,那么选择来自中国的孔子,自然是有许多关键的原因。
首先,孔子是华夏文化的引路人,他及孔门的三千弟子编撰出六经,属于往后千年的学子终其一生研究的巨作,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举孝廉亦或是九品中正制,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华的标杆,就是对六经是否吃透。
待到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后,《诗》、《礼》、《春秋》等六经著作更直接出作考题,相当于孔子画了个圈,往后世人就在圈里研究琢磨,唐太宗李世民素来在历史上有杀伐果断的名声,但尊孔子为“先圣”。
清朝是马背上征战的外来民族,却仰慕的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理学、心学跟气学名噪一时,三家各自表述争论不休,可相似之处在于,三家都绕不开孔子的学说,大家区分他们到底底蕴如何,一多半都在听其对孔子的学说持怎样观点。
孔子不仅在他所在的时代赫赫有名,此后数千年名气只涨不跌,多次被奉上神坛。并随着对孔子学说的推崇,不光华夏大地沐浴在文化的光芒下,世界也开始被孔子影响着。
伏尔泰曾大叹东方找到一位智者,艾默生更直接认为孔子是哲学史上的华盛顿,看来孔子学说的魅力,足以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做到世界任谁见了都得说一声太猛了。
孔子不光在华夏大陆上很出名,就连世界对他的赞誉也不绝于耳,这是其被刻在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第一个原因。
再来看更深层次的含义,要想理清孔子在法院门楣上代表了什么,免不了要从身边两位“邻居”身上入手。
先来看摩西,摩西是《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感受到神的指示带领以色列人征战了五次,硬是把凋零不堪的奴隶们变成一支强大的民族,并立法《十诫》留给日后的子民。
摩西传奇的经历,让有相似经历的美国人看到了偶像,首先美国人的祖先也是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定居,并将法典当做世代治国安邦的核心。
摩西认为,凭借他之手写下的《十诫》,可以保证哪怕自己死亡,也不影响以色列人将来的昌盛,只要他们发自真心地遵守。
把摩西刻在美国最高法院上,也是让每一位美国人和从业者都记住律法的重要性。梭伦能雕刻在门楣上,跟其诗歌成就应该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在于他曾是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法官。
梭伦制定的律法,许多条都戳中了美国的痛点,如废除债务奴隶制,美国的南北战争就因工业资产阶级跟奴隶主利益相冲突而开打。
本是一个国家的人却打得尸横遍野,而梭伦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跟美国的一人一票选举权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再加上那一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也被美国沿用。
等于说梭伦改革后的律法,正是美国律法的前身,那么把创始人刻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既能起到纪念作用,也代表警钟长鸣,不让类似南北战争的事件再次发生,也谨记开庭的透明公开。
摩西跟梭伦,前者对于美国来说是律法的精神领袖,摩西则是律法的奠基人,孔子及其学说则代表了做事情的方针。
如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德和礼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核心,一旦国家跟人民失去德跟礼,那君王就不像个君王的样子,臣子也就没了臣子的样子,直到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整个天下就乱套了。
这就时刻给法官等从业者提醒,不能因利益或个人喜恶做出不成样子的事,责任既然在肩,那就是一生的担子,需要如履薄冰,日夜谨慎。
再来看孔子畅想的大同社会和小康,光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这三句话,就包含养老、就业及人民福利三大类。
美国多年致力于完善这几个点,也确实当把这三件事处理好,国家兴盛就不成问题,可见孔子的智慧,一语就道出了真谛。
更有孔子理解的性本善之论,其实也是美国审理案件的思路,他们需要律师及当事人极尽所能的证明被告有罪,而不是证明无罪。
这虽然会导致许多案犯逃脱法律的制裁,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事就是他干的,可没有板上钉钉的证据或证据链不充分,也得给人放了。
人之初,到底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直是千百年来争论的话题,既有人生而有罪的观点,认为一生所有的因果和经历都是在赎罪,也有孔子认为的人最初都是善良的,教育不得当才会性情大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没有辩出个所以然,后世各国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各取所需,秦国认为得有严苛的法律,才能保证作奸犯科事件的扫平,采用了性本恶之说,美国的执法思路就选择了孔子。
因此,来自中国的孔子对美国的执法体系影响深远,无时无刻不在以孔子思想及学说当成做人办事的方针。美国最高法院自然得把孔子刻在门楣上,毕竟每一桩案件的审理其实都在沿用孔子的理念。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孔子学说被美国精心研究并奉为核心方针,那必然得刻成雕像日夜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