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案例,食品安全造假

时间:2022-11-05 03:09:11来源:法律常识

有学生问,老师你既然看不起打标签的打假,那你认可哪些打假呢?我这里就列举一下我认可的,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

1、王海打假辛巴“糖水燕窝”

2020年10月,辛巴旗下主播在直播间售卖即食燕窝,但刚开卖没多久就有消费者反映,其售卖的258元一份的燕窝饮品礼盒中,并不含有燕窝,全都是糖水。结果又是新一轮的网暴,消费者苦不堪言,此时王海在社交平台喊话辛巴,要求辛巴道歉,但辛巴根本不为所动,坚称自己卖的燕窝都是真的,还声称要起诉“污蔑”自己的网民。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显然辛巴低估了王海的实力,王海一直在收集相关证据,11月14日,王海就燕窝一事发文称,真相:1、辛巴燕窝是风味饮料不是燕窝,2、辛巴的风味饮料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十,3、若进价4.2元,忽悠消费者说赔钱卖、贴钱卖属于欺诈。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11月19日,王海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了自己的检验成果,检验对象就是辛巴所售的即食燕窝,产品类别为“风味饮料”,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乳酸钙”,我们肉眼所见的固体状物质叫做海藻酸钠,蛋白质含量为0,完全没有燕窝的有效成分唾液酸,并非辛巴所说的含有不到2克燕窝有效成分唾液酸,这款燕窝的成本价为4.2元,而在辛巴的直播间该产品的售价达到了40多元。直到此时,辛巴才不再嘴硬,发文道歉并主动要求赔偿。这次事件辛巴公司被罚款90万元,辛巴个人账号也被封禁60天。辛选团队不得不提出先行赔付方案,召回辛选直播间销售的全部该燕窝产品,承担退一赔三责任。数据显示,此次辛选直播间销售的上述品牌燕窝产品共57820单,销售金额1549.576万元。按照上述赔偿方式,辛选共需先退赔6198.304万元。

有商家称,其实平时很反感这些职业打假人的,但是对于王海他又非常尊重,因为相对其他只能在标签、日期、宣传用语等表面问题做文章的低端职业打假人。

  王海明则显高他们几个段位,王海的打假已经深入到产品的实质了,这对整个营商环境都会有推动作用,对于商家制假售假会有极大的遏制作用,真正能净化商业环境的打假是有道德的。

辛巴假燕窝事件,给高速发展的直播电商行业降了温。虽然直播电商非常火,但频繁“翻车”、假货不断、刷量造假、质量存疑、售后无门……不少乱象也渐渐浮出水面。

2020年9月,由于电商直播乱象不断,首部全国性直播电商标准《直播营销服务规范》发布,从直播电商前台主播、后台运行、采购供应链、货主方、信息方、资金方等不同维度进行了规范,这其中有王海的一份功劳


2、王海打假青海春天药业的冬虫夏草

2014年,王海花费近5万元购买了极草苑公司和青海春天公司生产的冬虫夏草纯粉片(双层片)和至尊含片(81片)1盒,并委托北京一家检验中心,对青海春天的一盒两万九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极草五S冬虫夏草至尊含片做了检验。这个至尊含片每克的售价高达一千零五十四块钱,比黄金还高三倍。但是检测出的结果呢是未检测出虫草素,可是虫草素是这个产品宣传的重点。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冬虫夏草号称含有虫草素才被赋予了抗癌,抗病毒,抗衰老的功效。

此后,王海曾向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并得到回复称,该局于2014年7月18日撤消了《关于颁布实施的公告》。同时,因上述商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且未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故王海认为冬虫夏草纯粉片等极草产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食品。

王海认为,极草苑公司和青海春天公司在销售时采取虚假和引人误解的方式宣传,明示或暗示极草具有药品的治疗疾病功效、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并对极草性能、食用效果夸大宣传,欺诈误导消费者。

综上,王海先后就两次购买的极草产品,将极草苑公司和青海春天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返还2014年12月6日购买产品的货款16900元,三倍赔偿50700元,支付律师费10000元;返还2014年10月24日购买产品的货款29888元,三倍赔偿89664元,支付误工费、律师费5000元。虽然最终没有胜诉,依然给广大消费者提了醒,冬虫夏草并没有他们宣传的神奇功效。

同年12月8日,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纯粉片相关事宜的说明公告》,对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春天)冬虫夏草纯粉片管理问题进行了公告。公告称,青海春天利用青海省冬虫夏草优势资源,研究开发出的冬虫夏草纯粉片等创新产品,是青海省出产的冬虫夏草经加工制成的产品,为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试点产品。基于青海春天研发的冬虫夏草纯粉片的创新属性,不归属于既有监管体系中的药品,也不归属于既有监管体系中的食品或保健食品,其产品作为滋补类特殊产品进行管理,这是在侮辱大众的智商。相当于为了保住青海省这个利税大户,脸都不要了。

2016年2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总局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通报检验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 mg/kg。消费提示还指出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 mg/kg,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青海春天嘴硬,称国家食药监总局检测有误,要求重新检测,国家食药监总局3月29号再次对青海春天药业公司提供的26批次的产品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检测的结果砷含量最高是9.883mg/kg,每公斤最低的是4.4毫克,2016年3月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了《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彻底将冬虫夏草踢出了食品和保健品的行列。最终,青海春天的“极草”产品,既不是食品,也不是中药饮片药品,保健品身份青海春天公司也不认同。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2017年,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小组发现,一直被认为是有效抗癌成分的虫草素在冬虫夏草中并不存在,而是存在于另一种蛹虫草中,从根本上否定了冬虫夏草宣称的“抗癌”依据。

青海春天生产的时候还是比较实诚的,王海检测不出来虫草素很正常,是因为青海春天生产的时候真的用了野生的冬虫夏草,而没有使用人工培养的蛹虫草。可是王海当时并不知道野生的冬虫夏草重金属砷极容易超标,没有去检测重金属。却依然掩饰不了青海春天虚假宣传的事实。

现在民众已经觉醒,很多人了解到冬虫夏草不过是虫子的尸体加真菌而已,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购买冬虫夏草是交在交昂贵的智商税,这点从青海春天的股价即可看出。2021年4月2日,青海春天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亏暨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预计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454.42万元至-32454.42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5410.06万元至-30810.06万元。公告发布后,青海春天公司股票跌停,业绩预警,或有退市风险。


3、丁香医生打假阿胶

2018年2月18日,国家卫计委下属的公益热线官微发布了一条微博,“过年不值得买之阿胶”:阿胶在保健品中的段位一直很高,有种种功效的光环加持:补血、止血、养颜、安胎、抗疲劳、抗癌……不过,请透过现象看本质,阿胶只是“水煮驴皮”。驴皮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而这种蛋白质缺乏人体必需的色氨酸,并不是一种好的蛋白质来源。其营养价值不如鸡蛋。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12320卫生热线是国家卫计委主管的公益电话网络,主要承担公共卫生领域的咨询和投诉举报的职能,这条微博被迅速删除,但争议却并未因此平息。早在2016年,医疗自媒体“丁香医生”就曾撰文指出燕窝、阿胶、蜂蜜等保健品实际功效堪忧。而此次,卫计委微博只是将该文章内容部分截取,并逐条发布。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也曾在2016年时引用果壳网等资料,称阿胶、红枣、红糖这些 “补血神品基本没用”。其中,阿胶由驴皮熬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和猪皮、牛皮及其他皮的成分并无太大不同。因为没什么铁,所以没有补血补铁的作用。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从2001年至2018年底,东阿阿胶商品官方指导价从每公斤130元涨到近6000元,17年间涨幅将超过40倍。阿胶每克价格曾经接近白银的两倍。阿胶"神药",一时"风头无两"!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12320官方微博转发过后引发了民众大讨论,很多普通人也知道了阿胶的营养价值不如鸡蛋,也不能“补血”的事实

2017年,东阿阿胶全年营收约70亿,净利润约20亿,业绩表面上看上去十分优秀,真实原因却是靠着不断涨价,以及要求经销商囤货达成的,实际的商品并没有那么多到达消费者手中。另一组数据也令人咋舌,成本约26亿,销售费用约18亿,管理费用约6亿。其中,成本占收入比约为35%,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合计占比约为32%,与成本相当。2018年前三季情况与上年度基本相同。

东阿阿胶17年价格涨了75倍,但从财报来看,东阿阿胶17年间的每股收益只是从0.3元增长到了最高3.2元左右。(东阿阿胶上市以来没有增发,配股仅有两次且比例并不高)。换言之,东阿阿胶在价格涨了75倍的情况下,收益只提升了10倍左右,真实销量大约只有17年前的1/7。

而对于东阿阿胶的经销商来说,在阿胶每年必提价的规则之下,最好的销售方式其实就是囤货。阿胶一年提价20%,就等于自己一年什么都不干白挣20%,这样的理财产品可真不好找。对于东阿阿胶厂商来说,这个数据已经开始失真。(东阿阿胶跟茅台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茅台可以放几十年,而东阿阿胶最多只能放三五年)

在价格不断上涨、销量不断萎缩的局面之下,东阿阿胶一定会达到某个临界点,即价格的上涨遮不住销量的下滑,从而使得东阿阿胶的财务数据开始出现亏损。

东阿阿胶的财务数据多么多么好,但当时实际上的情况是:

第一,东阿阿胶销量不断萎缩;

第二,东阿阿胶的绝大多数利好消息并未兑现(比如东阿阿胶曾承诺要在X年内建多少个养驴厂之类的消息);

第三,东阿阿胶的财务数据失真,很多利润实际上是通过会计手段做出来的。

东阿阿胶销量不断下滑,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越来越多的人不被厂家忽悠,不想买;

第二,价格越来越贵,买得起的人越来越少;

第三,进入这个行业的厂家增多,挤压东阿阿胶的市场份额。

所以,民智已开,东阿阿胶的亏损也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丁香医生与果壳网为开启民智功不可没。


4、方先生打假普洱茶

提起打假,不得不提学术打假出身的方先生,2017年7月14日,方在《科学世界》当年第7期发表《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虽然读者很多,起初并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到了8月底,该文关于“喝普洱茶有致癌风险”的部分被一些茶业界微信公众号摘录出来传播,用了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方舟子爆料普洱茶致癌,引发了茶界轩然大波!》,让一篇科普文章变成了抨击普洱茶的檄文,只取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做结论:市场上后发酵的黑茶如普洱茶,由于制作工艺与存储方式的问题,普遍含有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有的含量还非常高,喝了容易致癌,并拿出了两份论文做为以上论点的依据。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9月3日丨事件爆发】

方的文章沉寂了一段时间后,9月3号毫无征兆地开始在茶圈扩散。紧接着明星大腕在上层传播,阅读量呈几何倍数递增,导致茶界大范围恐慌。

【9月7日丨云南省茶叶协会开始反攻】

此文被广泛转载引起普洱茶商的强烈反弹,成了持续多天的一大新闻事件,其高潮是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开座谈会请了一些云南茶叶领域的教授、专家反击,会后宣布要代表云南600万茶农向方索赔600万元的名誉损失费。不仅要起诉原文作者,还要起诉发表此文中科院主管的《科学世界》,以及转载此文的《老茶文摘》。然后又由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宣布争论有了“定论”:普洱茶不含黄曲霉毒素。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9月8日丨云南农大校长表态,用数据说话】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盛军在《春城晚报》发声回应:“科研人员要用数据说话!我们将组织国内多个科研单位专家,在全国各个普洱茶重点存茶地区仓库抽样老茶1万份,检验茶叶中到底有没有黄曲霉素,两个月后,以论文说话。

【9月10日丨惊天翻盘】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方突然爆重大新闻:著名学者、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徐昆龙曾经在境外媒体发表学术论文称:抽查云南15家普洱茶企不管生茶熟茶100%都有黄曲霉素,并且超标!并拿出了更多检测到普洱茶含有黄曲霉素的论文来打脸云南普洱茶协会,除了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引用的两篇国内期刊论文,后来他又查到了五篇国际和国内的期刊论文:

论文1: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癌变 畸变 突变》 , 2011 , 23 (1) :68-71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抽查了广州市场上的70份湿仓普洱茶样品,发现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论文英文版发表在Journal of Basic & Applied Sciences, 2014, 10, 349-356

论文2:渥堆中普洱茶品质形成及陈化中真菌毒素状况的研究,南昌大学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3

从南昌市场采集了60份湿仓普洱茶,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

论文3:Development of an HPLC-Based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in Pu-erh T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Properties, 18:842–848, 2015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徐昆龙实验室的论文,抽查了云南5个地区15家茶厂的生普和熟普各1份样品,共30份样品,用酶联免疫法全都查出黄曲霉素,用HPLC法绝大部分查出黄曲霉素。

论文4:A high selective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Talanta 85 (2011) 736–742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抽查市场上几种食品,其中普洱茶样品共5份,用HPLC法全都查出黄曲霉素,最高达59ng/g,比花生中黄曲霉素含量都高得多。稀释10倍后用单克隆抗体法查出4份含黄曲霉素。

论文5:荔湾区茶叶批发市场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调查,《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2014 (14) :2088-2089

从广州荔湾区茶叶批发市场共检测普洱茶样品140份,检出阳性8份。其中普洱熟茶82份,检出阳性6份,普洱生茶58份,检出阳性2份。

论文6:发酵茶中多种真菌毒素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测定,《现代食品科技》,2016, 8:322-327

抽查广东中山市市场普洱茶样品10份,其中2份查出黄曲霉素B1。

论文7:ELISA法测定发酵茶和植物香料真菌毒素的污染,《中国热带医学》,(2011)11: 1381-03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抽查深圳市市售湿仓发酵茶(应该就是普洱茶)60份,其中黄曲霉素B1污染水平超出标准规定限值(20μg/kg)的有10份。


【9月11日丨事件被爆炒】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普洱茶危机事件”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等各大新闻媒体铺天报道。茶界理性声音明显增多。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公告:将对相关意见和建议报送国家相关部委。


【9月12日丨云南省普洱茶协临阵脱逃】

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与方约定的辩论直播被单方面取消。面对云南方面的言而无信和临阵脱逃,茶界一声叹息。一次为普洱茶挽回声誉的天赐良机却成了一场闹剧。

“事件”对中国茶产业造成的影响

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可惜清朝以前并没有“喝老茶”这个概念,“新茶上市”是旧时茶行的金字招牌,一旦剩下老茶,便会降价销售。随着二十年前一些港台商人跑到大陆做茶叶生意,炮制了老茶“越陈越香”的营销概念,打破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喝新茶的习俗。尤其是这几年不分青、红、绿、白统统以老为贵等乱象丛生。

老茶市场混乱,年代乱象、营销乱象、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二十年以上的老普洱茶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都经历过湿仓甚至霉变。近十年来,不法茶商为了追求暴利胡作非为,湿仓做旧坑蒙拐骗,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方的文章看不出他有多么的“罪大恶极”,所指问题主要在终端市场,与一些茶商,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普洱茶,也没有针对茶农,他的核心是担忧消费者健康,普及科学知识。这个有错吗?无论干仓还是湿仓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普遍存在,并且如今在老茶市场也是非常普遍,这个也算造谣吗?方用论文打脸云南普洱茶协会,证明了普洱茶的生产、储存环境很容易受各种有毒真菌的污染,即使没有黄曲霉,也很可能有其他的有毒霉菌。有人用基因序列和代谢物分析方法测过,普洱茶里的真菌至少有390种,细菌至少620种,怎能保证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呢?

关涉到群众食品安全的事情,多一点质疑总没有坏处。此类事情如果没有争论,消费者根本永远无法知道其中的问题,即便被慢慢被黄曲霉素毒死。如果方说的不对,云南方面可以用检测数据反驳,不要动不动就在茶界搞义和团,无凭无据地跑到司法机关告大状,本应可以通过危机公关解决的茶界内部矛盾,却被昆明会议推向了反面,人们的质疑反而更深。

方利用他的影响力撕开了中国茶叶深不可测的行业黑幕,茶叶是否越陈越香?黑茶等后发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普洱茶到底有没有“黄曲霉素”?方做了本应国家科研机构该做的事情。为什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276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黄曲霉素的检测对象中不包含国内的茶叶,出口的茶叶却要检测黄曲霉素,《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检验方法(SN 0339-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20多年前就有了,是洋大人的命更金贵吗?不是,是国外的食品安全要求更高,监管力度也不同。一如今年315晚会报道的,插旗公司敢在专门用于国内方便面食品的酸菜中采用土坑发酵,添加过量的食品添加剂,用脚踩,扔烟头。却不敢糊弄专门用于出口的酸菜,采用真正的老坛来酿制。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方让人们更加关注普洱茶安全、老茶安全、黑茶安全、引伸到食品安全,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义务和良知。方最后还给出了建议:普洱茶出厂前应该检测黄曲霉素、伏马毒素、赭曲霉素等已知致癌物,应该密封包装、应有保质期。至于消费者买了普洱茶后愿意过期保存、饮用,迷信普洱茶越老越好,那是其自由,别人管不着。

5、蜜蜂团队打假竹升面事件

现在的比较有名气职业打假人中,有一个蜜蜂团队,专门打假有毒有害的食品,他们打假过的有二氧化硫熏蒸过的枸杞、花茶,非法添加了「西地那非」和「他达拉非」的“壮阳药”、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或酚酞的减肥产品等等。

但是2020年,蜜蜂团队就遇到了这样一起重大恶性添加事件,有些胆大的商家,敢直接添加完全不可食用的工业物质。

2020年8月份,团队某成员爷爷过生日,要请全村人吃长寿面。当时是买的是碱水面中一个品类,竹升面。碱水面是福建、广东地区比较常吃的一种面。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竹升面 图/来自网络


他们吃了之后,呕吐、腹泻,就来问蜜蜂淮泽(食品工程硕士)。淮泽一看,保质期写着 90 天,这很奇怪,因为即使在冷冻的条件下,面条也不可能 90 天都不发生黏连,所以它肯定加了某种物质。


淮泽想起来,很久之前他的导师说过,广东那边有往面条里加「硅酸钠」的案例。为的是延长保质期,增加面条韧性。


硅酸钠是一种工业物质,平时会加到水泥、钢筋混凝土里,它根本就不是能吃的东西。要是吃多了,会损伤肝肾,对小孩的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淮泽检测了那些面条,果然每包都含有硅酸钠。蜜蜂淮泽与团队成员又从不同商家买了碱水面,发现除了极个别以外,竟然都含有硅酸钠——这可能已经成为了云升面行业默认的做法。


蜜蜂团队立刻进行了起诉。可是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因为,硅酸钠并没有被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是全国都要强制执行的一套标准。它明确列出了食品里可以加哪些东西,以及这些东西分别要怎么检测。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某食品的检测结果,每种物质都要使用对应的国标检测方法


虽然国家有明确的规定,食品中不能添加工业物质,但是像硅酸钠这种没有被列入的物质,它的官方检测方法是空白的。这意味着,蜜蜂团队自己检测硅酸钠的方法,是不算数的。即使白纸黑字验出来面条里有硅酸钠,法院也没法判定商家违规。


这样的案件不是个例。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名单之外,存在大量无法检测的物质,它们很难被监管,只能等重大的事件曝出。


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2008 年,三鹿奶粉在收购牛奶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奶农为了增加牛奶的粘稠度与蛋白质,在牛奶中添加了工业原料「三聚氰胺」,导致很多喝了三鹿奶粉的婴儿患上肾结石。「三聚氰胺」和「硅酸钠」一样,在当时也没有官方的检测方法。但幸运的是,由于媒体曝光力度大,国家临时出台了一个实验室检测方法,才在法律上补上了这一环,完成了对三鹿的追责。可惜的是已经给众多的家庭带来了灾难。


和「三鹿事件」相比,碱水面中硅酸钠的超标量,是当年三聚氰胺的三倍之多。

为了在法庭上扳倒对方,蜜蜂团队谨慎地设计了检测方法。既然没法直接检测硅酸钠,那就绕个弯,先检测有国标检测方法的「硅」元素,然后通过各种化学式,推导出面条里含有硅酸钠。拿着这个严密的证明,去了法庭。


在法庭上,蜜蜂淮泽仔仔细细讲解了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式是怎么推导的,还举了三聚氰胺的例子。结果发现,法官跟书记员在那瞪着眼睛。


淮泽就问「你们都明白吧?」法官说「你说的这个太复杂了,我们实在是听不懂。你们还是直接司法鉴定吧。」


随后,法院发出公告,开始招检测公司,费用是 5000 多块钱。这钱不少了,但是没有检测公司来接。因为他们都明白,没有检测国标,实验室方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没办法,这个案子就僵持在这里了。


提升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的几起“打假”事件汇总

法庭 图/来自网络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商家一般按 10 : 1 的比例加硅酸钠,也就是 10 斤面加一斤硅酸钠,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可就算他把比例提高到 1 : 1,也就是这一半面、一半硅酸钠,你能肉眼看到蓝色的东西,因为硅酸钠是蓝色的;他就说自己做的是蓝色的面,你也没有办法。因为法庭只认证据的。


最后一条路,是找食品领域的专家质证。联系了几个大学教授,但他们要价太高。有一个教授还说「你即使证明了又能怎样呢?你们也还是改变不了这个行业。」


但淮泽就咬住不放。蜜蜂团队的目的很简单,官司输了就输了,但一定要曝光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云升面含有硅酸钠,不安全,让人民群众提高警惕。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滞后,给了很多奸商钻空子的机会,有人说过:在食品行业,只要你把良心丢掉,来钱是很快的。挣这种昧良心的钱的商人,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如当年的“三鹿公司”。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