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罪,寻衅滋事罪是口袋罪

时间:2022-11-08 14:30:09来源:法律常识

“寻衅滋事罪”不可以成为新的“口袋罪”

作者游伟,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教授、上海禅诗书画研究社顾问、研究员。

所谓“口袋罪”,指对某一行为是否触犯某一法条不明确,但与某一法条相似,而直接适用该法条定罪的情况,这种情况多次出现,被戏称为“口袋罪”。

边界不清的“口袋罪”是我国司法的痼疾,早年的流氓罪、投机倒把罪,现今的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是其中的典型。

“口袋罪”表面上看有利于“惩恶”,但多有以道德规范替代法律规定,将一般违法当作犯罪嫌疑,是一种神秘威慑和不教而诛,与法治文明和司法民主相去甚远。

而前些年广受人们关注和媒体报道的“方舟子遭袭案”,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案件事实并不复杂,这可能也是一审法院采用简易方式审理该案的一个缘由, 当然,分歧总是存在的,尤其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未必都是“简易”的。就像此案到底构成故意伤害抑或寻衅滋事,当然也值得讨论。

就我国的《刑法》规定而言,故意伤害作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之一,在构成要件的设置尤其是实务裁判中,虽然难免以实际伤害后果治罪及选择量刑轻重,也有从来不处罚犯罪未遂的弊病,但作为法律条文,却是十分的确定无疑并具有普适性。

只要故意伤害成立、伤害程度被鉴定为达到“轻伤害”以上,除了允许自诉而被害人不告或者和解撤诉以外,可能也是在定罪问题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行得最好的一个治罪条文。

这也正是无论社会上的一部分人怎么呼吁“从严惩治”,而受案的检察院和一审法院未敢动用此罪的原因所在。毕竟这是法律的“刚性”规定,司法具有自己的“守法”职能,不能为了某些人而网开一面,也不能为了另一些人去另织“法网”。

如果就事论事,坚持案件法律适用的均衡平等和案件处理上的“同案同处”,那我想,“方舟子遭袭案”也就理应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置,符合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然而,此案涉及的都是“名人”,舆论关注度高,社会反响“强烈”。面临“压力”,我们的司法便出现了“能动”倾向,司法者的思维也开始出现了“服务社会”的变化:故意伤害罪不够格,能不能寻找到其他“灵活度”更高的治罪条文?于是,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因其有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构成条件,司法机关又似乎可以对其中的“随意”二字作比较“随意”的扩张解释,这便在此案中被“灵活”、“能动”地使用上了。

其实,现在法律上的“寻衅滋事罪”原本就是从早在十多年之前就已废止的“流氓罪”中分离而来的,针对的或许就是一些在社会上混混度日的“小流氓”。对于寻衅滋事罪与普通故意伤害罪的差别,刑法学界和司法界其实在一些基本方面早已达成了“共识”。

比如基于个人恩怨、经过共同谋划并直接伤害某个“事先选定”的受害人的案件,显然属于侵害特定公民人身权利的性质,与旨在保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寻衅滋事”,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正是这些犯罪认定的重要界限,也是确保法律适用准确性,不至于使“寻衅滋事”成为司法上新的“口袋罪”的基本前提。

我担心的是,此案以“寻衅滋事罪”变通定罪并从轻量刑之后,未必就能取得法院系统一直在倡导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这样的司法思维方式和“口袋型”解释法律及定罪处刑的做法,不仅会使违法之人受到司法“能动”和“灵活性”的“威慑”,包括案件被害人在内的一般民众,或许在将来哪一天或者哪些事上,同样也会感受到来自类似“口袋罪”执法的高度“危险”。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