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经济待遇,老志愿兵享受军干待遇

时间:2022-11-09 03:35:05来源:法律常识

在共和国的历史中,有许多值得被人们敬仰的英雄志士,因种种原因被人们所遗忘,这实在是一种遗憾。今天要说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位应该受敬仰却又被遗忘的英雄——蒋诚。

诚,意为忠诚。

他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复员后因微不足道的“两字之误”被错当作普通复员军人对待,直到晚年机缘巧合,身份才被公之于众,享受到了应有的待遇。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一等功臣都不是普通人物,他们是在那场战争里建立过不凡功勋的人。蒋诚亦如是,他在上甘岭战役中以一挺重机枪创造了一人毙敌400多人的奇迹。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蒋诚老人摸着自己的勋章

按理说,这样的赫赫战功应该被大力称颂,蒋诚此人也应得到大家的敬仰才是。可偏偏命运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喜报上家乡地址写错了两个字,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知道在抗美援朝中他获取了多大的成就。

喜报因地址错误没寄回家,淡泊名利的蒋诚也没对身边的人述说自己过去的故事,复员后,当地组织只把他当成普通复员军人对待。

他先是当了9年的农民,后因桑蚕技术出众,被乡里以临时工的身份聘请为技术员。这个临时工他一干就是24年,一直到1988年,他的“一等功臣”身份水落石出,组织才给予他正式职工的待遇。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当初寄给蒋诚父亲的喜报

可能大家会想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十个字,其实这个说法与蒋诚的故事并不相符。

他更多的是出于本心,他认为当年许多老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能活下来已经是大幸了,那点功绩实在不值得四处宣扬。他要做的,就是继续以一个老兵的身份,在新的战场上战斗,为乡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朴实无华的老战士——蒋诚的人生。

火速参军火速入党 他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非凡

1928年,蒋诚出生在四川省合川县隆兴乡南亚村(今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请看清楚是“隆兴”而非“兴隆”。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蒋诚老人晚年在家与家人一起,安享晚年

蒋家是一个贫苦农家,据蒋诚所言,在他入伍以前,一家全部的家当加在一起也只有地二亩,佃房二间,牛一头,却要养活蒋家7口人(父母、他、兄嫂、弟、侄)。

在蒋诚还是个青少年时,国内一直在打仗,他老家也时常燃起烽烟,一家人拼了命才从战争年代挺过来,多年的困苦经历,磨炼出蒋诚坚毅不屈的性格、顽强无比的毅力、淡泊宁静的性子。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南腹地,兵峰直抵西南首府成都,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块大势力即将成为过去式,此时,蒋诚加入了我军,跟随大部队一起解放成都。

据了解,后来蒋诚身份被揭露后,有关媒体对他进行过一次专访,当时他的身体与精神都不大好,问题多是由家人代答的。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蒋诚老人曾获得的勋章

在记者问及蒋诚当初为何要参军时,一直耷拉着脑袋颇为迷糊的他却突然睁开了浑浊的双眼,眼中迸出了一束摄人的目光,用拐棍使劲戳地,嘴里直用方言嘟囔:“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中国!”

这五个简单却又堪称一段历史的字符,正是生于贫苦、长于战乱的蒋诚老战士当年参军的朴素初心!

入伍后,蒋诚在11军31师1营机炮连成长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1951年1月,他被调至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于同年3月经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火速来到朝鲜战场腹地。此时,距离蒋诚入伍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他马上就要经历最为残酷的连续战斗了。

在抗美援朝这场旷世大战中,数以万计的战士们勇敢向前,乍一看,他们每个人都只是部队中一个平凡的个体,可当他们联合在一起,却又迸发出极大的能量。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战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

在这些平凡的个体中,有那么一部分,就像是星星一般闪亮,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他们的名字叫做“功臣”。

蒋诚在入朝前夕被火速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背着他心爱的机枪跟随大部队,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从国内穿越两国边境,依据指令来到朝鲜战场某地驻扎防守。

据蒋诚的档案所载:

“1952年6月,在张云的介绍下,蒋诚于朝鲜金城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不到一年半被火速提拔,入朝不到一年半再被火速批准入党,蒋诚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便上升到了很多人要近十年才能到达的高度。”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非常惨烈的上甘岭战役

有如此非凡的履历意味着他必有非凡的表现,毕竟我党与我军的考验是非常严格的。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记载:

“蒋诚所在的12军入朝后,从1950年4月到同年11月,先后参与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重大战事,其间经历战斗多达400余场,重创了敌军主力之一的土耳其旅。”

在这种血与火的持续淬炼中,蒋诚很快便露出了他的锋芒,他与战友们一起用机枪拼命杀敌,直到眼前没有一名敌人。用蒋诚的原话来说:“就是不停地打、打、打!要消灭所有敌人!”

1952年10月,蒋诚入党的第5个月,上甘岭战役不期而至,他所在的12军是此战的主力之一。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抗美援朝中,战士们的食物大多是当地群众做的炒面

上甘岭战役的残酷震惊了当时的所有人,而作为亲历者的蒋诚,更体会到了这其中的不易,在一番勇猛的御敌后,他获得了一个战士的至高荣誉。

在此战中,537.7高地是一个战略咽喉,两方为此投入了重要力量,该高地为我方据守。

为夺下该高地,敌军在某天短短数小时内对该高地上3.7平方公里的表面防御阵地发射了各类炮弹总计190多万发,地面上防御工事全被摧毁一空,整个地面被炸得积起了两米高的浮土。

我军防守部队只得躲进坑道,待敌人炮火有所减缓对阵地发起步兵占领时,我军便趁机出来予以阻击。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士们正在冲锋

然而,没有阵地可依靠,我军的防守力度大大降低,扼守该高地的15军45师经历了连续十多天的艰难防守,重大伤亡达5600人。

敌人切断了供给通道,后方付出巨大代价送来的极少补给实在是杯水车薪,坑道部队已连续近10天断水断粮,坑道里的条件不好,大家都到了极限,若是再没有援助出现,怕是该高地就无法守住了。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蒋诚所在的12军31师92团接到命令:火速前往该地进行增援,务必守住高地不失。在这场惨烈到了极点的高地守卫战中,蒋诚与他所在的机枪班英勇作战,立下了奇功。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我军战士们在坑道中

作为92团的重火力,蒋诚所在的机枪班被安排负责阵地的正面防御,当时他们班只有一架重机枪,其余都是轻机枪,这架重机枪就由班里业务能力最强的蒋诚操控,安置在防守阵地最前面的位置,该地能对敌人进行最有效的射杀,同时也是最危险的。

蒋诚的活动范围很小,仅仅只有一个簸箕的宽度,他需要在这极窄的阵地里躲避敌人的子弹,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弹药杀伤更多的敌人。

蒋诚并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他架着这把“无双利器”大展神威,以他冷静的头脑、果断的决断、精准的射击,把一颗颗子弹射向不断扑来的敌人,一战累计歼敌400多人,并成功击毁了敌人的一挺重机枪,有效压制了敌人的火力,为我方防守减轻压力。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一名战士正操控机枪进行扫射

惨烈的战斗中,敌军为减轻步兵攻占高地的压力派出多部军机来到我方阵地上空,利用炸弹和机枪肆无忌惮地逞威杀人。

甚至有的敌机驾驶员欺负我方没有像样的防空力量,竟然俯冲低空耀威扬威,这让蒋诚很是气愤,立即从战友手中抢过轻机枪站起来射向该敌机。

蒋诚很有策略,他发现敌机俯冲低空再升起时,之间有很大的机会:敌机俯冲时机头在先,他就始终朝着机头往前一点打,敌机再升高时,他就追着尾巴的方向射击。

在此过程中,蒋诚靠着扎实的射击能力连连打中机尾,随着一阵阵黑烟冒起,敌机燃起了熊熊火光,打着旋儿从空中落下,在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后被炸成了一堆黑漆漆的破烂。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战士们在坑道中查看外部情况

该飞机飞行员为了报复,在坠毁前的一刻朝蒋诚附近投下了一颗炸弹,虽然蒋诚尽可能地去躲避,还是被一枚弹片划中了腹部,鲜血止不住地往外冒,甚至连肠子都流了出来。

敌人的进攻还在继续,杀红了眼的蒋城直接把流出来的肠子揉回肚里,扯下绑腿带在腹部狠狠地勒住,继续用他的重机枪战斗。

幸而他的惨状被一边的战友发现,硬是把他抬下了阵地,去到坑道中进行紧急处理,这才保下了他的性命。

记者在采访时,蒋诚的老伴陈明秀这样说起:“他原来就说过,肠子被打穿了,他自己把肠子揉回去,还要打。”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大家看到了蒋诚老人腹部的伤口

在老人的右腹部,有一道长约6厘米,向内凹进去的伤疤,过了几十年再看还是那么触目惊心。

如今的蒋诚在记者面前撩起衣服低头看着自己那道伤疤时,脸上竟然露出了和孩子一样的憨笑,他得意地说着:“我打的敌人还多些,还多些……”

真的很难想象,当肚子被弹片割开这么一个大口子,鲜血混着肠子一块流出来时,他是靠着怎样的毅力硬是把肠子揉回去,还要继续带伤再战的?

这份忠勇胆气、顽强毅力,决不弱于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英雄。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蒋诚老人在晚年讲述战争经历时,眼中仍有光芒

地址写错两个字 功臣被埋没30余年

上甘岭战役中,蒋诚为部队立下了大功,荣获“志愿军一等功臣”荣誉称号。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上甘岭战役胜利了,战士们举起枪庆祝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联同政治部给蒋诚父亲寄去了这样一封立功喜报:

“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遗憾的是,这封立功喜报并没有寄到蒋父的手里,当时工作人员在写蒋父的地址时,误把“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而在合川这两个乡刚好都有。

于是乎,邮寄员在把信送往兴隆乡后,压根找不到所谓的南亚村,这一封立功喜报就被搁置了起来,蒋诚的英勇表现也不被乡里人所知。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蒋诚老人身上带的这一枚勋章是曾经荣耀的象征

蒋诚在荣获一等功后于1953年年底被部队提拔为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1954年5月,12军开拔回国,蒋诚在入朝三年多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

由于31师的驻地是在浙江江山,华东军区要求各部自建营房,班长蒋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行动中又狠狠地做了表率,部队于当年12月为他再授予三等功。

营房建好了,可蒋诚没来得及住就在1955年的大裁军中复员退伍,与他心爱的重机枪、亲爱的战友挥泪告别。据士兵档案记载,蒋诚这位“一等功臣”在离开部队时,只带走了五样东西:一套便衣、一双鞋袜、一条毛巾、一块肥皂、16尺布票。

回到老家后,因为当初的“立功喜报”并没有寄到,蒋诚也没有特意申明自己的身份与功绩,当地政府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复员军人对待。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蒋诚老人家中的铁盒子里,装满了他曾经的回忆

由于1955年复员的军人太多了,政府根本安排不过来,只能先紧着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复员军人,像蒋诚这种看起来完好无缺、没有特殊贡献的,就只能先搁置了。

所以,当五年兵的蒋诚除了留下一身伤痛与一段回忆外,什么也没落下,他还是隆兴乡南亚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五年没做农活,他一点都不生疏,回家后第二天就过起了耕田种地、摘桑养蚕的农家日子,干得很是起劲。

从1955年2月复员回家到1964年4月,蒋诚的履历一片空白,哪怕记者穷尽各种方式寻找,也不曾找到一星半点的线索,蒋诚老伴陈明秀一语道出此中缘由:“他啊,就是回家当农民呗!”

在近9年的时间里,蒋诚的身份就是一个普通农民,闲暇时还会去为国家修铁路。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蒋诚三儿子蒋明辉正在述说父亲的故事

在蒋诚三儿子蒋明辉的幼时印象里,父亲就是一个木讷寡言的农家汉子,除过干活还是干活,没有人会想到他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有过那般的高光时刻。

1964年4月,蒋诚因为桑蚕养殖技术出众被乡里临时征调去从事桑蚕技术传播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24年,一直干到了身份被揭露的时候。

这24年里,蒋诚经常清晨5点就去乡里的桑蚕站广播室,通过大喇叭给农户讲蚕事技巧,如:桑树嫁接、桑叶摘取、蚕种繁殖、蚕茧收烘等,每一个技术点他都不厌其烦地给大家重复多遍,争取每个农户都能做到烂熟于心。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到各村去进行具体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户,有的村子特别偏远,山路又不好走,他一去就是好几天,这让孩子们都十分奇怪,别人家的父亲每天都在家,他们的父亲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连着“失踪”几天。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正是这位慈祥的老人,在复员后跑到各地去教人种蚕

蒋诚以最大的热枕对待这份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入,作为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他每月只有一点微薄的死工资,当时家中一共5个孩子,这些孩子们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大米饭。

生产队每年给分的红薯因为不耐放的原因,需要把其中一部分磨成粉储存,磨粉剩下的渣子蒋诚都舍不得扔,拿回来或煮成粥或做成干烙饼,孩子们吃不下去,只有他一点点地硬吃。

可哪怕这么难,蒋诚也不曾找过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后来有人问他是怎样想的,他说:

“我那么多战友都死了,我能活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为祖国打仗是我心甘情愿的事,不能因此向国家要回报,不能去给国家添麻烦。”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这位朴实无华的老英雄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关于过去,他只留下几枚很普通的纪念章,至于军功章全被他封存在一个铁盒子里,一直都不曾打开,孩子们也不清楚他们的父亲曾经得到过这么荣耀的勋章。

笔者很能理解蒋诚,毕竟那些勋章背后承载着战友们的鲜血与牺牲,回忆起他们来,他总是忍不住动容神伤。

1983年的冬天,隆兴乡决定修筑一条从永兴到隆兴的公路来改变当地对外交通不便的情况,推动隆兴的特色桑蚕产业得到更大发展。

那时候改革开放还在初期,国家的经济水平有限,很多钱只能花在刀刃上,隆兴乡报上去的修路经费没有批复下来,这事眼看就要黄了。

关键时候,当过兵、扛过枪、打过仗的退伍军人蒋诚站出来带头主持修筑公路。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二位老人身后的房子就是他们的家,非常简朴

当时修路的都是本地村民,乡里让他们以此赚工分回去换钱,这才让这条公路的修建提上了日程,蒋诚带领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干,就像当年在上甘岭没日没夜地打仗一样。

可路修到一半没钱了,工友们都打算撂挑子不干,这条路修到而今这样,荒废的话太可惜了。

蒋诚亲手组织大家把这条路修起来,他深知这条路对各村意味着什么。咬了咬牙,他去乡里的农村合作社用个人名义贷了2400块钱用作工友的工钱,让这条路得以平稳修毕。

在1983年,2400块钱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那时候普通职工一个月的工资为50元左右,一年为600元,这意味要整整干四年才能还清本金,如果连上利息的话,大概要六年。这还是以一个正式职工不吃不喝来算的,如果放在蒋诚的身上,怕是他最少要不吃不喝还十年。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乡下的道路,蒋诚当初就是为了修建这样一条路借款2400元

后来也确实是这样,8年后蒋诚也没能还掉这笔巨债,转而交给了儿子蒋明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父债子偿”,引得儿子的女友差点和儿子闹掰。

在蒋明辉的东拼西凑下,蒋家倒是还清了那笔钱,可却把家里都给掏空了,导致他连婚也结不起,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倒插门”,住进了女方家中。

1988年,距离蒋诚复员回乡已经有33个年头。那年,合川政府组织人员修订《合川县志》,查找资料时发现了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该喜报就是之前发给蒋诚父亲的那份,在喜报背面,有注明“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几个字。

本该是三十多年前发给蒋诚家的喜报,而今却还被封存,这中间肯定有故事。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由于地址写错,这封喜报被退回

工作人员中有人想起,在原合川县有“隆兴乡”与“兴隆乡”两个地方,它们听起来很相近,喜报的投递地址写的是“兴隆乡”,这会不会是当初寄喜报的人出现了失误,误把“隆兴”写为了“兴隆”,毕竟后者听起来更顺口。

通过有关渠道做了一番详实的调查后,工作人员们最终发现他们的猜测为真,在隆兴这个地方,果然有一个符合情况的蒋诚。随后,他们通过联系蒋诚的家人验证了蒋诚的身份。

就此,尘封了35年的喜报终得重见天日,英雄的名字也终为家乡父老所闻。消息一经传开,蒋诚所在的村、镇乃至县里,都大大震惊,《合川日报》更是在醒目位置刊登了蒋诚立功喜报的大幅照片。

志愿军老兵苦做24年临时工,一等功身份曝光,才获正式职工待遇

图|在功绩被揭露后,时常有人前来慰问这位英雄老人

这一年,蒋诚60岁,面临着退休。做了24年的临时工,退休后却没有任何退休工资。

他的一等功臣身份被揭晓后,合川县人民政府给予了特殊对待,特批了蒋诚的桑蚕站正式职工身份,享受与其他正式职工一样的退休待遇:蒋诚的工资标准定为5级,基础工资、岗位津贴总计每月为80元。

如此,退休后的蒋诚晚年便有了着落。幸而有了这次《合川县志》的修订,否则曾经为人民在战场上拼命流血的赫赫功臣,晚年却不能得到妥善照顾,这该是多大的遗憾。

如今,一切都在变好,这位老战士也能好好地安享晚年啦!


-完-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