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09:20:12来源:法律常识
一周热闻荐读
(10月31日-11月06日)
●从理性漠视到讨个说法,个保法一年后普通人维权更容易了吗?
采写:南都记者 蒋琳 樊文扬 孙朝 刘嫚 潘珊菊 实习生 程雨祺 编辑:蒋琳
“我们这个时代,还有隐私吗?”这通常是人们接到骚扰电话、骚扰短信后的无奈反问。正因为每个人都有遭遇个人信息被滥用、泄露的可能性,去年11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下称“个保法”)受到了极大关注。
个保法施行一周年以来,普通人维权变得更容易了吗?南都记者对话多个提起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的原告和律师,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他们中有的告赢了互联网企业,有的依据个保法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要求被告商家自证没有侵害消费者权益。个人信息相关的司法判例中,个人用户告赢“大厂”的案子也越来越多。
南都记者对话多个企业后了解到,在积极遵循个保法要求的同时,企业也在苦苦寻求合规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个保法施行一年以来,企业为落实法律要求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法律要求触及商业利益,企业如何选择,又有哪些困惑?
这部法律落地一年中司法实践情况如何?又有哪些争议焦点?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一庭副庭长肖芄向南都记者表示,个保法的适用案件多与互联网平台相关,而个人起诉平台的案件也存在许多协商后撤诉的情况。
●前三季度GDP:上海反超北京,晋闽赣蒙经济增速领跑全国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编辑:梁建忠
进博会(上海)展出的大型轿车装载机器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恢复向好。
截至11月2日,全国31省份陆续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在多个省份遭遇突发疫情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背景下,各省如何发力稳增长?经济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前三季度有12省份GDP超3万亿元。粤苏鲁稳居前三,广东是唯一GDP超9万亿元的省份,江苏以3千亿之差紧随其后,山东(4%)则是前三强中增速超过全国增速的。福建继续以微弱优势领先湖北,排名第七,也是前十强中增速唯一超5%的经济大省,增速排名全国第二
前三季度共有18省份增速跑赢全国。能源大省维持较快增长,山西以5.3%的增速排名第一、内蒙古和江西5%并列第三。中西部省份增速表现继续亮眼,湖北、湖南、陕西、宁夏均在4.7%及以上,甘肃也在4%增速的梯队。夏季遭受疫情和极端高温天气等影响的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贵州增速较上半年有所放缓,西藏降幅明显,热门旅游目的地新疆、甘肃、宁夏,以及海南也有一定下降。
●“绝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官方读本详解如何建立三次分配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编辑:梁建忠
党的二十大系列辅导读物。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有关方面组织编写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辅导读物,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全面阐释,是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权威辅导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共同富裕作出部署,如完善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如何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撰文,详解为何以及如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如何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宁吉喆称,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同时,落实公益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慈善褒奖制度。“引导更多个人、社团和企业自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立法法时隔七年再修,合宪性审查为何成高频词?
采写:南都记者 刘嫚 编辑:梁建忠
时隔七年后,“管法的法”立法法迎来第二次修改,10月31日,立法法修正草案全文公布,公开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活动的重要法律,因此也被称作“管法的法”。纵观草案全文,立法法二修着力于加强和改进人大立法,除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外,“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与“完善备案审查制度”亦是修法的两大关键点。
如,明确法律草案的说明、审议等环节的合宪性审查要求;增加规定主动审查和专项审查、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法律法规清理等内容。
多位专家对南都记者表示,草案新增的备案审查相关制度,是对此前备案审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实践机制的制度化。
“备案审查工作中一直在做的、积累经验的、提练出的一项项工作机制,一旦写入立法法中,就升格成了正式的法律制度。”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郑磊称这种修改为“工作机制法律化”。
●教育部长谈“双减”下一步:引导地方政府不再过度关注升学率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编辑:梁建忠
贵州省黔西市惠风学校学生在进行课后足球训练。新华社发
一年多来,国家大力推行的“双减”改革为校外培训市场带来巨变,也同步影响了校内教育,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双减”成为2021年教育领域第一热词。
10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受国务院委托,做了“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
在报告中,怀进鹏指出,“双减”事关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梳理了“双减”一年工作开展情况后,怀进鹏进一步提及现阶段“双减”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难题还需破解、校内提质增效还存在差距等,他表示,下一步“双减”要保持声势不减、力度不减,同时要和其他教育改革配合,系统推进。
南都记者注意到,这是教育部首次就“双减”实施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并明确“晒”出成绩、不足和未来规划,接受监督。
●风口浪尖的联通腾讯合营案:混改、国有化,哪些误区应厘清?
采写:南都记者 黄莉玲 编辑:蒋琳
11月2日,一则“联通与腾讯新设合营公司”消息引发热议,随后 “腾讯副总裁已担任中国联通董事”话题更是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各方解读和传闻纷纷扬扬。
一向敏感的资本市场反应迅速,当天中国联通A股股价直线拉升至涨停,甚至通信服务板块也随之上涨。
当晚,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该合营企业的组建正在推进过程中,尚未完成设立登记,对公司当前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长远看有利于放大双方优势,壮大CDN、边缘计算产业链。
这桩背靠通信和互联网行业两大巨头的合营案,迅速被外界解读为“混改”动作。同时,腾讯面临“国有化”以及“国家批准双方设立合营企业”等说法也纷涌而来。种种说法是否准确,有哪些误区需要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