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找刑辩律师咨询网站,宁波市找刑辩律师咨询网站电话

时间:2022-11-15 05:24:09来源:法律常识

我国老一辈法学家为中国法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桃李满天下的教书育人生涯里,培养了众多得其真本领的衣钵弟子。刑法学泰斗的师门中精英荟萃,其中不少人都成为了今日法学法律界的顶梁柱,可称学界之“顶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四位刑法学家的师门风采。


高铭暄教授

高铭暄是“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老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特别是博士生教学,从教几十载以来培养了67位刑法学博士生,每名学生的姓名、入学时间、论文题目等,高铭暄字迹工整地一一记录在册。“培养、指导学生,是一生中最大的乐趣和成就。”高铭暄说。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高铭暄(第一排中间)和他的学生们、同行们

高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他的众多弟子现今在全国各地的著名高等学校任教: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在刑法学领域建树颇丰,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陈老师将高铭暄教授视作自己进入刑法学理论殿堂的引路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教授王秀梅是是中国刑法学专业培养的第一位国际刑法学方向博士,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在“反腐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冯军教授,兼任中日刑事法研究中心秘书长他曾留学日本、德国,先后两次被高老送出国门,并将老师的嘱托铭记在心:“要博采众长,学成归国后,完善中国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高铭暄老师还有许多学生在司法界担任要职,如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一级大法官祝铭山,等等。为学者严,为师者亲,“高门”治学之师风严谨。“多读、多写、多发表。”是高铭暄时常挂在学生们耳边的叮嘱,“进入我的门下,就绝不允许以混文凭的态度来虚度光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莫开勤教授记得:“高老师指导论文严谨认真,字斟句酌,标点符号、错字、漏字、用词不当等都能给修改出来。”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是高老师最早的两届博士生之一,师徒相识40余载,他由衷感慨“高老师不仅是我的学业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高铭暄与其指导的四位博士生在研讨刑法问题(左起:姜伟、陈兴良、高铭暄、赵秉志、周振想)。

家风亦道,高铭暄教授在物质生活上是简朴的,精神世界却极其丰富。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朱本欣还记得高老师家中逼仄的书房和满载的书柜,逢年过节拜访老师时她带上新买的衣服都会被还以数目更大的红包,高老的良苦用心深深影响着她。北京理工大学陈冉副教授记得,高教授开会携带的手提包经过长期使用已经破损,但老师还是用到彻底“散架”才换了一个新的。宁波大学法学院赵微教授眼中,高老是一位“精致的90后”, 高中时的等级运动员证书、北京大学求学时担任《北大周刊》编委会委员的聘任书、北京大学本科的毕业证书、人大研究生时期的成绩等老物件都被精心保存下来,足见其珍视程度。高铭暄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教过本科生,培养过硕士生、博士生,还为进修生、电大生、法官、检察官学员班讲课,因此,说他桃李满天下一点儿也不为过。高教授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他也始终践行、诠释着这样的师者本色。

马克昌教授

马克昌先生是新中国刑法学体系的主要创立者、奠基者之一。马克昌先生从教61年,他亲自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数以百计,他们继承和发扬马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光辉品格,因这一的学生群体展现出的强大实力,被日本学者尊称为法学界的“马家军”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马克昌先生担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长达12年,是武大法学院迄今任期最长的院长,许多学生继承他的衣钵任教于此。武汉大学莫洪宪教授是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她回忆,在马老师逝世之前的两个月,身患重病的马克昌先生还在病房中给博士生们上了他人生的最后一节课,师德如霖,泽被桃李,成为后代刑法学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武汉大学陈家林教授曾受马克昌老师的恩惠,亲自联系早稻田大学使其得以前往留学,后来陈老师成为精通日语的外国刑法理论专家。武汉大学林亚刚教授受马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为师风范影响,在教学岗位上受到认可,更有着“刑法不听林亚刚,何必武大走一趟!”的美传。“马家军”广泛分布在法律实务界与学术界,在国际国内重要机构和著名大学身兼要职,取得了非凡成就。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宇曾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是“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马克昌教授将他引入中日刑事法的交流圈子,二人亦师亦友,贾宇被马老师引为忘年之交。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是马克昌的首届博士弟子,他曾在最高法工作20年,从一名普通干部逐步晋升至副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童德华教授致力于中国刑法和比较刑法研究,在“客观归属”领域的系列研究开创了大陆地区刑法学界研究客观归属的先河。他曾评价“马老师一生刚直不阿,有副侠骨柔肠。”华南理工大学胡学相教授是学院内刑法学科带头人,在法院、检察院、律师等岗位上都有丰富的经历。他跟随马克昌老师求学6年,199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受到学界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刘明祥教授担任中国检察学会理事、人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职务,清华大学法学院黎宏教授荣获曾任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获得首届何华辉法学奖“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人大代表宫步坦,全国刑事审判业务专家甘正培等等都曾师从于马老,他们是各自工作领域中出色的“马家军”。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马家军”不仅传承马克昌老师的学术思想,更饱含一种感人的家国情怀,2020年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马家军”共同捐款、驰援武汉,他们主张:身为著名马克昌先生的学子和传人,应当秉承马先生一贯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义,在这次天有有难的疫情中,当引领尽大夫之责并多多担责。从马门弟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引领并担当着建设人类社会文明和法治中国的大爱,目前马克昌法学基金会及培植奖励后辈学子的马克昌奖学金也正有序运营着。

储槐植教授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储槐植先生是与中国刑法发展同行的领军者,是我国刑事一体化的奠基人。不到21岁,储槐植先生就已成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刑法教研室的一名青年教师,此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倾力于刑法事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始终奋斗的前辈典范与榜样。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储槐植教授学术生涯坎坷,自重返北大至荣退,在北大任教的时间并不太长,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不算多。但每一个储门弟子从先生身上都真正感悟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他们也传承发扬这一精神,取得了出色成绩。西南政法大学高维俭教授对少年法学研究深刻,担任少年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司法与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副所长,是北大2004届刑法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吴镝飞老师为人和善,讲课富有激情,授课多年以来受到学子们的爱戴。西北师范大学唐风玉老师深得储槐植教授刑事一体化思想的真传,年轻有为,发表过一系列高质量文章。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永红也是一位著名刑辩专家律师,成功代理过一系列刑事大案要案,在刑事辩护领域享有盛誉……作为老师,储教授总是把自己殚精竭虑的思想心得或者灵光闪现的思想火花,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与弟子分享,鼓励弟子循着其思想心得或思想火花进一步前行,先生可以说真正践行了甘为人梯之为师之道。北京大学梁根林教授说:“先生是我们弟子心中敬爱有加、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成为老师的他如今也连续多次当选“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平从事法学工作以来和老师储槐植、邵名正等一起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刑事一体化建设,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号召力越来越强,师徒齐心推动法治事业发展。在他看来,“储老师的内心世界里没有争夺名利与淡泊名利这样的痛苦与挣扎,名利在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什么地位,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中国政法大学阮齐林教授在学术和实务上硕果累累,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曾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等职务,是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储槐植教授回到母校法大参加蓟门一体化刑事法讲坛时,阮齐林、王平、梁根林等教授都共同参与会谈。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储槐植教授与张文教授合影

储槐植认为,老师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轻视学生。由于老师相比学生具有更丰富的阅历和较久的专业学习,因此在“传道”和“授业”上是没问题的,但是“解惑”不一定能够做到。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批评老师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梁根林教授回忆,对于《刑法契约化》一文的学术观点,他就曾与老师发生过激烈的学术争论,但正是老师的宽厚包容,使得弟子们敢于老师无话不谈,而这恰恰是为人师的最高境界、为人弟子的最大幸福。储槐植离开了燕园的讲台,但并未离开学术的讲台。退休之后,他也经常与刑法学者和学生在家里讨论法律问题。有时学生来家里请教问题,他都倾囊相授,态度亲和。“刑事一体化”的智识宝藏被后辈刑法学人深入研究,而老师治学之精神则在储门弟子们的身上传承。

王作富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作富教授一生致力于刑法学教学研究工作,从1979年至2004年,由王作富教授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已有22人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人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由其亲自指导的一届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法官、检察官们,多数已成长为活跃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业务骨干。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1986年9月,北京紫竹院,王作富(左三)和高铭暄(右三)与他们的学生,从左至右依次为:陈兴良(左一)、赵秉志(左二)、姜伟(右二)、周振想(右一)

王老师的亲炙弟子众多,其中有许多从事教学岗位的中青年刑法学者。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在研究生时期,受到王作富老师的《刑法分则》启蒙,改变了对于刑法各论的偏见并感到其中大有学问,由此开始深入钻研。论文写作中王作富教授的耳提面命、当头棒喝,使他猛然觉醒,这也为他此后从刑法哲学到刑法教义学的学术转向奠定了基础。湖南大学法学院张智辉教授是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学术思想深刻,求学时就以长于思考、见解深刻而为同学称道、老师肯定。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但未丽副教授是王老师2004级博士生,曾于2009年获得首届“王作富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王门弟子任教于高校者遍布五湖四海,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新清教授、南京大学孙国祥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阮方民教授、华东交通大学曾明生教授、中山大学王仲兴教授,等等。

师者之师|刑法学江湖的师门风采

2017年教师节,人大法学院教授王轶、林嘉、时延安到家中看望王作富老师

王作富先生的弟子中有众多在司法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司法实务工作者,这也不失为王门一大特色。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司法部部长,说起恩师,他表示“虽已离开校园多年,对王老师的感情却与在人大求学时一样。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常会或电话或登门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总是有问必答,从未有过厌烦情绪。”二级大法官胡云腾,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无论是从事法学研究还是在最高法做实务工作他都一直与王老师保持联系,其中原因正是需要向王老师请教学问,王老学识之渊博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原副庭长薛淑兰仍记得王老师在病中为她审阅博士论文,逐字逐句修改的感人情形。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孙力从西北政法学院投考至王老师门下,他动情地回忆:“一路走来,最难忘的是先生做人的楷模。三年求学生涯不算很长,而先生风范一幕幕让我铭记永生……”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童建明、第十九届中央委员张晓明、检察日报社社长刘志远等等也皆是王门师兄弟、姐妹。师门弟子感叹,王老主张学术民主,从不居高临下以导师自居,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还一贯主张教学相长,喜欢和学生谈论问题,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几十年间,师生情深似海,王老师的高尚品格也深深影响着弟子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办公厅副主任韩耀元,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在他的回忆中,王老师总是坚决不收学生带来家中的礼物,而只想尽己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尽管不再带什么礼物,但我对老师那份尊重和感激越来越重,那份最真的情谊,永远在我心里,永远没有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府法制协调司司长青锋曾说:“如果说我求学的路上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话,那就是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如果有人来问我,谁是我的导师,我就骄傲地告诉他,王老师是我的导师,是我人生的导师。”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