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08:32:14来源:法律常识
冒充好友、冒充客服……
生活中这样的骗局很多
只有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
才能避免钱财损失
就像下面的廖先生
关闭“学生认证”,差点上了“客服”的当
近日,运西派出所接到廖先生报警,称自己可能接到了诈骗电话。
廖先生说,当晚接到一个自称是某金融客服的电话,对方称他的“某借贷APP”是学生时代注册的,认证的身份是“学生”,如果不尽快修改,将会影响征信。
由于对方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廖先生对客服的话将信将疑。对方表示关闭“学生认证”,需要先在该APP申请贷款,将贷款额度“清空”。
廖先生一听申请贷款,觉得有些不对劲,想到小区里经常看到的反诈宣传,于是决定报警求助。
民警肯定了廖先生报警求助的做法,并向他讲解了相关反诈知识,提醒立刻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进一步加强防范。
廖先生因谨慎小心
成功识破骗局
然而同样接到“借贷平台客服”电话
王女士的遭遇却大相径庭
她不但被骗,还连续上当两次
被骗后网上咨询律师,结果……
近日,王女士也接到一个自称是“某金服客服”电话,要求她修改“学生”身份,王女士信以为真。
为了不影响个人征信,她在对方的指导下,在“某呗”上贷款后,将资金转到对方提供的账户里。
过了两天,一直联系不到对方,王女士感到不妙,便在网上搜索解决方法。在其中一个网页上,她找到了一名“律师”,“律师”表示王女士遭遇了网络诈骗,要求王女士立即报警。
聊天中,律师“好心暗示”王女士,可以帮忙报警,并全权负责被骗的钱款追讨工作。但“律师”同时表示,需要王女士先将银行账户余额转到他提供的“安全账户”,以防被“骗子”转走。
为了追回被骗钱款,王女士听从了“律师”的意见。
又过了几天,王女士咨询案件进展时,却发现已被拉黑,这才意识到自己又被骗了一次,立即到开发区派出所报警。
骗子不但会扮演“客服”“律师”
也会假扮“好友”
帮“好友”购买机票,52800元打了水票
近日,小陈在微博上收到了“好友”的求助,对方称自己马上就要回国了,但由于网络原因无法联系“航空公司客服”,希望小陈帮忙联系。小陈没有怀疑,根据“好友”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到“客服”,然而,没想到“客服”却表示机票还有12800元尾款没有付。
小陈将相关情况转告“好友”,“好友”很快回复“已付款”。
此时,“客服”却表示“境外汇款已饱和”,只支持国内渠道支付。于是,“好友”便请求小陈帮忙代付。
没过多久,“客服”又说因为疫情原因,需要小陈代交20000元的隔离费。小陈付款后,“客服”却表示没有收到,要求再次支付,并表示之前支付的2小时后会自动退回。
2小时后,当小陈询问“客服”,才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警方提示
网上的“客服”未必是真客服,“律师”不一定是真律师,“好友”也可能是“高仿好友”。
骗子的手段五花八门,除了下载、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只有平时多关注反诈信息,了解反诈知识,才能真正做到“百骗不侵”。
来源:苏州交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