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20:48:15来源:法律常识
在石家庄永昌的铁粉中,有这样一位女球迷——生活中知性优雅,喜读书报;看台上则摇身一变,动若“疯”兔。她与永昌“意外”结缘,自此坚定追随,她是球迷眼中的“卉姐”,是朋友口中的热心肠,还是一位将足球精神融入子女教育的妈妈。
结缘永昌是个美丽“意外”
聊起与永昌结缘的故事,卉姐直奔主题。
2014年永昌冲超那年,卉姐因为女儿受伤在石家庄市三院陪护,那里与裕彤国际体育中心相邻,住院楼便成了免费看台,也就是那个夏天,她与永昌结下不解之缘。
“我听得出来那排山倒海的呼啸声不是在办演唱会,一定是球赛。”透过19楼的病房窗户看得不够真切,卉姐按捺不住躁动的心,悄悄爬上住院楼25层的天台,绿茵场上蓝色音符跃动,永昌自此走进了她的视线,“那是属于我的‘看台’,是我与永昌结缘的开端,是个美丽的意外。”
那时卉姐的女儿正处在恢复期,虽然不需要24小时贴身看护,可舍了女儿去看球,心里还是过意不去,所以没敢声张。小丫头却看穿了妈妈的“小心思”,“你去看吧,我这里没事,不用守着我。”有了女儿给的定心丸,卉姐踏实了许多,于是,从天台到球场,从夏到秋,永昌主场她一场未落。
2014年11月1日,永昌主场压哨点球绝杀青岛海牛成功冲超,“那一刻球场的空气都凝固了”,几秒失神过后,球场瞬间点燃,大家抱作一团,哭成一片。她说,那天的裕华路特别绚烂,“永昌是河北第一支打入顶级职业联赛的足球队,创造了河北足球的历史,也为河北球迷带来了希望和信仰!”
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看书读报,摆弄花草,生活中卉姐静若处子,而看台上的卉姐则动若“疯”兔。
身为球迷组织的旗手,卉姐责任重大。集体助威要挥旗,唱完助威歌要挥旗,进球庆祝更要挥旗,“我们不是观众,是斗士”。挥旗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要把旗子挥舒展,让旗面上的内容清晰呈现”,一开始担任旗手,90分钟下来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而且她身形娇小,在女旗手本不多见的球迷组织中格外引人注目。
但是,光彩的背后尽是辛劳的汗水。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整场比赛都维持高昂的情绪,跟上不间断跳动的节奏,以及每一次看起来近乎声嘶力竭的呐喊。邻座的观众时常投以费解的目光,因为这帮球迷看起来太疯狂,“这不正是足球的魅力所在吗?让人热血沸腾,让人忘乎所以!”
卉姐家里有关永昌的物件少说上百件,摆满了整个书柜;微信群则有11个足球群,“有球迷给宝宝拍百天照,穿的都是永昌的蓝色小球衣”。
看台上的声嘶力竭、汗流浃背,看台下三句不离足球的聊天,甚至激烈的言辞和举动,在卉姐看来,与其说球迷“疯狂”,不如说沾上足球他们就变成了孩子。
“卉姐”的远征记忆
总自称“老人家”的卉姐今年46岁,在球迷中算得上“大龄女青年”了。
但之所以成为球迷口中的“卉姐”,并不完全因为年龄,还有她的热心肠——帮朋友找票,顺路捎球迷回家,招待外地球迷都是常有的事;她珍藏的有永昌元素的球衣、围巾等,有同样热爱的球迷索求她也毫不吝惜。卉姐说,球迷朋友都知道她的包像个百宝箱,随手一翻就是个稀罕物,“摆摆手也就送了,谁喜欢谁收藏不都一样”。
说起卉姐的包,真应了那句歌词,“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那是女儿背剩下的帆布旧书包,承载了卉姐追随永昌以来的所有回忆,所以舍不得换。2017年9月23日客场对阵呼和浩特,是永昌当年冲超的最后机会,球迷坐了1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前去助威,可最终还是败北,那天艳阳高照,可是怎么也温暖不了大家的心。时隔不到1年,还是1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还是那个让永昌球迷落满遗憾的城市,永昌成功“复仇”。还是2018赛季,永昌客场对战新疆天山,当时乌鲁木齐刚下了60个小时的大雪,那是一场“一脚踢出冰碴子”的“硬骨头”,可还是啃了下来……
“对于跟了永昌这么久的球迷来说,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肯不肯拼,只要拼下去,球迷就会爱下去。”卉姐说道。
球迷基因“遗传”给了女儿
卉姐球迷生涯至今,总共送出过三面门旗。
卉姐的第一面门旗,是为穆伦加制作的,她没有绘画基础,也不懂要用什么材料,用了一个星期才制作完成。第二面门旗送给了小将王宏宇,并且时常问候和关心他的生活,别人都叫她“姐”,唯独王宏宇叫她“姨”。第三面门旗送给了马修斯,他是卉姐心中“永昌的英雄”。卉姐还曾在端午节给外援送过粽子,之后好久马修斯还惦记着那口好吃的“奇怪东西”。
因为卉姐潜移默化的影响,卉姐的女儿也是球迷组织中的一员,“招募鼓手时,闺女跃跃欲试,谁知一试就成了”。卉姐的女儿今年读初三,课业渐渐忙碌,可一有空她还是会带着女儿去现场看球。让卉姐更加坚定这一想法的是,女儿学习成绩优异,从未因看球而落后,还一直担任班干部,“只能说,足球对于女儿来说,不仅仅是爱好,足球精神更是对她最好的教育。”
采访后记
采访卉姐,实属机缘巧合。
实际上,本报上周六的首期特刊,原计划一个版的主题内容是“他们的生活轨迹因永昌而改变”,其中的候选人之一便是卉姐,但后来因为客观原因,这个版面取消。上周日,本报工作人员在河北奥体中心外面向球迷免费发放特刊时,一位大姐匆匆跑来,特别激动地说“可找到你们了”,这个人正是卉姐。原来,本报特刊出版后,卉姐想收藏一份,可是托了很多朋友,几乎跑遍了石家庄都没有买到,“没想到你们会在奥体中心免费发放,太贴心了”。
相请不如偶遇,正好我们想给读者讲述球迷的故事,于是,在球迷中人气极高的卉姐,便成为这次的主人公。
(燕赵都市报 记者李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