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21:45:14来源:法律常识
委员们在发言中 金松 摄
【阅读提示】
2019年7月22日下午,市政协委员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列席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扩大),听取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的报告。7月23日上午,委员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共有312位委员发言。委员们认为,今年以来,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体现出上海矢志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能力与担当。委员们在肯定上半年工作基础上,对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加快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桑标(市政协委员,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多功能教育园区,建设信息交流与前沿研究平台、创新服务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平台,依托相关实体和机制化项目运行,创新体制机制,聚焦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为长三角及全国教育创新发展打造高水平、多功能、综合性的载体。
陈琳琳(市政协委员,市新闻出版局印刷处处长):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要进一步分析明确上海的定位,正确理解“龙头带动作用”,尤其是某些上海不具备优势的领域,应充分调动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积极性。
徐大振(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当前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议通过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调节,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有序进行规划,避免造成浪费。
赵国靖(市政协常委,上海申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本身发展空间有限,要考虑如何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与长三角地区展开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争取更大作为。
戚永宜(市政协委员,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长三角一体化要加强统一规划,尤其是工业布局的规划。要积极借鉴国外污染防治经验,统筹平衡好长三角区域内的大气、空气、土壤等环境治理工作。
杨大明(市政协委员,香港欧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长三角一体化要重视法治环境建设,加强立法或法治合作,探索法律适用的统一,推进区域法律服务一体化,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
由文辉(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审计处处长):将上海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防控经验在长三角地区进行推广。
张云峰(市政协委员,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目前科创板实行的注册制,与香港模式类似,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逐步借鉴标准的注册制,特别是对伪造信息等方面的监管要更加严厉,严惩重罚。
黄罗维(市政协委员,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科创板不仅是个新板块,更重要的是带来制度的创新,建议健全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加强对信息披露、风险警示等工作的监管监督力度,真正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伍爱群(市政协委员,虹口区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科创板要聚焦主要创新企业,为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让资本市场更有效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
瞿秋平(市政协委员,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科创板的设立将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来冲击,有助于证券市场中存量问题的解决。
杨华辉(市政协委员,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科创板在上交所开锣交易是国家战略,上海要思考如何运用科创板提升上海创新能力,从而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担负使命。
沈开艳(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自贸区新片区的定位,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扩大,也不是政策的平移,而是在内涵上有更深的拓展。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打造自贸区新片区,就需要实现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即所谓的“境内关外,来去自由,风险可控”,这对新片区的管理提出了高要求。自贸区的风险控制,需要借助“智慧城市”的理念,设置电子围栏取代物理围栏,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关税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与硬件开放相比,理念开放是新片区取得突破的关键。
高融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关关长):要加强对自贸区新片区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制度创造。新片区应在进出境贸易管制方面做好制度安排和细化。二是税制安排。除了考虑关税、增值税外,还应根据新片区面向国内市场的定位考虑消费税等。三是制度程序应更简化便利。四是打通资本市场。形成从进出口贸易到加工制造再到资本市场的全链条。
刘家平(市政协委员,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自贸区新片区建设是浦东改革开放的新起点,要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积极推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建设,争取在法制和税制上有所突破。
金永兴(市政协委员,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关于自贸区新片区,建议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和标准,进一步加强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沟通,争取实效性更强、开放度更高的政策落实落地,为吸引外国投资注入新活力。
廖瑛(市政协委员,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区域公共事务总监):关于办好第二届进博会,建议,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注重细节,确保信息畅通,提升参展商与观展者的体验度;增加地铁线路中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的播报;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
李卫东(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利用进口博览会契机,提升商业能级。
刘百祥(市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建议以第二届进博会召开为契机,先行先试,积极作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在GDP增长中的作用。
推进“五个中心”建设
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东晓(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要抓住产业结构优化这个牛鼻子,聚焦培育和壮大上海发展的新动能。要依托“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的重大机遇,加快、加大优化法治、科技、人才、金融等生态环境的建设步伐,狠抓新兴和战略性产业的培育,筑牢上海在全球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地位。
黄少星(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上海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5.9%,实属不易、可圈可点。建议在调结构中优先发展先进高端新兴产业,选择在上海有比较优势的国企以及在沪的央企,在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培育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尧金仁(市政协常委,太平洋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公司企划部经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要更加注重统筹稳增长与优结构,更加注重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的前瞻性深入分析和积极应对,更加注重把握外需与内需的平衡,更加注重经济政策的精准对路。
郝勇(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升级产业,推动产业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内涵型转变,从重点抓企业发展,转向产业整体提升。
孙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政府在战略布局上,应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转型,加大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力度,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王军(市政协委员,中国宝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技能专家):以前企业关停并转非常厉害,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度伤害巨大;要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民企的扶持力度。
蔡友铭(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与实体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建议:加大顶层设计,推动转型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新兴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充分打开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本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高富平(市政协委员,华东政法大学财产法研究院院长):实体经济对上海发展非常重要,上海不能没有制造业,上海要“虚实结合”,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把握好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制造业新方向。
郑珊(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外科主任):建议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相关政策优势,加强医药研发与产业化的对接,促进临床新药研制生产。
胡海峰(市政协委员,国药集团健康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要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打造经济新高地。
方培琦(市政协委员,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不能简单定义先进产业和落后产业,面对所谓的落后产能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地一搬了之,要想办法用科学手段加强治理。
钟永喜(市政协委员,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地区首席代表):要处理好科技创新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政府协调,也要市场主导,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市场需求和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相结合。
陈浩华(市政协委员,沪港地产资本集团总裁):鼓励国企做创新创业基地的孵化器,为创新类中小型企业提供短期租金补贴,帮助他们降低营运成本,渡过创业难关。
张怀琼(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副主委):对于发展制造业,应关注细分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企业,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尤其是各区在扶持企业发展、树立产业目标时,应该更务实一些,重视微观经济发展。
汪世龙(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药系主任):希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上海方案”早日出台,加快推动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用力做好民生工作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唐巍(市政协委员,奉贤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科技教育委员会主任):要实现乡村振兴,宅基地、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问题很重要,将影响农民的财富和资产。建议关注三农问题,关注远郊地区农民支出的问题。
蒋碧艳(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组织部部长):建议持续关注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目前,郊区和中心城区在交通、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上仍有较大差异。此外,因为各区财力存在差异,郊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余岚(市政协常委,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总编辑):文化体现着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文艺原创精品的产出力与影响力等方面还不够凸显。上海要打响文化品牌,多出一些本土的、经典的原创艺术作品。
王珏(市政协委员,普陀区政府副区长):下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都要更多关注节流,合理设定与财政能力相匹配的目标预期,着重关注“十四五”规划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社会事业、民生事业服务水平,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等问题,使各项工作更贴合百姓需求。
杨莉(市政协委员,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副书记):旧区改造是当前老百姓的愿望期盼,它和政府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现在主要的问题集中在资金方面,要用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
王洁(市政协委员,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除“老小旧远”民生工作以外,建议要多关注残疾人保障工作。
王成(市政协委员,市养志康复医院副院长):垃圾分类应该要从娃娃抓起,使小朋友们都能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逐渐形成习惯。建议将垃圾分类纳入基础教育,通过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进而带动家长及整个社会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臧熹(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对于垃圾分类这一工作还需加强动员,关于垃圾怎么分,为什么要分,如果不分会带来哪些后果等方面,需要深入宣传。
姚莉(市政协常委,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生活垃圾分类不宜把典型的、标杆的要求作为普遍的要求,相关举措的制订要考虑市民生活的实际情况。
邱小圳(市政协委员,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黄浦分中心综合业务科主任科员):有些小区设置了生活垃圾误时投放点,而有些小区没有设置,部分市民错过投放时间就将湿垃圾投到马路上的公共湿垃圾桶。建议在每个小区都设置一个误时投放点,方便居民使用。
庄峻斐(市政协委员,台盟杨浦区委专职副主委):对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需进一步加强指导。目前“上海发布”的垃圾分类查询系统最权威、最详细,对于做好源头分类很有帮助,但有些分法仍需加大宣传和指导。比如,市民常常认为电池都是有毒有害垃圾,但其实只有含汞的电池才属于有毒有害垃圾范畴,其他电池则属于干垃圾,建议通过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必要时可设置人工咨询热线,便于老百姓及时查询。
李磁泉(市政协委员,市民防办工程处处长):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成功案例,从政府机关到市民群众层层推进,如果其他事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都能以此为借鉴,潜移默化,工作就会取得实效。
樊好(市政协委员,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团工委书记、工会副主席):因为没有稳定的租赁市场,导致国内租房市场较差。要大力扶持,推动形成稳定的租赁市场。
陶利萍(市政协委员,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总工程师):政府的一些公共服务便利化措施推出后,要关注用户体验,不同平台、不同通道要首先做到流程统一、数据互通。
陈双双(市政协委员,上海宋庆龄学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建议上海在出台细则时加强调研,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高品质校内教育。
陈佩杰(市政协委员,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建议医体紧密融合,运用体育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方面的优质资源,建立专业团队,开展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
王晨(市政协委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竞技体育研究一中心主任):开展运动处方师资培训,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掌握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和慢性疾病人群的运动处方,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健身指导服务。
李贤华(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要重视推动信息化手段和传统手段相结合,照顾不同群体需要,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叶向德(市政协委员,环茂(上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历史街区旧改中,鼓励政府部门、居民代表、专家学者多方面共同参与制定方案。
曹艳春(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交通不发达是远郊地区发展较慢的制约因素之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探索上海远郊的交通发展新路径。
推进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何少华(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秘书长):要梳理不同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对不同领域分类施策,真正激发微观企业的活力;要注重解决政策一致性、协同性问题,为所有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待遇,使各类主体良性竞争。
韩汉君(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研究室主任):优化营商环境不但要解决目前企业已面临的问题,政府还要主动提供前瞻性服务。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境外涉及海外贸易、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频繁调整,建议相关部门主动汇总并向企业发布这类信息。
薄海豹(市政协委员,上海高校智库浦东研究院院长):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应在平衡行政执法的“必要与必须”、因行政许可变化进行“公平合理的补偿”等方面有新探索。
游闽键(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增强政策稳定性,政策一旦公布实施,不宜随意变动,以维护政府公信力,增强企业预期;增强政策、法规信息的透明度,建立政府文件统一数据库,并在政府网站公开,方便企业了解政府对相关规范的解读和执法尺度;统一执法、司法的尺度标准,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对待经济行为。
朱永兴(市政协委员,上海华辰隆德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明星企业,对中小企业也要给予关注。
吴皓(市政协委员,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营商环境的优化不能只唯硬指标,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市场规律。
赵丽佳(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准许民营企业进入原本不能进入的领域,在拉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陈金隆(市政协委员,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保卫部副总经理):进一步关注服务型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避免让各类行政检查和罚没惩处影响这类企业健康发展。
沈永铭(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秘书长):对企业生产经营上的问题,政府要做的是保持法制的稳定性,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规制度保障和公平的营商环境。
李健成(市政协委员,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出台考核激励政策,鼓励街镇、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企业,做好服务对接,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章毅(市政协委员,中国干细胞集团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本市优化营商环境还有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和“一网通办”业务的覆盖面,让广大企业和群众有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