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6 11:36:55来源:法律常识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留下的就义诗。当年吉鸿昌被关押和行刑的地方就是有名的炮局监狱,这里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关押过3000余名抗日人士,也被称为北京的“奥斯维辛营”。
在北京东城区的东北部,有一条胡同东起东直门,西至柏林胡同。清代乾隆时在此地开设炮局,即火炮铸造处,该条胡同因此而得名为炮局胡同,清末开始成为监狱。20世纪30年代,炮局监狱改名为“北平陆军监狱”。
著名的爱国将领吉鸿昌在天津被捕,被押往北京后,就监禁在此地。
1895年,吉鸿昌生于河南扶沟县,早年跟随冯玉祥,曾任宁夏省政府主席。1931年,吉鸿昌将军被迫下野,“出国考察实业”。
八一三事变后,吉鸿昌秘密回到天津,并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接上了关系。不久,他将自己的出洋经历整理成《环球视察记》,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爱国主张。
1933年,吉鸿昌联合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组成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9月,部队进入北平山区,在国民党部分兵力和日军的夹击下,抗日同盟军战斗失败。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吉鸿昌以自己隐退为条件,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停火协议。
一年以后,吉鸿昌在天津筹划建立了“中国反法西斯大同盟”,继续组织各界力量展开抗日行动。
吉鸿昌大义凛然,不畏强权。他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早就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同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被特务秘密逮捕,后被转移至北平,关押在炮局监狱。
1934年11月24日,天上雪花飞扬,阴冷无比。北平军分会接到国民政府秘密指示:就地处决吉洪昌。
面对如此决绝的命令,吉鸿昌毫无惧色,他向看守人员要了纸和笔,将自己从事革命事业经历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写了下来,也痛斥了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置民众生死于不顾的种种丑行。
在这封革命遗书中,吉鸿昌给自己的夫人和亲属留下了最后的遗嘱:“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时辰已到,吉鸿昌将斗篷披上,淡定从容地走出监狱,一步步的向刑场走去。走到半路,他忽然停了下来,抬头仰望一眼阴霾的天空,低头捡起一枝树枝,以树枝为笔,以雪中的大地为纸,写下了这首后人所熟知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写罢,他对拿枪的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绝不可以弯下膝盖跪着,大丈夫顶天立地!”特务们十分诧异,问道:“那你想怎么样?”“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搬来,吉鸿昌淡定落座,目不转睛的盯着行刑人员的枪口,大声呵斥着行刑人员:“我为抗日而死,我问心无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们就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在我的身上!”
持枪的凶手吓得腿软,只好走过去,和他脸对脸举起了仿佛有千斤重的枪杆。最后,吉鸿昌用力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声响了,时年39岁的吉鸿昌就这样仰靠在了椅子上,他的呼喊声和着枪声,惊天动地,伴随着英雄之魂和抗日精神响彻胡同上空。
抗战全面爆发后,该地成为日军“多田部队军法部”作为“战犯”监狱,专门关押逮捕的抗日军民,最多时达3000余人,被称为北京的“奥斯维辛营”。
为了使戒备更加森严,日军在四周围墙中修筑了7座碉堡,整座监狱高墙、碉堡、岗楼密布,看起来十分阴森可怖。
七七事变后,一些不甘心做亡国奴的有志青年自发组建抗日锄奸团,在各个场合进行抗日宣传和暴力锄奸行动。1940年左右,“抗团”在北平的恐怖活动中遭到严重破坏,7、8月间,抗团的50余名成员在北平相继被捕,均被关押在炮局胡同。
另外,1942年2月,燕京大学教务长林嘉通、法学院院长陈其田、研究生院院长陆志韦等11位著名教授以“抗日嫌疑犯”罪名被捕,也曾监禁在此。
抗日战争后期,这里变成了“劳工中转站”。被抓的劳工,都要先在日本陆军监狱集中,人数凑齐后再被押送至天津塘沽,海运到日本各地充当劳力。
随着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炮局监狱的关押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里关押着原日伪政权骨干分子王克敏、王揖唐等大小50多名汉奸,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
日本投降以后,1945年10月10日,川岛芳子被捕,之后曾被转到炮局监狱关押。在监狱中,她毫无认罪之意,公然演唱《君之代》等日本歌曲向看守人员挑衅。1948年3月25日,这位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被处决。
建国后,炮局监狱由北京市公安局接管,成为北京市“第三看守所”,大部分房屋经改建后用于办公及拘留刑事犯罪分子。2008年奥运前夕,“第三看守所”迁往大兴新址,旧址按原貌保留。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曾经的抗战岁月已离我们远去,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故事我们只能从书本上看、从知情者那里听。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我们应当走进这炮局监狱,走进一个个当年故事发生的地方,去体会更为鲜活的历史,感受那份炽热的革命热情,聆听为国家和民族奋起的吼声。牢记历史,珍惜和平,且听胡同深处的堡楼为我们讲述的那段峥嵘岁月。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