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04:06:59来源:法律常识
近期
随着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火爆全球
国内也涌现了一批
名字中包含“ChatGPT”的
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产品
国内的这些产品是真的吗?
其含有哪些法律风险?
用ChatGPT官方图标当头像
免费试用几次后开始收费
此前,随手点开微信搜索框,就可以发现一系列与ChatGPT“沾亲带故”的产品,并以ChatGPT的官方图标为头像。这些账号中,有不少注册时间都是在ChatGPT“出圈”的今年。
▲在微信上搜索出现的一系列与ChatGPT“沾亲带故”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服务方式大多是先免费试用,一旦免费次数用尽就开始收取费用。
以“ChatGPT在线”为例,它为用户提供4次免费对话额度,之后继续使用需充值,充值额度分别为9.99元/20次(三个月有效)、99.99元/1300次(半年有效)、199.99元/3000次(一年有效)、999.99元/无限次(一年内有效)。而另一款类似的服务“GPT深蓝”也显示有199元月度会员、399元季度会员、999元年度会员的ChatVIP充值机制,页面甚至还有“加入代理赚钱”的选项。
不过,经再次搜寻发现,之前名字里带有“ChatGPT”的公众号已几乎没有,一些公众号已改名。
官方并未在中国大陆提供有关服务
律师称“山寨版”或涉嫌侵权
目前,ChatGPT的开发者、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并没有在中国大陆提供有关ChatGPT的服务,也没有相应的公司运营。
对于使用OpenAI、ChatGPT的名称、商标等行为,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律师表示,此类产品在网络上的活动涉及一系列法律问题,存在违反《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甚至《刑法》相关规定的可能。
律师称,ChatGPT是由OpenAI推出的产品,由OpenAI享有其一切的财产性权益,这其中就包括作为产品/服务来源标识的“ChatGPT”名称。
但同时,律师也介绍道,我国《商标法》主要保护的是注册商标权。“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其商品或者服务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标注册”(第四条第一款)。因此,OpenAI想要维权也有一定难度。
根据中国商标网的检索结果,目前并未看到OpenAI或其关联主体向中国国家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申请,反而是不少仿冒或冒用其名义的主体在进行商标抢注。这也就意味着,虽然目前国内出现了大量的仿冒或冒用ChatGPT、OpenAI名义进行宣传的情况,但在获得核准注册之前,OpenAI很难获得全面的商标法保护。
写作业、写论文、写演讲稿
……
ChatGPT快速高效的
内容创作能力
让不少网友对AI产物的
版权问题产生了疑惑:
ChatGPT生成的内容是“作品”吗?
著作权归属于谁?
问
ChatGPT产物是“作品”吗?
答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的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包括: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影作品;
(六)视听作品;
(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
据此,关于人工智能ChatGPT数据系统产生的结果,如具有独创性,符合“作品”要件标准,是可以认定为作品的。倘若只是简单数据堆砌,不具独创性,则无法认定为作品。
问
ChatGPT产物著作权归属于谁?
答
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必须是由人类头脑创造出来的,这是国际上有关著作权理论所普遍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的规定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即“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据此,使用AI技术创作的内容可以享有著作权,但并不归属于AI工具本身,依然归属于创作者本人。至于版权归属于用户(即使用者)还是平台(即算法提供者、软件开发者等),还应以独创性为标准。如果ChatGPT生成的内容符合“作品”要件标准,系使用者自己的智力成果,则ChatGPT生成的作品的著作权应属于使用者。如果ChatGPT生成的内容完全依赖于平台技术,则ChatGPT生成的作品的著作权应归属于平台。
另外,在应用AI技术时,还需要注意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侵权风险,比如,把别人的作品全部、部分或关键部分直接剽窃,组装生成作品,则构成侵权。
有网络安全从业者表示,国内目前的“ChatGPT服务提供方”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取得ChatGPT官方接口,再提供给国内用户的“二倒手”,另一种则是完全的“山寨”,使用的AI对话模型质量不及ChatGPT,自然无法给出高质量的回答。
对于此类山寨行为,律师表示,这种商业模式法律问题重重:
★仿冒或冒用ChatGPT、OpenAI名义开展经营活动,可能构成《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的一系列侵权行为;
★以之牟利造成消费者损失的,可能产生《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的民事或行政责任,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还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如果提供这种跨境经营服务存在私自搭建国际信道的情形,还有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刑法》的相关规定,承担行政责任或构成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