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05:33:03来源:法律常识
“蛮蛮,你妈妈不要你了哦!”“你爸妈生了小弟弟就不爱你了!”“你是你爸妈捡来的!”——无论城市乡村,随处可见这样的“恐吓式逗娃”。逗娃的大人们把孩子惊恐、失望甚至痛哭流涕当作乐趣。
近日,一则《过年期间如何毁了孩子》的长文火爆网络,其中的“恐吓式逗娃”的话语多多少少都在我们周边发生过。当时说话的大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玩笑话,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
逗娃的人们无一例外都没有恶意;被逗的娃无一例外都感觉受到伤害。今年春节,就有家长毫不留情地向“恐吓式逗娃”说不:以后不要这样逗我的孩子!
用“女朋友”逗男孩, 爸爸说不!
“小帅帅,你的女朋友呢?带来伯伯们看看呢!你喜欢你班上哪个女同学呢?”大年初三,宜宾市叙州区一家酒楼雅间,何先生等几个朋友正在“团年”,两个孩子拿着大人们发的红包,喜气洋洋, 追逐打闹享受着难得的过年时光。
热闹的气氛突然被这句莫名其妙的话打断了,“小帅帅”是何先生10岁儿子的小名。原本兴高采烈的孩子,突然就僵在了饭桌上,小脸涨得通红,咬着牙,紧攥着拳头,连眼眶都红了。
旁边的妈妈赶紧安抚快要哭出声的儿子:“伯伯逗你的,快吃饭吧。”开玩笑的伯伯看到孩子的窘样,一杯酒下肚开心地笑了起来。“叭!”孩子突然将碗筷狠狠地砸在了桌子上,“哼,我不吃了!” 小帅帅流着眼泪,怒冲冲地跑了出去。
“不能再这样逗小孩了,你应该想想他们的感受。”此前一直没有说话的何先生,提出了抗议:“不仅是我的孩子你不能这样逗了,别人家的孩子也不应该这样逗。”何先生认为,十来岁的男孩,对性别已有朦胧认识,但又羞于谈及。长辈的逗乐,伤到了孩子们的自尊心。
“快叫爸爸,给你糖吃!”
小宇是一名宜宾的年轻律师,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对于“恐吓式逗娃”,小宇从小就有着深刻的感受。“我们老家是泸州古蔺山区的,几家人住的四合院,各种奇葩逗娃。”
小宇所住的四合院里,都是本身几个叔房的长辈,婶婶、伯娘们没事就拿她三姐弟逗开心。“我一岁左右,父母就外出打工去了,直到四岁他们才回来呆了两年左右,然后又出去了。”小宇从记事起, 就有长辈逗她“是捡来的”,后来又这样逗她的弟弟妹妹,这让她非常反感。
“那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就特别讨厌长辈说我们是捡来的,或者说父母不要我们了,又急、又怕、又生气。”小宇回忆,有了弟弟妹妹后,每次被“逗”,她都要怼回去:“你们才是捡来的!”小宇家教很严,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敢骂脏话。
为了逃避被逗,小宇总是带着弟弟妹妹从后门山道去上学,而不经过大院的门。“逢年过节,本家的姑姑们回来,就拿出糖果逗我们:‘快叫爸爸,给你糖吃!’”小宇说,她和弟弟们从来不会叫别人爸爸,无论她们拿什么诱惑。而院子里别的孩子则受不了这种诱惑,为得到零食乱叫爸爸。“感觉这些大人很恶心,这根本不是逗,而是欺负孩子。”
妈妈说生二胎 5岁娃回应掐死
5岁的女孩琳琳是家里的小公主,生活在宜宾的她从小都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长大。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伍女士夫妇没有生二胎的打算,但周围多多少少都有亲友来开琳琳玩笑:“如果你有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哦。”“你家的房子车子都要分给你弟弟妹妹哦,你愿意吗?”伍女士听到这些话都没有明说,但会私下跟琳琳说,没有要二胎的打算。即使如此,琳琳也会偶尔明示暗示妈妈,自己不想要弟弟妹妹,妈妈有了二胎自己不会开心。
平时琳琳都还算乖巧懂事,但有时候也会犯倔,“有一次吵架吵凶了,我就跟她说:‘我要生二胎,不会再要她了,让她去给其他人家当幺儿。’”伍女士回忆,“最开始她没说话,后来突然冒一句话,吓我一跳,说‘如果妈妈要二胎,我就把娃娃掐死。’”“我那会还是愣了,完全没想到娃娃这样说。”伍女士意识到,是不是平时包括自己在内的亲友在二胎问题上,不该跟琳琳这样说,“后来双方冷静了,我专门带琳琳去爬翠屏山,跟她谈心,告诉她爸妈永远都爱她,不会再要小宝宝。也会告知周围的亲友,不要再这样说话,避免给娃娃不好的影响。”
母子吵架
小朋友想坐火车去广州
今年2月8日下午15时许,成都铁路公安处阆中车站派出所民警衡警官在巡逻时,发现一男孩独自在进站口附近。
经过询问了解到,男孩小强(化名)来火车站,是准备寻找此前买火车票经重庆去广州的奶奶,跟奶奶去广州。带着小强寻了几圈无果后,派出所教导员郑警官、衡警官将小强带到公安值班岗亭进行详细了解。原来,10岁的小强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平时在家妈妈总督促他做作业,小强淘气不想做,当天早晨在家和妈妈大吵一架,一气之下,妈妈就把他赶了出来,让他到火车站找奶奶,找不到奶奶就不准回家。经过民警的开导后,小强告诉了民警自己妈妈的电话。最终,阆中车站派出所民警三人一行开车送小强回家。
在民警的教育和开导下,小强和妈妈认识到了各自的错误。“雷女士表示,以后会用更合适的方式,跟娃娃说话沟通。娃娃也表示以后会更加听话,不会乱跑。”郑警官透露。
“这么大还吃奶?羞羞羞!”
今年正月初五,家住成都的“兜兜妈”王女士走亲戚回来却没了好心情。“老家亲戚乱逗我儿子,让他产生心理阴影,还嘲笑他。”王女士抱怨说:“恐吓式逗娃,真的应该改改了。”
据王女士介绍,她儿子“兜兜”两岁多,性格一直很外向开朗。知道妈妈怀了“二宝”后,兜兜特别期待妈妈再生个妹妹。平时母子在家,兜兜会主动去摸摸妈妈的肚子,对即将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很期待。
但这次过年回内江老家,亲戚逗儿子的话及儿子的反应,让她倒吸口凉气。“兜兜,你妈妈怀妹妹了,就不要你了哦,会把你弄去丢了哦。”
王女士赶紧制止了亲戚。但是后果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回到成都后,兜兜就不会再来摸我的肚子了,亲戚的无聊玩笑,儿子显然是当真了。”
兜兜虽然两岁了,但仍在吃母乳。这让老家的亲戚似乎又发现了“新大陆”:“兜兜,你这么大了还在吃奶?羞死了,羞羞羞!”王女士实在反感这种对孩子突然的、吓唬式的“逗乐”。但出于情面,王女士只好解嘲说这是为了省点奶粉钱。“兜兜还是受到影响,再吃奶,他把我悄悄拉到一边去。”
教育专家:会破坏孩子安全的心理状态
“这些普遍的话题,听起来像是开玩笑,但实际上是没把孩子当成平等个体。”儿童工作独立顾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专家暨项目官员杨海宇表示,孩子在不断地成长,我们会觉得孩子生理上、心理上不成熟,但事实上孩子从很小开始就会在意周围人对他的看法。
“恐吓式逗娃”的坏处,“首先,说这话的都是包括孩子的父母在内的亲属,在孩子的成长语境中,是跟他有亲密关系的人,这样说会破坏孩子安全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杨海宇透露,其次,“撒谎欺骗孩子,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向成人模仿,原来可以这样做。”
“最重要的,还是没有把孩子当独立个体,不尊重他。”杨海宇希望,“更多人可以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衷,来对待孩子。”
心理学家:不要将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宜宾市青少年心理咨询协会会长熊小冰表示,“恐吓式逗娃”最大的影响是集体无意识的自我催眠。这样的行为至今仍然普遍存在,就是因为大家都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从曾经“无助的承受者”,好了伤疤忘了痛,转变成了“享受快感的获益者”。而且,因为带有“开玩笑”、“跟小孩子闹着玩”、“没有害人之心”等自上而下冠冕堂皇的说辞,又无须去承受我们常常用于教育下一代的“狼来了”的诚信责任背离的压力,自然形成很难被唤醒的集体无意识了。
文中所提到的那些案例触目惊心,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扭曲人性,甚至自欺欺人作为代价,这就是从众的效应,可以让大多数人显得心安理得,在集体催眠下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只是希望当我们不经意扮演“恐吓式逗娃”的始作俑者时,至少内心是充满了善意的,而不是图一时之快感,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特别是孩子的痛苦之上。
短评:过年期间,“恐吓式逗娃”可休矣
如果不是过年,七大姑八大姨很难找到一个共同话题的长时间讨论区。而娃娃,作为热点话题之一,从来不被忽略。你爱你爸还是爱你妈?想不想爸妈生二胎?你不是你爸妈亲生的你知道吗?叫声爸爸我给你个红包?
可以说,我们这一代都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话题漩涡中“艰难求生”的,你的哭闹与脸红,尴尬与不堪,都是这群“熊亲戚”逗你玩的理想效果。
逗笑背后,是对待孩子的不尊重。不认为孩子是应该尊重的独立个体,更多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正如鲁迅在《新青年》中所说:“他们的误点,便在长者本位与利己思想,权力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
新年伊始,“恐吓式逗娃”可休,都不要当油腻的中年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