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05:54:15来源:法律常识
深受杭城百姓欢迎的模范法官
江干法院 · 朱学军
朱学军法官是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高级法官,现任预备审判庭庭长、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主任和诉讼服务中心主任。自1992年以来,他办结案件6117件,调撤率达到76%。他勤于思考,善于提炼,积极研究每一起纠纷的化解之道,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他具有丰富的基层经验,掌握7种方言,善于做群众工作,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曾荣立1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浙江省最美公务员、浙江省劳动模范、杭州市十佳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2009年3月,江干法院成立全省首个以朱学军个人姓名命名的法官调解工作室,负责全院诉前、诉中调解和指导人民调解。通过多年实践,调解工作室提炼总结出“调和、调顺、解忧、解难”的调解宗旨,“百字调和歌”、“调解五入法”和“心语”等调解方法,逐步形成了实体、社区、网络、电视“四位一体”的调解模式,调解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形成了品牌效应。由朱学军法官带领的工作室至今累计调处16373件民商事纠纷,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处5360件纠纷。在工作室成立周年之际,朱学军法官尝试以联络站的形式,在辖区8个街道成立了覆盖138个社区的“社区调解工作室”,把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他还在新浪网开通微博,开设官方网站,与网民真情互动,让调解工作室24小时“不打烊”。2010年,朱学军法官受聘于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担任首位出镜的电视调解员“和事佬”,开辟了普法宣传的“电视调解工作室”,他深入纠纷一线参与调解,连续8年未曾停歇,截至目前,主持调解的案例被制成706期节目播出,起到了调解一案、调处一片的效果。为此,他还被观众评选为杭州市首届“十大金牌和事佬”。
在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程中,朱学军更是以其深厚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调解经验,率领工作室5个调解团队分流纠纷,指导该院引入的律师调解、保险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和公证调解等驻点调解组织开展调解,为加强矛盾纠纷诉前过滤、缓解案多人少矛盾、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司法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朱学军法官常说,“要把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调解才能事半功倍。”他将自己的青春、精力和业务时间都奉献给了调解工作,虽然调解的案件看似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却熨平了当事人的情绪褶皱,带给了老百姓司法的温情。他拥有的是一颗清澈明亮的心,感受的是法官这个职业带来的厚重的尊荣感,享受的是内心充盈平静的幸福,他正以其扎实的工作作风成为司法调解创新创优的领头羊。
化解矛盾的“急先锋”
下城法院 · 张丹鹰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每一件“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案件后,都充满了“火药味儿”,矛盾和积怨在法庭上一触即发。但这些“棘手”的案件,在她手上,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在基层民事审判工作一线岗位上,她已经干了十多年了。在这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总是耐心细致,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有时为了联系一个被告,会打十几个电话,不放过通过其家人朋友能找到的每一个线索。即便承受着压力和委屈,她依然给当事人辨法析理,威严而不失亲和,严肃而不乏热情,以讲法讲理的法官形象取信于当事人,常常使看似陷入僵局的案件峰回路转,使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心服口服。在她的带领下,速调组的法官和书记员们总是微笑面对、耐心劝导,“以情动人,以理喻人,以法明人”,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同时,用耐心和爱心抚慰每一位在复杂矛盾冲突中受到伤害的当事人,使怒气冲冲的当事人心平气和地解决纠纷,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在办案过程中,她善于统筹安排,敢于探索创新,自创归类调解、搭配调解、穿插调解等多种调解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案件审理的效率和效果。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判决,年均结案五、六百件,所办案件无一件被上级法院改判,无一件超审限,无一件发生当事人缠诉上访,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她就是张丹鹰,中共党员,1988年进入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工作,现任该院一级法官。因工作业绩突出,她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荣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十大平安卫士”入围奖、杭州市“出彩法院人”、杭州市十佳优秀调解能手等多项殊荣。
一位敬业勤勉的基层好法官
互联网法院 · 何淼
何淼,自幼喜欢文史,自我定位“不聪明但一直很勤奋”。1999年7月进入杭州铁路运输法院工作,现任杭州互联网法院(杭州铁路运输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19年来,他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一直在刑事、执行、民事、行政等审判一线岗位工作。他忠实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法官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办案能力。曾荣立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以及5次嘉奖。
作为一名庭长,他对自己的定义是“基层庭长首先是法官,是审判长,应该主动担负起主审繁案难案的任务”。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主动承担起多起重大疑难,涉群体性案件的审理工作,承办了杭州市历史上首例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案件。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后,他协助院领导加紧筹备涉网行政审判工作,起草涉网行政审判新规程,在各区县开展巡回智慧庭审,推动区县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促进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
2016年新年伊始,铁路法院开始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全市范围内的部分重大行政案件,他成为首任行政庭负责人。他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联合开展“跨行政区划审判”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司法管辖区与行政管理区适当分离的行政审判管理模式,着手制定《跨区划集中管辖行政审判操作规程》,撰写书面调研报告上报最高法院。他受省高院行政庭的委托,起草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法律规则和附带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法律规则;起草并向市人大和市政府发送《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审判白皮书》,推动召开“府院联席座谈会”,多次在区县政府常务办公会议上作专题授课。
一个好的法官,不只是一个办案能手,还要成为一个学者。在办案的同时,何淼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将自身办案经验与学术理论研究相结合。多年来,他的调研成果屡获佳绩,获得了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三等奖,上海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二等奖,浙江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三等奖,杭州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一等奖,多篇论文在《上海审判实践》、《浙江法学》《法官论文精选》、《杭州法学》、《杭州审判》、《铁路与法》等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