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37:16来源:法律常识
1980年,杭州市法律顾问处初现雏形。最初的“五虎将”当中,有一位气质儒雅的年轻人。一心想当法官的他误打误撞成为了杭州乃至全省律师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风雨兼程40年,他对这份职业初心不改。阅卷、会见、出庭、整理案卷……71岁的他,依然奋战在律师工作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他是魏建新,荣立司法部三等功,浙江省功勋律师、律师行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误打误撞 老师入了律师行
1979年底,我国开始恢复律师制度,杭州市法律顾问处应运而生。当时,顾问处由杭州市中级法院负责筹建,选调民庭的具有20多年审判经验的老审判员袁显明具体筹备。
1980年2月法律顾问处初见雏形:袁显明、李春发、姚庆成、王志建和魏建新是最初的成员。1981年夏天,杭州市法律顾问处正式对外挂牌,次年冬天,顾问处8位同志均获得律师资格,成为了杭州市自恢复律师制度以后的第一批律师。
“我进入这个行业,真的是误打误撞。”记者面前的魏建新高挑、清瘦、儒雅,形象气质一如当年。他笑着回忆说,“做律师之前,我到富阳插过队,回城后又当了8年的中学语文老师。不曾想到突然有一天,律师制度恢复了,我的职业之路也随之改变。”
1979年底,魏建新和许多年轻教师一起,经学校推荐充实到了公检法的队伍当中。经过两个月集中的法律培训后,他们上岗了。
到杭州中院报到时,魏建新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法官,没想到分配到法律顾问处。当时的他,对律师这个职业的了解还很模糊。
“顾问处的姚庆成曾经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律师,当年我们几个年轻人就跟着他学。”魏建新回忆说,1980年5月5日,杭州市第一次由律师出庭辩护的刑事案件在市人民大会堂公开开庭。市检察院的检察长担任公诉人,姚庆成担任辩护律师,偌大一个会场座无虚席。
那是一次很成功的辩护,开创了杭州市律师辩护的新纪元,也更加坚定了魏建新要当一名好律师的信念。
大刀阔斧 “儒将”改革不含糊
柳营路4号,是杭州市法律顾问处早期的办公场所。这座毗邻西湖的老式民宅,对杭州的律师行业来说,无疑是个标志性的所在。
“我们的办公用房条件比较简陋,总共100多平方米被分成很多间。三大间作为全体律师的办公室,四小间接待室和当事人的谈话、休息室,每间只有2平方米左右。整座房子阴暗潮湿,夏天多蚊子,办公室里常被蚊子咬,风油精和万金油是必备品。“
1984年,杭州市司法局任命魏建新担任杭州市法律顾问处主任,当时的顾问处已经有30多人。
上任之初,魏建新便计划开启一场变革——打破“大锅饭“,采取”自收自支“的经营管理办法,从原来的领导叫我办案,变成自找案源。
“我的想法得到了当时杭州市司法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推行之初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顾问处里有持反对意见的同事,和我拍桌子。“那一刻,斯文儒雅的魏建新态度坚决果断:改革势在必行,没得商量。
之后,一系列措施相继展开。顾问处对所有律师进行考核,收入与业务量挂钩,按照办案情况进行奖惩。变革之后,律师们的办案积极性空前高涨,业务量大增。
1985年、1986年,发展壮大的法律顾问处相继分出杭州市第二、第三律师事务所,魏建新继续担任市一所的主任。在魏建新的带领下,90年代初的市一所处于杭州律师界老大哥的地位,向全市律师界输出了大量的业务骨干和人才。
1992年7月,司法部指定魏建新代表中国律师在“中日青年律师走向21世纪法律讨论会”作《中国律师刑事辩护业务》专题报告。
初心不改 保持学习不负嘱托
执业之初,魏建新曾为一名状告亲娘、要求和娘分家产的当事人辩护。案子在村里临时搭建的法庭开庭,群情激愤的村民对魏建新拳打脚踢。村民们眼里,收了钱就给坏人说话的代理律师,也不是好人。
“很长一段时间,普通群众对律师都有这样的误解。但为当事人代理,维护法律赋予他的权利,是我作为律师该有的坚持。”正是有了老一辈律师们的坚持,杭州的律师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对律师更加了解、理解,也更加尊重。
整个八九十年代,魏建新都以办理刑事案件为主,赢得了许多领导、同行和当事人的赞誉。2000年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纠纷越来越多,魏建新决定跳出使他扬名立万的刑事圈,拓展业务范围。
如今,古稀之年的魏建新依然在浙江吴山律师事务所执业。所里的年轻律师向他请教,他会翻出自己的办案笔记,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他也会经常和所里的年轻人分享执业40年的体会。
魏建新说:“如果说当好一个律师有什么‘秘籍’,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始终保持学习。我会在第一时间学新法、学司法解释、钻研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当事人的信任,不会被社会淘汰。另外,希望年轻人记住,做律师必须要远离物欲,远离私心,远离一切有碍公平公正的诱惑,这才是这个职业最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