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衢州地区有经验的刑事律师找谁好,著名律所合伙人

时间:2023-06-05 08:33:23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董宇洲


“80后”,最年长的尚未不惑,最年轻的也不过而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的领头人。律师行业亦是如此。

律师职业已是专业服务,成为其中精英尚且困难,成为国内一线律所的合伙人更是困难,成为一线律所的“80后”合伙人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如何脱颖而出,因何与众不同?

本着观察和记录行业发展的初衷,智合采访了12位来自不同律所、不同地区、不同业务领域的优秀“80后”合伙人,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成长经历。

(排名不分先后)

中 伦

宋晓明 权益合伙人

“我是不再年轻的

中伦年轻合伙人”

黄静文 权益合伙人

“精益求精、坚持专注、

锐意进取、取舍平衡”

2014年,1980年出生的宋晓明成为中伦第一位“80后”合伙人,距离他加入中伦,恰好十年。十年磨一剑,这样的速度在其他律所可能算不上快,但在中伦这样一家合伙人成长周期接近于国际所的律所中,却并非如此。

200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出于对快节奏律师生活的向往,宋晓明毅然选择加入中伦。在大部分境内律所中,律师的成长更多依赖于师徒之间的“手艺传承”,采用公司制管理的中伦也不例外。入行时的师父是他特别想感谢的人,不仅是他业务和梯队建设上的老师,更是他在2014年成为中伦权益合伙人后坚定独立发展道路的动力

刚入行时,宋晓明既做资本市场业务也做诉讼仲裁业务。直到2006年,中伦开始推进专业化分工,他的业务重心才随着指导合伙人一起调整到非诉业务。执业初期的诉讼仲裁争议解决经验,让他具有了一定的对抗性思维,对于一些商业交易场景的未来走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思维也体现在他的工作习惯中。为了保持这种对抗性,他至今仍保持着每年主办或合办一个诉讼或仲裁案子的习惯。

宋晓明说,成为合伙人初期的两年是非常激荡和难忘的过程。那段时期,要兼顾好手头具体的业务质量、客户关系管理、梯队成员培养。他认为,对既有客户的优质服务是带来增量客户及业务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最高效的手段。保持优质的服务和对增量客户及业务的服务能力需要合伙人在一线服务,也需要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带动年轻律师积累业务经验提升能力。这两部分形成良性的互动和推动,在客户和业务扩展中实现律师的同步成长和积累,合伙人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

目前,他主要从事资本市场/证券、收购兼并、私募股权与投资基金业务。他说,这三个领域关联度比较高,市场也比较透明。他认为这些领域都会持续地产生新的业务机会,对于专业积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他正有计划地增强存量优质客户可能需要法律服务的衍生领域的服务能力,比如私人财富管理和税法服务,与慈善相关的一些服务,围绕着客户出现的需求,在法律服务还没有充分竞争的领域建立自己的服务能力,在相对充分竞争的领域引入中伦专业的合伙人提供服务,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的目标。

关于资本市场业务领域未来的发展,他说这是一个市场总量很大、业务类型很多、政府主管机关强监管的业务领域,机会和风险并存。2019年随着科创板的推出,资本市场的整体活跃度可期,向前端的私募投融资和后端的境内境外并购重组等领域延伸及更多的围绕优质企业的知识产权、劳动用工、争议解决等法律服务机会也值得争取。

宋晓明称自己是“不再年轻的中伦年轻合伙人”,但他却始终保有年轻人的朝气。每年他都会攀登一座雪山,他说“每次挑战过自己体能极限并登高望远后,会让自己有更多的坚持”。

1981年出生的黄静文现在是中伦权益合伙人,多年来专注于知识产权、诉讼仲裁领域业务,曾获The Legal 500 、WTR 1000等各类专业评级机构推荐。

伦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黄静文加入铸成律师事务所开始接触涉外知识产权业务,尤其是商标业务,也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工作习惯,为后来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并奠定了基础。2008年黄静文加入澳大利亚安德慎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这一时期,他遇到了合伙人Ted Marr,他后来的思维方式、人才梯队的建设和管理的风格受到Ted很深的影响。

2012年,由于安德慎在华业务调整,黄静文面临重新选择发展平台的问题。综合考虑了客户需求、平台规模、运营和成长机制以及个人发展方向等多个因素后,他选择加入中伦。“专业、进取、包容、共享”是中伦的核心价值观。在中伦,不同领域的合伙人之间合作密切,可以迅速组建一个业内顶尖的工作组,而中伦透明和公正的晋升和考评机制让每一位合伙人、甚至律师都有很足够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说,他的快速成长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伦提供的土壤。

成为合伙人之后,黄静文最大的体会是每天都要迅速做很多的决定,每个决定都要考虑到效率、全面性等多个因素。而成为一级合伙人后,除了一如既往做好业务之外,他开始更多地考虑为中伦的公共事务做出更多贡献。现在,他会比以往花更多的精力在管理上,几十人规模的人才队伍需要有制度化的流程和机制才可以良性运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控制业务风险,并且让每一个人在快乐、有效的工作当中寻求职业发展。

这几年,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市场也是中伦知识产权业务发展的黄金期。黄静文说,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知识产权和诉讼仲裁领域仍然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行业日益向精细化、专业化角度发展,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想要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客户最优的选择,需要团队结合客户的需求适时进行调整。未来几年会在传统核心业务领域深耕,同时向相关领域进行拓展和辐射,目的也是更好地匹配客户更多样化的需求。

在精品中资所、一流国际所和中国红圈所的经历让黄静文融合出了特有的服务风格。他说,无论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客户关系的维护,还是人才梯队的建设,都需要日复一日、兢兢业业、专注高效地努力工作。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一个正确的平台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并持续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Q&A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宋晓明:“坚持是一种力量。坚持自我学习,坚持在某一领域持续深耕并有意识地拓展上下游服务领域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职业阶段的突破自然水到渠成。同时也要保持健康的体魄,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和期待,保持对职业的热爱,一路勇往直前。”

黄静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的工作质量。善于学习,勤劳敬业,与时俱进,将这样的作风一以贯之。不管在从业道路上出现怎样的迷茫或者诱惑,不忘初心,朝自己曾经立下的目标坚定前行,经过时间的积累,每个人都会在职业和生活中有所收获。”

六 和

刘珂 管理合伙人

“思行合一,

成为具备终身学习力的人”

万剑飞 高级合伙人

“敬业、专业、高效,

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

1981年出生刘珂和1982年出生的万剑飞,是六和非诉业务和诉讼业务的“80后”代表,和六和的创始团队一样,他们身上都流淌着“浙大人”的血液。

2004年加入六和,是刘珂律师职业生涯的起点。他说,在六和的15年,他从律师助理逐步成长为专业律师,六和的文化与基因在他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迹。目前,他担任六和的管理合伙人。

作为六和的管理合伙人,刘珂主要负责六和“业务板块”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约占他工作的30%。未来“业务板块”要设立“研学院”,整合六和已有的优势资源,沉淀软实力,为青年律师创造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他称自己是六和发展的“支持者”和“共建者”,接下来他的工作重心可能会更多地放到“研学院”的运作中去。

刘珂说,成为管理合伙人后,开始接触到事务所的管理工作,这锻炼了他的管理思维,也对他的工作大有裨益。一方面,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他更容易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他也更能从团队整体发展的方向去布局。他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单纯地做业务转移到平衡业务与管理工作。

成为合伙人后,他也遇到了困难与挑战,主要是团队设立之初的磨合。他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摩擦与需要磨合的地方,团队的组建不仅是一个“资合”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合”的过程。人心的凝聚力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所在,但是有时候团队架构的设计、管理制度的设置这些客观因素都有可能间接影响到“人心”,所以如何去“取舍”,去做“利益平衡”,去优化团队架构与管理体系都需要不断摸索。

目前,刘珂业务中占比最高的是公司重组,主要是房地产项目/公司重组。这一领域对于律师的“行业专业性”及“服务综合性”要求非常高。房地产项目/公司重组业务,不仅要求律师对建筑房地产行业及交易模式非常熟悉。律师掌握数个专业领域的法律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才能保证重组项目顺利落地。

他的团队针对建筑房地产领域的收并购项目及顾问服务项目形成了体系化的服务流程,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客户也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内容,解决了每个企业运营模式不同的法律服务及时性与法律服务适配性问题。对于建筑房地产领域相关文本他们形成了标准化文本库,可以高效地为客户提供参考模板。

刘珂现在每周工作的时间超过70个小时,工作在生活中的占比也超过75%。他说,律师的工作时间是非常不固定的,只要客户有需要,就是你的工作时间。工作之外他喜欢运动,特别是足球,他的团队一直都倡导“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说,做到劳逸结合也是一种“取舍”。

2002年毕业后,万剑飞曾在衢州中院实习近半年。出于对律师职业的热爱,2003年他回杭开启律师职业生涯,先后在浙江志和律师事务所、浙江弘源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助理工作,后于2007年4月加入六和。近四年的律师助理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六和律师,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六和的文化、品牌,六和律师的专业、敬业是他选择六和的原因。

从加入六和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5年当上合伙人的明确目标。超强的执行力则是他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加入六和后,他成为郑金都主任团队的一员,无论是客户对象,还是业务类型,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希望特别感谢郑金都主任。他说郑主任不仅是事务所的主任,更是六和的大家长,一直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2013年,万剑飞成为六和高级合伙人。

万剑飞说,成为合伙人后,他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变,对工作的考虑不再局限于个案,更多考虑整个团队的建设,更加注重对年轻律师的培养。他说,合伙人需要具备管理、统筹、协调能力以及培养意识。

12年的六和生活,带给万剑飞的是自身的蜕变与成长。他说,相比于其他律所,六和的管理机制非常公开和透明。比如合伙人的晋升机制,不论年龄大小,资质高低,只要你具备足够的能力,就可以在六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万剑飞的业务以商事诉讼与仲裁为主,尤其以建设工程纠纷解决见长。处理建设工程纠纷不仅需要律师具备专业领域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建筑房地产领域专业知识,要求律师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多元的知识背景。

他说,之所以选择诉讼作为主要业务方向,一是诉讼业务的发展空间很大,发展前景很好;二是他很享受庭审过程中与对方进行对抗的感觉,三是因为案件的胜诉会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对于法学生毕业后如何选择执业地域这一问题,作为过来人的他表示,大城市有更多的优质资源,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支持年轻人在大城市发展,相信只要努力,年轻人在大城市会有一席之地。

万剑飞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996是常态,007也不罕见。但他还是会定期健身,为高强度的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体魄,也作为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一种方式。适当拒绝一些业务并提高工作效率,是他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方式。


Q&A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刘珂:“多思考。思考你所完成的每项工作,思考你遇到的每一件事,思考你的职业,也思考你的人生。行动派、不计较、勤思考、多交流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的必备要素。”

万剑飞:“作为年轻人,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一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二是要主动争取、抓住机会。专业,是我们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是‘我能做到’;敬业,是我们致力于解决客户法律问题的态度,是‘我会做到’,律师成长道路上缺一不可。”

天达共和

张璇 合伙人

“专业源于热爱,致力于

做有趣的专业人士”

刘晓砚 合伙人

“一边在现实中奋斗,

一边在梦想中畅游”

1982年出生的张璇现在是天达共和金融与融资部负责人。2017年,她被《亚洲法律杂志》(Asian Legal Business)评为“ALB 2017年中国律师新星(ALB Rising Lawyers in China 2017)”。

张璇是一位多学科背景的律师。2003年,毕业于英语专业的她,基于成为一名专业人士的目标,选择了继续攻读法律。2006年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后,她加入了北京共和律师事务所执业。在工作过程中,她意识到金融知识和财务知识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提供金融领域的法律服务,她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区域经济学。金融知识的补充让她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产品的结构,更准确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法律意见。她说如果有机会,还希望攻读管理学。

2010年,张璇参与了由司法部与英国司法部联合举办的LCTS项目。参与LCTS项目2010-2011届的律师共13名,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的法律经验、外语水平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律师以及合伙人。英国律协作为英国方面的项目组织方,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多参与会议、活动的机会。这段经历,不但让她熟悉了英国的法律体系,体会了英国顶级律所工作的严谨,也帮助她开阔了视野。她说,与学到的法律知识相比,兼容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悠久的英国律所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让她获益更多。

通过7年的努力,张璇成为天达共和的资本合伙人。她说,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做该做的事情特别重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耐得住寂寞,夯实基础。虽然每个阶段都会有瓶颈,突破以后就是另一个阶段。律师工作,尤其是非诉讼的业务和工作非常繁琐,需要耐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这可能是她得以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为年轻人搭台子是天达共和创始合伙人的愿望,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是天达共和的传统和特色。在天达共和,年轻律师、年轻合伙人拥有顺畅的上升通道,也能够得到律所极大的支持。张璇和师傅邢冬梅律师之间的关系,是天达共和传帮带精神的体现,在邢冬梅律师的指导下,她确定了执业方向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她感恩、感谢。

现在,张璇专注于银行与金融、大资管、私募基金和产业基金、军工投资几类业务。她的客户来自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地产、医疗、军工行业等不同行业领域。她说,律师不仅了解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要了解行业的特点,这样才能提供出客观、精准的法律建议。

成为合伙人后,张璇的工作重心也从做项目变成了做客户和管理项目。她认为未来私募基金在投资和融资领域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她会考虑根据业务的条线进行调整,关注私募基金和资管计划退出方面的法律事宜。

做律师时间灵活,这也意味着没有休息、休假的时间。工作占据了张璇大部分时间,工作之外她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她喜欢去各地的跳蚤市场淘老物件,也喜欢潜水。她说,工作和生活没有所谓的平衡,更合适的说法是互相妥协。

1988年出生的刘晓砚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在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和并购、公司业务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她负责的众安在线发起设立项目,以及戴姆勒股份公司战略投资北京汽车项目均被《亚洲法律顾问》杂志评选为“年度交易”大奖。

2014年,刘晓砚离开之前的律所加入天达共和。她认为,相比于其他律所而言,天达共和的管理更加精细化,是较为标准的公司制律所。律师、合伙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更为紧密,知识管理、市场开发、客户管理、业务培训、人力管理等方面更为规范和精细化。天达共和的客户和所承接的项目都很优质,客户以央企、大型国有企业、各大部委、大型金融机构、知名私募基金、上市公司为主,大型优质项目也较多,比如北京冬奥会、代表北燃收购俄罗斯油田、北京盈科中心收购项目等。

2017年,刘晓砚成为天达共和的资本合伙人,这一年她29岁。“一边在现实中奋斗,一边在梦想中畅游”,这是刘晓砚给自己的评价,也是她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项目加班熬夜是常态,工作中的不断挑战则让她充满斗志和乐趣。她说,脚踏实地的同时要永怀梦想和斗志。

在成为合伙人的前一年时间里,她曾感觉工作到了瓶颈期,老客户业务能够熟练完成但缺乏挑战性,一直在思考新的方向。她的师父陆志芳律师建议她挑战合伙人,自己做客户和带领团队,并且给了她很多鼓励支持,帮助她顺利地过渡为资本合伙人。

合伙人的身份,也给刘晓砚带来很大的改变。2017年前的她将全部时间放在做业务,成为合伙人之后,她开始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挖掘和释放自己更为活跃的一面。在业务中,她将更多时间用于思考客户的商业诉求和商业核心风险,深入到客户的整体商业需求,和解决客户相关难题。在团队管理方面,喜欢亲力亲为的她则更多地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团队成员成长。

目前,她专注于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和并购、公司业务等业务领域,在教育文化、军工、保险、TMT、人工智能、医疗等行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对于上述业务领域的未来发展,她持乐观态度。她说,私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和并购业务今年可能是更艰难的一年,但也是我们这个领域非诉律师更好打磨基础和内功的机会。

她坦言,工作和生活没有完美的平衡,只有选择和包容,甚至完全放弃掉个人时间。目前她基本没有任何兴趣爱好,除了工作就是陪伴孩子和家人,她有时会为了陪伴孩子和家人回家吃晚饭,孩子睡觉后再加班到12点以后。


Q&A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张璇:“认真、有责任心、踏实、有创新意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长为优秀的律师和优秀的自己。”

刘晓砚:“脚踏实地,乐于分享和交流,能够心静和沉得到法律业务里面,也要能释放自己外向乐于交流的一面。身体素质好体力好很重要,律师无论非诉还是争议解决都是一个拼时间拼体力拼付出的职业。但付出肯定是有收获的。”

环 球

张愉庆 合伙人

“踏实、认真、易于相处”

1983年出生的张愉庆是环球“80后”合伙人中的佼佼者,常驻深圳,主要业务领域为争议解决、信托、资管及私募基金。

在加入环球前,张愉庆曾在君合和广和工作。在君合的这段工作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律师行业和律师工作的认识,让他锻炼了基本功,并且结识了很多师友。

2017年,张愉庆加入环球。他说,选择环球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环球是国内领先的律师事务所,二是他非常认同环球“正直、简单、阳光”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三是环球的合伙人充满朝气,整体氛围很吸引人。他说,在环球工作的最大感受是合伙人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互相体谅与关照,团结、甘于奉献、年轻合伙人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是他体会到的环球的特点。

从律师助理到合伙人,张愉庆用了约8年时间。他说,到目前为止,对他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是刘虹环律师和张建伟律师,最想感谢的也是他们,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专业、敬业的极致。

成为合伙人后,张愉庆的工作心态开始转变,会更多地从团队和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安排工作。困难和挑战随时都有,但好在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互相鼓励和帮助,一起克服困难。他平时更多强调的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一起努力将业务做好,一起分享成长的收益。目前,团队在专业上有特长,团队律师又比较敬业和上进。关于团队未来发展,他希望团队能够坚持专业方向,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先者,也希望每个成员都能够在专业和收入上达到预期目标。

现在,张愉庆的主要执业方向为争议解决、信托、资管及私募基金,这些执业方向是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其中,争议解决是他从事律师工作伊始就做的业务,也是他目前工作的重心。信托、资管及私募基金业务则因为他本人的兴趣加上大量的业务机会,逐步形成的个人强项。而两类业务的重叠,正好可以让他结合在诉讼和非诉两方面的经验,为客户提供更优质和高性价比的服务。

目前,他业务中争议解决业务的比重比较高,服务于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多一些。他说,投融资模式创新的项目或者案件比较考验律师的法律功底和对监管政策及司法实践的把握,需要律师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分析、阐述清楚其中的多重法律关系和复杂的权利义务安排,谨慎地设计交易结构或者诉讼策略。

张愉庆理解的顶级律师的思维是发散式的,不落窠臼的,能够在复杂的法律规则和商业需求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他本人办理案件的特点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希望将每一个问题研究透,充分了解己方和对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能够准确地把握案件的走向。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时。张愉庆坦率地说,除非自愿对业务作出一些舍弃,否则很难平衡好工作和生活。


Q&A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张愉庆:“优秀律师,他们的普遍特点是勤奋敬业、反馈及时、充满斗志。若想脱颖而出,则需要比他人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对律师工作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并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

天 元

李晗 合伙人

“好学、上进、

专业、亲和”

陈卓 合伙人

“像工匠一样精致

地对待每一个案件”

1986年出生的李晗与1984年出生的陈卓是天元青年一代合伙人的代表,他们都是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同学,恰好同年加入天元,又同年成为天元合伙人。

2007年,还在北京大学念研究生的李晗以实习生身份加入天元,并一直在天元从事律师工作至今。

2014年11月28日,枫叶教育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上第一家中国内地基础教育机构,枫叶教育也是中国学历教育第一股。李晗是这个项目的执行负责人。这个项目历时一年半,作为负责人的李晗参与了整个过程,除上市项目本身工作外,在公司的治理结构,法律框架等方面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使客户规避了潜在性的法律风险。为此,客户还特别向她发来感谢信。项目的成功和客户的认可坚定了她长期从事律师行业并成为合伙人的职业规划。

2014年底,李晗成为天元合伙人。

角色的转换带来了工作重心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成为合伙人后,李晗经历了从项目的执行者变为项目的管理者,从埋头干活儿到抬头看世界的转变。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成为她最大的挑战。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一方面分出相应时间对团队人员进行优化,加强内部指导和培训,一方面统筹协调多个项目的安排,形成自己和团队的项目跟进流程,她较为顺利地实现了角色转换。

现在,李晗是天元私募融资、境外上市业务骨干,主要从事私募融资、企业境外上市、企业并购、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公司常年法律顾问业务。她的代表业绩有枫叶教育集团香港IPO、宇华教育集团香港IPO、春来教育集团香港IPO、新东方在线香港IPO、朴新教育集团美股IPO等。

对于团队和个人的未来发展,她有着明确的规划。团队层面,未来3年时间,她要完成团队优化和更新,形成团队分工合理,律师层级全面,个人能力卓越的高效高质团队。个人层面,未来3-5年时间,她要形成个人的优势领域,在1-2个领域中做出精品成绩。

李晗说在天元的十几年时间里最大的感受是天元是一家有人情味的律所。一路走来十分感谢团队的同事,他们既是事业导师,又是人生益友。她要特别感谢的人是天元执行主任吴冠雄律师,吴律师是她从实习开始的指导老师,见证了她整个职业生涯,在工作及职业发展上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

和很多律师一样,工作占据了李晗生活的大部分。她说,这两年工作占比有所下降,约在80%左右。当被问到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时,她表示自己目前家庭和谐,工作顺利,不需要刻意作平衡,这要非常感谢先生无条件的关怀和支持。

2007年,陈卓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学士。他也于同年加入天元律师事务所。多年来,陈卓专注于争议解决领域业务。

2008年,入行不久的陈卓遇到一个案子。客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生的债权被一审法院认定超过诉讼时效,天元代理二审,胜诉希望渺茫。通过思考,陈卓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观点并寻找到有关事实及法律依据,最终获得二审法院支持。自此,他开始领悟一些诉讼律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并且开始享受诉讼律师寻求争议解决方案的乐趣。

在天元的十几年里,陈卓最大的感受是天元十分注重代际传承,也十分注重内部业务合作以及利益的分享,这使得天元内部凝聚力很强。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天元争议解决领域的几位前辈,他们向他传授了“诉讼只是手段而并不是目的”的理念,使他处理争议解决案件的视野从案件本身的事实、法律和程序问题,扩展到了司法程序之外的领域。

2014年底,通过七年半的努力,陈卓成为天元合伙人。他说,他十分感谢他的太太,在与她相识之前他只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她在法律行业品牌公关以及律所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见闻给予了他耳目一新的启发,并促成了他下定决心从专业律师向律所合伙人的转变。

成为合伙人之后,陈卓的工作重心和思维方式转变很大。他说,成为合伙人后对自己的定位不能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业务型诉讼律师,而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工作重心也转变为如何培养建设团队,如何协调和安排团队内的律师分工合作,保证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同时处理多个案件,相应的,思维方式也从案件具体的微观战术问题扩展到了更为宏观的战略层面。

多年来,陈卓专注于争议解决领域,并且已经连续两年获得The Legal 500推荐。他在金融类纠纷、房地产纠纷案件、公司股权纠纷、知识产权纠纷、产品质量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等类型的案件处理中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

陈卓也始终坚持创新。他说,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争议解决类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案件的复杂程度也不断加大,诉讼律师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为此,他一直在探索尝试诉讼业务的非诉化处理方式,一是在诉讼案件中引入尽职调查的方法,从而确保获取与案件有关的更为全面的信息,进而有利于拟定更为精准有效的争议解决方案;二是借鉴非诉业务中团队协作的方法,从而确保案件中的具体工作能够像机械钟表一样精密的推进,进而有利于既定方案的有效贯彻执行。

对于未来,陈卓并没有特别宏大的规划,他认为脚踏实地的做好眼前的事情最为重要。如何确保以高质量的工作和良好的案件代理结果来回报客户对他的信任是他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团队层面,他希望团队内部律师可以成为近年来争议高发的如金融资管、公司股权、破产及不良资产处置、刑民交叉等各个业务领域的专家。

诉讼律师的工作不能完全靠拼体力投入,疲于奔命的工作状态不利于确保诉讼思维的灵敏度,劳逸结合非常重要。陈卓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方式是尽量确保规律的作息,提高工作效率。做了合伙人之后,尽管工作在个人时间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他还是会保证个人的休息时间,定期健身和旅游。


Q&A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李晗:“脚踏实地,看得长远。律师的职业生涯是努力学习和不断积累的过程,既需要扎入项目中钻研和思考具体问题,也需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

陈卓:“年轻律师应该脚踏实地一些。诉讼律师需要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实务经验积累,需要一个又一个胜诉结果来建立自己的口碑。有些案子持续时间会很长,要耐得住寂寞,放下身段去抠基础工作中的细节,不要在自己业务尚不成熟时好高骛远。”

通 商

崔强 合伙人

“务实、直接”

刘涛 合伙人

“敬业用心,谨慎有责”

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崔强加入通商,选择加入通商的原因有二:一是通商作为红圈所,业务水平久负盛名;二是通商的文化较为内敛,个人的性格与之较为匹配。崔强给自己的定位是 “务实”和“直接”,而这恰好也是我们所认识的通商。

在通商,合伙人的成长周期原则上最少需要7年,崔强属于例外。1985年出生的他被李洪积律师称为“(通商)80后中跑得最快的一位”,仅用6年时间便成长为合伙人,期间他还远赴海外求学,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他同时还是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最年轻的在册仲裁员。

崔强的快速成长从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通商这个平台。通商在管理上属于纯粹的团队制,优势之一在于师父带徒弟,这有利于年轻人的快速成长。他说,从入行开始,李洪积律师和张威律师就手把手地教,两位律师对他的执业生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律师传授的主要是宏观思维以及对争议案件的整体把握。例如会要求他了解客户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更妥善地解决客户的问题。张律师则主要负责细节的把关。他说,在工作的前五年,无论多么努力地查法条、查案例、把能想到的全部写进答辩状或代理词,张律师总要作出几点必要的补充,有时候会很无奈,但更多的是很庆幸。

执业伊始,崔强就选择了争议解决作为执业方向。在法学院时,他非常喜欢美剧中律师的唇枪舌战。后来赴美国留学,他给自己取的英文名Alan是他最喜欢的美剧Boston Legal中男主角的名字。而在执业方向选择上,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争议解决。他或许是极少数追美剧追成名律师的法学生之一。

崔强说,争议解决业务最考验律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复杂疑难案件的法律关系通常难以梳理清楚,权利义务盘根错节,只有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成为一名优秀的争议解决律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时刻看清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关键时刻可以“四两拨千斤”。

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学校读书,是崔强加入通商时就有的计划。他认为律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仅靠法学院的学习是无法成为一名优秀律师的,所以本科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经过几年实践,他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去国外求学。这段海外留学经历还使他了解了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直接、务实的思维方式,使他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西方客户交流沟通。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对他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摆脱了此前性格中多愁善感和瞻前顾后的一面。

今年是崔强在通商工作的第十一年,他想特别感谢李律师和通商的各位同事,感谢通商给予他实现理想、展示自我的机会。他说,对于律师职业而言,过人的聪明才智、广泛的社交网络、过硬的政府关系都仅是加分项而不是必备条件,自始至终认真工作的人,受益最大。

1986年出生的刘涛是通商最年轻的一级合伙人。执业伊始,刘涛就专注于资本市场、兼并收购、基金设立和私募融资领域业务,曾经办理欧普照明首发上市、红星美凯龙家具集团H股首发上市、BiliBili(B站)美国红筹上市等众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项目。

在加入通商前,刘涛曾先后在金杜、通力工作。这两段工作经历不但使他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及工作能力上得到迅速的提升,还让他遇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前辈,并在职业规划、工作技能、人生方向上得到启发。

2015年,刘涛加入通商。他说,选择通商一方面是因为通商在资本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与自己专注的业务领域匹配;另一方面是通商正启动“再创业”行动,全力扶持与帮助年轻律师的成长与独立。相较于其他律所,通商具有更加通畅的晋升机制,其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也有利于年轻律师的自我价值实现。通商最大的特色是非常注重实干精神,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和 “野心”,通商就会以最大的诚意和最大的意愿来接纳你,为你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源。在加入通商后的第二年,刘涛成为通商的合伙人。

成为合伙人以后,刘涛的工作重心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要同步注重团队的建设、客户的开拓以及两者的平衡。一个非常典型的挑战就是刚开始晋升合伙人时团队成员有限,于是工作空闲时焦虑如何开拓市场,工作忙碌时焦虑是否增加团队成员,而且两者焦虑会不停的转换。他说,在这样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和其他团队的合作,合作一方面有助于调剂团队成员之间工作量,更有助于团队之间业务领域的互补与推荐,深度挖掘并服务好客户的需求。

刘涛所在的团队是一个以戴凌云、姜海涛、沈军和他四位合伙人为核心的大团队,团队整体人数超过30名,擅于以资本市场上市/重组等证券化视角来思考投资、并购以及创业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股权激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资本市场完整产业链中兼顾不同阶段风险控制的法律服务。

刘涛被称为“通商复联”的“黑豹”。这个“组织”里还有“美队”吴刚、“局长”孔鑫、“浩克”张小满、“钢铁侠”戴凌云、“灭霸”张新阳、“树人”刘问等等。“通商复联”是通商年轻合伙人不断集结的信号,“黑豹”的称号则是对刘涛爆发力和执行力的一种肯定。刘涛说,在通商,他收获的不仅是同窗共事之情,更是共同创业之义。


Q&A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崔强:“选一个喜欢的领域,找一个好的平台,保持与最优秀人群的交往,坚持做下去就会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必备的要素并不苛刻。平均水平的情商和智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学习,认真负责的工作,良好的团队精神,有了这些就很难不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了。”

刘涛:“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严谨的工作态度,主动的学习习惯,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战略目标,并加以严谨的计划及执行,同时在前行的道路中不断汲取优秀律师的优点并修正、完善自身的执业计划。优秀律师应至少具备专业、谨慎、细致、快速、主动五点要素。”

汇 业

曹竹平 高级合伙人

“追求自由的心灵,崇尚独立的思考”

曹竹平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期间,他师从著名行政法学家邹荣教授攻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毕业后,他成了同班同学中目前唯一从事行政法律服务的律师。

“85后”的曹竹平是名副其实的“跳级生”。和大多数律师的成长轨迹不同,因为赶上了上海最后一批可以在硕士研究生时期进行律师实习的机会,他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在律所实习,硕士毕业后即申请了律师执业。2015年,执业三年一届满,曹竹平就成为了当时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今年,曹竹平加入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成为汇业的高级合伙人并负责政府法律事务团队以及行政法学科建设。加入汇业后,他努力推动行政法领域成为汇业着力拓展的重点领域,计划引进优秀的行政法律师,争取在3到5年内将团队打造成上海最优秀的行政法律服务团队之一。同时,他还负责并主持汇业市场部日常工作。

在赛道的选择上,曹竹平另辟蹊径,将行政法律服务作为主战场,提出了“商事行政法”的概念,将商业活动中的行政法律风险防范和行政争议解决作为主要服务内容。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刚开端的好市场。执业以来,他办理了包括被媒体称为“世纪盐改第一案”的盐改系列案件、上海首例环保管制性征收案件以及博士诉上海大学案在内的诸多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行政诉讼案件。

曹竹平说他极少为政府机关提供法律服务,绝大部分客户都是公司企业等行政相对人。虽然代理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难度很大,但他表示从来没有受到过来自外部的干预。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在办案过程中始终提醒自己严格在法律的规范内办理案件,以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为目标,尊重司法裁判,不死磕更不要挑唆、鼓动当事人寻求非法救济途径,理性面对一切结果。

目前,曹竹平团队专注于土地流转与城市规划、建设工程、食品安全、行政垄断或行政性不正当竞争等领域的行政法业务。接下来,可能会逐步向金融行政、环保行政、大市场监管等方向发展。团队现由7人组成,他计划今年内再引进两名以行政法为主要执业领域的团队伙伴,进一步扩大团队规模。

曹竹平的团队非常注重产品创新,关注行政案件和民商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对接。他说,很多刑事案件,尤其是涉及行政犯的刑事案件,都存在前置行政认定的问题,团队期望从前置行政认定的角度即介入,为刑事律师从行刑衔接的角度,寻找更好的辩点。

一路走来,曹竹平想感谢的前辈有三位,分别是当年入行之初悉心指导、照顾的尔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衍律师、使他有机会了解行业、走入行业的原上海律协副秘书长刘小禾老师和他的硕士生导师邹荣教授。他们三位前辈从工作习惯、执业发展、学术研究等方面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工作之余,曹竹平还是一名京剧打击乐爱好者,负责京剧演出的打击乐演奏。每当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都会去票房(京剧爱好者俱乐部)。他开玩笑说,在重金属的打击乐声中,可以很好的释放工作上的压力。同时,曹竹平也鼓励团队成员广泛阅读。他说,阅读是工作和生活的连接点。


Q&A

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曹竹平:“要在律师队伍中脱颖而出,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一定要有一门自己的‘独门秘籍’。专业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然,除专业之外,还要有高度的规范执业意识,在年轻律师刚执业的这几年里,一定要逐步培养这样的规范意识,这既是对客户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和保护。”

小 结

一线律所的晋升门槛往往较高,晋升周期也较为固定,从律师助理到合伙人的道路并不容易。能够成为合伙人并突破律所晋升周期的律师更是极少数。

此次受访的12位合伙人都是他们各自跑道上的佼佼者,虽然他们的成长经历都各有不同,但我们也发现他们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律所平台的选择关键要看律所的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是否相符、律所的业务结构和自身业务发展需求是否匹配,律所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是否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第二,他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并坚持创新。“脚踏实地”“专业敬业”“匠人精神”是我们在访谈中最常听到的词汇。他们始终以近乎苛刻的要求要求自己,以极其谦卑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还始终围绕客户需求坚持业务创新,从而保持行业领先位置。

最后,他们都对工作充满热情。对于律师而言,“996”“007”是日常,平衡工作和生活几乎不可能。想脱颖而出,则需要比他人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对律师工作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

我们相信,未来十年是属于“80后”律师的黄金十年,会有越来越多“80后”合伙人被我们看见并记录。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律师 交通事故 案件 劳动者 逃逸 被告人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肇事罪 用人单位 驾驶 赔偿 劳动合同 债务人 事故 当事人 协议 交通肇事 房屋 土地 自诉 被害人 肇事 补偿费 法院 责任 刑事案件 事务所 辩护 公司 交通 债务 法律 民警 车辆 打官司 嫌疑人 鉴定 死亡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