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20:15:09来源:法律常识
四川新闻网消息自2020年1月,《绵竹年画保护条例》施行以来,绵竹市深挖传统年画文化法治基因,以开展全面依法治县示范试点为契机,创新打造绵竹法治年画,用法治年画反哺社会发展,构建起现代法治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绵竹市共创编《民法典·绵竹年画绘本》《“法律七进”绵竹年画释法》等年画释法系列读本12部,包含年画632幅、民谣顺口溜426个。
绵竹市探索“年画释法”模式构建“法治+文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聚力法治年画编制程序把控,发挥院校、律师专业优势,潜心研究、细心打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年画作品。
健全制度机制。创设保护专项资金、工匠评定制度,探索建立年画传承人考评和激励机制,组建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资深法律专家及学者为主的法治年画创编队伍,深入实地调研、集中梳理,形成全过程规范化法治年画创作流程。
精心组织编制。系统创编法治年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跨越三个独立一级学科,绵竹市司法局、美术家协会和四川师范大学法学专家、资深律师等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年画故事,辅之民谣、顺口溜等形式帮助理解记忆,画面生动、语言活泼,千年历史的年画担负起绘读法条的功能。
多方协作审改。绵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等共同审核修改,发动群众诵读校对,力争法治年画作品实现图文达意、释法有效。
拓宽宣传路径,把线上宣传和线下推广结合好
聚焦解决普法宣传实效不高问题,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平台载体,着力开展沉浸式、铺开式和针对性宣传。
开展现场沉浸式体验。通过举办年画培训班、创作营、研习班,设立绵竹年画主题邮局,打造年画创作基地特色产品等,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开展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邀请人民群众亲身参与法治年画创作活动,知名年画艺人及资深法律专家现场创作和解释法条,实现从群众“被动普法”向“主动学法”的转变。
开展线上铺开式宣传。精心创作“年画娃娃”系列微信表情包、电子书、H5等新媒体产品,拍摄制作法治年画普法宣传小视频,在“两微一端”平台和门户网站等官方平台优先发布,同步发动地方自媒体和网络达人转发扩散,实现“官媒发声、自媒共振”,营造出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
举办讲堂针对性培训。聚焦领导干部法治培训和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年画作品拓展到领导干部政治轮训和学生普法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延伸创编《党的十九大年画宣传读本》《依法治国年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年画宣传读本》等年画读本,受到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的追捧青睐。截至目前,现场参与法治年画体验达到104.3万人次,参加受训领导干部和青少年3000余人次,新媒体使用量下载量超过50万人次。
挖掘发展潜力,把法治价值和后期运用承接好
把法治年画作为所地联动、城市提档升级、拉动乡村文旅产业的特色品牌,扎实做好法治年画“后半篇”文章。
挖掘发挥矫治潜力。推动法治年画走进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将其作为艺术矫治的重要方式,组织戒毒人员学习法治年画创作,在培养掌握一技之长时潜移默化融入法治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已开展培训班四期,培训戒治对象120余人,创作绵竹法治年画相关作品1700余幅。
融入城乡景观打造。结合绵竹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和街道、乡村文化建设等工作,把法治年画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法治院坝,拓宽法治年画外延边界,绘就城市“法治文化阵地地图”,实现了“景中有法,法中有景”,共建设绵竹年画法治文化广场12个,法治院坝、法治长廊150个,法治年画上墙超过4000平方米。
打造法治文旅品牌。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以年俗文化为载体,把法治年画作为地方特色人文景观,打造“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中国年俗村等特色法治文旅景区7个,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400余人,人均增收千余元。
(供稿:绵竹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