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6:55:59来源:法律常识
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于12月8日下发《关于印发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网贷整治办函[2017]56号)(下称《通知》),网络小贷迎来监管细则。
《通知》指出,本次专项整治主要排查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合法合规性,打击无网络小额贷款经营资质甚至无放贷资质却经营网络小额贷款的机构。
此前,《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下称《暂停批设通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下称《现金贷整顿通知》)接连下发,现金贷、网络小贷规范整治的靴子相继落地。
业内人士表示,综合利率上限、持牌要求、资金来源、网络小贷经营资质、催收等方面,都成为监管重点,现金贷公司面临业务收缩、被迫转型甚至退出市场的局面。
而随着监管的急刹车,“老赖”军团集结、平台暂停借款、逾期爆发、催收业务量激增等监管后现象也相继显现。
部分平台已经无法借款
监管政策的不断落地,加速了现金贷平台的业务转型以及退出市场的脚步。
11月21日,监管风暴开启,当晚,《暂停批设通知》在行业内被刷屏。
12月1日,《现金贷整顿通知》则明确规定了息费上限。该通知表示,各类机构以利率和各种费用形式对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禁止发放或撮合违反法律有关利率规定的贷款。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大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36%的利率红线是法定的利率上限,有法律依据就要严格执行,对互联网金融来说同样如此。如果年化利率超过36%,那是掠夺性信贷,对社会有损害或破坏。
目前,一些现金贷平台存在通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问题,监管落地后,不合规的平台需要调整业务框架结构,或转型符合监管要求,或退出市场。
重庆海尔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传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做现金贷的平台公司转型合规难度较大,如果将利率调整为36%以下,会出现平台收入无法覆盖风险的现状,收回的钱比放出去的还要少。”
而随着监管的整肃,部分现金贷平台已经出现无法借款的现象。
以现金巴士为例,有借款人表示,还款后无法借款,也有借款人表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信息,但平台仍未放款。
第一财经记者在百度贴吧看到一名借款人发帖称,“有借现金巴士的老哥们别还了,还了就借不了了。”另外一名借款人也表示,还款后再进行借款时发现平台显示“小巴士正在快马加鞭匹配资金方”,但无法借款。
《现金贷整顿通知》下发后,现金巴士平台APP显示正在进行新产品升级中。第一财经记者发现,12月6日,其曾显示“升级中、新产品即将上线,倒计时2天”,但截至12月12日,仍显示“距离新产品上线倒计时4天”。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现金巴士的工作人员,据其介绍,目前为了符合监管要求,公司正在做产品调整升级。
“借款金额、周期、利率、逾期、坏账率,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资金成本是多少、风控做到怎样的水平、模型怎样设计,现金贷要可持续地让企业赚钱、存活,模式需要试验。”上述受访人表示。
在监管落地前,现金巴士平台显示,其共有三款产品,分别为“十万火急”(最多借款金额1000元)、“红卡用户专享”(2000元)、“黑卡用户专享”(5000元)。其中,“十万火急“产品又分为借款金额500元、1000元两种,借款时长为7天或者14天,借款人可根据需求任意搭配选择。根据借款金额、借款时长不同,收取的具体费用也有所不同。
例如,借款500元,借款时长7天,到期应还525元,其中快速信审费18元、利息1元、账户管理费6元;借款1000元、借款时长14天,则到期应还1100元,其中快速信审费72元、账户管理费24元、利息4元。
根据《现金贷整顿通知》规定,各类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统一折算为年化形式,各项贷款条件以及逾期处理等信息应在事前全面、公开披露,向借款人提示相关风险。
根据此项规定,快速信审费、账户管理费、利息等均应算在综合年化利率当中。如按照全年360天计算,该款产品的综合年化利率高达257%。
现金巴士方面表示,新产品上线时间取决于后台的技术准备时间,能否按时上线不敢确定。“目前已经有完整的调整方案,在加班加点去做,很多细节需要调整,比如利率。”
郭大纲表示,对于36%利率上限的要求,考验平台的能力。如超过36%,可归为过度借贷的范畴,融资人可能不具有偿付能力。对于一些风控能力做得比较好的平台,它的现金贷产品利率是可以控制在36%以下的。
因此,从事现金贷业务的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相关业务,鼓励有牌照、有核心资源,同时风控能力又强的平台去做,不合规、风控能力低的平台则应该退出。
催收公司业务激增难度提高
此前,行业内多头借贷现象严重。而由于共债群体数量庞大,监管落地后,部分现金贷平台停止新增放贷业务,造成了很多用户无法“借新还旧”,大批用户产生逾期现象,债务危机迅速爆发。
一般现金贷平台的催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平台自己催收,二是将催收委外。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其所在的催收公司主要与现金贷平台进行合作,而催收公司也会担心平台不与其结算,因此对平台的选择会进行一些尽调。但行业内部确实存在只要现金贷平台给的价格足够高,催收公司就接单的现象。
一位催收公司从业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很多现金贷平台都会自己搭建催收团队,比如M0(逾期一个月以内)、M1(逾期在1~2月间)由平台自己搭建的催收团队进行催收;M2~M12(逾期2~12个月)委外催收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催收难度增加。据其介绍,M0的催回率一般在70%左右,M2在12%至15%之间。
“从长远来看,对催收的影响会非常大。”上述受访对象表示,监管政策落地后,对催收业务影响很大,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短期内催收业务单量变多,但难度也相应变高。
“难度变高主要是因为监管政策下发后,有一部分用户会以平台放高利贷为由不还钱。但催收公司仍然要进行催收,最起码要把本金收回。”她称。
监管风暴席卷,催收价格也水涨船高。例如,M0最低,逾期的周期越长,收取的费用越高,具体费用每家机构有所不同。上述受访人员透露,监管条例出台后,催收价格大概上涨了20%至30%。
“因为很多现金贷平台已经暂停放款,虽然短期内逾期者较多,催收业务量暴增,但因为没有新催收单子产生,很多现金贷平台会将此前委外的业务收回,自己进行催收。另外,监管落地,不合规的现金贷平台逐渐退出,也会造成催收业务量减少。”这位受访对象表示,随着催收业务量的逐渐减少,未来,催收大军将面临失业问题。
近期下发的监管政策也提及了敏感的催收业务。例如,《通知》要求排查小贷公司是否自行或委托第三方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和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
上述受访人员表示,催收的边界很难控制。一般来讲,由于催收业务会有相应的提成,收入较客服相对可观,很多催收业务人员都是从客服人员转行过来的。催收新人会有入职培训、有固定话术。但为了拿到更多的提成,部分催收人员或会有过激的行为。
她表示,一些正规的现金贷平台对催收公司会有一些要求,比如催收通过系统电话进行,留有电话录音,平台对录音定期检查,如发现违规,会有相应罚款等措施。
信用共享遏制多头借贷与恶意逾期
互联网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共享机制,数据分散在各个机构中,导致行业多头负债和有组织的欺诈现象日趋严重,这是目前最主要的风险点之一。如果风险未能及时防控,很可能会引发信用风险、系统性的行业风险。
近期监管政策出台后,“老赖”闻风集结,在各社交群组中,发表反催收、不还款等言论,而这批赖账大军中,有曾经的职业老赖,也有无法“借新还旧”的逾期“新兵”。
而对于借款人的恶意逾期,互金机构及监管部门已有部署。今年,很多机构及行业协会纷纷推出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以遏制借款人的多头借贷等行为。
例如,北京宜信致诚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阿福风控云平台”,把对接的宜信全量借款数据、风险名单等向行业开放查询,这是一种单向共享。
此前,北京互金协会也发起成立基于信息盲交换的打击“羊毛党”新框架,并建设了信息盲交换系统(BITs),这个系统不是数据共享系统、征信系统或监管系统,而是一套解决互信问题的信息交换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头借贷等信息共享,行业内部也经历了不愿共享数据到机构、行业协会纷纷推出共享脱敏数据服务的一个转变。
业内人士介绍,现金贷行业刚起步阶段,发展相对健康,而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行业门槛较低,一些原本从事线下放贷的机构进入线上,但它们的风控相对较差。当进入者越来越多,行业乱象丛生,也催生了客户的赖账、拆东墙补西墙等逾期行为。
根据这位业内人士表示,此前,行业内部之所以不愿共享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主要是由于如果借款人无法借新还旧,对于一些借款平台而言并非有利。
而随着行业的发展,2017年下半年开始,一些平台逐渐开始转型,由借贷服务提供商转型为数据提供服务商,通过一些脱敏方式将自己的数据共享给其他平台,分享数据匹配黑名单用户。
北京宜信致诚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卉表示,“未来十年网贷行业发展的关键是防控信用风险,有效规避信用崩盘的出现,行业需要更多机构的通力合作来打破信息壁垒。”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筹建的“信联”将于年底获批筹建。信联的职能就是采集持牌金融机构以外,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个人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