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东路桥公司8300万逾期,中国神话祝融

时间:2022-11-14 13:36:55来源:法律常识

祝融的先进文化造就“绝地天通”的神话

——东夷少昊的太阳神来自重黎部落

神话与传说是中国古代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在民间口耳相传一种文学样式。通过幻想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等方面不同时期混合加工而成的解说。很多人照搬以黄帝为开端的《史记》,然而,就如《史记。楚世家》:“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吕氏春秋·孟夏》:“其神祝融 。”高诱注:“ 祝融 , 颛顼氏后, 老童之子, 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如此以来,伏羲之前比伏羲还早的祝融变成了帝喾时期才出现了?重黎在伏羲时期就出现,变成黄帝之孙?董部落更加晚,变成祝融八姓参胡的居住地?就连伏羲女娲也变成黄帝之后了?炎帝呢?没有放在黄帝之前?如何去其糟粕,加以研究,是我的出发点。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妪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

《国语·楚语下》:“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 洁之服,而敬恭神明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宜、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祗、氏姓之所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明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

《尚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耳刂、 、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使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天帝之居。”

《淮南子》:“昆仑县圃,维绝,乃通天。言己朝发帝舜之居,夕至县圃之上,受道圣王,而登神明之山。”

《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尚书。孔氏传》: “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只不至於天,明不相干。”

由于高山高耸入云,高山通天,两个时期都说祝融重黎有“绝地天通”的本事,人可以与天地相沟通。一次在颛顼时,可以上天入地,一次在帝尧时,帝尧哀怜无辜受罪之人,于是接受“上帝”的命令,剥夺三苗之君的世位,使在“下国”,并且使重、黎断绝天地之间的交通,遏绝地和天的通道,拆除了人们本来可以自由升天的昆仑山的天梯;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木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专门管理天,按地的黎专门管理地。从"绝地天通"这一历史中透漏的信息是:黄帝之前,伏羲、神农时期,人人可以与天地交通,人人享有与天地交通的自由。

祝融原名叫黎,本名重黎,祝融氏燧人为三皇之一,祝融是上古神话之帝王,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祝融氏酋长燧人,祝融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最早发明了钻木取火、最早创建了集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我国古代传说中将凤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称“凰”。《说 文》记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文、鱼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战国时楚人歇冠子的《歇冠子》也说:“凤,鹑火之禽,太阳之精也。”,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 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说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为何祝融能够“顶天降地”,此后只有祝融能够登天?《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郭注:“重寔(shí原字为实的上部下加是)上天,黎寔下地。献、邛,义未详也。”。言重扛举上天,黎抑压下地,使天地分开。重为东方太阳神,其职责为护送太阳由扶桑树上达天空,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上升;黎为西方太阳神,其职责为迎接太阳由若木(或细柳)下潜地底,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下降。所谓重黎“绝地天通”实际上是重黎的东西太阳神之神话的一种改造。上下升降运动又是人神转换的方式,重向上故属神,黎向下故属民。……很多史学家作出不同的解释。

我认为祝融“绝地天通”的延伸意思,是隐喻祝融部落:神通广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农业、医学、养殖、冶炼、音乐等……,博通古今,掌握四时,祭祀卜卦,上可以到达天庭与天交流、可以下地府,与鬼交流,活动于天地人之间。源于观测天体运行、天文与农事安排。重主要擅长于观测天体运行,位置,周期、年月日的精细测量计算、天文预测等;黎擅长于结合季节,制定农历。(详细见本文第五部分“祝融部落“重黎”的'绝地天通’”)

1,祝融部落的先进文化

1.1,从管理火到观测天文

祝融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 梓慎 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 杜预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2009年10月27日,广西崇左江州区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一件智人下颌骨的前部断块和大量与之共生的动物化石,经古人类学家初步观察,这个下颌骨距今约11.1万年,是现代人演化历史一个重要环节的见证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占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和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波兰、日本、南非等国及我国的古人类学家一起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同时,智人洞发现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证明,早期现代人在东亚出现的时间或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起源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智人沿北到湖南、湖北迁徙,在湖北郧西县黄龙洞发现了距今9万~10万年前的具有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而智人洞和黄龙洞人类化石的年代和所具有的过渡性形态特征为东亚地区现代人主要起源于当地古老型人类的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5万年以前"广西柳州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 桂林大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下岩门山北麓,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发现了一批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是中国史前陶器中心起源地之一。像大岩遗址这样的洞穴遗址在桂林已发现72处,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人们对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史记·补三皇本记》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这场大战而“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从此太阳东升西落,河水向东流淌,女娲不忍心看到天下苍生受苦,便炼石补天,灾难才逐渐消除。《淮南子·天文训》却把女娲时期的祝融共工之战,与颛顼时期混为一谈:“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是人类第一次分清东西方向(太阳东升西落)的开始,到后来的伏羲时期的才出现“四象生八卦”即八个方向。“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 《仓颉造字来源于祝融部落的传授》一文:“祝融部落是最早管理火的部落,并观测天文,成为太阳神。伏羲时期的重和羲黎其实也是重黎,是祝融部落为伏羲女娲部落的主要力量。”。从祝融早于伏羲,那么,祝融首先发现了东西方向,之后细分六十四卦。这是祝融长期观测天文的结果。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忎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斲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则证明,炎帝晚于伏羲女娲时期,也就晚于祝融部落形成之时。哪就必定早于少昊时期。司马贞《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泄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证明少昊源于“太昊伏羲氏”的伏羲时期之后迁徙。如此,则九黎源于祝融的重黎的黎。

1.2,祝融重黎部落的文化

火给人们带来光明,其实,上古时候,制造火,就会找到希望:人类驱赶其他动物,保护自己,需要火;从熟食中,找到了煎汤煎药治疗疾病;从火燃烧草木之后,新的草木重新旺盛,发现了稻种与耕种;带来新的文明,推动社会的进步;从太阳升落与月亮出没,太阳影子发现时间的联系,认识方位,进而形成天文,形成天文观测,指导农事。

创作文字:观测天文,产生了文字与历史的记载(见1959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6300年前的陶文4件;又在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蚌壳进行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6460+-135年,发现三组蚌图,天玑星所包围的蚌塑,分别表示当时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开阳、摇光六星, 墓图下面的是三幅分别距今 107300年前、133300年前、159300年前的北斗七星图,应该是重黎观测天文的最早文字,字如图,字象形。证明祝融部落迁徙时候,就带有先辈积留下来的文化。而传说在燧人氏时期,就结绳记事,开始最早的文字,数学),

数学计算:所谓“占日”是指观测太阳,计算日子等等。观测天文,从河书洛图的数字巧妙,就可以知道数字的变化无穷。知道了数字的排列。《周易》云:“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指宇宙空间,两仪为天地,“爻”的两种符号排列而成。“――”叫做“阴爻”,“──”叫做“阳爻”,这两种爻合称“两仪”。四象即春夏秋冬四季。每一个卦,如果每次取两个,会得到四种排列,称为“四象”;四季的产生就反映了太阳、月亮、地球的周年视运行规律。也反映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相反的阴阳运行规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果每次取三个,会得到八种排列,称为“八卦”;如果每次取六个,那就会得到64种排列,称为“64卦”。包括后来的《老黄历》、《月历》、《颛顼历》的精确计算就是实证。

制造陶器:地处湖南、广西和广东接壤地带的玉蟾岩遗址,早在3万年以前,遗址距今2.25万~1.85万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与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出土陶扯均为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

金属冶炼:炎帝神农氏时期,祝融长琴迁徙,蚩尤作为祝融部落联盟的首领,统率重部落与九黎部落联盟,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黄石铜资源分布丰富,尤其是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一带,有五金矿产,人们用火焚林或者因雷击引起森林燃烧,一些裸露的金属矿被大火熔为硬块,后来蚩尤九黎部落就将其加工制作成原始的金属工具。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涿鹿激战。先秦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蚩尤“冶金作兵”的记载(古代称“金”,实际是指铜)。而在蚩尤用铜制造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具之前,黄帝、炎帝部落都还是以石或木为工具,所以蚩尤率领的重黎部落联盟是金属工具的创始人,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

农业管理:祝融重黎开创了水稻种植,广西隆安遗址1万年前的石磨、石杵等稻谷脱壳工具;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万~1.85万年,出土了几粒被证明是1.2万年前的古栽培稻,是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后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稻壳已有1.8—2.2万年。

医药文化:炎帝神农,炎帝也就是赤帝,赤帝为祝融部落首领,各部落联盟首领,始创医学。《淮南子.修务篇》:“古者民茹草饮木,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插种五谷,相土地之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 ;《五帝本纪》: “赫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搜神记》:“神农以赫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插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祝融问于岐伯曰:暑与火皆热症也,何六气分为二乎?岐伯曰:暑病成于夏,火病四时皆有,故分为二也。祝融问曰:火病虽四时有之,然多成于夏,热蕴于夏而发于四时,宜暑包之矣。岐伯曰:火不止成于夏,四时可成也,火宜藏不宜发,火发于夏日者,火以引火也,其在四时,虽无火之可发,而火蕴结于脏腑之中,每能自发,其酷烈之势较外火引之者更横,安可谈暑而不谈火乎。祝融曰:火不可发也,发则多不可救。与暑热之相犯有异乎?岐伯曰:暑与火热同而实异也。惟其不同,故夏日之火不可与春秋冬之火共论。惟其各异,即夏日之暑不可与夏日之火并举也。盖火病乃脏腑自生之热,非夏令暑热所成之火。故火症生于夏,仍是火症,不可谓火是暑、暑即是火也。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气宜矣。
  畜牧养殖:如果在伏羲时期,是把狩猎的动物关着,还是驯化阶段,那么,在黄帝时期以后,就是明确分工了,而董父为豢龙氏,就是可以进入家畜养殖阶段。《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路史·后纪》云:“豢龙氏后,有关龙氏,殆声转也。”,《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  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为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

城市管理:《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

音乐文化: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祝融峰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当然,祝融峰时期,黄帝之后了,其实是在黄帝之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祝融在伏羲之前就存在,后人把部落从黄帝开始列而已。祝融太子长琴,成为音乐的创始者。同样,《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把乐风列在炎帝之孙。其实,炎帝早于黄帝时期了。既然,到黄帝时期,各部落子民后人都称号作为他的儿子了。

祭祀文化:《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他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所谓“掌祭”,就是祭祀。

创造巫术文化:占巫来源与天文观测,源于祭祀。祝融:兽头人身,双耳穿两条火蛇,脚踏两条火龙,全身火红鳞片,南方火之祖巫。黄帝时期就封十二祖巫,也就成为后人说的十二姓。

其他文化不一一列举。

1.3,祝融祭祀观测天文,从记事培育史官

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载:祝融,神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1.3.1,董狐史官:祝融部落是最早管理火的部落,并观测天文,成为太阳神。我在《从董姓图腾研究童、重黎与祝融部落》等文论述了董部落为最早的部落。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 ,仓颉为左史。沮诵(祝融的别字)为右史。我在《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一文,再次阐述论证:“舜帝时期,进入赐氏阶段,氏是男性官员所独有,姓则是百姓。由于姓氏混乱,战国后才姓氏同一。而董狐是最早认识姓氏混乱带给部落的婚姻混乱的,也就率先在晋国,原董姓集中居住地,率先改为董姓”。恢复其原本母系的姓。

1.3.2,西周史佚:见我《仓颉造字来源于祝融部落的传授》,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仓颉部落是在黄帝之前,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陕西白水、河南南乐 、虞城 、开封、河南阳武、洛宁 。这些范围也是在早于仓颉的祝融部落范围。不论陕西白水、还是河南南乐,其出生地与祝融部落最接近。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1.3.3,程姓继重黎后担任天文史官:程氏是重、黎的后裔。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同时,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国语》十八卷《楚语》记载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及少吴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颛顼继少吴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为南正,管天;黎为北正,管地。尧舜时代,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担任分管天地的官职,一直沿续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1.3.4,司马迁《史记》:《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重黎之后,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时裔孙程伯休父为司马,克平徐方,锡以官族,为司马氏。其后世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相传帝少昊开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和军赋,周朝时称为夏官大司马。周宣王时,帝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因他打败了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的徐戎(又称徐方、徐夷),立下大功,便赐司马为姓。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1.3.5,王莽时期刘歆为天文史官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上古时代,羲和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掌管天文历法。刘姓,《史记》记载,刘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间,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相传是他养龙时所居处 。河南偃师“他养龙时所居处”,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于豢龙氏。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寰宇记》云:“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豢龙城,豢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豢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豢龙坟。”可知,他是在河南偃师、临颖县等董姓部落地居住,源于祝融部落董姓部落。《昭公二十九年》《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 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既然,源于祝融部落,王莽在掌权后就把天文官改称羲和。天文学家刘歆就曾被任命担任羲和这个官职,刘歆把羲和塑造为太阳的母亲、太阳的女神。

……因此,远古为史官,多出于天文观测的重黎部落及其部落后裔。

2.东夷少昊部落的火神(太阳神)来自祝融

2.1,董演化为东、重、童、章的通假

至今考古出来的描述社会发展史的是《楚帛书》。从书籍史的角度说,帛书是最古老的版本,内容极为丰富,举凡哲学、法律、天文历法、地理、人名姓氏、器物、数术等。但是,如董,如何变化,就需要去粗取精,则需要结合考古。其记载的毕竟是部落,且部落名称长期存在。

东,是日在树木之中,董,是日在树木之中,周围是草木。《广韵》注引《尸子》“东不訾”,《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蕫,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可见,东是董的演化而来(从董姓图腾结合董字释义与“董不识”综合分析即可求证),是由于董是最早管理火的活动,管理火的活动成为:董督、董正。或简称为“正”。所以也就逐渐把董姓部落的董,这一管理、保护、监管、收藏的职能,又衍生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因为管理火,故“董”也成为古老久远的意思。而从管理火,到“東”:拆开是日在木中,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人类对火的最初来源与太阳相关,《风俗通义·三皇》:“火,太阳也。”,表明人类对的认识太阳与火的关系与联系,人类最早认识的方位是东方,是由于认识了火,火光的颜色,火热与太阳,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也就崇拜了太阳。太阳在东,记载太阳的东方方位也就是管理火的“董”字,而“董”四周是树木,中间太阳起来,在扶桑树上,发出灼灼的光辉;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其实火神即太阳神,《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璞云:“火神也。”。祝融,“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象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帝喾命曰祝融”。【集解】:虞翻曰:“祝,大;融,明也。”韦昭曰:“祝,始也。”。“融”字是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古代一种烹饪器。“融”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通达、流通、显明、昌盛、和乐、恬适、和煦、暖和等义。“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也有的以融是荧火虫,象星星一样闪光,在黑夜里明亮;祝是祭祀,祭火,祭光明,祭祀天帝。我认为“祝”是“始”,“融”是“掌管用火的人”比较准确,其他是从活动中延伸。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屈原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屈原的《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正是祝融氏开创人类在房内用火。“烛”字与“祝”同音,“龙”字读音则与“融”相近,“烛龙”可以视为“祝融”的谐音词。《淮南子。时则篇》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祝融是上古时期主管火的应用、保障火种不息的一种巫祝身份,祈祷一年四季人类火的事业火光融融。章炳麟《答铁铮》载:“中国重黎司火,於火教本有因缘,郊之为祭,大报天而主日,此明以火为最上之神。”火的郊祭位于南方,火来自太阳,因此有主火、主日之说。

由于时间的需要,出现观测太阳,后成为天文观测,观测太阳的重仪,董则成为中间“重”,四周草变成“四游表”,后“重”,演变到“童”,有人在用眼睛观察的用来辨别方位的璇玑盘(“目”)。最好,金属重仪出现,也就出现“種”,就不需要垒石稳定重仪,而是插入低下,去掉“童”观测重仪的底部,就成为“章”,也就是卷章的来源。

董部落被祝融名称代替。后有农业水稻种植,分化重黎,“蕫、东、重、童”通用;出现文明的分化与迁徙。带领其他地方进入智人的人群,加入部落,不断形成新的部落;重、和、黎、羲等方位或季节,形成新的联姻部落联盟。董以重部落为主,也在先后迁徙中,成为新地点的中心,河南濮阳、山西鬷川等地就成为董部落的集中地。

2.2,董、东、重、童、章的通假

贾雯鹤在《重黎神话及其相关问题——《山海经》与神话研究之一》研究指出:古代神话中的“一神多名”现象十分普遍,重、黎与耆童虽名为父子,其实是一神之分化。重为东方太阳神,析、折丹、羲和、太折以及东母、女童、东皇等都是异名同实的东方太阳神;黎、噎、夷、石夷、耆、西王母等都是西方太阳神。……《西次三经》中作“耆童”,重童、黎耆,古字音近字通。《礼记·檀弓下》:“与其邻重汪踦yǐ@①(原字为足右加奇)往。”郑注:“重皆当为童。《春秋传》曰“童汪踦。”,《书·西伯戡黎》之黎,《释文》:“《尚书大传》作耆。”《史记·周本纪》亦作耆。并可为证。重黎实际上是耆童的倒称。重,从人、从东(在初或从申),为东方观念人格化后的神名。《说文》释“重”字云:“重,厚也,从壬,东声。” 。“东方由于同春天相认同,在空间意义之外又有了生命、诞生、发生等多种原型价值。”(注: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6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所以木神句芒(重)又成了生命之神,;重、东(dōng@②原字为东的繁体字)本为同源字。“'重’在邢侯作周公@③作秉,从人,从dōng@②,犹言'dōng@②方之人’ 也。重从人从东,而“'东’是太阳鸟所栖息的扶桑”(注: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47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dōng@②方之人,即是dōng@②方之神。”(注: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49页,龙门联合书局,1960。)所以,丁山先生认为 “dōng@②、重古本一字”(注: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51页,龙门联合书局,1960。)。

《广韵》注引《尸子》“dōng@②不訾”,《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④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此东、重、童三字通作之例也。因为,童从重省声,重从东省声,三字故得通用。

因此,董、东、重、童通用。只是贾雯鹤把重黎的生父以老童来分析,我在《从董姓图腾研究童、重黎与祝融部落》一文,结合图腾与观测天文的“重仪”,从重的“相风”单一方向到童的多方向,且可以测风速,证明,童在重之后,而重、童通用。

2.3,对东西方的认识与重黎太阳神的字义通假

太阳的朝升夕落,使人类祖先得以建立起东、西两方观念。祝融是火神即太阳神,重为东方太阳神,黎为西方太阳神。上文论及重,从人、从东(在初或从申),为东方观念人格化后的神名。而《说文》: “耆,老也。”,《史记·卫将军骁骑列传》“迟明”,索隐:“黎,黑也。”。《左传·宣十二》:“耆,昧也。”,《楚辞·九章·怀沙》:“日昧昧其将暮。”王注:“昧,冥也。”,而《说文》:“噎(原字为日右加壹),天阴沉也。”《小尔雅·广诂》;“噎,冥也。”与黎、昧义同。而夷、石夷、耆、黎音近义同。黎也就与西方相联系;表明重黎在观测太阳时期开始出现。时间的推移,部落首领的变化,也就出现一神多名。但是,东西方太阳神则是了解上古时期的主线。

董管理火演化为东方太阳神,火光灼灼,融风吹拂,演化为祝融。晨曦,太阳从东方升起,夜幕,太阳从西方降落。人类最早认识东西方位,也随着东西方位的对立统一,阳与阴,升与降,上与下,明与暗,寒与热、天与地,高与低,大与小等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不息,万物变化日新,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本质。“日”的变化,总结出寒暑二季,日月的对应,生活的需要对日、月的出没关注。又逐步定出东西四方,提出“二分二至”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化府也。”;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后来称呼的“太极生两仪”。“阴阳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祝融部落的哲学智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蕴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二元文化”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在冲突中共存。这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有吸引,也有对立。

太阳的上升与降落,与原始部落生活结合,随着水稻种植,犁即黎,属于下地耕种,而狩猎上高山,则分为:重黎为上下两个不同方位的统一体,故可细分重、黎。黎、犁古字通,《左传·昭二九》:“颛顼氏有子曰lí (原字为梨的繁体字),为祝融。”lí(原字为梨的繁体字)、黎古通。郝懿行云:“史记五帝纪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即此。黎、犁古字通。”。

出于对时间的需要,从太阳照射物体的影子,开始刻度,出现最早的天文观测。于是,出现了上文论及:重为东方太阳神,其职责为护送太阳由扶桑树上达天空,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上升;黎为西方太阳神,其职责为迎接太阳由若木(或细柳)下潜地底,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下降。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秋分,用测日影确定夏至、冬至……

那么,老、耆、暮、太阳降落、犁于地也就自然联系起来。见上文“日昧昧其将暮。”,“昧,冥也。”, “耆,老也。”,黎音离,离与雝通假,雝音“融”。离即离朱。重黎,记载为钟离,有记为“终黎”、 “鐘離”。重黎之名所代表的部族实体应即祝融部的嫡裔, “融”字占读如“黎”,“祝融”的重黎的黎之称演变“九黎”。后来也有演变:“烛”字与“祝”同音,“龙”字读音则与“融”相近,“烛龙”可以视为“祝融”的谐音词,

在甲骨卜辞及《山海经》的一位西方之神:彝(夷)。“西方曰韦,凤曰彝。”(《甲骨文合集》14294);“贞,帝于西方曰彝,凤曰韦。” (《殷虚文字缀合》261),《山海经》神名有彝夷之异,但二字古本通作。《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郑注:“夷,读为彝。”,《魏元丕碑》“彝戎宾服”,彝显即夷。《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名曰嘘。……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嘘,郭注:“言嘘啼也。”王念孙校作“音唏”。孙诒让云:“嘘当为噎。下文云'下土是生噎’,即承此文而纪其代系也。”袁珂师注:“此噎即上文之嘘。”观此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与《大荒西经》中之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显为同一传说之分化。噎、唏(从王念孙校)并为石夷之音转。噎,疑当作(原字为日右加壹),因形近致讹。上文论及“噎、夷、石夷、耆、黎”音近义同,都为西方太阳神。那么,犁、黎、离、雝通假,雝音“融”,与夷、石夷、耆、黎音近义同。《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二百九十里曰(原字为江的左部右加幼)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郝懿行注:“红光,盖即蓐收也。”又《西次三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实惟员神(原字为石右加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郭注:“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因此,红光、员神的神职与石夷、噎之神职一致。

因此,东西方太阳神,由于读音相同相近,且书写的差异,释义一致都有出现表示相同的太阳神。从此,区分东与西,天与地,升与降,表示不同方位的太阳神。称呼或合或分。

在卜辞中只有“东母”与“西母”,迄今尚未发现有“南母”或“北母”的称呼,这暗示了原始初民最早的空间方位观念是由两个方位,即东、西方构成的。由于人类社会最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所以最初的大神无一例外全都是女性神。“东母”的倒称,,第一是:析(卜辞)、折丹与羲和(《山海经》)、太折(《礼记》)。一为:东母(卜辞)、女童(楚帛书)、重(《山海经》)、东皇与东君(《楚辞》)。第二是:东方太阳神从女性神向男性神演变的过程。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墓葬M45,《帛书》简述伏羲生有四子伏羲四子:“重、该、黎、羲”(另有王大有(2004年)释四子为“重、该、修、熙”,或是“羲、和、重、黎”。)伏羲命四子(其实应该是主要部落,不是生。哪墓主不是伏羲。而是部落首领。)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随后又加入“四维”,制定出各类判定时、日的规矩(历法)。墓坑平面南部呈圆形,北部呈方形,墓主头向南,在骨架的东西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并没有出现南宫朱雀、北宫玄武。无独有偶,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上亦只画有东方的苍龙和西方的白虎;太章、竖亥测地最初都是自东极至于西极。《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到了《淮南子·地形篇》则成为:“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可见南北方位为后起观念。其实太章、竖亥当为东西太阳神。章当为童,形近致讹,如《大荒西经》之“老童”,《史记·楚世家》作“卷章”,谯周云:“老童即卷章。”《山海经·中山经》“章山”,郭注:“或作童山。”;《太平广记》卷四六七 “李汤”条引《戎幕闲谈》中之“章律”,卷五六“云华夫人”条引《集仙录》作“童律”,并可为证。童、重、东古字通,竖亥亦即之分化。所以太章、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实乃太阳自东向西运行的一种拟人化说法。

“竖亥亦即之分化”,证明“该”的分化出“亥”,即《说文》:“亥为豕,与豕同。”

楚帛书中有“东母”,是东方太阳神;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有楚人先祖“女童”的记载,西母的神格与东母一样,都是太阳女神,只不过一居东一居西而已。

2.4,重黎的变化与黎、羲的通假

我在《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论述:伏羲女娲时期,伏羲生有四子羲、和、重、黎。有的说是重,该、修、熙。其实不是四个儿子,是指四个主要部落。而实际就是祝融一个部落。为何呢?《传》曰:“重即羲,黎即和”,也就是“羲和”是重黎的新称呼。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既然“重即羲,黎即和”,可见,伏羲来源于重,是重黎的首领的名称变化。到了少昊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少昊氏有四叔:重、该、脩、熙。”所谓“四叔”,其实,“该到脩,羲、熙与和”与重黎的变化,反映不同时期的农业、季节、天文观测的水平。

帛书全文大意是说:“创世之初,天地混沌(茫昧)无形(亡章),风雨大水,伏羲娶# #□子之子女娲,生四子,协助禹和契平水土(司堵,即司土,治水之官),其时风雨震晦,洪水泛滥(泷泪渊漫),九州不平,世界乱作,且尚未有日月,四子(四神)乃立四至(四极)以承天覆,并以步测时,其后又经过炎帝、祝融、帝夋、共工等人的多次整理,并为日月之行,有了四时之分,才最终完成了创世工作”。去除伏羲四子,当作禹和契时期,理解为:伏羲时期的四个主要部落“重、该、黎、羲”,经过炎帝、炎帝祝融、帝夋(俊)、共工等人的多次整理,后禹和契时期,在“重、和、黎、羲”协助下,最终完成了月历的完善工作。

2.4.1,羲、该(和)

要说“黎、羲”,就涉及到人类俘获动物开始。羲:《广韵》许羁切《集韵》《韵会》虚宜切,音牺。《说文》气也。从兮,义声。 按易系辞作包牺。释文云:包本又作庖,孟京作伏。牺字又作羲,孟京作戏。庖:烹调,庖人(周礼官名。天官之属,掌膳食。泛指厨师);庖正(掌理膳食的长官);庖宰(庖厨。厨工);庖阎(厨工和守门人)

羲,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从羊,从"禾戈",从丂。"羊"本指羊或羊群,引申指"羊群跟人走"、"羊顺从人意"。"禾戈"表示"庄稼像军队方阵那样排列整齐"(参见本百科中"栽"、"戠"等类似结构字的分析)。"丂"指"经历风雨"。"禾戈"与"丂"联合起来表示"排列整齐的庄稼在风雨中成长"。"羊"与"禾戈丂"联合起来表示"风雨中的庄稼顺着人意生长"。本义:春夏季节庄稼顺着人意生长。对"牺牲"的"牺"也能给出合理可信的解释。繁体"牺"字从牛从羲,本义为"毛色纯一的牛"。"羲"有"庄稼像军阵般整齐划一"的意思,而纯色牛的特点就是毛色整齐划一。"牺"字的这一字义,显然根源于繁体牺字中含有的"羲"字符。牺牲,牲表示动物。

假若,这一的释义与原始部落生活难以联系,那就与和联系,就得出,此时期已经进入到动物驯养阶段。《帛书》简述伏羲生有四子“重、该、黎、羲”。伏羲命四子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各自提出自己的数据来制定历法,经过一千多年才完成上元太初历并颁布实行。后来遭遇洪水,原来的观测系统受到破坏,伏羲族离开昆仑山命四子后裔重新校正已经偏移的天道运行系统,重新在新迁地区建立天地之中确立五方五行集合式的新的观测中心。《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为东方天帝,这就是他的神职。于是,四个方位、四个季节、四个部落等等以四的称呼也就在当时流行。如祝融氏与伏羲氏(日)、女娲氏(月)、共工氏(水)同时,是崇拜自然中日、月、水、火的氏族。也还没有形成五行。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可见,五行盛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昊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此五子生为五行之官,死后以之配祭五行之神也。”或问曰:“值成于《月令》'其神后土’,注云:'颛顼之子黎兼后 土官’,孔颖达曰:'勾龙初为后土,后转为社神。后土有阙,黎则兼之’者, 何也?”答曰:“康成失之于前,颖达徇之于后,皆非也。按《左传》曰:'勾 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则是勾龙一人而配两祭,非谓转为社神也。《月令》土 既是五行之神,以勾龙配之,正与左传文合。而康成以黎兼之,亦何乖谬。”又 问曰:“《楚语》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黎既曾司地,何故不可配土乎?”答曰:“黎之司地,兼其职尔,非有功于土也。若谓黎可配土, 则重亦可配天乎且黎为火正,而康成犹用兼之配土,岂勾龙土官,乃不可以配土 乎今依左氏,勾龙配于两祭,不亦宜乎?”又问曰:“勾芒、祝融之类,皆是五行之名号,为重黎之名,皆是人鬼,何故与之同称乎?”答曰:“此五子能著其功,施于人,与鬼神相似,故得与之同称也。亦犹皇帝天神,王者德同于天,故 亦得称皇帝,此其义也。”;《集圣贤群辅录》:“右少昊四叔,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脩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见《左传》蔡墨辞。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唐尧的传说中,羲和是掌管天文的家庭,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尚书·尧典》:“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时,钦顺昊天,敬守民时”。《帝王世纪》(尧) “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岳。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乃以尹寿,许由为师,命伯夔访山川溪谷之音,作乐六章,天下大和,百姓无事。”

从上可知:伏羲女娲时期、少昊时期、尧帝时期都以:“重、该、黎、羲”、“重、该、脩、熙”或“重、和、黎、羲”等祝融四大部落为天文观测中心。

2.4.2,黎、该、修(儵)、和、桓、丹

为何从重、黎再增加该(和)、羲(熙),且有“修(儵)”呢?

《史记·律书》:“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释名·释天》:“亥,核也,收藏万物”,与杜注“蓐收”义同。亥与豕古本一字,《左传·昭二九》:“该为蓐收。”杜注:“秋物摧蓐而可收也,其祀该焉。”,《说文》:“亥为豕,与豕同。” 段注:“二篆之古文,实一字也。”《论衡·物势篇》:“亥,豕也。”《吕览·察传篇》记有“三豕”即“己亥”之故事,均可为证。豕、耆、黎、夷,段玉裁并系于十五部,故例得通转。

和,古音桓,《书·禹贡》“和夷底绩”,《水经·桓水注》引郑玄云:“和读曰桓。”《说文》:“桓,亭邮表也。”段注引如淳说:“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今犹谓之和表。”桓、丹韵同,段玉裁同系于第十四部,二字例得通转。《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有学者指出:“如《山海经·海外南经》之“huān歡(原字为欢的繁体字)朱”与“丹朱”同为一人,已为学者共识”。huān歡、丹一音之转,而huān歡、桓音同,此亦可证桓(和)、丹有通转之途。可见析丹原来就是东方太阳神母亲羲和,它处在最东边的山上管理着日、月的升起,可视作羲和在扶桑树上管理太阳神话的置换变形。

《礼记·月令》郑玄注:“蓐收,少昊(原字为白右加皋)氏之子曰该,为金官。”该,初字作亥,《楚辞·天问》:“该秉季德。”卜辞、《古本竹书纪年》及《山海经·大荒东经》并作“王亥”,可证。所以说,蓐收和黎也是一神之分化。 又因为亥与豕古字同,所以西方神(兽)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西宫白虎外,还有封豕。

也就是:该(和)为亥为豕。那么,羲,也就是羊(结合《国语·晋语四》;“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昔。《国语·鲁语上》:“厉山氏,炎帝也” ),当然,也可能是牛羊的代称。证明是驯化动物成熟的阶段。

《淮南子·本经篇》:“封豨(xī)也。”、蛇皆为民害”,则蛇就是修是蛇。儵(音su即黑蛇或玄蛇),也和修、攸、即帝修、帝尤、帝攸或帝儵是黑蛇部族。古代“阚”即虎,尤阚合文又作虎儵(音速或育),虎儵两字合起来,表示蛇部落与女娲后裔简称女娲部落是一起的,儵,黑蛇,女娲后裔部落为黑虎族,黑虎部族又作虓(音哮),而这些都属于从“融”字占读如“黎”变化而来(下面详细论证),黎也就增加了,这就是九黎族的来历。九既是蛇,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与“祝鸠”(祝融,此时,祝融的融的火光出现的火苗变成鸟,火凤凰)之名有关系,演化成“蚩尤”、“颛顼”部落首领之名。所以,蚩尤也成为祝融部落的首领,东夷人方阳夷、风夷中的黑蛇支。东夷也属于祝融部落的分化,并且与之后的迁徙相互融合。《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2.4.3,从肉类动物驯化到皮毛兽动物驯化

①,封豕即大豕:《左传·昭二八》:“昔有仍氏生女,黰(zhěn,原字为黑右加真)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原字为快的左部右加林)无餍,忿纇(lèi,原字为米下加糸右加页)无期,谓之封豕。”杜注:“封,大也。”则大封即封豕即大豕。那是什么样的大呢?

②,豕相斗:《说文》:“(原字为璩的右半部分),斗相附图(持)不解也。豕之斗,不相舍。”也就是一方神兽封豕的命运愈来愈不堪了,竟成了恶神被后羿射杀,并被蒸成肉膏献给上帝(注:《楚辞·天问》:“冯珧利玦jué(原字为王右加快的右部),封豨xī(原字为豕右加希)也。”)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从后羿时期,则属于帝喾时期了。不是早期的少昊时期。

,该,即亥,即豕:豨xī即豕,《淮南子·本经篇》:“封豨(xī)也。”、蛇皆为民害”,高注:“封豨(xī),大豕,楚人谓豕为豨xī也。”)。这样,白虎就占了上风,成了西宫之神兽。但西方秋神蓐收(该,即亥,即豕)仍既有虎之形貌,又有豕之形貌。《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郭注:“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楚辞·大招》:“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王逸注:“此盖蓐收神之状也。”可证。

那么,伏羲时期的“该,即亥,即豕”,而到帝喾时期才封豨(xī),大豕,楚人谓豕为豨。反过来就是把豨当作豕,那么,豕就是该。同时,也说明,在帝喾时期,盛行皮毛兽作为人衣服。

依据二元对立,阴阳相生的朴素原理,那么,重对应黎;重黎的重,后来分化为羲(熙、和)、羲(熙、和)表示东方,《水经·桓水注》引郑玄云:“和读曰桓。”,对应的就是黎分化新的西方太阳神,驯化动物与耕种的:该、修。

2.5,祝融重黎的“重、该、黎、羲”的变化

根据上文的豕虎相斗,属于少昊、颛顼之后,那么,分析各时期的称呼是否准确?

2.5.1,分析史料四大部落对应四季或四大方位

①,伏羲时期:《帛书》简述伏羲生有四子“重、该、黎、羲”。

②,少昊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少昊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

③,颛顼时期:《国语·楚语下》:“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颛顼时代初期还处于母系氏族制之下,男性的聪明才智往往受到抑制。颛顼在征服九黎后,改革了这种制度。男性子民,均称“颛顼之子”,并以“伯仲叔季”为序,可见在他执政时,已按父系制来建立政治体系,但还处于入赘婚的阶段。《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④,帝喾时期:《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姮娥,演变为传说中的嫦娥(一作常娥)。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又名嫄娥。据说嫦娥与大羿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吕氏春秋·勿躬》有句云"尚仪作占月",清人毕沅作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另有观点认为:"姮娥"原先写成"恒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南朝梁国刘昭编写的《后汉书·天文志上》补注引东汉张衡所著《灵宪》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于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西汉初期的《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书)。其中使用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典故引用:"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中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可见,有几个关键点: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原先写成"恒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清人毕沅作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为月精。

那么,联系上文,姮,恒、《水经·桓水注》引郑玄云:“和读曰桓。”,我认为:姮,恒、桓都是书写的误笔,但是,读“和”;汉文帝时期改姮娥为嫦娥、常羲,《吕氏春秋·勿躬》:"尚仪作占月",我认为:尚仪与昌意、常仪的演化,属于音近义同。这常羲应该与西王母近,既然“昌意、常仪”属于“和”,那就是“西王母”的不同称呼。在西方太阳神,与羲合起来,就成为东方太阳神。月精就从西方太阳神,和上文是西边观测天文的北正,该,为北正,属于祝融部落的分化。

⑤,尧帝时期:《尚书·尧典》:“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时,钦顺昊天,敬守民时”;《尚书。孔氏传》: “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只不至於天,明不相干。”。这时期,一处说“重即羲,黎即和”一处说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其实就是两个羲,两个和,那么,我推断此时属于:初期:“重、和、、羲”、后期是“重、和、黎、羲”(可是,重、羲与和都是表示东方,只有一个黎表示西方?显然是不符合阴阳结合的,尚若按照东西南北方向定,那么,羲定东方,重定南方,黎为北方,那么,和应该是西方,不是东方。再看《书·禹贡》“和夷底绩”,为何以“夷”,上文“豕、耆、黎、夷,故例得通转。”,就如黎分出“该”,豕就是该。那么,以桓(和)、丹有通转之途。析丹、羲和是东方太阳神,然而细分,析丹是羲、丹。羲和是羲与和,单独表示,我认为“和、丹表示西方”,合起来就是以前面的:“析、羲”表示东方,就如重黎可分可和一样。那么,单独的“和”表示西方,西方太阳神。与羲合起来,表示东方太阳神。

,那么,重,该、熙、修(或儵)呢?没有看到北正“黎”了,熙为羲,东方;重南正南方;该,在重黎的对称分化,在西方,那么,修(或儵)应该是北方,即“黎”。与上文的“重即羲,黎即和”一样,黎即修、修(或儵)为北正,属于西方太阳神。

2.5.2,各时期四大部落的逻辑推理分析

我们可以从:原来只是人类认识东西方的时候,重是东方太阳神,黎是西方太阳神;到了伏羲联盟时期,重就到了南方,还是属于阳,东方太阳神;而黎从西转到北,属阴,还是西方太阳神。

①,重黎就是表示南北。之后,南正重很少变化,东方“羲”变化增加了“熙”;西方的“豕就是该”增加了“和”,北方原来的“黎”,增加了“修(儵)”即蛇,上文见:“蛇皆为民害”,儵(音速即黑蛇或玄蛇),表示帝喾时期对“九黎乱德”的征讨。我认为先是“封豕即大豕”,后帝喾时期即后羿时候,楚人谓豕为豨,变成北方为白虎。也就是后羿与桓娥(嫦娥)进入一夫一妻制时期。启用了黎的后裔,女娲族的黑虎部落代替了蛇部落。

路径为:西方“豕(该)”-------北方从黎开始之后,后增加“修(儵)”,即蛇,增加了“封豨(xī)”,即楚国谓大豕,实则白虎。

从豕----修(蛇)-----豨(白虎),说明,天文十二个月与一日的时间、已经采用十二个动物代替。后人称呼为十二个姓。如蛇----巳。从《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则属于巳从帝喾开始分化。“融”字占读如“黎”,黎在北正多变化。

②,关于伏羲四子,当然《楚帛书》只是考古参考,跨越几千年,也有部落名称一致而造成颠倒错乱。为尽量还原真相,把《楚帛书》原文引用:“曰故□ 雹 (戏),出自□[华] (胥) ,居于 (雷)□[夏]。 (厥)田(佃) (渔渔),□□□女。梦梦墨墨,亡(盲)章弼弼,□每水□,风雨是於( )。乃取(娶) □子之子,曰女皇,是生子四,□□是襄(禳),而 (残)是各(格)。参化虐逃,为蛇为万。”。

王大有(2004年)释四子为“重、该、修、熙”,或是“羲、和、重、黎”。

③,要分析王大有的推断是否合理,首先,以刚出现四个方向、后四季节为依据,就会从原来的东西变化,那么,假若是“重、该、修、熙,”,就变成南正、北正的时期了,变化过于剧烈,不符合常理,起码刚开始变化,重黎还是必定存在的,可以,现在突然跨越方向到季节,“修”就不符合驯养的变化历史;在看,或“羲、和、重、黎”保存了重黎,该处换了“和”,那羲和、析丹是之后的时期了。再从驯养动物的变化,必定先易后难,上文就把动物驯养结合史料进行分析,那么,我结合阴阳、东西南北方位、南正北正的变化,二元文化的统一体,参照《山海经》等口头传说的记载神话,我得出的结论是伏羲的四个儿子(实际是四个主要部落)是:

伏羲时期: “重、该、黎、羲”(按照《山海经》南西北东次序);

黄帝时期前期:“重、该、攸、熙”,中期“重、和、黎、羲”,后期“重、该、脩、熙”

(按照《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同书《索隐》引《系本》及《律历

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脩”、

“修”与“攸”同,与蚩尤的“攸”(即“尤”)同用;

少昊时期记载:“重、该、脩、熙”(符合《山海经》南西北东次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少昊氏有四叔:重、该、 脩、熙。”;《淮南子·本经篇》:“封豨(xī)也。”、

修蛇皆为民害”);

颛顼前期推断:“重、该、黎、熙”;后期是:“重、和、、羲”(出现重黎的记载:

顼诛九黎,《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史记·秦本纪》说:“秦

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帝喾前期推断:“重、和、黎、羲”;后期是“重、和、、羲”(《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

复居火正,为祝融。嫦娥传说,女娲后裔部落变化“豨”)

帝尧初期推断:“重、和、、羲”、后期是“重、和、黎、羲”(《史记。卷二十六。历书

第四》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灾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

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后三苗服

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

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

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

者所重也;尧:《史记.五帝本记》:“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

3,羲和是祝融部落的不同称呼

刘歆把羲和塑造为太阳的母亲、太阳的女神,《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这里的羲和,羲仲,都是历象日月星辰,而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要从伏羲时期开始。我在《远古人类对地理方位的认识》一文论证:黎,在神话中即太阳(火)神祝融,蚩尤为九黎之君,而祝融即黎,以及从有学者论证“而东夷的传统是崇拜大火,而且用鸟象来表示大火崇拜。都与祝融部落有关联。

伏羲女娲时期,“重、该、黎、羲”是伏羲的四个儿子?其实不是四个儿子,是指四个主要部落。而实际就是祝融一个部落。是重黎的新称呼。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既然“重即羲,黎即和”,可见,伏羲来源于重,是重黎的首领的名称变化。

黄帝时期,《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同书《索隐》引《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所谓“占日”是指观测太阳,计算日子,等等。《管子·五行》:“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辨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又《小学绀珠·名臣类·黄帝六相》:“蚩尤为当时,大常为廪者,奢龙为土师,祝融为司徒,大封为司马;后土为李。”,仔细分析:后土(《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属于祝融世系;大常,属于常羲,即常羲、羲和、是祝融部落占月日的;奢龙、祝融声音的转化;可见,都与祝融观测天文有关。而“蚩尤明乎天道”则隐含了祝融部落在黄帝之前,蚩尤曾经属于祝融、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

少昊时期,“少昊氏有四叔:重、该、脩、熙。”,《左传·昭公二十九》曰:“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所谓“四叔”,其实,“和与该、脩与黎、羲与熙”的变化,也是如同伏羲时期“重、和、羲,黎”一样。《尚书·尧典》中的羲和,羲仲,只不过是仲是重的同音称呼,同样是《传》的:“重即羲,黎即和”。

颛顼时期:《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女脩”不就是“少昊氏有四叔:重、该、脩、熙。”的“脩”吗!这就证明,祝融部落也是三苗部落的前身,由于常羲为少昊妻,少昊入赘祝融部落,那么东夷部落也一样属于三苗。

唐尧时期,羲和是掌管天文的家庭,观测昏中星,参照物候来定二分、二至的日子,以确定季节,安排历法。《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孔氏传》: “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只不至於天,明不相干。”;《周礼疏序》:尧典郑注云:“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谓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圣贤群辅录注》又云:“尧既分阴阳为四时,命羲仲、和仲、羲叔、和叔等为之官,又主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尧典孔疏引郑答赵商云:“先师以来,皆云火掌为地,(按:“掌”乃“当”字之误,“地”乃“北”字之误。)当云'黎为北正’。”。迁传臣瓒注云:重、黎司天地之官也。唐、虞谓之羲、和,则司地者宜曰北正。《史记.五帝本记》:“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少昊东夷部落以鸟为图腾,源于祝融的融风:帝尧出现鸟图腾,《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东夷部落首领中,“挚”,史称“少昊帝挚”。《史记.五帝本记》:“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挚”,古书中又通“鸷”。为大鸟“鹰鸷”、鸟中之王;“手执鹰鸷”,即手持“鸟图腾”标志权杖。所以,史书尊称少昊帝挚为“鸟王”。《左传·昭公十七年》:“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记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火光出现的火苗变成鸟,火凤凰。其实,风姓也好,鸟图腾也好,都源于祝融。源于火。上文论及:我国古代传说中将凤视为神鸟,是鸟中之王。雄的叫“凤”,雌的称“凰”。《说 文》记载:“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文、鱼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战国时楚人歇冠子的《歇冠子》也说:“凤,鹑火之禽,太阳之精也。”,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 绛鸟》注曰:“凤凰属也”。人类崇拜,从崇拜自然的力量,到了崇拜人类的生殖。

舜帝时期:《舜典》涉及当时大联盟的祭祀制度、礼乐制度、巡狩制度、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诸侯朝觐及瑞信、贡赋、黜陡等制度)、刑法制度;以及设官分职的情况,计有官职九种,分别由各大集群的重要部落首领担任,皆咨“四岳”而定,并有“十二牧”的任命。“四岳”当是各大集群的“大长老”,亦即大联盟的决策机构议事会的主要成员;“十二牧(甲骨文中的“牧”仍是部落酋长的官称)”既是各大部落或部落群的实际首领(十二代表多数),参加议事表决。表明:祝融部落的强大,需要在帝喾分为祝融八姓之后,继续细分祝融部落。之后,直至夏商,祝融部落都在分化很多部落,如:《元和姓纂》:“颛顼,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其后也。”;《万姓流谱》记载:“程伯休父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望出广平、安定。”可见,程氏的先祖应该是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子孙。《通志·民族略》:重黎(祝融)之后,周宣王时裔孙程伯休父为司马,克平徐方,赐以官族为司马,其后裔子孙“以官为氏”。……从祝融部落分化而来的不计其数。

夏朝时期,最有名的传说见于《尚书·胤征》篇,当时发生了世界上人类第一次记载的日食。羲和是夏仲康王的天文官。因他沉湎于酒色而荒废了天象的观测和推算,而没有预测到,引起了恐慌,造成了意外的惊慌。于是仲康王依据《政典》(法律):“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命胤侯征伐并处决了羲和。《尚书·夏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荷)。”。郭沫若指出:"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夏于东母,泵三,犬三","己酉卜,鼓贞,竟于东母,九牛","贞,夏于东母,三牛,又"等记录。可见商代"竞于东母"的祭仪十分隆重。竞,或作寮,《甲骨文字典》释之为"会潘柴而祭之意",也就是堆柴为火进行祭祀的意思。陈家梦在《殷虚卜辞综述》中指出,卜辞中的"东母"指太阳。丁山先生认为"东母"是日神的别名,当为生十日的羲和,亦即太阳神。"夏于东母"即以火祭日。

西汉时期,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刘歆,在主张复古的王莽在掌权后,因为羲和在传说中与观测太阳有关,羲和是传说中掌天文的官,此时,刘歆就曾被任命担任羲和这个官职,就把天文官改称羲和。《后汉书·鲁恭传》:“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并在古代神话故事中有的把羲和塑造为太阳的母亲。

《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李贤注:“羲和,日也。”

晋·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余耀。”

从中,发现羲和的来龙去脉,羲和源于祝融部落的重黎,“羲和,日也。”,观测日月,是太阳神,月亮神,计算日子,有权数,有智囊。

羲和由生太阳的女神演化为太阳本身,又成为太阳的驾车者(即日御,见《离骚》、《天问》等)。羲和、常羲两女神,便由日、月的母亲,神话一变就列为黄帝手下主管占日占月的两个男性官员羲和、常羲(见《吕氏春秋·勿躬》、《世本》等);因语音之变,分化为帝俊妻娥皇、常羲二女神(见《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娥皇又演化为舜妻(见《尸子》、《列女传》);羲和是生太阳的女神(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又常羲则为生月亮的女神(见《大荒西经》),又变为羿妻,最后仍飞回月宫为嫦娥(见《淮南子·览冥训》);继续演化,羲和由黄帝手下一人,变为尧手下司天文历法的二人或六人(羲氏、和氏、羲仲、和仲、羲叔、和叔)。

这就是重黎的演化过程,《尚书。孔氏传》: “重即羲,黎即和”与《传》曰:“重即羲,黎即和”等,道出了羲和与祝融部落的重黎的关系,是祝融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或一个时期的多种称呼。

4,最早的董部落与重黎、苗民

上文论及:“融”掌管火的人,《风俗通义·三皇》:“火,太阳也。”。“融”字占读如“黎”,“祝融”的重黎的黎之称演变“九黎”。黎也就增加了,脩从黎演化而来,九既是蛇,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神名有彝夷之异,但二字古本通转。因此,又称呼“九夷”。“夷,读为彝。”,“豕、耆、黎、夷”得通转。“祝鸠”(祝融,此时,祝融的融的火光出现的火苗变成鸟,火凤凰)之名,演化成“蚩尤”、“颛顼”部落首领之名。所以,蚩尤也成为祝融部落的首领,《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杀了蚩尤;颛顼诛九黎,少昊《史记·秦本纪》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成为:“重、该、脩、熙”,《礼记衣疏》郑注:“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尚书吕刑》郑玄注:“苗民即九黎之后,颛顼诛九黎,至其子称为三苗。”,帝尧哀怜无辜受罪之人,于是接受“上帝”的命令,剥夺三苗之君的世位,使在“下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为重黎之名,皆是人鬼,……与鬼神相似。因此,祝融分化重、黎,黎分化为九黎,九夷。东夷属于重黎的分化。

4.1,祝融部落迁徙的三大路径与濮阳西水坡墓

人们弄不明白东夷部落为何崇拜太阳神,把少昊时期的天文观测,归结到少昊任部落首领之时,并且,以大汶口文化作为东夷部落的文化来源。然这样就变成与祝融多个部落都崇拜火神、太阳神?难道他们没有关系吗?

上文论及广西崇左智人洞距今约11.1万年现代人,沿北到湖南、湖北迁徙,在湖北郧西县黄龙洞一带。5万年以前"广西柳州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此时,祝融部落开始种植水稻,进入湖南、湖北一带,形成重黎部落,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约1.4~2.1万年; 桂林大岩遗址,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下岩门山北麓,于1999年被首次调查。发现了一批距今12000年左右的原始陶器。是中国史前陶器中心起源地之一。像大岩遗址这样的洞穴遗址在桂林已发现72处,是目前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居住点在湖南澧县城头山一带距今约9000—8300年史前文化的代表湖南澧县彭山头遗址。两条主要迁徙路径(不是部落全部迁徙,每一次迁徙都会与其他后成为智人的人群结合。之前我就多篇文章论述,但以重、老“老董”两方面迁徙进行论证。)一条次要路径:

主要路径一:是向西,贵州、云南、四川,与晚进入智人的人群结合,后进入陕西、宁夏、甘肃一带(距今 7350-7800 年之间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文化遗址),开始种植粟、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人类聚集区,带来了南方的穴居生活方式。如5213处仰韶文化遗址,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

主要路径二:向东,进入广东、江西、浙江(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之后,进入山东。

次要路径:距今6707年祝融部落迁徙(前4781年,参照王大有2004年的划分)路径,从西向东迁徙。距今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135年进入安徽濮阳(董邑)西水坡,形成后来称呼祝融八姓参胡居住的董邑,距今6300年前进入山东莒县陵阳河一带。 1959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6300年前的陶文4件出现形象的陶文,比甲骨文早1500多年。属于中国古文字雏形。1987年豫北平原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6500年的古墓群。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的墓图为一盖图,以天北极为中心的圆,春秋分日道。圆内的天区即为太极,或曰北极天区。这说明早在6500年前的盖天学说中,青、黄图画的分界线是以能否较清晰地观测星空为准,而不是以日出或日落为准。这与现代天文观测的规定非常相近。 阴阳各半, 是为太极生两仪也。墓图下面是三幅分别是距今107300年前、133300年前、159300年前的北斗七星图, 证明祝融部落迁徙时候,就带有先辈积留下来的文化。然而,至今却以有的学者依据《晋书·天文志》等古史资料,盖天说的创立者为伏羲,至今还认为墓主就是伏羲。我认为此说过于偏颇:首先且伏羲也只是各部落联盟首领,不一定就是观测天文的部落首领。最关键的是时间,此时,不再是伏羲女娲时期,而是炎帝时期。我认为:出土的龙虎图案,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与董姓后来成为豢龙氏有天然的吻合;遗址时间,属于祝融部落迁徙之后,具有时间上的传承关系;三是这个部落一直观测天文,三幅北斗七星图一万年以上,远早于伏羲女娲时期,那就应该是重黎时期。四是祝融八姓参胡居住董邑,是安排到董邑也就是董姓部落的首领。因此,该安徽濮阳西水坡的墓主不是伏羲,是董姓部落首领。从炎帝祝融开始,祝融长琴迁徙。炎帝神农氏、仓颉、蚩尤都曾经作为各大部落联盟首领或区域联盟的首领。

祝融部落的迁徙地点范围与种植小麦的出现高度吻合,在山西、河南、山东、安徽一带形成新的人类聚集区。后进入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之后,进入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那么,山东带来的新的植物品种,是与祝融部落迁徙传来。

为何山东的小麦种植集中呢?他的传播路径与祝融部落迁徙有关,也就是从西向东传播。不是东方直接而来。即不是直接由重黎----黎分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同黄河流域其它原始文化一样,主要种植的是粟。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4.2,东夷文化是在重部落从西向东迁徙后,才形成新的文化中心

从上古时代的传说,可以得出:从南(湖南)----西(四川)---北(陕西)---东(河南、山东)的一支以“重”称呼为主,也主要以祝融称呼,另外,南(湖南)----东(江西、浙江)---北(山东等地)一支以黎称呼为主,与在祝融长琴部落迁徙到山东前,保留水稻种植,故仍为黎。

伏羲女娲时期,祝融共工之战以及炎帝时期,在陕西一带为活动中心,这时期的称呼都以祝融称呼;而“童”从“董---重--童”的演化而来,随着此时期的观测天文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也就是显著的天文观测的进步,这离不开当时的活动中心。因此,“重”部落是从南往西,再往北至东的一支。

由于“重”的新部落“羲”,“黎”的新部落“该”。但是,“重”与“该”,在西面活动;“黎”与“羲”在东面活动。祝融部落从西向东迁徙后,两大支系在山东汇合,形成新的“重、该、攸、熙”,进入了黄帝时期。

因此,姓氏基因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毕竟“重”与“该”,在西北面(活动的部落与重、该、黎、羲一起表示的方位又不同,以固定方位解释,重就只有在南方无法迁徙,黎在北方也无法变化了,这是不可能的。况且黄帝之后才具体确定“重南黎北”),那就会融合了山西等地的后来慢进化的智人,基因也会发生变化;“黎”与“羲”在东南面活动,保持农业的耕种,成为九黎的先驱,多以“九黎”和“羲”称呼,因此,“黎”与“羲”的活动范围一致,后来融合大连周边的辽东半岛瓦房店龙山村市在1.7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等晚进入智人的群落;之后,祝融两大活动范围的部落汇合,又产生新的变化,且与其他新的部落的融合变化。

重黎部落的汇合为祭祀、人人可以与天地交流,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后来创造了预测当天吉凶的阴阳结合的《老黄历》,《国语·楚语》:“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

因此,有基因测定,董姓姓氏基因或其他姓氏基因,发现基因在某一段出现差异。

从时间看:湖南常德澧县彭山头遗址距今约9000—8300年,城头山城始建于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时期,从彭山头遗址到城头山"城壕"横跨2000年;从南方水稻的迁徙,证明来自广西、湖南等地的推广;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晚于距今6707年祝融部落迁徙,参照王大有2004年的公元前4781年划分)。 海岱龙山文化延续了约600年的时间,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的分界,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后。王大有以黄帝轩辕氏政权共历十五帝,传国四百六十一年(公元前4513——前4053);少昊金天氏政权共历七任帝,传国虚记二百六十四年(公元前4053——前3790)。那黄帝时期存在大汶口文化,黄帝时期祝融也是黄帝大联盟的主要部落,证明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祝融部落早就迁徙到山东一带。

然而,仅仅从文化来看,似乎东夷部落与祝融部落等部落有差异,可是,在时间上:庙底沟二期文化(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与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是基本在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之前,是祝融部落迁徙的时期。也是祝融部落传播文化的时期。祝融部落迁徙到山东的部分融合,原来从重黎分化的新的部落“羲该(和)”也许因为某些特殊的文化而更加紧密,成为“羲和”,以致史学家分析认为:“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称。尽管羲和与少昊的先后顺序无考,但根据《山海经》,少昊之国与羲和之国在地望上一致是无疑的。”。这也是后来史学家无法弄清楚为何三苗文化与祝融文化几乎一样?大溪文化( 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屈家岭文化(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为何与祝融分化有关?该文依此论述,解决了上述疑惑。

《国语.楚语》:“三苗,九黎之后也。”“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孔传云:“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郑玄曰:“苗民,谓九黎之裔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而诛之。尧末又在朝,尧臣舜又窜之。禹摄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

4.3,祝融部落的羲和是月历、祭祀、卜巫的传播者

祝融部落的迁徙,范围囊括了山西、河南、山东、浙江等地,而大河村类型晚期又被称为秦王寨类型,其年代约当前3500年—前3000年。秦王寨类型为祝融文化,郑州西山古城(始建于5300年前,约5000年前废弃,或说4800年前废弃)为祝融之墟。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 有个人名叫吴回,只剩下左臂膀,珂案:王念孙校改经文“奇左”为“奇厷”,恐非。郭璞云:“即奇肱也。吴回,祝融弟,亦为火正也。”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是皆以重黎为一人,吴回为一人。则以重黎为二人,似黎即吴回。吕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吴国回禄之神托于灶。’,王符、高诱并以黎即吴回,与此经义合。重、黎相继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有虞氏首领吴回在帝高辛时期接替“鐘離氏”担任火正祝融之官。

那么,祝融部落,包括后来的三苗部落,彝族、瑶族等,“信巫鬼,重淫祀”也就为巫术文化,起来先导作用。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祝融太子长琴,成为音乐的创始者。当然,颛顼之后是祝融部落之前的时期了,传说就列入黄帝之后。同样,《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把乐风列在炎帝之孙。

《索隐》引《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出现了祝融部落的日月分为两部落进行观测,而昌意就是常仪的声音转化。本来,历史应该属于黄帝时期,到祝融(昌意)时期,可是,后人以男性为主,是否就是依此以少昊时期来记载呢?史学家以男性为主,所以不是祝融部落为首领,然从《帝王世纪》载:“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羲和继承了祝融的天文观测,成为月历的来源。少昊入赘祝融(重黎是联姻联盟,少昊是黎部落,羲近重,常羲属于近重,是从重分化的羲)部落,常羲也转身成为少昊的妻子:太阳女神名叫羲和。 《山海经》:"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也就是说,羲和部落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每天羲和在甘渊为十个太阳洗澡。太阳之母"这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吕氏春秋》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羲的异记,她们作为占日、占月之官,被神化为日母、月母。

由于后人把部落的婚姻,以男婚女嫁来推测之前,然就是之后的颛顼、帝喾时期陆终等都还是入赘女家,何来在男方部落?少昊也是入赘重部落。

5,祝融部落“重黎”的“绝地天通”

由于高山高耸入云,想象是上天的通道,而祝融观测天文,常在高山设置,后连同祭祀都在山顶,是神灵所常游的地方。而蚩尤(带领众神和山精水怪与黄帝作对)之乱后,又殃及地上生民,酷刑泛滥,杀戮不止。  

《淮南子·原道训》 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而“绝地天通(“顶天降地”)”,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木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遥遥不可及了,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专门管理天,按地的“黎”专门管理地。“重”带领一些人专职地去研究天道祭祀,“黎”负责民众农耕稼穑方面的事情。神归“重”管,百姓归“黎”管,“黎民百姓”由此而来。祝融部落的重、黎在《山海经》重从天界门户的日月山的门户上天、黎下地界,重、黎惯于上天下地,祭天、祭地和祭祖,所以能绝地天通;专职掌管天地交通遂。上文论及祝融“绝地天通”神通广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农业、医学、养殖、冶炼、音乐等……,博通古今,掌握四时,祭祀卜卦,上可以到达天庭与天交流、可以下地府,与神鬼交流,活动于天地人之间。源于观测天体运行、天文与农事安排。重主要擅长于观测天体运行,位置,周期、年月日的精细测量计算、天文预测等;黎擅长于结合季节,制定农历。

黄帝统治时代,民神杂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而人也可以通过天梯(即昆仑山,黄帝所造)往来于天地之间。人人皆与天地相通,八卦上中下三爻即是天地人相通的记录。民众可以上天庭申诉告状?即可以求神祭祀,当然,神仙也随意下民间。《老黄历》就是结合阳阳占巫结合,人们可以通过“黄历”预测吉凶,这就把管理的秩序打乱了。而通过祝融部落的重、黎的统一管理,只有重黎可以上天入地,其他人就无法于神鬼交流(利用日期预算吉凶与天文)了。民间也就好处理了。天地间神人不经“重”“黎”许可便不能够随便上天下地了!上古的人们是通过神话来记录或口头流传的文学和管理史料。

神话是与社会变革联系一起的,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畜牧业真正开始成为一种脱离农业而存在的专业性分工,有利促进社会的进化;观测天文,史料管理也从此由专门的人进行,细致的分工;历法、宗教信仰、礼法、音乐、婚姻等的规范化,加速了部落的分化与文化的进步。

5.1,“绝地天通(“顶天降地”)”神话的来源

《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为什么要重黎把天地隔开?首先,重黎早于羲和,从“董---东---重----童”在重部落的变化,可见其先进程度;而“黎”对农业,下地也就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姜还是老的辣,观测天文还是重部落厉害一些;管理农耕稼穑还是黎部落有办法。这农业、畜牧业的分工,终于开始脱离出来。形成各自不同的分工。为产品的丰富,奠定了管理制度上的保证。这是划时代的变革,这是新旧管理的巨大变化。从此,农牧业一体的,开始出现专业性分工。

同时,观测天文,史料管理也从此由专门的人进行,细致的分工,“重”担任南正,管理天体运行的观测,“黎”进行与农业相关的天文与月历,特别是核定历法,宣布农时。占巫的活动集中,改革历法、宗教改革加速,巫师阶层出现,神权成为特权,宗教信仰规范化。规范礼法,音乐,为部落的分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以往的驯化动物分化,可是部落依然是全体人的工作,现在要改变混合的模式了,这就是“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已经开始,这就是“顶天降地”的实质内含同时,只有重黎能够上天下地,与天地人交流,证明这部落掌握历史、天文等各种先进技术文化。

此时期,也是巫术文化开始的时期,结合当时的背景,与重黎部落反抗婚姻制度改革,反对母系氏族管理转入父系氏族管理,强大的祝融部落,肯定要维持其历来的传统。黄帝是创始者,但是,也不可能论及实现,从颛顼、少昊、陆终等入赘祝融部落即可证实。况且,祝融部落也掌握先进的文化。可是,阻力也大,祝融部落不愿改变男性入赘女性家庭的传统,而是保持入赘婚(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的瑶族上世纪50还盛行的入赘婚即可证实),父系为了辨别其后裔,也就要武力解决。产品的剩余,群居到家庭分居,男性的力量,要把产品留给自己的后裔,时间越久就出现与旧保守势力从“短兵相接”到“肉搏”的阶段。终于,通过拉拢内部,即接受观念的先后的群体,进行了战争。从而演化成神话。颛顼时代初期还处于母系氏族制之下,男性的聪明才智往往受到抑制。颛顼在征服九黎后,改革了这种制度。《淮南子·齐俗》讲颛顼立法:“妇人不避男子于路者,拂于四达之衢。”母系社会,妇女是不给男子让路的,颛顼首立新法,凡是不给男子让路的妇女,一律排斥于大道之外。此类行为表明,颛顼在大力促进社会向父系制转化。颛顼时期,终于爆发了。

《尚书吕刑》郑玄注:“苗民即九黎之后,颛顼诛九黎,至其子称为三苗。”,《礼记衣疏》郑注:“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上文论及:从此证明,颛顼不是九黎族,羲和与重黎(此时,黎为),为颛顼入赘祝融重黎部落有了前提。《国语.楚语》:“三苗,九黎之后也。”“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则属于尧时期,证明祝融与三苗的关系,后来同在一个部落。上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勾芒、祝融之类,皆是五行之名号,为重黎之名,皆是人鬼,何故与之同称乎?”答曰:“此五子能著其功,施于人,与鬼神相似,故得与之同称也。”;故此,我在早之前就论证鬼方属于祝融部落。

5.2,黄帝之后的迁徙

5.2.1,黄帝时期创造了《黄帝历》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史记·三代世表》:“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两个不一样的颛顼世系?

而《大戴礼·帝系篇》所戴黄帝谱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汦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喎氏,产重黎及吴回。”则加以补充。《史记.五帝本记》上记载大体相同:“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帝王世纪》载:“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与《山海经》两相对照,多出韩流和重、黎?

《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这些资料都说颛顼是黄帝后裔,在蜀山、若水、穷桑这些地方出土、成长、登而为帝。

这些文献的关键点:“昌意降处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黄帝崩,葬桥山”,“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结合《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出现的“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我在《远古文明中心变化的研究》一文论证:“'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工’。不是生,而是部落首领的更替。……降,投降,归顺,降服。祝融部落属于一个强大的部落,从炎帝祝融开始,祝融长琴迁徙。炎帝神农氏、仓颉、蚩尤都曾经作为各大部落联盟首领或区域联盟的首领。因此,在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至大溪文化( 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之间,最少缺失800年以上。黄帝轩辕氏(公元前4513——前4053)时期,就在与蚩尤的争夺中取胜后,以'九黎乱德’之名,祝融部分被'降处于江水’,也就是长江流域,远离了平原地带。《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于是,形成大溪文化(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 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主要遗址还有,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山、江陵 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10多处(见关庙山遗址、三元宫遗址)。);之后,形成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分布在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每一次迁徙,文化层次更高。

然而,虽然祝融部落有一部分迁徙“祝融降处江水”,亦即“昌意降居若水”,那么,原来在“昌意”所在的部落首领就变成了“常羲”,依然只是祝融部落分化后的称呼。

当时的文明中心,已经转移到山东,大溪文化也由祝融部落推选“共工”作为部落首领,治水与水稻种植等,祝融与共工形成联姻部落联盟;“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到“黄帝崩,葬桥山”,颛顼也就回到了东夷,《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少昊成为祝融部落首领,包括成为东夷部落首领的部落联盟,最后成为各部落首领:《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黄帝各部落联盟到了“少昊之国” 即少昊为首领的各部落联盟,之后才到颛顼为各部落联盟。当然,史记为了维持黄帝正统,《五帝本纪》来个:“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就不说昌意为“帝”,也不说少昊为“帝”,说昌意为帝,与后来的以男性为正统相冲突,说少昊为帝,又不是世系承袭的尴尬境地?因此,《史记》也在有意割舍。

当然,结合黄帝历,可以看出眉端:中国老黄历即《黄帝历》,民间常称之为“老黄历”或“老皇历”,据《汉书?律历志》中国最古老的历法是黄帝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北斗斗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为一年开始。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表达阴阳五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包括日、月、五星的运动,位置的计算;昏、旦中星和时刻的测定;日、月食的预报等等。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中国古代历法择吉老黄历采用阴阳合历,比起其他国家所采用的纯阳历或纯阴历都要精准,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

试想,《史记·三代世表》:“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不是真的世系,而是日历、月历的变化以及管理部落的变化。黄帝生昌意,其实,就是黄帝管理时期,昌意,即常羲,祝融部落做出的杰出贡献。所以,黄帝联盟时期,进入到昌意联盟时期,把他列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这是从历法来说是:黄帝的《老黄历》是昌意创造的,昌意(常羲)还创造月历,到颛顼时期,祝融部落又创造《颛顼历》。也就是《老黄历》---《月历》----《颛顼历》是变化过程。

5.2.2,少昊时期创造了《月历》

少昊时期的文化还是祝融文化为先进文化,不是代表东夷文化。也因为是祝融文化,才把巫文化、祭祀文化带到东夷部落。

少昊执政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少昊四叔,曰重、曰该、曰脩、曰熙”。《大荒南经》:“东(南)海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些始浴之,”,羲和为太阳之母,在东极浴日;常羲为月亮之母,在西极浴月。《史记.历书》:“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浴日,浴月就是当时宗教仪式、《吕氏春秋》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羲的异记,她们作为占日、占月之官,被神化为日母、月母。

为了区分日月,就采用羲、和两个名称代替,阴阳结合,神话就变成少昊两个妻子?一位是女娲氏族的女子称作“羲和”,一位是西陵氏族的女子名叫“常羲”。神话就是这样来了。

后来出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把九黎(九日)当作恶魔射下来?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也就是少昊时期的十日,是羲和为太阳之母,生的十日,那么羲和就是祝融部落,属于九黎),人们难耐高温(以当时气候暗指“九黎乱德”)。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即九黎,黎,太阳神),《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这就是把九黎,三苗驱赶到洞庭湖一带了。因此,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有这样的记载: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媸酓。

当真是妻子还是部落?少昊命羲和主日,常羲主月,以璇玑玉衡、窥管诸仪器观测天象和日月运行的规律,调整历法,指导臣民的生产和生活。

不论如何,是该时期创造了十二月的开始。十二月历法是少昊的“妻子”常羲根据观察表木晷影长度变化和月亮圆缺规律而推算出来的。她认为每年十二个月更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十二个月正好与十二地支相配,更便于时间的记录。

进一步发展了八卦历。少昊的十二月历法规定,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年为十二月,每月为三十天,计三百六十天;过年为五天,共计三百六十五天。

《山海经·大荒南经》上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又同书《大荒西经》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是说常羲创造了十二月历法。这就是祝融部落创造历法源于观测天文。从《老黄历》到《月历》,就以:黄帝生昌意,作为代替,其实是各种历法的变化。

5.2.3,颛顼时期创造了《颛顼历》与改革

颛顼取得盟主地位以后,以其“儿子”中“重”担任南正,管理天文事务,掌握巫史的权力;“黎”担任北正,管理地面事务,特别是核定历法,宣布农时。天上事与地上事分开以后,许多占巫的迷信活动北集中,宗教改革加速了社会分化,巫师阶层出现,神权成为特权,宗教信仰规范化。邦国中男性子民,均称“颛顼之子”,并以“伯仲叔季”为序,按父系制来建立政治体系,大力促进社会向父系制转化。《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据《汉书?律历志》中国最古老的历法是黄帝历,在颛顼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历法的修订、这部修改过后的历法叫做颛顼历。这部历法仍然属于古四分历,按天象划分年历四季,以辰星为主观测星而治历,“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观测一年中与二十四宿的关系,确定太阳在一年中的周天行度、四时八节的运程和一年之计始于春的理念,将四时分别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在其中太阳年为365.24天;朔望月则为29.53天;如果12个朔望月为一年,那么就只有354.37天,这就和太阳年相差了10.77天;因此在每三年安排了一个闰月。同时在黄帝历使用开始,就采用了干支来进行年、月、日的记载。起点是在冬至节气到达的时刻,这时正好是朔日的月半姿势,被定为甲子月甲子日;那个子时就是甲子时,这个时刻叫做“历元”。历法的起始点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3个甲子的时刻,天空中必然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现象。这就是黄帝历推算的辛卯年。颛顼帝在位时就进行了重新测算,修改成了乙卯年,对置月和置闰等作出了新的安排。从而,形成我国最具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候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科学排序了一年的节气,人类进入了治历明时的新阶段。因此,帝颛顼被尊为“历法之宗”;《吕氏春秋》中记载颛顼模仿八风之音,作出《承云》;颛顼勤于修德,讲究礼法,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化万民,消除迷信,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因此,这些大胆的改革,改革历法,祝融的“顶天降地”功不可没。

5.2.4,尧舜禹,夏朝对九黎、三苗的围剿

《史记-五帝本纪》: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上文论及:唐尧时期,羲和是掌管天文的家庭,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尚书·尧典》:“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各司春、夏、秋、冬四时,钦顺昊天,敬守民时”。《帝王世纪》(尧) “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岳。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乃以尹寿,许由为师,命伯夔访山川溪谷之音,作乐六章,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了;《尚书吕刑》郑玄注:“苗民即九黎之后,颛顼诛九黎,至其子称为三苗。”,《礼记衣疏》郑注:“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从此证明,颛顼不是九黎族,羲和与重黎(此时,黎为),为颛顼入赘祝融重黎部落有了前提。《国语.楚语》:“三苗,九黎之后也。”“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则属于尧时期,证明祝融与三苗的关系,后来同在一个部落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中写下: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山海经·海内南经》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尚书·夏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荷)。”。郭沫若指出:"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夏于东母,泵三,犬三","己酉卜,鼓贞,竟于东母,九牛","贞,夏于东母,三牛,又"等记录。可见商代"竞于东母"的祭仪十分隆重。竞,或作寮,《甲骨文字典》释之为"会潘柴而祭之意",也就是堆柴为火进行祭祀的意思。陈家梦在《殷虚卜辞综述》中指出,卜辞中的"东母"指太阳。丁山先生认为"东母"是日神的别名,当为生十日的羲和,亦即太阳神。"夏于东母"即以火祭日。

可见,祝融部落是天文的观测与管理者。掌握四时变化与农耕活动安排。在颛顼开始诛九黎,成为三苗,尧舜禹三苗在江淮、荆州,共工部落在幽陵为北狄;欢兜部落在崇山为南蛮;三苗部落迁三危变西戎;殛鲧于“羽山”称东夷。

5.2.5,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考证

《礼记·檀弓上》载:“舜葬于苍梧之野。”,那么,该苍梧是指湖南的苍梧古国还是广西的苍梧郡呢?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那么,看看广西苍梧郡的建制时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淮南子》中这样记载:“……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百越军退入山林后,又趁夜袭击秦军,杀秦将,秦军伏尸数十万。这是在哪呢?就是湖南与广西交界的一带“潇贺古道”,也是舜帝战死的苍梧之野。最后秦始皇调整战略,修凿灵渠,以解决运粮问题;同时增派援兵,以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帅,再度南征,经过四年努力,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平定越地,经过四年努力,公元前214年,岭南总算顺利地划进了大秦的版图。秦始皇南取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3郡。县地属桂林郡(一说南海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 。……秦末,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西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赵佗称南越武帝,封赵光为苍梧王。同年,建苍梧王城.。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第一路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长沙国桂阳(今湖南境内),直下湟水;第二路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内),直下横浦;第三路和第四路是归降汉朝被封侯的两个南越人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内),然后一路直下漓水(今广西漓江),一军直抵苍梧(今广西境内);第五路以驰义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调动夜郎国的军队,直下牂柯江。这场战争十分激烈,持续了一年,一直到元鼎六年(前111年)的冬天,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在其原属地上分置7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北至湖南江永县,南至越南顺化市的广大地区。苍梧郡郡治广信县苍梧王城 。

也就是说:汉代岭南广西的苍梧郡建制早于司马迁写的《史记》;洪兴祖(1090~1155年)宋政和八年(1118年)上舍及第。后被召试秘书省正字,专掌图书及校勘典籍,后迁太常博士。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编管昭州(广西平乐县)。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如淳曰:“舜葬九疑,九疑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冯乘县,西汉初置,属交州苍梧郡。县治于深平城,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公路交通与当今广西距离不足30公里,实际最近距离就是山岭两侧,距离不足10公里),县域包括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北宋开宝四年(971)废,东境归江华县,西境入富川县。冯乘县共历时约1100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所绘主区域为潇水中上游地区,即今永州市南部六县的范围。地图上清楚地画着九条柱状物,柱后有建筑物,旁注“帝舜”二字。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确证舜葬九疑的实物资料。这两幅帛书地图是于公元前168年随墓主人埋入地下的,比司马迁出生时间要早至少33年!2002至2004年,湖南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玉琯岩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秦汉至宋元时期的舜帝陵庙,与马王堆帛书地图标注的地点完全一致。

结合分析,我认为死亡地点与安葬地点不同地方。死亡在汉代的苍梧郡冯乘县一带,安葬则位于九嶷山(零陵)。

2015年10月10日

【附注】: 秦时岭南"新道"潇贺古道的冯乘(富川,富川原治所在今钟山)的谢沐关道又叫世睦关,莫邪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富川属南海郡地。因为富川是潇贺古道水陆的交通枢纽,所以西汉皇朝在将秦时新道扩修为"楚粤通衢"时,将富川至源口的古道东移,使其由冯乘县之青山口(葛坡)改道经谢沐县直达道州,与潇贺古道由青山口、麦岭府、沅江之主干道相汇合,并在冯乘县(今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大鹏岭下的西隘口小水峡处修建雄关镇守,称谢沐关。它西连龙虎关,东接宝剑寨(富川的石砚、龙窝一带具体地点待考)。关内有谢水、沐水两河汇流,故称为"谢沐",当地土著也有人将其关名倒置,称"沐谢关",《宋史》还因之把它记为"莫邪关"。《宋史·列传》中记载:宋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兵伐富川追剿遭成,在关前宋军与曹成兵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后"岳飞破曹成,入莫邪关"。到了明代,谢沐关被称为"雄关",在关的东西进口分设岩口营和白象营,驻兵守关。明末张献部将曹志建拥兵关上,更其名为"凤凰关",清代称之为小水峡汛,派重兵把守,防卫极严,清《富川县志》称之为"小水固西北之金汤",富川(冯乘)作为潇贺古道的水陆两路交通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谢沐关雄镇一方,在它的关内外也曾5发生过很多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归义侯田甲就是率军由富川取此古道南下苍梧,其一部曾于谢沐关与当地衬军激战;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自四川出兵两湖击败梁帝肖铣,"由夷陵(今湖北武昌)抵富川度至桂州(桂林),驻师黄沙岭",与梁军血战于谢沐关(见乾隆版《富川县志》);宋开保三年八月(公元970年9月),"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进,次白象","进克富川",谢沐关亦战之(见道光《永明县志》卷十)。由此可见,谢沐关作为古道雄镇、古代边关,曾在历朝历代的军事防御、治安守卫等方面起到过巨大作用。

秦始皇部队50万死伤30万应该在此关上,包括舜帝应该死于此地。秦朝时期,在富川(治所在今钟山)、桂林兴安两地进行了最为剧烈的“秦瓯战争”, 两路进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进入广西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取广西桂林及其以南地区,这两路军队因受到西瓯人的顽强抵抗,尉屠雎战死,大将尉屠雎率军五十万,死亡30万。《淮南子·人间训》:“于是陈胜起于大泽,奋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戏。刘、项兴义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祸在备胡而利越也。欲知筑修城以备亡,不知筑修城之所以亡也,发适戍以备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中原揭竿起义,秦王朝迅速陷入解体状态,《淮南子·人间训》:“ 亡秦者,胡也。”。赵佗割据岭南,把中原的语言与南越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语言稳定下来。秦始皇久攻不下,改从兴安,打通漓江在兴安通过灵渠又跟湖南的湘江连通。才统一岭南。

冯乘,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冯乘县,属苍梧郡,县治在深平城(今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连山脚村);隋开皇九年(589),冯乘县改属永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析冯乘县置江华县,属营州(道州)。因其治所设在寒亭(今江华沱江镇老县村)之北、阳华岩之南,故名江华。北宋开宝四年(971)废,东境归江华县,西境入富川县。冯乘县共历时约1100年。

富川县:春秋、战国时期,今县地属楚越交界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县地属南海郡。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属南越国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境始置冯乘、富川县,同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宋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富川改属广南西路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富川县属贺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富川县改属浔州府,后属平乐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县治所从钟山镇迁至灵亭乡,即今富阳镇内的明富川县城。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