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14:13:17来源:法律常识
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网贷和信用卡的方式去消费,为自己购置喜欢的物品。可殊不知一旦逾期后,可怕的暴力催收就来了。你会很多次收到放款机构委托的催债公司电话,被暴力催收、语言恐吓,并且个人信息及通讯录也被泄露给身边很多人,让你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甚至催债公司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假意协商还款,来骗取钱财。亲身经历的小伙伴都知道,只要贷款逾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逃过暴力催收,虽然法律明令禁止,可是却起不到任何作用。
法院目前对于审理借贷纠纷案中是否存在套路贷或暴力催收犯罪嫌疑的问题,一般认为,“套路贷”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你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毁匿还款证据等方式形成虚假债务,并借助诉讼、仲裁、公证或者采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你财物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也就是说假如你被“套路贷”,是他人以套路的形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进而以诉讼等合法的形式达到侵占你合法财产的非法目的,也就是说本身不存在借贷关系,别人硬要塞给你的。一般来说,2017年以后类似虚假的套路贷款很少了。
同时法院还认为,暴力催收行为是借贷双方在处理债权债务关系中的非理性行为,具有不正当性,如该行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符合刑法规定,暴力催收一方应就其暴力讨债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治安或刑罚处罚,但暴力催收行为不导致合法的借贷关系非法化。一句话就是,暴力催收不合法,但前提是你必须先还钱,你们之前签署的合同就代表的确欠钱了。
目前中国所有金融机构的欠款催收,只遵循三个文件。一个是2018年3月2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其中第十六条规定催收人员在与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沟通时,应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得采用恐吓、威胁、辱骂以及违反公序良俗的语言或行为胁迫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一个是只针对信用卡催收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从性质上说就是个约束性文件,只要求遵守就行,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另一个文件是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中明确规定,在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未经同意,不得对外泄露。这是真正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可是施行以来,对于暴力催收中的爆通讯录、言语谩骂等问题却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究竟在哪?
笔者通过与法院人员沟通得知,现实生活中暴力催收很普遍,但是证据收集特别困难,现在的催收公司一般爆通讯录时均不告知其为哪家金融机构服务,借款人即使录音也无法收集完整证据链。当被暴力催收时,没有人会立刻报警处理,即使报警也无法获取专业定位。且在催收过程中的微信聊天记录,无法实名认证为哪家金融公司的催收人员,仅凭借款人自身备注,无法获得法院认可。所以很多借款人在庭审中只陈述被暴力催收,但无法提供证据,故法院判决时不考虑此类因素。
所以小伙伴们,一旦被暴力催收,法院要的是各种证据,仅仅陈述是无法被采信的,虽然全世界都明白暴力事实存在。挺无奈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