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业绩角力(二)中银消费金融VS中邮消费金融,净利骤降的“难兄难弟”

时间:2022-11-14 15:09:24来源:法律常识

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洗牌。业绩坐席更迭之下,不经意间冲出的“黑马”引人关注,而掉队的玩家也总能让人唏嘘不已。

2022年上半年出现了两家净利下滑超七成的“难兄难弟”。增收不增利、总资产小幅下滑,成为中银消费金融与中邮消费金融共同的标签。出于合规和风险考虑,两家机构不约而同地调产品、降利率,而迎合用户需求的代价便是利润率的暂时下滑。

同样的国有大行股东背景,同样的起身于线下渠道,两家消费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路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而在消费金融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下,两家机构也齐齐转换了新思路——线上线下两手抓,并调整产品布局。

而在谋求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型路上,绕不开的是两家机构缺乏流量入口的现实情况。

超出预期 净利下滑超七成

2022年上半年,按照净利润排位,消费金融行业“吸金”排位赛中,前五名又换了座次。

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在报告期内双双掉队。其中,中邮消费金融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9.43亿元,同比增长18.34%,上年同期为24.8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75.85%至1.91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91亿元。

而就在2021年上半年,中邮消费金融还是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消费金融机构。凭借高达1512.2%的同比增速,中邮消费金融净利润在上年同期跻身三甲。

中银消费金融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1.4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23.48亿元同比增速为33.7%;净利润为1.36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5.32亿元同比下滑74.5%。

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在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不少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士表示净利下降超出了预期。而在近20余家披露了上半年净利润数据的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机构,也为唯二的两家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七成的机构。

两家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在报告期内也同样出现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525.66亿元,较2021年末的543.26亿元下滑3.2%;净资产79.98亿元,上年末为78.62亿元,小幅增长1.73%。

同期,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435.14亿元,净资产51.35亿元,上年末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44.22亿元、49.45亿元,前者下滑幅度为2.04%,后者则增长了3.84%。

在北京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看来,消费金融隶属于金融业务条线,但业绩发展又得益于消费水平提高。2022年上半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消费的积极性。另外,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依靠银行股东,线下业务在疫情环境下发展不确定性更强。

针对上半年公司业绩出现下滑的原因,中邮消费金融在采访中未作出正面回应,仅提到公司压降贷款利率,降低客户贷款成本。上半年新发放贷款综合定价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持续压降利率;为1.9万名客户提供了专项息费减免、账单平移、信贷支持计划和调解服务等金融纾困政策,减免息费4900余万元。

中银消费金融则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外部形势波动加剧,消费客群的就业收入与还款能力受到冲击。另在报告期内,中银消费金融对受疫情影响的近3万名客户推出息费减免、延期还款、征信保护等纾困解难服务。

调场景降利率 压低利润率

过去的几年间,消费金融行业不断涌入新玩家,教育、医美、装修、旅游等多个消费场景中都曾出现过消费金融机构的身影,也在口碑、用户体验方面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消费金融行业不断变迁,也是从业机构不断调整的过程。9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中银消费金融官网,公司目前产品主要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两大类,前者下设产品“新易贷-乐享贷”,后者下设产品“好客贷”与“新易贷-信用贷”。相关产品利率上限均收至24%以内。

此前中银消费金融主要针对教育场景,设置的“交易分期消费贷款”(包括教育云分期、技能云分期)产品,已经不见踪影。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旗下“新易贷-乐享贷”主打线下房抵贷,贷款年利率区间为15.4%-23%,申请用户需要持有所在地房产方可申请。而在中邮消费金融产品中,也有业主贷这一与房产相关的设置,年化利率定价范围为14.04%-23.76%,申请用户需要有未结清且正常还款的房贷。

“新易贷-乐享贷”要求用户线下面签,往往需要经历多重资质审核。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中邮消费金融业主贷可以通过线上渠道申请。中邮消费金融剩余的循环贷、极速贷、加油贷等利率各有不同。

与线上具有小额、高频特点的信用贷款产品相比,线下抵押消费贷款的特性恰好相反。“用户已经开始进行资产抵押了,自然是需要更大额的资金进行周转。”有研究人士指出。

但这也同样意味着更长的账目周期和更高的逾期风险。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张琪(化名)坦言称,房抵贷业务注重人力成本,如果出现风险事件,后期房产变现处置的周期流程较长,也需要消费金融机构消耗更多的精力进行后续处置。而“业主贷”这类产品,还是通过还贷水平进行授信。

更早一点,中邮消费金融调整线上线下贷款产品的消息时有传出。而2022年以来,中邮消费金融将重点放在了调整贷款利率和服务客群上,多位受访用户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中邮消费金融近期在产品布局方面未有明显变化。

9月5日,中邮消费金融披露了自营贷款业务定价及收费项目公告,这也是中邮消费金融年内第三次调整贷款利率。信息显示,中邮消费金融循环额度产品的利率调整为7.2%-23.76%,非循环额度产品(一次性额度)的利率调整为7.2%-23.76%,最初两项产品利率下限为14.04%。

“调整产品和贷款利率,不仅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更多的还是为了后续的长期发展。对于长期有贷款需求的用户而言,利率是第一考量因素。当前银行在调降个人消费信贷利率,消费金融行业也在压降利率,用户自然会选择利率更低的机构。贷款产品也要根据市场发展进行优化。”张琪介绍道。

对于两家机构调整业务的考量因素和对业绩的影响,北京商报记者也向两家机构进行了解。中银消费金融解释道,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优化申请流程,中银消费金融做了产品谱系升级,用新易贷一个产品代替原有相对分散的客群定义产品。交易分期消费贷则是考虑到经济环境、国家相关行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对消费分期的行业与合作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目前正处于调整过程中。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提到,相关机构对于业务的调整,主要是出于合规性和风险性的综合考虑。教培大整顿的背景下,教育分期产品需求下降也是大势所趋。调降贷款产品利率也是为了用户进一步扩大贷款需求。这些举措反应在业绩上,都客观上压低了消费金融机构的利润率。

股东之外,发力外部获客

两家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是全国范围内首批试点的四家消费金融机构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银行;中邮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是2013年9月原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后,首批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邮储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已设立27家区域中心,线下线上业务覆盖全国约400个城市、900个县域。中邮消费金融也在全国16个省(市)设立省级营销中心,依托母行网点广泛发力。

而在消费金融行业10余年的发展历程里,均起身于线下业务的两家机构,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均未能守住先发优势。

“主要还是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后续入局消费金融行业的玩家中,带着互联网、产业基因。还有部分城商行,在渠道布局以及扩张方面的确具备突出优势。即便本质上都是下沉的贷款业务,但各机构主打客群也有所不同,在资产质量方面也会形成差异。”张琪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

这也让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了转型步伐。在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中银消费金融首次对外披露了线上贷款占比。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贷款余额533亿元,同比增幅近40%;线上贷款余额占比达到42%,较上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对于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中银消费金融指出,主要在于加快了增长性与支持性运营、数字化与智能化风控、新一代科技系统的建设,持续提升风控能力,提高获客质量。未来,将稳步推进产品优化和开放获客,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围绕外部市场形势,加强与优质互联网头部平台的合作,加大消费类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客户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

“线上线下联动,线上为主、互联网+线下创新”,是中邮消费金融在发行ABS时指出的发展模式。对于下一步发展规划,中邮消费金融也回应称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大关于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探索。

不过,盘和林直言,线上化融合转型方面,两家机构都缺乏流量入口,这是“硬伤”。通过与互联网巨头展开流量合作带来的流量,缺乏内生性,往往难以长期维系。

“转型的过程一定是稳而慢的。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而言,配置的大行股东资源和管理团队是最重要的优势。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过度依靠股东方是行不通的,外部渠道获客也不容忽视。应该通过更多元化的渠道,及时调整战略和架构,与股东方做好有效衔接。”王鹏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