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有哪些禁止性规定,婚姻家庭法选题

时间:2022-11-23 07:10:11来源:法律常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婚姻家庭法有哪些禁止性规定,婚姻家庭法选题】,以下3个关于【婚姻家庭法有哪些禁止性规定,婚姻家庭法选题】的信用卡逾期知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信用卡逾期知识。

  • 婚姻家庭法重点复习提纲
  • 观《亲爱的敌人》,法说婚姻家庭里的那些事儿
  •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 婚姻家庭法重点复习提纲

    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复习提纲

    一、 婚姻:婚姻是男女双方以确立夫妻关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作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家庭: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员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法律义务的亲属团体。

    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到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婚姻形态的变化过程

    群婚制:

    血缘群婚制: 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同辈男女之间形成的婚姻集团,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两性关系。

    亚血缘群婚制:群婚制的高级形式,仍是一种同辈男女之间的集团婚,但却在两性关系上排除了姐妹和兄弟,最初排除的是同胞兄弟姐妹,后来又逐步排除了血缘关系较远的兄弟姐妹。

    对偶婚制: 是指一个男子在一群女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一个女子在一群男子中有一个主夫在这一男一女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群婚相对稳定地单独生活。

    对偶婚制是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一夫一妻制:又称个体婚制,是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任何人不得在同一时期内有两个以上配偶的婚姻制度。

    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

    范围:婚姻关系——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家庭关系——作为家庭成员的特定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家庭关系以外的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性质:婚姻家庭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婚姻家庭主体和一定亲属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存在于具有特定亲属身份的自然人之间

    婚姻家庭方面的财产关系不能脱离婚姻家庭人身关系而独立存在,它是依附、从属于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的,随相应的人身关系终止而终止。

    婚姻家庭法的特征

    1、 婚姻家庭法在适用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

    2、 婚姻家庭法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伦理性

    3、 婚姻家庭法中的规定多为强制性规定

    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

    1、 婚姻自由原则:首要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是法律赋予每个自然人的专属性权利,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行使。

    保障婚姻自由原则实施的禁止性规定:⑴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⑵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2、 一夫一妻原则:一夫一妻制亦称单偶制,是指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婚姻形式。

    禁止重婚: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再行结婚的行为。重婚包括事实上的重婚和法律上的重婚。

    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3、 男女平等原则

    4、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5、 计划生育原则


    二、 亲属:亲属是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家庭成员:家庭成员是指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并互有权利义务的亲属。




    现代婚姻家庭法中亲属的分类:以亲属关系的发生原因为依据,可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

    1、 配偶:即夫妻,是男女双方因结婚而形成的亲属关系。

    2、 血亲:血亲是指有自然血缘联系的亲属。

    自然血亲是指有自然血缘联系的亲属。

    拟制血亲是指相互之间本无该种血亲应当具有的血缘关系,但法律确认其与该种血亲具有相同的权利义务的亲属。(养父母与养子女,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

    3、 姻亲:姻亲是以婚姻为中介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但配偶本身除外。

    血亲的配偶——以己身为本位,己身的血亲的配偶均为姻亲;

    配偶的血亲——以己身为本位,己身配偶的血亲均为姻亲;

    配偶的血亲的配偶——以两次婚姻为中介而形成的,在法律上不规定其权利和义务。

    亲属关系的发生和终止:

    1、 配偶关系:发生——取得结婚证;终止:配偶一方死亡或双方离婚。

    2、 血亲关系:自然血亲关系发生的唯一原因是出生;自然血亲关系因死亡而终止。

    拟制血亲关系:⑴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拟制血亲关系因收养成立而发生,同时,被收养人与收养人的其他近亲属也发生拟制血亲关系;因一方死亡或收养解除终止这种拟制血亲关系;⑵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拟制血亲的发生,须同时具备:一是继子女的生母或生父与继父或继母结婚;二是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抚养教育关系。

    3、 姻亲关系:发生——婚姻成立;终止——离婚。

    亲系的分类:亲系是指亲属间的联络系统,这种联络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血缘联系和婚姻基础。

    1、直系亲和旁系亲

    ⑴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直系血亲是指彼此之间具有直接血缘联系的血亲,包括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的血亲。

    旁系血亲是指彼此之间具有间接血缘联系的血亲,即没有直接的血缘联系,但在血缘上同出一源的血亲。

    ⑵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

    直系姻亲是指己身与直系血亲的配偶或与配偶的直系血亲所形成的亲属关系;

    旁系姻亲是指己身与旁系血亲的配偶或与配偶的旁系血亲所形成的亲属关系。

    2、父系亲与母系亲

    3、男系亲与女系亲

    4、长辈亲、同辈亲与晚辈亲

    亲等的计算方法:亲等即亲属的等级,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基本单位。

    1. 直系血亲的计算:己身为一代,往上或往下数。

    2. 旁系血亲的计算:首先找出最近同源直系血亲,按直系血亲的计算方法,从己身往上数至最近同源直系血亲,记下世代数;再从最近同源直系血亲往下数至要计算的旁系血亲,记下世代数。如果两边的世代数相同,则用一边的世代数为定代数;如果两边的世代数不同,则取世代数大的一边为定代数。


    三、 婚姻的成立:结婚,是男女双方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结婚的特征:

    1、 结婚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男女双方当事人,同性不能成立婚姻。

    2、 结婚行为是法律行为而非事实行为,当事人必须依法进行结婚登记。

    3、 结婚行为的效力是确立夫妻关系。

    婚姻成立的条件:

    实质要件:

    1、必备要件(积极):

    ⑴须有结婚合意;——结婚合意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于确立夫妻关系的意思表示完全一致。结婚合意是结婚的首要条件。

    ⑵须达到法定婚龄;——法定婚龄是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⑶符合一夫一妻制

    2、禁止条件(消极):

    ⑴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婚姻法》对直系血亲缔结婚姻关系的限制,也适用于拟制直系血亲之间。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没有直接血缘联系的血亲,关于此规定,无血缘同源之人的法律拟制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间如养兄妹,不属于禁止结婚的亲属。

    ⑵禁止结婚的疾病——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结婚

    形式要件:结婚登记(人民政府是婚姻登记的主管机关)

    事实婚姻的构成与判断:

    事实婚姻:指没有配偶的男女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符合结婚实质条件,并且以夫妻名义同居所形成的男女两性结合。

    事实婚姻的认定条件:1、符合婚姻的实质条件;2、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3、以夫妻名义共同居住生活;4、具有公示性,得到群众认可。

    无效婚姻的种类:无效婚姻是因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4、未到法定婚龄的。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再行结婚的行为,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

    无效婚姻案件应以判决的形式结案,而不应以调解的形式结案。

    可撤销婚姻:指不具备某些法定条件,享有请求权的人可依法申请撤销的婚姻。

    婚姻可撤销的原因:当事人受胁迫

    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区别:

    1、 请求权人不同:请求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为该婚姻的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可撤销婚姻的撤销请求权专属于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本人。

    2、 欠缺的法律要件不同:

    3、 申请宣告的时效不同:对于无效婚姻:未达法定婚龄的,应在达到法定婚龄前;重婚的,应在前婚配偶死亡或双方离婚前;禁婚亲的请求权行使不受时限制;患病的在病愈前。对于可撤销婚姻:撤销婚姻请求权行使的法定期限为一年,自结婚登记之日起算。在请求权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形下,上述期限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算。

    4、 介入方式不同:对于无效婚姻,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权宣告婚姻无效;对于可撤销婚姻,受胁迫结婚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婚姻无效或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1、 对当事人的后果:经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

    人身关系方面:

    ⑴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的当事人不是合法的生育主体,双方如有子女,属于非婚生子女。

    ⑵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的当事人不是合法的配偶,一方与另一方的血亲及其配偶之间,不发生姻亲关系。

    ⑶在监护、代理、收养、诉讼等问题上,不适用以夫妻身份为基础的法律关系的各种规定。

    财产关系方面:

    ⑴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的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

    ⑵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的当事人就同居期间财产达成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协议无效。

    ⑶重婚导致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⑷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的当事人之间,不具有法定的扶养义务和受扶养的权利。

    ⑸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的当事人,不得以配偶身份互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

    ⑹当事人一方在遗嘱中以另一方为受遗赠人的,遗嘱的效力不受双方关系违法性的影响。

    2、 对子女的后果:在无效婚姻或可撤销婚姻中出生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受父母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的影响。

    解除婚约的法律后果: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

    婚约解除:婚约对当事人没有人身约束力。婚约当事人双方没有夫妻共同财产,以订婚为目的所为之赠予,如彩礼等,是附条件的赠予,赠与人可要求返还。


    四、 婚姻终止,是指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因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归于消灭。

    婚姻终止的原因:婚姻当事人一方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离婚。

    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离婚:离婚是在夫妻双方生存期间,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协议离婚:指夫妻双方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达成协议,经过有关机关认可解除婚姻关系。

    诉讼离婚:指对于夫妻一方提出的离婚诉讼请求,经人民法院审理,作出肯定或否定判决的一种离婚制度。

    离婚的特征:

    1、 离婚的主体只能是具有合法夫妻身份关系的男女

    2、 离婚双方法律地位平等

    3、 离婚只能在夫妻双方生存期间办理

    4、 离婚的前提是男女双方存在合法婚姻关系

    5、 离婚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并经过必经的程序

    6、 离婚的后果是导致婚姻关系的解除,并引起夫妻财产关系、子女抚养关系、对外债务清偿等一系列法律后果。

    协议离婚的构成要件:

    1、 双方是合法配偶身份(事实婚姻不适用)

    2、 双方达成离婚合意

    3、 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 双方必须对离婚后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签署离婚协议书

    5、 依法办理离婚登记

    诉讼离婚的两个特别规定:

    1、 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现役军人指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具有军籍的人员;双方都是现役军人的不适用此规定;现役军人本人提出离婚的不在此限。

    2、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请求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离婚的法律后果:

    1、 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消除,相互扶养义务终止,夫妻继承权丧失,再婚自由恢复,姻亲关系消灭。

    2、 共同财产分割

    3、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

    4、 离婚时对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条件:一方生活困难必须是在离婚时已经存在的困难;受帮助一方确有困难;提供帮助的一方应有负担能力。

    5、 离婚时的经济补偿:条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实行分别财产制;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了较多义务。经济补偿请求权行使时间为“离婚时”。

    6、 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主体必须为无过错方,行为人须有过错,诉讼时间是离婚时或离婚后一年内。

    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个人财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共同债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婚姻共同生活或为履行抚养、赡养和扶养义务等所负的债务。

    1、 夫妻为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

    2、 夫妻为共同生产、经营、投资等所负的债务;

    3、 夫妻一方为生产、经营、投资等并经另一方同意或虽未经对方同意但收益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

    4、 夫妻为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履行扶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5、 夫妻一方或双方为了治疗疾病所负债务

    个人债务:夫妻以个人名义所负的与夫妻共同生活无关的债务。

    1、 婚前购置财产所负债务及其他婚前个人债务;

    2、 婚后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友所负的债务;

    3、 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债务;

    4、 虽发生于夫妻共同生活中但双方约定个人负担的债务;

    5、 一方因个人不合理开支所负债务

    6、 夫妻在分居期间所负债务。

    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过错配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物质和精神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条件:

    1、 离婚的发生;

    2、 行为人须有过错;

    3、 请求权人必须无过错;

    4、 要有损害事实;

    5、 过错行为与离婚结果的发生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离婚后对子女的抚养、教育:


    五、 亲子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亲权:亲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财产上的权利。

    亲权的特征:亲权是基于父母关系而发生;亲权是针对未成年子女的。

    婚生子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出生的子女。

    婚生子女的推定:指对子女婚生身份或者丈夫为子女生父的一种法律上的推定。——有婚姻关系的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妻受胎所生子女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在婚姻关系终止后所生子女,推定夫为父。

    婚生子女的否认:是对婚生子女推定的限制,是指有关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否认推定的婚生子女为自己亲生子女的一项制度。

    非婚生子女: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未婚男女所生子女;已婚男女与第三人所生子女;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当事人所生子女;妇女被强奸后所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指非婚生子女因生父母结婚而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制度。

    非婚生子女的认领:指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承认非婚生子女是自己的子女。

    1、 自愿认领:指生父承认非婚生子女是自己所生并且自愿承担抚养责任,无需他人或法律的强制。

    2、 强制认领:指非婚生子女对于应认领而不为认领之生父,向法院请求确定生父子关系存在的行为。

    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类型:

    1、未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名份型 属于姻亲关系,无权利义务,婚姻关系终止即解除。

    2、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抚养型 属于拟制血亲,继子女有双重权利义务(与生父母、与继父或继母)

    3、形成收养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收养型 转化为养父母子女关系,单重权利义务(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消失)


    六、 收养:收养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收养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从而使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收养的法律特征:

    1、 收养是生父母与生子女之间权利义务借以终止的法律事实。

    2、 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的自然人之间。

    3、 收养是一种可以解除的法律行为。

    收养成立的法定条件:

    实质要件:

    1、 被收养人的条件: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⑴丧失父母的孤儿;⑵查找不到生父母的育婴和儿童;⑶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 送养人的条件:⑴孤儿的监护人;⑵社会福利机构;⑶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须双方共同送养)

    3、 收养人的条件(应当同时具备):⑴无子女;⑵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⑶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⑷年满30周岁。

    (特殊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4、 当事人的收养合意:⑴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养须双方自愿;有配偶者送养或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送养或共同收养。⑵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应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5、 关于收养条件的特殊规定

    形式要件:成立收养关系的法定程序是收养登记,同时以收养协议及收养公证为补充。

    收养的效力:

    1、 收养的拟制效力:指收养依法创设新的亲属关系以及权利义务的效力。

    ⑴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形成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养子女的姓氏问题;养父母对养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成年养子女对养父母的赡养义务;相互依存的继承权。

    ⑵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形成相应的拟制血亲关系。

    2、 收养的解消效力:指收养依法终止原有的亲属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的效力。

    ⑴养子女与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⑵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外的其他近亲属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


    七、 继承:继承是指因人的死亡而由与其有一定亲属关系的生存人概括继承其财产的法律制 度。

    继承的法律特征:

    1、 发生原因具有法定性——死亡(自然死亡与宣告死亡)

    2、 主体范围的限定性——法律规定的近亲属

    3、 客体范围的限定性——公民死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4、 权利的变更性——财产变更

    继承权:自然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所立下的合法有效遗嘱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继承权的法律特征:

    1、 继承权在性质上属于财产权;

    2、 继承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3、 继承权发生的依据是法律规定或遗嘱指定;

    4、 继承权发生的前提是被继承人死亡并且留有遗产。

    继承权的放弃:指继承人放弃自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权利的意思表示。

    放弃继承权的有效要件:

    1、 继承权的放弃不得附条件和期限;

    2、 继承权的放弃不得损害法定义务;

    3、 继承人不得放弃部分继承;

    4、 继承权放弃的时间是继承开始后,遗产处理前;

    5、 继承权的放弃必须以明示的方式作出。

    继承权的丧失:指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或其他继承人有重大违法或不道德行为时,依法剥夺其继承资格的法律制度。

    继承权丧失的法定情况:

    1、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2、 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3、 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4、 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继承权丧失的种类:

    1、 绝对丧失: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2、 相对丧失:因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或者遗弃被继承人而丧失继承权的,为继承权的相对丧失。

    遗产: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法定继承:指依据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继承份额等来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代位继承:指在法定继承中,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继承其应继的份额的法律制度。

    代位继承的法律特征:

    1、 代位继承只能发生在法定继承中,遗嘱继承中无代位继承的适用;

    2、 代位继承发生在被继承人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形;(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3、 被代位的继承人只能是被继承人的子女;

    4、 代位继承人是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

    5、 代位继承人继承的份额是被代位继承人应当继承的份额;

    6、 被代位人必须没有丧失继承权。

    转继承: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死亡,其所应继承的遗产份额转由其继承人承受的法律制度。

    转继承的条件:

    1、 被转继承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继承人;

    2、 被转继承人于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死亡;

    3、 被转继承人未丧失继承权或放弃继承权;

    4、 转继承人是被转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

    转继承与代位继承的区别:

    1、 性质不同:转继承是两个本位继承的连续;代位继承与本位继承相对,具有替补的性质。

    2、 发生条件不同:转继承发生在继承开始之后,遗产分割之前继承人死亡的情形;而代位继承则发生在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形。

    3、 主体不同:享有转继承权的人是被转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而代位继承人只能是被代位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

    4、 适用范围不同:转继承不仅适用于法定继承,也适用于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遗产的继承方式。

    遗嘱:指自然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遗产或其他事物作出的安排,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遗嘱的有效要件:

    1、 立遗嘱时,遗嘱人应当具备遗嘱能力: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2、 遗嘱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3、 遗嘱的内容合法;

    4、 遗嘱的形式合法。

    遗赠:指自然人以遗嘱的方式将其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而于其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单方民事行为。

    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

    1、 主体的范围不同:受遗赠人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任何人,还包括国家、集体和其他组织;而遗嘱继承人只能是继承人范围以内的人。

    2、 取得遗产的方式不同:遗嘱继承人对遗产享有的是支配性质的权利,可以直接参加遗产分配;受遗赠人不能直接支配遗产,其享有的是请求遗嘱执行人或继承人给付遗产的请求权性质的权利。

    3、 接受的意思表示方式不同:遗嘱继承人在遗产处理前没有作出接受或者放弃意思表示的,推定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在继承开始后的两个月内没有作出接受功者放弃的意思表示的,推定放弃受遗赠。

    遗赠扶养协议:指受扶养人与扶养人之间签定的,扶养人承担受扶养人的生养死葬义务,在受扶养人死后享有接受其遗产权利的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与遗赠的区别:

    1、 遗赠扶养协议由扶养人与受扶养人双方订立,且只有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才可成立;遗赠是无相对人的单方民事行为。

    2、 遗赠扶养协议是双务、有偿的民事行为;遗赠是无偿的。

    3、 遗赠扶养协议自签订生效;遗赠是遗赠人死亡后生效。

    法律关于同时死亡的规定: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的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说: 人有两种,一种即“吃饭是为了活着”,一种是“活着是为了吃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超于常人的心。“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古语皆鼓舞人们要树立雄心壮志,要有远大的理想。

      有一位心理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懒洋洋地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缺乏热情地说:“我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工人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高楼!”

      听完回答,心理学家判定: 第一个人心中只有砖,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人眼中只有墙,好好干或许能当一位技术员;而第三个人心中已经立起了一座殿堂,因为他心态乐观,胸怀远大的志向!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只能认为大象长得像柱子;登上五岳的人,才能感觉“一览众山小”;看到大海的人,就会顿感心胸开阔舒畅;

      心中没有希望的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心中没有梦想的人,是普天下最平庸的人;目光短浅的人,是最没有希望的人。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可见,一个人的心胸和眼光,决定了他志向的短浅或高远;一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决定了他的人生暗淡或辉煌。

    观《亲爱的敌人》,法说婚姻家庭里的那些事儿


    常言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近期,一档聚焦婚姻家事的法律题材纪录片《亲爱的敌人》播出,让我们一起从法律的视角解析剧中婚姻家庭中的那些事儿。




    01

    面对爱人婚内出轨

    另一方该怎么办?


    剧中,姜女士因无法生育遭丈夫嫌弃,为挽回丈夫的心,姜女士多次尝试试管婴儿技术,但均无果。后在丈夫的要求下,姜女士同意协议离婚。在离婚冷静期内,姜女士仍想挽回婚姻,直至姜女士偶然发现丈夫早已在婚内与其他女子同居、生子,并转账15万元作为订婚彩礼。姜女士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遂要求离婚、丈夫道歉并进行经济赔偿。


    民法典颁布后,对于配偶婚内出轨,无过错方可依据民法典第1091条第5项“有其他重大过错”的规定对不构成重婚、与他人同居但构成与他人存在不正当关系的行为向出轨方请求损害赔偿。那么,在诉讼中应如何就出轨行为进行举证呢?


    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应尽可能全面,以便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包括但不限于出轨方的自认、悔过书、保证书;公安机关的询问笔录;出轨方的转账记录;双方书信、聊天记录;能证明出轨情节的照片、视频等。但需要注意取证的方式和证据的使用范围,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与名誉权。


    此外,出轨行为通常具有隐秘性,且庭审时对方通常会矢口否认。法官可运用逻辑推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的证明力作出认定。在认定存在婚内出轨行为后,出轨方婚内向出轨对象的大额转账也可能因违反夫妻对共同财产的平等处理权、违反公序良俗等而被追回。



    02

    长期遭受家庭暴力

    婚姻中的受暴者该如何维权?

    剧中的汤女士长年遭受丈夫暴力,丈夫在外常与他人起口角、肢体冲突,为此赔偿不断。回到家中,即使当着家人的面,丈夫也会对汤女士挥拳相向。只要汤女士一说起离婚,丈夫就会把去其弟弟家、父母家找点事儿做挂在嘴边,汤女士为此恐惧不已。


    2015年底反家庭暴力法公布,为家庭中的受暴者提供了法律保护,但婚姻中的家暴行为仍屡禁不止。那么,在婚姻中被家暴,受暴者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在事发时尽可能地保护自己,避免遭受更大伤害。还要及时向他人求助,包括报警、拨打12338妇女联合会热线、向双方单位、居住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反映情况、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提起离婚诉讼等。此外,要有证据搜集意识,及时到医院验伤,并留存好相关的视频录像、录音、聊天记录、病历资料等。


    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反家庭暴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人身保护令的申请主体、家暴表现、证据内容、保护令措施、惩治力度等。据此,婚姻中的受暴者在申请人身保护令时,无需以提起离婚为前提,并可依据上述该规定搜集相关证据。


    民法典第1042条关于婚姻家庭的禁止性规定中明确了“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由于夫或妻一方存在家暴行为而引发离婚诉讼的,经法院调解无效,应准许双方离婚。在此情况下,无过错方可依据民法典第1091条规定主张离婚损害赔偿。



    03

    为了房子不要妈

    母子亲情何去何从?

    剧中,陈阿姨离婚后重新组建了新家庭,李先生作为陈阿姨与前夫的孩子,因担心母亲之前承诺赠与自己的房子会被其他兄弟姐妹瓜分,故一直催陈阿姨办理过户。因陈阿姨屡次告知其再等等,李先生愤怒之下持刀向陈阿姨打去,造成陈阿姨左手骨折、面部淤青明显、软组织挫伤等,但陈阿姨害怕儿子承担法律责任,故不愿报警。


    陈阿姨的遭遇是家事审判中常遇到的情形。那么,老人因子女争夺财产遭受虐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


    老年人遭受家庭暴力,可采取及时报警、要求施暴者所在组织及其上级机关、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等有关部门解决,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或直接提起诉讼等措施。根据反家庭暴力法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对于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并送交加害人、受害人,通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上述有关部门应进行查访,监督加害人不再实施家庭暴力。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刑事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663、665条规定,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合法权益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撤销权人撤销赠与的,可以向受赠人请求返还赠与的财产。此外,民法典第1125条规定,对于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作为丧失继承权的事由。


    陈阿姨的遭遇让人异常痛心,舐犊情深让人动容,但过度忍让只会适得其反。陈阿姨应拿起法律武器,这既是自我保护,也是让子女能成长与独立,学会遵纪守法。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可以是夫妻二人的小家。即便爱意褪去,也希望彼此顾念过往情分,尽可能减少对双方家庭和孩子的伤害。如婚姻已行至对簿公堂的地步,也希望双方冷静对待,理性解决。家,也可以是几世同堂的大家。漫漫人生路,最重是桑榆。作为子女,不应一味向父母索取,自食其力才是正道,切莫因财产纷争伤了骨肉亲情。正如片头宣传语所述那般:“让法律充满温度,让情感回归理智,把敌人变成故人,各自寻求新生!”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三章 人身和人格权益

    第四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五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第六章 财产权益

    第七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八章 救济措施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妇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禁止排斥、限制妇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益。

    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第三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保障妇女权益工作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第四条 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保障妇女的权益。

    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五条 国务院制定和组织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和促进妇女在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制定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妇女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妇女权益保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第六条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地方各级妇女联合会依照法律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妇女的利益,做好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

    第七条 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第八条 有关机关制定或者修改涉及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听取妇女联合会的意见,充分考虑妇女的特殊权益,必要时开展男女平等评估。

    第九条 国家建立健全妇女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性别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妇女发展状况和权益保障统计调查和分析,发布有关信息。

    第十条 国家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男女平等意识,培育尊重和关爱妇女的社会风尚。

    第十一条 国家对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十二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

    第十三条 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妇女和妇女组织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应当保证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国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妇女代表的比例。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保证有适当数量的妇女成员。

    第十五条 国家积极培养和选拔女干部,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女干部。

    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并有适当数量的妇女担任领导成员。

    妇女联合会及其团体会员,可以向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推荐女干部。

    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女性人才成长。

    第十六条 妇女联合会代表妇女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十七条 对于有关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批评或者合理可行的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听取和采纳;对于有关侵害妇女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有关部门应当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或者打击报复。

    第三章 人身和人格权益

    第十八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和人格权益。

    第十九条 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者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

    第二十条 妇女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妇女的人格尊严。

    第二十一条 妇女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虐待、遗弃、残害、买卖以及其他侵害女性生命健康权益的行为。

    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医疗机构施行生育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应当征得妇女本人同意;在妇女与其家属或者关系人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尊重妇女本人意愿。

    第二十二条 禁止拐卖、绑架妇女;禁止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禁止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

    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部门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按照各自的职责及时发现报告,并采取措施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做好被解救妇女的安置、救助和关爱等工作。妇女联合会协助和配合做好有关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被拐卖、绑架的妇女。

    第二十三条 禁止违背妇女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其实施性骚扰。

    受害妇女可以向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投诉。接到投诉的有关单位和国家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书面告知处理结果。

    受害妇女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根据女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和自我保护教育,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其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障女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应当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处置性侵害、性骚扰的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女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通知受害未成年女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女学生,学校、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保护其隐私和个人信息,并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

    (一)制定禁止性骚扰的规章制度;

    (二)明确负责机构或者人员;

    (三)开展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教育培训活动;

    (四)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

    (五)设置投诉电话、信箱等,畅通投诉渠道;

    (六)建立和完善调查处置程序,及时处置纠纷并保护当事人隐私和个人信息;

    (七)支持、协助受害妇女依法维权,必要时为受害妇女提供心理疏导;

    (八)其他合理的预防和制止性骚扰措施。

    第二十六条 住宿经营者应当及时准确登记住宿人员信息,健全住宿服务规章制度,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发现可能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七条 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对妇女进行猥亵活动;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在任何场所或者利用网络进行淫秽表演活动。

    第二十八条 妇女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

    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通过夸大事实、过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

    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通过广告、商标、展览橱窗、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等形式使用妇女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禁止以恋爱、交友为由或者在终止恋爱关系、离婚之后,纠缠、骚扰妇女,泄露、传播妇女隐私和个人信息。

    妇女遭受上述侵害或者面临上述侵害现实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第三十条 国家建立健全妇女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妇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筛查和诊疗,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开展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健康知识普及、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保障妇女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需求,为有需要的妇女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支持。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妇幼保健机构,为妇女提供保健以及常见病防治服务。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捐赠、资助或者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妇女卫生健康事业,提供安全的生理健康用品或者服务,满足妇女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为女职工安排妇科疾病、乳腺疾病检查以及妇女特殊需要的其他健康检查。

    第三十二条 妇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

    第三十三条 国家实行婚前、孕前、孕产期和产后保健制度,逐步建立妇女全生育周期系统保健制度。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妇女生育安全和健康。

    有关部门应当提供安全、有效的避孕药具和技术,保障妇女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时,应当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配备满足妇女需要的公共厕所和母婴室等公共设施。

    第四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三十五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

    第三十六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保障适龄女性未成年人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

    对无正当理由不送适龄女性未成年人入学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依法责令其限期改正。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做好相关工作。

    政府、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适龄女性未成年人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并创造条件,保证适龄女性未成年人完成义务教育。

    第三十七条 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在入学、升学、授予学位、派出留学、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学校在录取学生时,除国家规定的特殊专业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取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取标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女性平等享有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规定把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工作,纳入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规划,采取符合妇女特点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组织、监督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三十九条 国家健全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妇女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根据城镇和农村妇女的需要,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第四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五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

    第四十一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

    第四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就业保障政策措施,防止和纠正就业性别歧视,为妇女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为就业困难的妇女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援助。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限定为男性或者规定男性优先;

    (二)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进一步询问或者调查女性求职者的婚育情况;

    (三)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

    (四)将限制结婚、生育或者婚姻、生育状况作为录(聘)用条件;

    (五)其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 用人单位在录(聘)用女职工时,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应当具备女职工特殊保护条款,并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等内容。

    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的集体合同中应当包含男女平等和女职工权益保护相关内容,也可以就相关内容制定专章、附件或者单独订立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第四十五条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四十六条 在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培训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健康以及休息的权利。

    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限制女职工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女职工在怀孕以及依法享受产假期间,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期满的,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期限自动延续至产假结束。但是,用人单位依法解除、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服务协议,或者女职工依法要求解除、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服务协议的除外。

    用人单位在执行国家退休制度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歧视妇女。

    第四十九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招聘、录取、晋职、晋级、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培训、辞退等过程中的性别歧视行为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

    第五十条 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保障妇女享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权益。

    国家提倡和鼓励为帮助妇女而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五十一条 国家实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婴幼儿托育服务等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职工生育休假制度,保障孕产期女职工依法享有休息休假权益。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

    第五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贫困妇女、老龄妇女、残疾妇女等困难妇女的权益保障,按照有关规定为其提供生活帮扶、就业创业支持等关爱服务。

    第六章 财产权益

    第五十三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权利。

    第五十四条 在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关系中,不得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

    第五十五条 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或者征用补偿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不动产登记,应当在不动产登记簿和权属证书上将享有权利的妇女等家庭成员全部列明。征收补偿安置或者征用补偿协议应当将享有相关权益的妇女列入,并记载权益内容。

    第五十六条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以及其他涉及村民利益事项的决定,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户无男性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

    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

    第五十七条 国家保护妇女在城镇集体所有财产关系中的权益。妇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有相关权益。

    第五十八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继承权。妇女依法行使继承权,不受歧视。

    丧偶妇女有权依法处分继承的财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五十九条 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其继承权不受子女代位继承的影响。

    第七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六十条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婚姻家庭权利。

    第六十一条 国家保护妇女的婚姻自主权。禁止干涉妇女的结婚、离婚自由。

    第六十二条 国家鼓励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前,共同进行医学检查或者相关健康体检。

    第六十三条 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引导当事人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六十四条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是,女方提出离婚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除外。

    第六十五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第六十六条 妇女对夫妻共同财产享有与其配偶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不受双方收入状况等情形的影响。

    对夫妻共同所有的不动产以及可以联名登记的动产,女方有权要求在权属证书上记载其姓名;认为记载的权利人、标的物、权利比例等事项有错误的,有权依法申请更正登记或者异议登记,有关机构应当按照其申请依法办理相应登记手续。

    第六十七条 离婚诉讼期间,夫妻一方申请查询登记在对方名下财产状况且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查取证,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离婚诉讼期间,夫妻双方均有向人民法院申报全部夫妻共同财产的义务。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损毁、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财产。

    第六十八条 夫妻双方应当共同负担家庭义务,共同照顾家庭生活。

    女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男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有权在离婚时要求男方予以补偿。补偿办法由双方协议确定;协议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十九条 离婚时,分割夫妻共有的房屋或者处理夫妻共同租住的房屋,由双方协议解决;协议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十条 父母双方对未成年子女享有平等的监护权。

    父亲死亡、无监护能力或者有其他情形不能担任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的,母亲的监护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七十一条 女方丧失生育能力的,在离婚处理子女抚养问题时,应当在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条件下,优先考虑女方的抚养要求。

    第八章 救济措施

    第七十二条 对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控告或者检举。有关部门接到控告或者检举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为控告人、检举人保密。

    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司法机关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七十三条 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组织求助。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组织应当维护被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有权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依法查处,并予以答复;不予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妇女联合会可以向其提出督促处理意见,必要时可以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开展督查。

    受害妇女进行诉讼需要帮助的,妇女联合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七十四条 用人单位侵害妇女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联合工会、妇女联合会约谈用人单位,依法进行监督并要求其限期纠正。

    第七十五条 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等方面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申请乡镇人民政府等进行协调,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以及其他涉及村民利益事项的决定进行指导,对其中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责令改正;受侵害妇女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通全国统一的妇女权益保护服务热线,及时受理、移送有关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予以处置。

    鼓励和支持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建设妇女权益保护服务热线,提供妇女权益保护方面的咨询、帮助。

    第七十七条 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检察机关可以发出检察建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一)确认农村妇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时侵害妇女权益或者侵害妇女享有的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土地征收征用补偿分配权益和宅基地使用权益;

    (二)侵害妇女平等就业权益;

    (三)相关单位未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四)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

    (五)其他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情形。

    第七十八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侵害的妇女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履行报告义务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八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并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性骚扰,造成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或者社会影响恶劣的,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未履行报告等义务的,依法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吊销相关许可证,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贬低损害妇女人格的,由公安、网信、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八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对侵害妇女权益的申诉、控告、检举,推诿、拖延、压制不予查处,或者对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依法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未及时制止或者未给予受害妇女必要帮助,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妇女人身和人格权益、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以及婚姻家庭权益的,依法责令改正,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身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八十六条 本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儿了,关于本篇【婚姻家庭法有哪些禁止性规定,婚姻家庭法选题】,是否是您想找的信用卡逾期呢?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敬请关注本网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刑事案件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