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5:22:10来源:法律常识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婚姻家庭和谐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2020年9月,民政部和全国妇联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引导群众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构建社会多方协同推进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公益创投、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引导相关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参与婚姻家庭辅导教育,是各地不断探索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途径。2021年底,湖北省民政厅印发了《基层婚姻登记处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入婚姻家庭辅导领域提供可操作性方案,成为探索婚姻家庭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又一创新之举。
爱家 为家
早在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就在省、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作为基层“婚姻家庭辅导”社会工作服务试点区,积极探索婚姻家庭领域的社会工作发展新举措。“可以说,去年底印发的《指引》是湖北省多年来探索婚姻家庭辅导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的实践结晶。”湖北省民政厅事务处处长张玉水表示。
在武昌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刘治眼里,婚姻家庭辅导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它涵盖整个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婚前、新婚、冷静期以及婚后让爱重来的一些内容。“每个领域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刘治说。
那么,新婚人群是否需要婚姻家庭辅导?《指引》中给出明确答案:“要推行‘新婚爱家辅导’”。
何谓“新婚爱家辅导”?刘治给记者解惑:“通过各种主题活动,不断增强新婚夫妻婚姻家庭幸福体验感。”
从情侣到夫妻,亲密关系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婚后该如何正确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如何更好地经营婚姻关系,是每对新人都将面临的课题。武昌区利用结婚登记的高峰时段,适时开展“七个一”体验活动,即“填写一份调查问卷”“说出一声爱你承诺”“接受一次婚孕指导”“参加一场微爱观影”“学习一堂爱家微课”“领取一本爱情手册”“定格一个美好瞬间”,适时帮助新人增强情绪代入感及家庭幸福体验感,让新人感悟婚姻家庭所蕴含的温馨与责任,倡导移风易俗。
2021年9月9日,200余对新人在武昌区婚姻登记处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你是最好的!”
“入目无他人,四下皆是你。”
“始于初见,止于终老。”
在“爱的发声站”,新人们用生动的语言,说出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及憧憬,许下了不离不弃的承诺。“爱要大声讲出来,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新婚爱家辅导’就是让新人们通过各种仪式感受婚姻的神圣与责任。”刘治说。
今年1月28日,武昌区婚姻登记处以“金虎贺岁迎春、百福喜赠佳人”为主题,邀请书法爱好者和新人同桌写“福”,正好赶上的新人小雪激动地说:“我们俩都是河南人,在武汉生活了好多年,今年就地过年,早就听说武昌区是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所以我们特意约在武昌领证。这是我俩写的‘福’,跟买来的意义不一样,我们回家要把这张福跟结婚证一起裱起来,一起经营好我们的家庭。”
读新婚誓词、举办颁证仪式、开展迷你课堂,武昌区婚姻登记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新人们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宣告婚姻缔结,不断让当事人感悟铭记婚姻家庭蕴含的责任与担当。
爱情是甜蜜、幸福的,家庭生活却是现实、平淡的。当那些在家庭生活中走不下去的人来到婚姻登记处申请离婚时,又该如何做呢?《指引》中也明确提出,要“对有需要的欲离婚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婚姻家庭指导、婚姻危机干预、法律咨询等服务,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40多岁的程先生和洪女士来到武昌区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进入婚姻家庭辅导室后,洪女士哭诉丈夫因派驻外地而出轨,为了家庭,两人达成协议,程先生回归家庭,洪女士原谅丈夫行为。但此后,洪女士变得敏感,经常翻查丈夫手机,偶然中发现丈夫与第三者还有联系,于是准备离婚。“对于该案来说,洪女士夫妻需要的是修补受损的亲密感、信任感和安全感。”负责该案的社工李敏分析了两人的情况后表示。经过多次会谈,社工帮助洪女士与程先生理清了婚姻中的问题、认清自己、处理个人负面情绪、重建情感连接。“最后一次,看着夫妻二人的脸上展露出久违的笑容,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李敏说。
武昌区是婚姻登记大区,面对众多离婚个体,如何适时跟进和介入,是刘治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推出特别友爱辅导介入,联合妇联、卫健、司法等部门,在离婚登记场所设置了心理辅导室、法律咨询室,通过‘诊、疏、转、疗、访’五步工作法,对欲离婚人群开展别样辅导、特别服务。”刘治说。
借鉴武昌区的五步工作法,《指引》规定了离婚调适辅导的具体操作流程。“每个家庭都面临不同情况,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心理辅导+法律咨询’专业指导,通过婚姻辅导、冷静期介入、一案一卷跟踪,为欲离婚当事人提供专业支持。”张玉水说。
此外,《指引》也表达了对婚姻登记工作人员的关心与关爱,对编印婚姻家庭辅导手册、开展婚姻家庭宣传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指引》是湖北省各级民政部门开展基层婚姻家庭辅导社会工作服务的范本。”张玉水说,“下一步,我们一方面积极推动《指引》在全省更多的婚姻登记处落地落实,让更多的家庭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实践,进一步充实、完善《指引》,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牵引作用,服务包括婚姻登记机关在内的更多的机构,惠及更多的家庭。”(本报记者 翟 倩)
婚姻家庭辅导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民政部、全国妇联于2020年9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国家开始尝试在婚姻家庭辅导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提供专业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那么,这种尝试的意义何在?会带来哪些新的改变?
应对来自婚姻家庭的挑战
近四十年来,伴随剧烈的经济社会转型,中国家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这场变迁中,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矛盾凸显。不断上升的离婚率,急剧下降的生育率、无处释放的育儿焦虑,以及老龄化带来的沉重照护压力,每一个问题都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也是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流动广泛而频繁,婚姻家庭问题已经超越“私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性问题,与社会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非常复杂。因此,认为婚姻家庭问题单纯就是夫妻双方或家庭自身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想法。如果婚姻家庭的问题并不单纯是其自身的问题,那么显然也不能仅仅依靠家庭自身的力量来解决,来自家庭之外的支持和协助显得非常重要,而社会工作无疑是一支解决婚姻家庭问题、应对婚姻家庭挑战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不同于传统家人、朋友的支持力量,也不同于政府行政或市场的力量,甚至与其他的专业力量(比如心理学)也不同,它更强调家庭问题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口、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心理变化的影响等),也特别强调赋能于家庭,通过资源链接协助家庭获得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社会工作的所有魅力都在它所提供的专业服务之中。社会工作认为婚姻家庭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人自身经营婚姻和家庭的能力不足,维持健康婚姻和家庭所需的必要资源不足,婚姻家庭中的人与外在资源的链接和互动出现问题。社会工作致力于通过专业服务协助家庭应对以上三个问题。首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辅导、治疗服务提升家庭成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社会工作协助家庭获得相应的能力,以便其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其次,任何婚姻家庭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常常一个问题接着下一个问题,这是生活的常态。解决问题是需要资源的,这些资源包括信息、机会、金钱、服务、爱与关怀等,家庭因为资源不足就会常常陷入困境,帮助家庭链接必要的资源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举措。第三,家庭希望改善,社会也有相应资源,但是资源在作用于家庭时存在各种障碍,包括文化、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比如不信任专业力量、没有时间接受辅导、付不起辅导的费用等,社会工作者协助家庭克服这些障碍,与所需资源进行持续有效的互动,让资源真正发挥作用。社会工作服务时,会将家庭看成是一个系统,根据婚姻和家庭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专业评估,既关注婚姻家庭整体发展的需要,也关注婚姻家庭中每个个体的需要。在介入时,既强调在婚姻家庭内重塑信念、调整结构、改善关系,也注重从家庭之外输入相应资源,并维持良好互动。社会工作的婚姻家庭辅导是一个专业的历程,通过专业服务预防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婚姻和家庭的健康发展。
值得信赖的专业服务
家庭是一个私密的场域,婚姻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私密的话题,中国人一向主张“家丑不可外扬”,很担心接受辅导会失了面子,更担心不专业的服务会让事情更难收拾。这个担心可以理解,但在专业面前,这些担心应当被缓解。专业背后是有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强调尊重、平等和接纳。要相信社会工作者可以倾听你的想法、同理你的处境、接纳你所有的痛苦和挣扎,没有歧视,没有任何个人意愿的强加。专业伦理也会严格地约束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行为,比如他们应该受过良好的训练,会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当能力有所不及时,会请教督导,会转介。按照专业伦理,除非为了服务需要,他们不会诱使你说出与服务无关的隐私信息,而对你说出的任何个人隐私他们都会严格保密,没有你的同意和授权,他们不会对任何人透露你的隐私信息。
当然,这仅仅是开始,有政策,但如何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中国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自此可以走上一条专业化的路径,也期待有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成长起来,并通过专业服务帮助千千万万的家庭。(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赵 芳)
坐下来 慢下来 合起来
作为山东省莱西市首批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我从2019年起开展婚姻家庭辅导。3年来,我们15名志愿者发挥所长,相互鼓励,让500多对濒临破裂的家庭坐下来、慢下来,有机会合起来。
坐下来:倾诉与倾听
工作中首先考验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的应该是“听功”,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脑地倾倒给你。听吗?必须听,还得会听,能听出门道来。记得一对年轻的夫妻来辅导,女方表示月子里有一天不舒服,想喝粥,可是丈夫和婆婆给她做的却是别的饭,再加上一些小事的积累,于是,心中不满慢慢加重,引发了家庭矛盾。表面上是一碗粥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成员间沟通不畅。
来离婚的极少有情绪好的,听得多了有时也会让大家心里“堵”得慌。虽然我们“堵”了,但辅导对象通过倾诉,心里“通”了,矛盾没有了,想想这些,我们这“情绪垃圾桶”当得也值。
慢下来:缓冲与着陆
由于婚姻的隐私性和个体性,年轻夫妇愿意向长辈寻求帮助的情况越来越少,让离婚变得有些冲动。此时的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们就当起了“缓冲带”,让辅导对象双方能够慢下来,“缓冲”一下。有一对孩子刚一岁半的小夫妻,因为婆媳矛盾来离婚,我让他们冷静下来,梳理分析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评估自己到没到离婚的地步?经过缓冲、思考,他们决定为了孩子再沉淀一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能“缓冲”,也不是每一个“缓冲”都能重归于好,但是,只要考量了,决定了,“安全着陆”也是一种幸福。
合起来:存异与求同
婚姻与恋爱不同的地方在于,不仅要喜欢对方的优点,还要接纳包容对方的缺点,在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里,求大同存小异,相互尊重,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作为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辅导中我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注重辅导对象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我会帮助他们学会“接纳”“求同存异”,让家庭成员拥有协调家庭基本关系的能力,在迷茫中找到解决方案,在婚姻中获得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离婚登记程序中增加了“冷静期”,让当事人有了“坐下来、慢下来、合起来”的法律依据和现实可能性,而这也对婚姻家庭辅导工作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们将初心不改、热忱不减、幸福向前。(姜晓梅)
新婚辅导从被拒绝到几乎全覆盖
2016年7月,浙江省率先在杭州市余杭区试点开展新婚辅导项目,在余杭区婚姻登记处和市妇联的邀请和指导下,我们一群志愿者怀着共同的愿望走到了一起,开启了新婚辅导公益服务。
“我们不用”从被拒绝开始起步
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婚辅导服务,我们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每位志愿者都会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挂着登记处准备的志愿者工作牌。但当邀请新人们来参加“新婚陪谈”服务时,却大都被拒。
团队组织的一次学习培训打破了这个僵局。一位辅导老师提出:“在医院,只要穿白大褂的人说的话,你就会听,老大爷穿白大褂,他就是老专家;小姑娘穿白大褂,她就是小护士,所以我们听的不仅仅是人的话,更是白大褂的话。”
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我们开始统一服装,衬衫+西裤,团队的形象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也因这身职业装,当我们去邀请新人的时候,被拒绝的概率也大幅下降。
“一句问话”瞬间锁定信任
服装的统一大大降低了被拒绝的概率,但仍有部分新人拒绝辅导。这时我们想到了跟新人打“心理战”,用一句问话瞬间锁定新人的信任——“你取了几号?”这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句问话,对来婚登处领证的新人来说代表着专业,“先办证,再颁证,再到这里来。”在领证前就告知结婚流程的植入,新人有了接受辅导的心理准备,不出意外几乎没有人拒绝。
不再被新人们拒绝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激发新人的思考和内动力,让他们能够敞开心扉来接受学习婚姻家庭第一课。于是,我们与婚登处工作人员商讨设计了流程,主动“承接”帮助新人拍摄宣誓视频和拍摄颁证照片,并增加“携手走红地毯”的环节,在前台取号的时候,再发一张“结婚清单”,将登记流程提前告知。
事实证明,效果非常明显,新人们从之前的心不甘情不愿,到现在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红包礼物”持久保持影响力
如何让一次学习能够在新人们记忆中停留更长的时间?这是志愿者思考最多的事情。
我们想到给新人定制一份红包,表达对他们的新婚的祝福。为了让红包能够更具收藏价值,我们精心设计版面,特别预留了一个2寸区域,用来粘贴他们的结婚证照片,这份红包也因为他们的照片而显得独一无二。
从最早的个人行为,到现在成立余杭区手拉手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专职进行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服务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升,对婚姻辅导的热情却一直不减,每一对新人被辅导之后的笑脸,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林宁光)
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辑/廖芸卿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