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08:35:07来源:法律常识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近两年,甜甜的恋爱综艺层出不穷,
《春日迟迟再出发》在其中显得有些另类,
被网友称作“成年人的现实主义恋爱”。
节目邀请了8位离异的单身男女,
他们大多尚未从上一段失败婚姻中走出来,
8人共同旅行,交流,互相揭开自己的“伤疤”,
也试图相互疗愈。
主创团队来自去年爆火、豆瓣8.9分的综艺《再见爱人》
从2月底开播以来,
节目在网络引发了不少关于亲密关系、离婚、亲子问题的讨论。
情感中为什么自卑?为什么会不敢离婚?
离婚后怎么处理亲子关系?……
就此,一条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
长期关注单亲家庭育儿问题的周莉斯,
聊了聊他们的想法。
《春日迟迟再出发》
在李松蔚看来,
“这个社会对离婚有太多的误解、污名、恐惧”,
那么被婚姻伤过的人,
需不需要开始新的感情,
又如何找到新生活的底气和勇气?
撰文 朱玉茹 责编 陈子文
冬夜的烛光下,一群精心打扮的单身男女围坐一圈。第一次见面,他们的自我介绍有些不同寻常:我离婚多久了,为什么离婚。
有人的故事关于爱情童话的破灭。
39岁的林承炜和前妻是初恋,相识相恋17年。有一个温馨的小家、一个可爱的儿子、一个早已熟悉得像亲人的另一半,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他一度觉得自己很幸运。但2018年,前妻向他提出离婚,因为觉得两人之间“没有那种恋爱的感觉了”,而她还需要那种心动。
36岁的莫非同样是与初恋走入婚姻殿堂。俩人恋爱7年,结婚2年。婚后,她多次发现丈夫赌博,对方还理直气壮要求她帮忙还钱。
有人的故事关于背叛。
32岁的刘力绮曾经一直觉得丈夫很完美、体贴,生完孩子后她才发现,原来一直有不同的第三者:同一部电影,丈夫会看两次,有时甚至两场只隔半小时,而她永远是后一场的那个人……
身边的朋友给她洗脑,“你老公就是玩玩,也不是心思不在你和孩子身上,先这样过下去吧。”连离婚律师也劝她,“小朋友刚出生,不适合离婚。”她忍了4年,还是选择离开。
29岁陆莹的婚姻只维持了半年。没有做婚检的她,在婚后一次体检中查出肾炎,要做肾穿刺检查,医生说很可能会影响生育。丈夫问她:要不先生孩子?她不同意,想先治疗,出院第二天,丈夫就提了离婚。
还有人的故事是:不合适在一起生活了。
38岁的脱口秀演员杨磊和平结束了6年的婚姻,两人从夫妻变回了朋友。问到离婚的原因,他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不喜欢很多人给我过生日,跟她说了很多次我们俩吃顿饭就可以,但她还是叫了一大帮人,因为那是她喜欢的方式。”
这样的理由,平常,而令人沮丧。
谈到上一段婚姻,即便是那些美好的事情,也让吴雅婷忍不住落泪
不管离婚多久、原因是什么,谈起这件事,每个人的脸色和语气都沉了下来。有人说着说着哭了,有人小心翼翼地问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有人觉得尴尬、羞耻,不愿细聊……
“这个社会对离婚这件事有很多的误解,把它变成好像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一个人生的污点、失败,羞于启齿——反而让更多的人不敢结婚、恐惧婚姻。”《春日》节目观察团成员、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说。
“其实这所有的痛苦都不是离婚本身造成的,而是’不能正确处理离婚’这件事造成的。”
其中最痛的,便是离婚后亲子关系的处理。
吴雅婷与刘力绮谈到有孩子之后离婚的难
为了孩子,刘力绮一直不敢离婚。直到现在,谈起离婚的决定,她依旧觉得愧疚。
“他(前夫)其实对孩子和父母都很好”,因为是前夫出轨离的婚,跟孩子解释离婚这件事变得更加复杂,力绮一直不知道怎么进行这场谈话。
有一天她对4岁的儿子说:“全世界妈妈最爱你。”儿子突然就哭了,“但你和爸爸不爱了是吗?我生气了。”
另一位单亲妈妈吴雅婷,由于前夫是公众人物,离婚的消息传得很快。甚至朋友家的小孩也跑来问,你离婚了,那你女儿是不是很长时间见不到爸爸呀?“每次孩子说想爸爸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离婚是不是错了?”
单亲家庭长大的观察团成员吴克群对结婚有些恐惧
2021年,我国的结婚登记数据创36年新低。在节目的弹幕和留言中,不难看到未婚、恐婚的观众:“就想看看这群人是怎么谈恋爱的,还会不会再走入婚姻。”
《春日》中有个设置,让嘉宾们从交谈“离婚”这一婚姻中最残酷的一步出发,相互疗愈,获得力量去重新开始。当超过半数的人按下心动按钮,节目会从“治愈模式”转为“心动模式”。
尽管令人心动的互动不在少数,但直到第九期,“心动模式”才正式开启。李松蔚感叹,“这要是一群小年轻早就拍灯了!”
林承纬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自卑
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是因离婚而产生的自我怀疑,甚至自卑情绪。
林承纬表示,“离过婚,又是净身出户,怎么会有人想跟我在一起呢?”
面对林承伟的追求,吴雅婷很犹豫,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和时间再接受一段爱情”
吴雅婷甚至说自己“没有资格再接受一段爱情”。“别人有很多更好的可以选择,为什么要选一个肚子上有赘肉、疤痕的女人呢?”
在李松蔚看来,离婚人士“再出发”难,更大的障碍在于一种心态,叫“没必要”。
离婚后,工作和孩子已经将生活占得满满当当,为什么要再找一个人呢?
“其实不光离婚人士,对当下许多人来说更致命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在一起,还要结婚呢?”
节目观察团成员李松蔚、王霏霏
以下是一条与李松蔚关于“离婚的始与终”的对谈。
Q:一条
A:李松蔚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前清华大学讲师)
Q:您说婚前检查不光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心理上的婚前检查如何理解?
A:我没有想用“检查”这么严肃的一个词,其实就是要去沟通:你们彼此为什么想结婚,想象中婚后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
要不要孩子当然是最基础的,包括什么时候要、教育理念,还包括跟双方父母的关系,家庭角色的分配等等很琐碎的东西。
很多年轻人完全没有要去谈的概念,觉得这些话题很现实,可能会破坏爱情的美好或神圣感。节目里我们看到很多都是恋爱谈了很久觉得很合适才结婚,最后还是分开了。因为婚姻跟恋爱完全不一样,谈恋爱你只要觉得跟这个人在一起很开心就好,很多时候有分歧也无所谓。婚姻是一个社会契约,是两个人要共同以家庭的形式去分担很多的收益和风险,很多现实的问题要早点谈清楚。
很常见的情况,两个人结婚了,女方觉得男方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没有好好陪她,而男生觉得,这就是我负责任的体现。其实就是代表着他们对一些很重要的议题缺乏沟通,并不了解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什么是重要的,产生很多委屈误会。
它不是一个清单,我们有1、2、3、4点要谈。它就是日常的沟通。比如说看了一部有关爱情的电影或书,可以就里面的主人公展开讨论: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差异在哪,为什么会走不下去…….在这个过程里去碰撞,了解各自对婚姻、家庭、理想的生活状态有一些什么期待。
陆莹谈及离婚对自己的影响
Q:从这个角度看,您觉得结婚需要冷静期吗?
我个人认为只要还没有正式办手续,都可以称为冷静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先同居一段时间,或者先订婚,这些我认为都是有积极的功能的。
甚至再退一步讲,就算已经结了婚,你也继续有冷静期可以考虑,如果真的跟这个人不合适,可以离婚,止损这件事情永远是值得的。
我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建议,我建议所有女性在进入婚姻前要更慎重,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真的知道什么叫婚姻,已经下定决心、做好准备了。
因为总体来讲男性进入婚姻,包括他离开婚姻的成本是低的。
女性最大的成本是生育成本,还有职业上的竞争力。
像节目里的雅婷,她当年在职场上非常优秀,但是结婚生子让她不得已放弃了这方面的发展,现在离了婚,她又要从头开始打拼。谈这个不是想要去反对婚姻,而是这个东西它是昂贵的,是有成本的,需要去深思,不是头脑一热就可以去做的一个决定。
刘力绮谈及自己对离婚决定的犹豫
吴雅婷对刘力绮的故事的想法
Q:很多人会问身边的人,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离婚,我们如何去判断一段婚姻已经走到尽头、必须结束了?
A:这个问题反映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个倾向——好像我们必须得判断一段婚姻已经不可挽回了,才能够去接受离婚这件事情,它才是合理的——我自己不这么认为,这是我参加这个节目特别想去发出的声音。
两个人如果觉得这样过下去不开心了,不是自己想要的了,那就可以离开,不是必须是家暴、出轨这些原因,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像节目里Rock的情况我就觉得很好,离婚就是到站了,这一段风景不错,谢谢,但我对我的人生有一些新的规划。
我现在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其实问的是为什么还要在一起?比如说有女性发现丈夫犯了错误,丈夫跟她认错,保证不会再犯。她也觉得老公对她还是蛮好的,蛮能干的。从外人角度看,那她完全可以原谅一次,继续生活下去,但这个人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一定还要在一起?”
我总是强调,这是你的人生,朋友、家人、孩子等任何人的意见都不是你离婚或不离婚的理由。你就想未来5年或者10年,你最美好的对人生的想象里边,还有没有你的另一半?
有的人会觉得结婚也就是过日子,另一半还挺适合过日子;有的人会说自己就是太生气了,宁愿牺牲后半生的幸福也不能让对方轻松离开。我觉得都没有问题,如果你真的想好了这就是你想要的。
所有那些想法很纠结、每天换一个样的人,不是ta的想法真的在变,而是外界的声音在不断给他施加影响力。今天看了某个老师的书,就觉得这样是对的。明天跟某个朋友聊天,又觉得“你说的才有道理”……全是外界的杂音。亲密关系这个事情现在就是杂音太多了。
观察团成员傅首尔对杨磊离婚故事的看法:“如果几十年前,有人去民政局说因为两个人过生日的方式不一致要离婚,别人会觉得你‘有病’”
Q:如果离婚像您说的这么简单,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情况吗?
A:离婚负不负责任是看离开的时候,ta是不是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离开。
比如说财产,孩子的养育,还有跟共同的朋友、彼此的家人怎么交代,包括之后两个人要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所有这些事情是决定了离婚负不负责任的,但是他想离婚这件事本身没有不负责任,前提是他已经自己想清楚了。
刘力绮曾在婚姻中被情感操纵。前夫经年累月地吐槽她,矮、胖、丑,让她长期处于一种“自我检讨”、“自我反思”的状态,离婚后面对新的感情也十分被动
Q:在您的观察中,离婚最负面的代价是什么?
A:我认为是它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有问题。一方面,社会把离婚塑造成一种失败;另一方面,这种自卑心理的根源,其实是所有社会信息都在导向一件非常扯淡的事——“必须足够好才值得被爱”,这是一个现代病,很容易造成情感中的PUA。
这些年PUA这个概念常被谈及,大家都在聊怎么防止被PUA。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得自己不值得。“开心”的意思是你不开心也可以,“喜欢自己”的意思是你不喜欢自己也可以,“自信”的意思是有时候自卑也可以。
李松蔚在节目中的呼吁
Q:那您觉得亲密关系需要学习吗?
A:如果说亲密关系需要学的话,是去学会听自己和另一半内心的声音,去在过日子的过程中建立起彼此间的默契,学会让自己不被所谓的专家或者外界的声音给恐吓、骗到。
前段时间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信,她居然因为老公对她太好了,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因为身边所有人都在告诉她你这样下去不行。
外部的声音有一定道理,但当我们不断去强调这些声音,其实就是在规训你:婚姻、亲密关系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事,你必需得符合某种社会规范,符合在外人看来好的样子——我认为这种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出它带来的好处。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亲密关系不需要学,它反而让你进退失措。
8个人在这段旅途中相互治愈
Q: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为什么还要进入感情,还要结婚?
A:可能还是渴望,渴望长久、确定性的关系,渴望一些相互的懂得、连接、依靠,因为我们本质上还是孤独的。
它不是生存需求,也不是现实需求,但还是会不断地从我们内心深处冒出来。
傅首尔对于很多女性为了孩子不敢离婚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时也提出了背后的问题
婚姻关系的讨论外,离婚后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也随着节目被推上了热搜。
节目的嘉宾和观察团中,不乏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对离婚不成熟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依旧可见。
林承纬谈及童年最大的遗憾
在林承纬的印象中,儿时父亲对自己很好,但离婚后妈妈一直说父亲是个很糟糕的人,不允许他们交往。在和母亲持续的争执下,父亲借酒消愁,把对母亲的愤怒发泄在了他身上,半夜把他揍了一顿。那天后,他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也不愿去见最后一面。
“后来我才觉得,也许他们感情出错才是这一切的原因,我爸并不是一个那么糟的人。也许我还是希望能收到爸爸的爱。”
傅首尔谈及从小母亲对父亲的负面言论,让他时至今日都不敢去见父亲一面,尽管父亲一直在向她发出邀请
观察团成员吴克群也有类似的经历。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吵架、摔东西,他就害怕地躲在被子里,给自己唱歌安慰自己。
“那时候他们总说,‘我都是为了你才要跟ta继续过下去’。我就一直觉得,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很自责。直到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我的错,他们曾经很爱彼此,只是不适合在一起生活,明白了这些后我才和自己和解。”
一条找到长期研究单亲家庭育儿问题的周莉斯。如何尽可能减少离婚对孩子的影响,以下是她的建议。
1、在“离婚大战”中,请不要无情地离间孩子与另一方的感情,极尽全力想把孩子拉到自己的阵营,其实是在给孩子制造巨大的精神痛苦。
2、虽保持婚姻关系,但双方频繁处于高冲突状态的夫妻,请不要声称“为了孩子好才不离婚”,这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让孩子去背负“家庭不能破碎”的重压,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3、孩子长期处于貌合神离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父母不能诚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问题,看到的是他们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很容易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
4、“离婚”这件事本身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真正造成伤害的是对待“离婚”的极端态度和行为,以及对孩子需求的忽略。
周莉斯认为电影《星空》中女主父母把离婚决定告诉她的场景是教科书级的典范
5、当与孩子沟通父母离婚时,客观、真诚、开放地告诉孩子事实。不要欺骗,孩子有权知道真相。让孩子知道父母并非完美无缺,有时犯错误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有三个方面的信息是一定要传达给孩子的:1. 即便不再是一家人,父母依然爱你;2. 父母的离婚跟你没关系,你没有错;3. 尽可能多地告诉孩子未来的生活安排。
7、离婚后共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双方养育方式存在分歧,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不要让孩子当“替罪羊”、“信差”。夹在父母中间的孩子,比那些没有卷入父母感情旋涡的孩子更难适应父母的离婚。
8、离婚后,当你与新的约会对象认真考虑建立稳定关系或再婚时,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傅首尔谈及儿时母亲再婚时的故事
9、第一次带新的约会对象见孩子,像介绍你的朋友一样给孩子认识,避免过于亲密,减少孩子的抗拒感或焦虑情绪。
10、创造一些让另一半和孩子都能参与的“约会”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彼此熟悉,感情不断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