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结案成词怎么写,绑匪专用语录

时间:2022-10-25 11:29:09来源:法律常识


?

著名学者余秋雨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吴忠义的刑侦专家随手翻阅一桩沉积了8年的绑票杀人旧案卷,偶然地发现案卷中保留着一张绑匪写的纸条。他先匆匆瞟一眼,突然若有所思。很快,他决定重新侦查此案,而侦查的范围,划定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间。 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纸条给了刑侦专家一个重新判断的机会? 那张纸条上其实只写了19个字,6个标点符号。其文曰: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写这张纸条的罪犯是在向受害者的家属指点藏信的所在,他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减少信号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请看这19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既有节奏又有音韵,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每个结构末尾都押韵,十分顺口。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那地方有一所大学。很快破案,罪犯是一个大学教师。 谁揭发了他?文化。


??

余秋雨以这个故事为导先,大学教师做绑匪,引出他的观点:文化知识与人格教养无关。越是文化高的人,做的坏事越可怕,越不好被识破。我们今天也流行这样的人说法: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看来一点都不错。

但我读了此文,除了同意作者的看法,还有了新的认识,那便是: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是通往提升语言表现力的最佳途径。这是从那张绑匪的字条上得到的结论。

为什么这么说?我想从以下几点方面谈谈。

首先,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令你的文笔简洁,明晰。我们知道,作为我国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单音节词语,极为简洁凝练,古代灿若星辰的诗词歌赋,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宝藏,值得用心去开采发掘。然而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在喊,学古文没用,是活人说死人话,是活死人云云。于是我们看到太多的人远离了文言文,远离了诗词歌赋,看到了太多的垃圾文,一堆废话说不明白一个问题,啰啰嗦嗦,词不达意,本来几句话的事,硬是啰嗦一堆,实在应该从绑匪的字条里,感受点儿醇厚的文化气息。

其次,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会让你有极高的文化鉴赏力。为什么一桩绑票杀人案,会拖了八年没能结案?因为没人看得出绑匪字条的文化信息,得不出是有文化的大学教师犯罪的结论。只有当具有相当水准的刑侦专家吴忠义出现后,才使案件水落石出。他的这种判断力,来源于哪里?不难猜测,就是得力于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这种功底,不仅对你的工作有益,就是逛商场,听歌曲,看影视剧,你也会比别人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收获。这是那些轻视古文化,远离古文化的人们理解不了,也无法理解的事情。


?

其三,想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多读多练多背,而且越是低龄学习,越是效果显著。孩子时期记忆力是最佳的,那些记忆中的古诗文,都会随身体的增长而融入生命,幻化为灵魂中的珍品,不会丢失,历久弥新,循序渐进。所以一些有见识的家长,都会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背些古诗文,只是到了学校,尤其是初高中,中高考制度下,急功近利的人们,往往其他学科上用足了功夫,唯独忽略了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生们很辛苦,节假日都在奔忙于各种补习班,唯独没时间读读名著,背背古典精品。所以余秋雨说,绑匪的表述已经成了一种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

真希望更多的人们能认识到古文功底,文化素养的巨大作用,那我们的文章质量,生命质量都会相应得到提升。

?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