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立遗嘱有法律效益吗,微信立的遗嘱有法律效力吗

时间:2022-12-01 11:15:54来源:法律常识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清明节多了几分悲怆,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对生死也有了新的感悟。这些催生了市民给亲人写遗嘱、留遗言的想法。为此,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微信遗嘱”功能,该功能上线一个多月来已有很多市民使用,而清明节期间更是用户暴增,一天时间收到了千余条留言。法律人士提醒称,“微信遗嘱”只能作为“精神财富”寄托,不能作为法律意义上的“遗嘱”。

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律师:没有法律效力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律师:没有法律效力一天内超千人留“微信遗嘱”,律师:没有法律效力

“微信遗嘱”功能上线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对生死有了深层次的思考,给亲人写遗书、留遗嘱的想法,不再是那么“忌讳”的话题。

而中华遗嘱库是一项面向全国的公益项目,其成立是为了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中华遗嘱库方面了解到,疫情期间,线上咨询和预约量都较平日暴增数十倍,今年2月,每天线上咨询量更是达到了400人次。自今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收到遗嘱预约3562份。而这其中,有不少都是想要立“精神遗嘱”。

正因为此,中华遗嘱库于3月1日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据了解,用户通过“中华遗嘱库”微信公众号,进入“微信遗嘱”小程序,便可创建留言。在创建留言界面,用户可留下3000字以内的留言,另外可上传图片或录制视频、音频。

创建留言后,用户需要输入自己的姓名和性别等基本信息,然后再选择发送方式和递送日期。记者看到,用户可选择在本人去世后或某个约定时间,由中华遗嘱库将留言内容传送给用户想传递的人。

不过,对于“选择本人去世后递送”的方式,有市民不禁有疑问:“这个时间怎么确定呢?”中华遗嘱库一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他们正在进行相关大数据的对接工作,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查询留言”功能,被传递人可输入信息,查询自己的亲人离世后有无给自己留言。

清明节期间用户量暴增

据了解,清明节期间,“微信遗嘱”的使用用户数量暴增,4月4日当天,共有249人留下“微信遗嘱”,4月5日(截至当日20:00),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有1427人留下“微信遗嘱”。据中华遗嘱库统计,从该功能开通以来,通过“微信遗嘱”留言的用户已超过了5000人。

据了解,“微信遗嘱”的功能会一直持续下去,为市民提供线上“幸福留言”的便利,清明假期期间该功能免费,而之后如市民上传一定量的图片或视频,会收取几块钱的系统维护费用。“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不仅仅是协助大家写遗嘱,更重要的是传递爱。中华遗嘱库推出了微信遗嘱服务,可以帮助市民将家风、家训、人生回忆、叮咛嘱托,通过‘慢递’的方式传递给家人。”该项目一负责人说道。

合肥市民张先生得知有“微信遗嘱”后,创建了留言,而这份留言记录的是张先生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幸福瞬间,“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有离世的那一天,把想说的话存起来,也是一种情感寄托,以免留下遗憾。”

只是情感寄托不可用作财产分割

既然是遗嘱,那么很多市民自然而然想问,“微信遗嘱”可以用来分配遗产吗?对此,“微信遗嘱”相应界面有提醒称,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

中华遗嘱库表示,“微信遗嘱”服务实际是一种“情感遗嘱”,主要是用来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

对于涉及财产内容的遗嘱,还是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办理。

对此,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王海波律师认为,我国《继承法》对遗嘱的形式有着明确的规定,目前“微信遗嘱”还不在内,使用微信的方式进行遗产分割的遗嘱,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被法律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很可能会认可微信遗嘱,但这需要法律法规的明确出台,目前还无法做到。”

另外,王海波律师称,法律上遗嘱的形式,分为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录音遗嘱。

(原题为《不到一天,超千人留“微信遗嘱”律师这样提醒》)

来源:澎湃新闻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刑事案件 拆迁人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 客户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