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3:09:02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 / 陈琼青
来源 / 智合
1992年的春天,东方明珠的建造才刚刚开工,上海的春末空气里已开始泛着热气,邻里邻外围坐在弄堂口,手里摇着蒲扇乘风凉。两年后浦东外滩旁,高468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成功建成,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经济的一路猛增带动了浦东的发展,浦东律师行业的崛起亦然成为浦东30年开发开放浓墨重彩的一笔。
短短30年,在浦东新区这片热土上,已经矗立着260余家律师事务所,近7000名律师活跃于此,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律师占到浦东律师总数的42%。多年来,浦东以占上海市不到1/5的律所数量和近1/4的律师人数,创造占全市1/3的业务收入。
浦东的80后律师们,是跟随着浦东一起成长的一代,如今他们俨然成为浦东律师的中坚力量,亦成为浦东律师的“骄傲”。
热爱即是动力
郜嘉奇,36岁北京市君泽君(上海)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我决定辞职了。”2013年,已经在政法机关工作了6年的郜嘉奇做了一个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决定。
时间回溯至2007年,郜嘉奇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直接拿到机关单位的“铁饭碗”,职业道路异常顺利。可热爱辩论,生性乐于挑战的他,却被所谓的“稳定”束缚住了手脚。
在职业生涯这一漫漫长河中,人们行走,也寻找,在这段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加入律师队伍,并不是郜嘉奇的突发奇想,但父母是否支持,是他唯一顾虑的因素。
但出乎意料的是,父母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他们对我说,只要是我愿意且努力去做的事情,就非常支持我,但希望我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要轻易放弃。”
图源自郜嘉奇朋友圈
2020年12月8日,凌晨3:02,郜嘉奇在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的第40层拍下一张浦东夜景,四周大楼的灯光如星光般点缀在如墨的浦东夜晚,这已经不是郜嘉奇第一次凌晨下班了。
“律师是不加班的,因为律师没有下班。”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自嘲”,但也深刻地展现了郜嘉奇执业6年来的日常状态。加班无可避免,冥想成为了郜嘉奇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的方式,暂时“丢掉”工作,放空大脑,没什么比这更能缓解紧绷的神经。
回想起刚踏入律师行业之时,郜嘉奇参与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外滩地王案”。执业初期,便能全程参与如此“大案”,这对于他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可让郜嘉奇更加坚守律师职业却是一件朋友的案件。
2017年的12月,上海寒风彻骨。郜嘉奇接到朋友的电话,称其银行卡被法院查封了,还发现他本人已经是一个案件的被执行人,判决都已经生效,进入执行环节了。一开始朋友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他还是觉得总要找个律师问一问。
郜嘉奇一听,便发现此事并不简单。如果真的有人在冒名使用朋友的名义,开了银行卡在外借贷的话,不仅仅是牵扯这个案件,可能还会有很多的隐患。再审的过程异常艰辛,郜嘉奇整整打了两年。途中,连朋友都觉得要不放弃,可郜嘉奇却一直坚持。
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郜嘉奇成功了。自这个案件后,他意识到,其实律师就是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做好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小的事情。对每一个案件负责,这是郜嘉奇的职业精神。
相比其他一些律师,郜嘉奇对于“律师价值”这个概念看得更透彻。在他看来,做律师追求的是成功成名,这是一个客观现象,并不用回避;但如果律师只追求成功成名,很有可能会在职业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迷茫和困境。“作为专业人士,律师不仅仅是在为当事人提供一个个案的法律服务,其实也在于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法制的建设和完善。”
作为土生土长的浦东人,郜嘉奇与浦东一起成长了30年,它们互相见证,互相成就,成为了彼此的“骄傲”。
工作生活二选一?我全都要
张征轶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2005年,23岁的张征轶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回国第一站便是上海浦东。早在本科时,她就定下了未来的执业领域——商事领域,走在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浦东无疑是最符合她期望的地方。
白驹过隙,已过而立之年的张征轶现在是一位年轻的妈妈,“陪伴孩子”成为了她的“新工作”。
晚上7点,外滩边上的东方明珠成为夜幕中一颗最亮的“星星”,浦东的主干道上塞满了晚高峰的车辆,张征轶也身处长长的车流之中。争取回家陪孩子吃晚饭,是她荣升妈妈后给自己定下的“要求”。陆家嘴灯火通明的每个夜晚,对于律师来说是“全神贯注”工作的最佳时间,对于张征轶来说,却是不可多得的“温馨时光”。
晚上10点,张征轶有些留恋地看着孩子的睡颜,半晌,她起身走入书房,开始处理工作。没有尽头的出差、会见、谈判……深夜里,张征轶也会想起那些年为了工作东奔西跑的样子。那会儿她还是个20岁出头意气风发的小姑娘,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现在,她已经“为人师,为人母,为人妻”,时间在她身上打下光晕,既温柔又温暖。
对于女性来说,社会的要求总会更苛刻一点,“做一名好律师”和“做一名好妈妈”似乎对于不少女律师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职场焦虑”围绕着大部分职业女性,但张征轶却从不属于这个“焦虑”圈子。
在她看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压力都一样大,她笑称自己不属于“拼命三郎”的类型,“做律师嘛,加班熬夜总会有的,但我还是尽可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国家发展要可持续,人的发展也要可持续。”看电影、旅游、和朋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一起喝下午茶……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不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生活依然保持热情。律师的“艰苦”是她丰富多彩生活的“调味剂”。
致力于资本市场专业法律服务的张征轶,凭借优秀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曾代表众多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行业龙头企业成功完成了多项在市场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资本市场项目,并创造中国证券市场多项第一。
今年,她成为了“浦东十大杰出青年律师”之一,也是唯二的获奖女律师。对于张征轶来说,这只是她浦东执业生涯的新起点,“浦东正在高速发展着,不想被落下,就要更努力的提升自己。”
扫眉才子笔玲珑,未来张征轶会继续在浦东律师业内发光发热,为浦东律师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5年律师路,不忘初心
沈诚,37岁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锦天城之于沈诚,是他律师梦开始的地方。2003年,大二的沈诚便在锦天城实习,那时他还是个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学生;大四毕业后,他正式开始律师旅途。15年过去,如今,他已是锦天城的高级合伙人。
15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回想起来刚开始的那几年,可能就定下了他律师生涯的基调:充满挑战却也能勇敢面对。
那年9月初秋,上海依旧保持30度的高温,23岁的沈诚正在挑灯备战明天的司法考试[1],汗珠从脸颊划过,眼镜的镜面爬上雾气,连空气都紧张了起来。
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司法考试。对于已经实习一年的沈诚来说,二次备考无疑有些“背水一战”的味道。自己对执业的规划、来自事务所同辈之间竞争的压力,他不敢有所怠慢。
2006年11月23日,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查询系统开通,沈诚坐在电脑前,忐忑不安。还好,成绩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沈诚2个月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长吁了一口气。
当晚,沈诚收到带教合伙人的短信,“祝贺!我们都会是你未来执业过程中的坚强后盾……”短信不长,寥寥几行字,却像给沈诚打了一针“镇定剂”。从那个晚上开始,他结束了执业最初的彷徨和焦虑。律师生涯,正式开启了。
律师工作,从来都不轻松。“刚执业的那5年,是我工作强度最大的几年,通宵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即便是现在,执业15年后的沈诚仍旧每天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常年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与饮食习惯,他也曾一度开始不可控的“横向增长”。看着体重秤上不断上涨的数字,跑步成了其最钟爱运动的方式。
翻看其履历,中芯国际红筹回归、复星旅文分拆上市……沈诚凭借扎实专业的业务能力,已拿下不少“首例大案”。但问其印象最深的项目却是“乐鑫科技科创板上市”。
2015年,沈诚美国回来开始独立带团队,除了他自己外,团队不过两三人。彼时,科创板制度还在讨论阶段,乐鑫科技本身涉及复杂的跨境架构重组……问题一一摆在沈诚的面前,他亲自准备投标文件、参与重大问题论证、协调和公司及其他中介的关系、带着年轻的队伍在实战中成长,从0到1,突破往往就在一瞬。
律师生涯的“苦”和“痛”占据了律师们大部分时间,不过,对于沈诚来说,他也收获了不少“馈赠”。2011年,他前往北京办理一个上市项目,与当时还是律师助理的太太深入了解并相爱,收获了一个幸福且甜蜜的家庭。
11月,“第八届浦东十大杰出青年律师”终评结果发布,沈诚荣获“第八届浦东十大杰出青年律师”新星奖,他在朋友圈发文道:
“人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这个奖杯献给自己职业生涯的前十五年,期待更精彩的下个十五年。”
选诉讼,错了吗?
陈志超,36岁中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2010年,世界博览会上海开幕,浦东一时成为上海最热闹的地方。正是那一年,刚刚毕业的陈志超来到浦东陆家嘴,开启了律师生涯。
那时的陈志超闯劲十足,一心扑在案件上,除了必要的休息,生活重心几乎都在工作上,下班时间没个定论,常常忙着忙着,就与第二天上班连在了一起。为了能多睡一会儿,刚出校门的他将房子租在了离律所步行只有5分钟路程的地方。这样的生活不累吗?当然累,但是对于陈志超来说,那恰恰也是他最怀念的时光——全心投入案件、快速成长。
但从执业第5年开始,陈志超的时间开始以分秒计算,一日有一半的时间要分散在案件之外的事项上。客户维护、律所事务、家庭兼顾……列日程表成为陈志超的习惯,读书则成为他的解压方式,《传习录》《读通鉴论》是他最常翻看的书。
执业之始,陈志超便专注于诉讼领域,大大小小的案件办了数百件。但就像所有的青年律师一样,陈志超也曾对自己的执业选择产生过迷茫。诉讼领域,什么时候有案子,几乎是未知的。有时他看着非诉律师深扎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固定的客户,也会暗暗感慨道:“好像做个非诉律师也不错。”
夜幕低垂,月映浦江,陈志超望着粼粼波光思索着,“坚持诉讼,是正确的吗?”
时间倒回2019年,那是一个争议背景涉及工业生产流程的案子。对于文科出身的陈志超来说,这明显是一道“超纲题”。为了能够总结转化复杂的背景、突出争议焦点,他找了一位工程师请教,花了几十个小时全心全意投入在“跨专业”学习上。光学还不够,每次总结后他还要讲给一个不懂工程的人听,只有不懂工程的人也能听明白,才能保证在法庭上让法官理解。
回忆戛然而止,陆家嘴依旧璨如白日,人影绰绰。每个人都行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让人灵魂躁动、愿为之奋斗的,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无论东奔西走的辛劳、无论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料、无论每天面对的不确定性,只要想到诉讼带给自己的躁动,就愿为之奋斗:个案中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又能通过法律触及各个领域,扩展认识、极深研几。
每一个案件都存在超过自己认知、经验、能力的因素,但对于陈志超来说都是突破自我的机会,是学习成长的机会。乐于挑战正是陈志超最鲜明的特征。
陈志超内心更加坚定。坚守诉讼,是他最初的理想。“如果再过10年,他还会为诉讼而骄傲吗?”陈志超反问自己。他会的,即便再过20年、30年,想到站在法庭上的自己,他也依然为之充满激情、为之心潮澎湃。
浦东是陈志超律师生涯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工作了10年,他如此评价浦东:“没有不好的地方,就像一位老朋友,自然又亲切。”随着年龄增长、眼界扩展,人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会随之提高,可浦东,却让他挑不出毛病。
相依相伴,浦东与陈志超互相见证了彼此的变化与成长,“浦东律师”已成为一条纽带将他们深深的绑在一起,并将开启下一段精彩的旅程。
翻开30年前浦东的旧地图,这片还未开发的土地,就像襁褓里的婴儿,质朴又简单,一条名为“烂泥渡路”的道路是陆家嘴地区靠黄浦江最近的南北向主干道。30年后,当初的“烂泥渡路”已变成平坦光洁的柏油大马路,置身于这座城市内最寸土寸金的核心区域。
而浦东律师们也从星星之火,聚集成了一团不会熄灭的燎原之火。这些80后律师们,他们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与浦东一起成长,引领着上海律师这艘舰艇向世界驶去。
30岁,无论对于浦东,还是对于浦东这群年轻的律师们来说,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正如这些律师们,他们将青春留在浦东,将希望留给浦东。
“春风秋雨,落笔成念。”浦东律师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