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07:35:32来源:法律常识
女精英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但没一个能打的。
3月的国产剧中,有4个投行女高管同时出现。饰演她们的演员,分别是《心居》里的童瑶、《假日暖洋洋2》中的刘涛,《我们的婚姻》里的蒋欣和高叶。
不过,一身名牌的她们,只在服装上实现了“女精英”。尽管区别于十年前国产家庭剧中媳妇们低眉顺目的模样,有了孩子依然可以用红唇不停输出怼人金句,但她们还是无一例外收获了类似“假大空”“感觉我国顶尖投资人都是大傻子”的评价。
国内屏幕上,鲜有好评如潮的女精英形象。
即使刘涛凭《欢乐颂》中的女精英安迪迎来事业第二春,从贤妻专业户到了女高管专业户,她也总被吐槽形象上带着些“土气”。
与之相对,袁泉在《我的前半生》中的女精英唐晶,则是许多人心中国产剧女精英的天花板。她疏离清冷、独立自信,走路带风,一身黑白灰的套装就足以带出气场。
后来,女精英大潮席卷国产剧,当年的天花板袁泉,也已岌岌可危。
从《相逢时节》到《玫瑰之战》,她演的女精英屡遭质疑。毕竟,剧情的狗血、不合理,不能靠气质和演技来抵消。《玫瑰之战》里袁泉饰演的女律师,为找不到邻居儿子的不在场证明发愁,还是在男主的提醒下,才想起自家有监控。这样的行为实在不怎么“精英”。
到了今天,有关女性主义的讨论占据舆论主场,职场女性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毒眸(ID:DomoreDumou)发现,国产剧里的女精英却仍面孔模糊。
相比之下,美剧早已有了《欲望都市》中开了公关公司的Samantha,《傲骨贤妻》中理想主义的Diane等经典女精英,韩剧在今年也有《少年法庭》中的女律师。“女精英”从不是荧幕里的稀有物种。
但为什么到了国产剧,“女精英”却始终难以服人呢?生活中不难见到的女精英,在剧中成了裹着厚厚女性主义口号的空壳,观众不满吐槽、呼吁丰满的女精英形象,却鲜有人懂得如何让它不再是空壳。
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女精英的荧幕形象是缺失的。她们只是故事放在海外背景下,才会有的遥远的角色,或者是国产剧粗暴临摹美剧时会出现的形象。
1994年的《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位在美国打拼多年的餐馆女老板阿春,精明能干又活得潇洒。她说“我讨厌失败者,我怕沾了晦气”等话语,会为有好感的男人开办服装厂,也会在被恭维时说“不要在借钱的时候这样露骨地恭维你的债权人”。
2004年开播的《好想好想谈恋爱》,那英饰演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收入不菲,社会地位高,符合后来女精英的种种设定。剧中4位女主角在32集里谈了70多场恋爱,在彼时的国产剧里是首次,其中更不乏大量类似“凭什么女人就不能寻欢作乐呢,你这是性别歧视”等突破发言。
对此,导演倒也不避讳,大方坦言“都是在抄《欲望都市》”。
在彼时的环境下,观众对于“女精英”缺少感知。
这不只是电视剧生产的问题。无论是国有经济年代还是92年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站在商场、职场顶端的都是“男精英”,女性往往话语权有限。反映在那时电视剧里,如果脱离了海外背景、或脱离了原有文本,编剧就不知该如何下笔写女精英。
到了2010年左右,职场小说开始流行,不少有十余年从业经历、或自己就是企业高管的写作者入局。如有着十余年外企经验的《杜拉拉升职记》作者李可,和担任过民营企业高管的阿耐。
与此同时,女性在市场化经济的大浪潮中,逐渐在职场里有了位置,于是,国产剧的女主角们,也多了些职业女性。
但那时的荧幕职业女性,形象是刻板的。几乎每一个,都没有走出《粉红女郎》里男人婆的影子。
一头利落的短发,直爽坦诚到有些火爆的性格,成了“标配”。那时的剧集,善于用有些男性化的特征,将她们与剧中卷发,红唇的其他女孩区分开。马伊琍、袁立主演的《婚姻保卫战》,王珞丹主演的《杜拉拉升职记》,均采用了这个模式。
形象上的对立也被映照在剧情里。在她们的职场晋升路径中,“雌竞”往往是核心,而男性扮演的,通常是“拯救者”的身份。
拍了影、剧两个版本,其商业链创造了超3亿价值的《杜拉拉升职记》,就将这一潮流体现得淋漓尽致。杜拉拉的升职,离不开她的上司兼男友王伟的教导。公司的女高管们也都对她如临大敌、屡屡宣战,但最终都会“输给”杜拉拉。
这个阶段的女精英还有一个共性,总要面对事业为重还是家庭为重的抉择。
2010年里《婚姻保卫战》中,袁立、马伊琍都在职场上成绩斐然,前者拉扯起丈夫濒临倒闭的公司,后者从全职太太重返职场,做到了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但因为与丈夫地位悬殊总会吵架,最后也要演一场“婚姻保卫战”。2013年《辣妈正传》里孙俪饰演的基层时尚杂志员工,因为和女老板几乎同时怀孕,她们的养娃经历令其关系逐渐密切,她也因此得到了提携。
似乎在国产剧里,女精英们的难题是家庭、而非事业,而这显然用错了力气。
一直到2022年《我们的婚姻》里的蒋欣,女精英的主战场,依旧不是事业,而是家庭。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才是对她们面对的共同命题。
但在国产剧演变的过程里,国内女性意识在逐渐觉醒。女性话题走进了舆论场,很多观众和明星都开始反思,为什么只有女性需要回答“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这个问题。
这或许也是2017年《我的前半生》里,袁泉饰演的唐晶大受好评的原因。唐晶在事业上冷静,理性,对前来搞关系的同事说“墙头草的下场可并不好”。知道订婚的男友爱上了自己的闺蜜,她也会摘下戒指说“戒指好看,我可以自己买。我也会自己好好爱护我自己。”
不得不说,对国产剧而言,唐晶是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既有上一代女精英的清淡妆容,利落短发,日常相处里也有对男友撒娇、小女人的一面。
唐晶的成功,也让女精英终于可以不再“男性化”,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凸显自身的女性特质,成了国产剧女精英的新标签。反映最直接的,是剧中大波浪大红唇的女精英越来越多,比如2018年的两部《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
同时,另一个难以服众的问题出现了。她们依旧在感情中打转,像唐晶在《我的前半生》中拉扯的闺蜜罗子君一样,每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男性的指点和帮助。“女子图鉴”中两位女主角的职场跃升点,都有一位多金、有才的男友。
同年,都市大女主韩剧《迷雾》大火时,网友@SUM不二 脑洞出了一个“四个未婚40+女主互相扶持”的故事《淑女的品格》,此话题迅速走红网络。选角是曾黎,陈数,袁泉,俞飞鸿,这体现了彼时观众的趣味取向,符合他们心中女精英的,均不是过往会有的“男人婆”形象。
这个脑洞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就被曾黎、陈数翻牌,后来也被某公司买下了版权准备开发成电视剧。几位姐姐后来也成了女精英专业户,这以后,陈数有《完美关系》,曾黎有《幸福二重奏》,俞飞鸿则在《玫瑰之战》和袁泉有大量对手戏。
只不过,选角上的舒适只是表象,剧情里,姐姐们们操心的很多事儿,还是与事业无关。
陈数在《完美关系》里先是“手撕渣男”,与出轨的丈夫离婚,然后又开始了一段与“小奶狗”的年下恋情;曾黎在《幸福二重奏》中虽是女高管,但更像激发男女主爱情矛盾的工具人,并无职场戏份。《玫瑰之战》目前为止5.0的评分,已经说明了它在职场戏上的薄弱。
回到生活里,精英与否和男女性别无关,而是多维能力综合体现的结果。一个人成为精英的背后,必然同时拥有世俗里定义的“男”“女”两面、甚至多面。这背后不必标签化任何品质,国剧给我们呈现了“女精英”的结果,却无法展示一个有信服力的“过程”。
除了女精英本身,后国产女精英的故事中,在女性关系里,也常常有另一个“类靳东”的女精英,她们为女主角的披荆斩棘指点迷津,亲力亲为。
这就像《欢乐颂》《我的前半生》《精英律师》西装革履的靳东一样,他几乎没有困境,他是女性角色们的人生导师,出钱出力出爱情。
《北京女子图鉴》中的吴越,因为女主对她的一次善举,在职场中和生活里都对其提携良多,向她输出了“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人生到了下半场,敌人就只剩下自己”等金句。《我的前半生》里,唐晶将罗子君拽出婚姻泥潭,为她的职场生活助力,还会对她说“我也能养你”。
“女靳东”的存在,稍微对冲了“男靳东”的油腻。毕竟她们的姿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带着些惺惺相惜,但当这种“girl help girl”桥段超出现实太多,女性的友谊也有了工业糖精的腻歪。
刘涛在《我是真的爱你》里的“女领导”,对女下属无条件偏袒。手下女员工背叛了她两次,她还会因为觉得女性太难找工作而让员工自己提离职;她发现女助理近期一系列的工作失误是因为怀孕,马上向其道歉,还特地请客庆祝。
这位“女领导”,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女性的艰难,和她对女性的保护。第七集她和男主吃饭时还说,“如果这世界上的男人,有九十九个都觉得我是个怪物,只要我能帮助一个女孩,够了。”
这般无条件、不合现实逻辑地偏袒女性,像极了甜宠剧里克服地心引力也要亲到一起的爱情。如果女性不是因为职业能力,而只是因为性别得到了特殊待遇,这只能构成另一种性别歧视。
不止这样,《小时代》的幽灵始终在多数国产女性群像剧中徘徊。
一群女孩子里,时常会有一个顾里一样强势的、为姐妹们出钱出力的角色。《北辙南辕》里王珞丹是有8家公司的女投资人,拉着姐妹们开餐馆,借给她们启动资金。《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的李纯梳着大背头,穿着西装,在奢侈品店指着姐妹和她身上的衣服说“她这件和我这件都包了”。
非要和过去对比的话,这也算是女性形象的一种进步,毕竟过去,承担出钱出力功能的还得是男霸总。但这也很难让观众真正愉悦,这类女精英发展久了,就成了一种桎梏。本质上,她和姐妹们的相处,还是“霸总和小娇妻”模式。
“霸总和小娇妻”的设置,为编剧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位女霸总既能政治正确地解决女主遇到的一系列困境,性格之间的强烈反差又为日后的矛盾冲突留出余地。
但回归生活,女性群体关系中的弱势和强势,并非是刻板的黑长直软妹和大油背头御姐的形态。人性光谱是何等的复杂,有心肠柔软的酷女孩,也有本质冷血的外表萌妹,只排列组合几个简单的模板形态,就像只从光谱里锁定黑白灰一样。
当然,这不只是剧集的问题,毕竟,剧说到底,还是现实关系的映照。当国产剧连女精英的成长路径、职场生活都难以自圆其说,就很难再要求女精英中出现丰富、多远的女性群体友谊。
在现实中,男精英存在了太多年,我们都见过足够多的样本,似乎他们是什么样的都不奇怪。相比之下,女精英的样本,似乎还是有些单一的。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有留洋背景的才能成为女高管。后来,我们发现,职场里的女高管多少有些“男性化”,不够温柔。再后来,这种刻板印象被拿掉后,于是又只看到了大红唇、御姐,似乎能释放女性魅力的才是女精英。舆论发展到现在,似乎只有为闺蜜们解除风险的女霸总,才能留短发。
必须承认,我们对女精英这个群体本身,还是有洗刷不掉的“刻板印象”。要么对她的描写,要借力于另一个性别;要么就是在一个时期里,集中出现大量类似的模板,却没有一个有信服力。
《爱很美味》中的夏梦,似乎提供了一种“正确”解法。
在剧情的设定里,她外表不白、不瘦,长相也并不突出。生活习惯上,到家就卸妆,不穿内衣——要知道,国产剧的女精英从来都是浓妆睡觉的。
但职场上雷厉风行,独立自信的她,也因为女精英的标签,有过身份挣扎。
第一任男友因为觉得和她有差距,压力太大而分手。于是,在遇到下一个喜欢的弟弟时,面对身份差异,她下意识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职业,以打工小妹的样貌示人,担心被发现自己是个女高管后,不再被喜欢。
这样的形象,收获了大量好评。点开《爱很美味》的豆瓣主页,高赞评论里充满了对王菊的夸奖。
但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了。
塑造一个精英,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精英不是仅靠外表、金手指,或剧里挥霍金钱就可以达成,他们是在生活里有血有肉、鲜活的个体。在工作里,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言行,和具体案例的堆叠展示出他们的多维能力。但可惜的是,女精英本应大杀四方的职场剧,却一直是国产剧的弱项。
毒眸(ID:DomoreDumou)曾在《国产剧糊弄不了打工人》一文中分析,职场剧这个在国内漂流了多年的类型,至今还没能拥有一个足够“能打”的爆款。对于职场剧最常见的调侃,就是“编剧没上过班”。观众在职场剧里所要求的“真实”,事实层面是基础,逻辑和情感也需要合乎常理——毕竟,谁还不是个打工人呢?
职场剧在创作上的敷衍,间接导致了“精英”形象的单一。虽然男精英的形象已经相对女精英丰富许多,但也依然免不了被套进一个模板中。
比如精英专业户王耀庆,在后来结识到现实中的高管、总裁后,发现他们都不穿西装。据GQ报道中,他崩溃地发现:“真的西装革履的反而是侍应生。”但之后的角色里,他依然在穿西装。因为导演要求,观众也期待。对此,他也坦言,演员在一部剧中能发挥的作用有限,他只希望自己演的角色能做到被观众理解。
男精英如此,女精英更是不停生涩地套用模板。却仍有不少演员勤奋如王耀庆,努力在悬浮的剧情里,成为观众理解精英的锚点。
《完美关系》虽然豆瓣评分刚过4分,剧场戏被诟病,但陈数扮演的斯黛拉,在几个场合的镇场表现,弥补了剧本上对公关案件描写的不足。袁泉立住了《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以至于影评人都在哀叹编剧“在混乱她的感情逻辑”“都在联合起来欺负唐晶”。
不过,话说回来,国产剧里被窄化的又何止是精英形象。
总有些职业或者形象,一出现就已经明确了它在这部剧中的功能。比如很少在国产剧中有正面形象的媒体人。记者要么总是扛着相机拿着话筒、问精英们一些家长里短的话题,要么喊着理想主义的口号,屡屡为主角们制造危机。
自《我的前半生》里轻声细语、不重打扮的女小三“凌玲”走红后,国产剧的“女小三”也从过往浓妆艳抹、性格火辣的形象(经典模板《回家的诱惑》),过渡到了妆容清淡、柔声细语的形象,不好听的形容为“绿茶”。不知道多少部女性剧的热搜,都要靠“手撕绿茶”来冲。
这种偷懒的描写,是剧作潦草的体现。毕竟,这种打标签的行为,能让这些群体在市场上被快速识别,尽管这损失了他们诠释复杂的可能性,观众也不得不被迫欣赏国产剧中千篇一律的冲突和剧情。
而在几乎所有文娱产品都强调“女性友好”的当下,女精英成了这“友好”的最大公约数。只是,国产剧让女性在精英层面占领高地来体现女性的强大,却在多数时候只让她自己摇旗呐喊。(详情请见今日二条)
但不可否认,这种千篇一律,也意味着剧集始终在观众认知的安全区,在立项之初面对投资人时,有足够多成功案例,就可以证明此类人设或剧情受欢迎,或者至少证明,“你看,有人写过,不会出错。”
全方面的“偷懒”,推倒了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女精英只是其中一个罢了。